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钟江  乐云仙 《病毒学报》2000,16(2):167-172
棉铃虫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single mucleocapsicd nucleopolyhedrovirud,HaSNPV)能够在棉铃虫肾卵巢细胞素SFE-HA-8212中有效复制,引起细胞解体死亡。通过培养HaSNPV感染后残存的细胞,建立了一株持续感染的细胞。该细胞在传代培养的6个月时间内(约25次传代),持续地释放有感染力的病毒粒子,培养液中病毒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eliothis armigera single nucleocapsid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HaSNPV)在棉铃虫及棉铃虫蛹卵巢细胞系SFE-HA-8212中的复制。HaSNPV的复制和其他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大体相符,复制过程也可分为形成出芽型病毒与形成包埋型病毒这两个时相。研究了影响病毒在细胞中复制的诸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复数、细胞接种密度和细胞生长阶段等。在适宜的条件下平均每细胞可生产出芽型病毒14PFU,多角体24个。生成的病毒具有感染力。这些表明SFE-HA-8212细胞可供HaSNPV有效复制。同时,作为细胞群体该细胞系对HaSNPV感染的反应并非均一,其中有89.65±21.4%的感染细胞释放病毒,但仅有37.85±6.7%的细胞形成多角体。表明HaSNPV的感染并不一定导致形成多角体,在大部分感染细胞中病毒复制进行到产生病毒粒子就停止了。初步讨论了这种不均一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沈中建  王久存 《病毒学报》1997,13(3):255-261
分析比较了棉铃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江苏株A,B两种类型的离体复制特性,HaCPV-A型病毒可在多种昆早细胞系中复制,而B型病毒只能在同源细胞系中增殖;A型病毒的感染率和细胞内游离病毒粒子的滴度均高于B型病毒;感染细胞持续传供表明,HaCPV-A型病毒感染的HA-831细胞在连续传代7次后,感染率从最初的10.6%上升到80%以上,反之,B型病毒的感染的细胞,传供9次后已不能形成典型的多角体。  相似文献   

4.
野生型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能感染棉铃虫细胞,不引起细胞凋亡,用LacZ基因使AcNPV凋亡抑制基因p35插入失活,得到缺陷病毒Acp35Z能迅速引起棉铃虫细胞凋亡,但缺陷病毒本身不能复制。用AcNPV即早期基因IE1启动子带动棉铃虫杆状病毒(HaNPV)p35基因在棉铃虫细胞中瞬时表达,能拯救p35基因失活病毒Acp35Z复制。通过X-gal显色反应和dotELISA分别检测到了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和p35基因的表达,证明了所克隆的HaNPVp35基因不仅是一个凋亡抑制基因,也是一个与杆状病毒复制相关的基因,它的瞬时表达能支持Acp35Z在棉铃虫细胞中复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几丁质酶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α32PdATP标记含CfMNPV几丁质酶基因的重组质粒为探针,在68℃条件下对棉铃虫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进行Southern杂交,将HaSNPV的几丁质酶基因分别定位在BamHIE、BglⅡE、EcoRIG、HindⅢF、XbaIH、BamHI+HindIIM和BamHI+XbaIH,并以pTZ19R为载体获得了XbaIH片段克隆。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mRNA的快速制备与体外翻译吴金炉,刘润忠,张友清(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430071)关键词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mRNA,快速制备,体外翻译,ELISA在昆虫杆状病毒mRNA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主要是以AcNPV为研...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在生态环境中的滞留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可湿性粉剂防治第三代棉铃虫,防治效果为86.2%。使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土壤中的滞留,结果表明:施用病毒杀虫剂1、3、5、7天和两个月后都可检测到该病毒的存在。1993年9月上旬从河南封丘棉田采集的露水,PH为7.98,病毒多角体在露水中保存3天,其生物活性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同时表达多种外源基因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的构建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利用非复制型痘苗病毒载体,构建了能同时表达乙型肝炎(乙肝)病毒SS1、麻疹病毒HA和F及白细胞介素2(IL-2)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VIHIL2△CKSS1,及其相应的复制型重组豇轩病毒VHFIL2SS1。这两株重组病毒在CEF细胞上连续传至第25代,经Southern,两株病毒均在A24、A27间稳定整合有SS1基因,非复制型重组病毒C、K间基因稳定缺失。经RIA、ELISA及Western  相似文献   

