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方法根据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TPS系统),通过CT引导对47例HCC合并PVTT患者于TACE后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癌栓处方剂量100~120 Gy,对比治疗前后癌栓长径、肝功能、AFP的变化。结果完全缓解无,部分缓解29例,总有效率为61.70%(29/47);术后癌栓长径明显小于术前(P〈0.05)。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47例患者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3.45%、36.75%,平均生存期为(14±2)个月。结论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HCC伴PVTT可明显提高疗效,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静脉癌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原发性HCC合并静脉癌栓患者,其中8例合并门静脉癌栓,2例合并肝静脉癌栓。对静脉癌栓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前通过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术后进行剂量验证。随访评估癌栓治疗效果,计算术后6个月治疗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观察放射性损伤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粒子植入。随访期间未见癌栓复发,术后6个月治疗有效率为90.00%(9/10),疾病控制率达100%(10/10)。术后患者生存期为8~36个月,术后1年生存率为70.00%,术后2年生存率为40.00%。2例术中出现肝出血、2例术中出现肝区疼痛,2例术后轻度恶心、食欲下降,未发生急晚期放射性损伤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原发性HCC合并静脉癌栓。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腔内导管射频消融联合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经治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60例。依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TACE治疗。观察组给予TACE+腔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监测术前及术后4周AFP、门静脉再通情况、癌栓尺寸及穿刺口出血等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等。对所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术前血清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AFP水平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血清AF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门静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门静脉癌栓尺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癌栓术后癌栓尺寸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癌栓尺寸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口出血及穿刺血管夹层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假性动脉瘤、胃肠道不适及栓塞后综合征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腔内导管射频消融联合TACE可有效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实现门静脉再通,且并不会增加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效果。收集2006年6月—2011年6月采用TACE联合RFA治疗合并有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42例(观察组),并筛选同期单纯TACE治疗的患者42例(对照组)。比较2组1、2、3年存活率及治疗前后的临床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AFP)和肿瘤影像学的改变。观察组患者肿瘤及门静脉癌栓坏死、缩小比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AFP降至正常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而且观察组患者1、2、3年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E联合RFA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门静脉置入I~(125)粒子和TACE联合治疗与外放疗和TACE联合治疗对不可切除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分别采用门静脉置入I~(125)粒子和TACE联合治疗与外放疗和TACE联合治疗两组患者,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次要终点是肿瘤反应和不良反应。结果门静脉置入I~(125)粒子和TACE联合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5.00个月[95%置信区间(CI)13.45~16.55],外放疗和TACE联合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3.00个月[95%置信区间(CI)8.53~17.47],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70)。在不良反应方面,门静脉置入I~(125)粒子与TACE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且两组之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由于门静脉置入I~(125)粒子与TACE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在治疗不可切除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患者时,推荐门静脉置入I~(125)粒子与TACE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与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乏血供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乏血供肝癌患者资料,其中25例(30个病灶)接受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A组),21例(27个病灶)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B组)。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B组临床有效率(RR)为96.30%(26/27),明显高于A组[86.67%(26/30),χ~2=8.694,P0.05];直径≤3cm的病灶中,A、B组的RR均为100%(8/8、10/10);在直径3~5cm的病灶中,A、B组的RR分别为81.82%(18/22)、94.12%(1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37,P0.05)。治疗后6个月,A、B组的RR分别为93.33%(28/30)、96.30%(26/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22,P0.05);直径≤3cm的病灶中,A、B组的RR均为100%(8/8、10/10);直径3~5cm的病灶中,A、B组的RR分别为90.91%(20/22)、94.12%(1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16,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与TACE联合RFA均为乏血供肝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TACE联合RFA相对近期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序贯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确诊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患者89例,A组45例(单纯TACE术),B组44例(TACE术后7~10天内序贯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严格遵从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的方案进行粒子布源。