9.
将AcNPV DNA和BamHI酶解的BmNPV DNA共转染SF21细胞,再用子代病毒反复感染SF21和BmN细胞。经空斑分析纯化,筛选出既能在SF细胞又能在BmN细胞中复制多角体病毒的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限制酶2分析表明筛选所得的病毒为AcNPVBmNPV的杂交型。  相似文献   

10.
吴金美  吴祥甫 《病毒学报》2000,16(3):247-251
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MNPV)在细胞质中合成其囊膜蛋白,但在细胞核内组装并包埋病毒粒子,这些蛋白的核定向转运机制是人们甚感兴趣的课题。以AcMNPV多角体衍生型病毒ODV(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的一种囊膜蛋白ODV-E18为对象,通过E18与一个标记短肽F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型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ac to Bac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全基因组DNA与Ac-BacimidDNA共转染家蚕BmN细胞,构建转座一穿梭载体Bm-Bacmid。另一供体质粒以转座方式将乙肝病毒e抗的基因HBeAg整合到Bm-Bacmid的attTn7位点上成为重组rBmHBe。结果表明Bm-Bacmid既能在大肠杆菌中以质粒的形式复制,又能在家蚕BmN细胞和草地夜蛾Sf9细胞中复制,形成感染性病毒粒子。Southernblottin  相似文献   

12.
家蚕病毒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得到并分析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NoclearPolyhedrosisVirus缩写为BmNPV)和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cytoplasmicPolyhedrosisVirus缩写为BmCPV)包涵体(即核型多角体BmNPB和质型多角体BmCPB)在银胶溶液中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BmNPB和BmCPB通过氨基酸残基侧链的S原子、COO-(COOH)和NH2(NH)基团以及蛋白质分子的N-末端与银表面相作用。Trp残基金部或大部处于疏水环境中。BmNPB中蛋氨酸残基侧链的S-CH2和CH2-CH2链分别为扭曲和扭曲式构型。BmCPB中的S-CH2和CH2-CH2链则分别属于反式和扭曲构型;C-C-S-S-C-C链为反式-扭曲-反式结构。  相似文献   

13.
利用空斑技术,从既能形成多角体又含TK酶基因的苜蓿丫纹夜蛾重组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TK中,纯化了一株形成大立方形多角体的病毒突变株AcMNPV-TKmt513。用EcoRI、PstⅠ、BglⅡ及KpnⅠ等限制性内切酶对它做了酶切分析,并克隆了多角体蛋白全基因及其侧翼部分的片段。对所克隆的部分全序列测定结果,发现在多角体蛋白基因读码框内只出现了一个碱基的突变,导致了第25位的氨基酸密码子由GGT变为GAT,该位氨基酸由甘氨酸(Gly)变为天冬氨酸(Aspq)还利用PCR技术扩增出突变了的多角体蛋白基因部分片段,并将它克隆入转移载体质粒pEV55,与不形成多角体的重组病毒TnNPV-HBsD4DNA共转染Sf9细胞,结果产生同样的大立方形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14.
张传溪  林欣大  吴峻 《昆虫学报》2000,43(3):233-241
用PCR方法扩增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几丁质酶基因,测定了基因编码区的核苷酸全序列。基因编码区全长1.713 bp,可编码5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预计分子量为63.6 kD。将所推导的HaSNPV几丁质酶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已知杆状病毒几丁质酶氨基酸序列进行联配比较,结果表明HaSNPV 与谷实夜蛾H.zea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zSNPV)的氨基酸序列非常相似,同源性高达90.7%,与苜蓿丫纹夜蛾Autographa californica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家蚕Bombyx mori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LdMNPV)、黄杉毒蛾Orgyia pseudotsugata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OpMNPV)和云杉卷叶蛾Choristoneura fumiferana核型多角体病毒(CfMNPV)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64.4%、64.9%、64.2%、62.9%、66.2%和61.5%。根据氨基酸序列用PC\GENE程序绘制已知杆状病毒几丁质酶的分子系统树,并与杆状病毒中最为保守的多角体蛋白基因系统树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几丁质酶基因和多角体蛋白基因的进化速率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用pUC19质粒作载体,克隆了黄地老虎颗粒体病毒(Agrolissegetumgranulosisvirus,简称AsGV)DNAPstI-D.E.F.G.H.J.K.等7个片段。以[ ̄(32)P]-dCTP标记的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uzurasuppressarianuclcarpolyhedrosisvirus简称BsNPV)多角体蛋白基因为探针,在37℃条件下对AsGV)颗粒体蛋白基因进行了定位,将其分别定位于BslⅡ-S或TPsTI-A或B和EciRI-A片段上。  相似文献   

16.
将抗癌胚抗原(CEA)单链抗体基因插入家蚕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acPAK-His,与修饰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BacPAK DNA共转染家蚕细胞,经同源重组得到含有在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控制下的抗CEA ScFv基因的重组病毒Bm-BacScFv。用重组病毒分别感染家蚕细胞和幼虫,在两者中均得到了高效表达,产物分子量为28kD,前者占细胞总蛋白的6%,后者为0.3mg/蚕。目的基因在家蚕细胞和  相似文献   

17.
克隆了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 (HaSNPV)C1株基因组DNA ,并通过随机测序的方法测定了经XbaI酶切后的H片段的核苷酸全序列。序列比较和分析发现该片段中ORF1 3与苜蓿丫纹夜蛾Autographacalifornica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 (AcMNPV)基因组ORF1 47(ie 1 )同源。ie 1基因编码区全长 1 986bp ,根据推测的氨基酸序列 ,可编码 6 6 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 ,预计分子量为 76 .5kD。将所推导的HaSNPVIE 1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已知的杆状病毒IE 1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HaSNPV和谷实夜蛾H .zea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IE 1氨基酸序列最为相似 ,同源性高达 98%。与AcMNPV、家蚕Bombyxmori核型多角体病毒 (BmNPV)、云杉卷叶蛾Choristoneurafu miferana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 (CfMNPV)、舞毒蛾Lymantriadispar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LdMNPV)、黄杉毒蛾Orgyiapseudotsugata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 (OpMNPV)、甜菜夜蛾Spodopteraex igua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 (SeMNPV)、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颗粒体病毒 (PxGV)和Xestiac ni grum颗粒体病毒 (XcGV)的IE 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低 ,分别为 2 3 %、2 3 %、2 3 %、2 5 %、2 3 %、1 4%、2 7%和 7%。根据氨基酸序列由GENETYX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提纯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的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用免疫扩散和对流免疫电泳对四林棉铃虫NPV的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于进行了血清学比较研究。四株棉铃虫NPV分为两个包埋类型:单粒包埋型和多粒包埋型。soI.{3株和H.M株属前者,VHA 273株和XIA 10株属后者。同一株NPV的多角体蛋白或病毒粒子只与它们同源抗血清有反应。它们之间无交叉反应,表明同一株NPV的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各具有特异的抗原。四株NPV的多角体蛋白不仅与同源的多角体蛋白抗血清有反应,而且也与异 源的多角体蛋白抗血清有交叉反应,说明四株NPV多角体蛋白具有共同的抗原。而四株病毒粒子与同源的病毒粒子抗血清有反应,在它们之间无交叉反应,表明四株NPv病毒粒子各具有自己特异的抗原。  相似文献   

19.
柞蚕成虫卵巢细胞株的建立及其对病毒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株连续生长的柞蚕成虫卵巢细胞株Ap-4,测定了细胞株的生长曲线,细胞株的群体倍增时间为67h,该细胞株亦可以在无血清培养基SF-900Ⅱ中生长。用同源的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细胞后,观察了细胞的病理变化以及病毒多角体的形成。检测了病毒多角体的数量以及非包埋型病毒的TCID50数值,细胞株增殖的病毒对柞蚕幼虫和Ap-4细胞株仍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20.
将含有低拷贝数的mini-F replicon,一个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和一个lacZα基因8.6kb的DNA片段经同源重组置换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中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内,构建了既能在E.coli内复制又可在昆虫细胞内复制形成完整的病毒粒子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acmid(HaBacmid-HZ8)。另外将HaSNPV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和P10启动子序列取代pFastBacDual质粒上的AcMNPV的多角体启动子序列和P10启动子序列,构建插入HaSNPV多角体蛋白基因和P10启动子序列的HapFastBacPhP10供体质粒。利用HapFast BacPhP10供体质粒将eGFP基因转位至HZ8的Tn7附着位点上。随后将含有eGFP基因的重组HZAml细胞内。转染5d后,细胞核内能形成典型的多角体,在萤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内显示出强烈的绿色萤光。结果证明我们构建的HaBac to Bcac表达系统能有效的表达外源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