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的CT扫描显示的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及术后6、9个月的生存率,两组局部控制率及术后6、9个月生存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随访术后第2、4月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CR+PR)A组是24.44%(11/45),17.78%(8/45),B组为54.55%(24/44),47.73%(21/44),P<0.05,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6、9个月存活率分别是62.22%(28/45),42.22%(19/45),B组术后6、9个月存活率分别是90.91%(40/44),72.73%(32/44),两组同期P值均小于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序贯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确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及~(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小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9例行TACE治疗小肝癌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肝功能、AFP及上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根据检查结果联合MWA及~(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联合治疗3个月后再次复查肝功能、AFP及上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采用m RECIST标准评价其疗效。结果:19例患者共行TACE治疗19次,TACE术后1个月病灶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13例,完全缓解率31.5%,13例PR患者联合MWA或MWA+~(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后3个月CR 10例、PR 3例。TACE术后1个月3例患者AFP值降至正常,联合治疗后3个月,全组16例患者AFP值降至正常,另3例患者AFP值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全部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TACE联合MWA及~(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小肝癌能明显提高其疗效,并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采用Habib~(TM) VesOpen血管内射频消融导管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主要分支内癌栓患者39例,采用Habib~(TM) VesOpen腔内导管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评价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血液指标、甲胎蛋白、门静脉通畅及癌栓的影像学变化情况。结果 3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血管穿孔、感染、肝脓肿、腹腔出血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2周、4周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功能除总胆红素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白蛋白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甲胎蛋白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原堵塞门静脉均有血流通过;术后8周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或MR检查,提示患者癌栓有不同程度变小或消失。结论采用Habib~(TM) VesOpen血管内射频消融导管经皮穿刺门静脉内癌栓射频消融具有可行性,有望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125I粒子植入或射频消融(RFA)对TACE术后甲胎蛋白(AFP)阳性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TACE术后AFP阳性的中晚期原发性HCC患者,其中41例接受125I粒子植入(A组),38例接受RFA(B组)。分别于治疗后1、3、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并检测血清AFP。结果术后1个月,2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术后3、6个月A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B组(P均<0.05)。A、B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血清AF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个月A组AFP均低于B组(P均<0.05)。结论125 I粒子植入治疗TACE术后AFP阳性中晚期HCC临床效果优于RFA,且降低AFP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不宜消融肝癌的疗效。方法 将82例不宜消融的肝癌患者分为2组:联合组40例,予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对照组42例,予单纯TACE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肝功能、血常规、血清甲胎蛋白(AFP)、并发症、客观有效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联合组125I粒子植入术前、术后剂量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术后3、6个月客观有效率[85.00%(34/40)、67.50%(27/40)]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26/42)、45.24%(19/42);P均<0.05]。联合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7个月,对照组为10.7个月;联合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7.50%、54.30%、23.30%,对照组为45.20%、32.60%、13.60%。联合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血清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联合组治疗后1个月肝功能及血常规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ACE联合125I治疗不宜消融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无法手术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7例,20例患者接受胆道支架植入治疗,另外27例给予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1~20个月,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并进行生存分析,于术后1、2周检测肝功指标水平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患者2例、胆道感染1例、胆汁性腹膜炎2例,未发生放射性泄漏、放射性肠炎等并发症,1个月后复查粒子条移位2例。单纯支架植入和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58天(95%CI 135.96~180.04),279天(95%CI 189.59~368.41);平均生存时间分别是172天(95%CI 115.29~228.47)和284天(95%CI 224.53~342.8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安全可靠、疗效肯定,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癌痛的有效性。方法收集33例肿瘤患者,采用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对引起患者疼痛的责任病灶进行治疗。术前利用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术中实时调整手术方案,术后即刻利用TPS进行植入后验证。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采用CT扫描评价肿瘤局部控制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于术前及术后3天、1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比较VAS评分的变化。分析术中及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对3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患者第2、4、6个月局部控制率分别为27.27%(9/33)、72.72%(24/33)、84.85%(28/33)。33例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天VAS评分3.80±1.25,术后1个月为2.25±1.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P0.05)。手术相关并发症主要为疼痛、发热、软组织肿胀、气胸、局部出血。结论对肿瘤患者癌痛责任病灶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可有效缓解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125)I粒子胆管腔内联合瘤体内植入治疗不可切除胰头癌(PHC)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不可切除PT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接受胆管腔内联合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125)I组),35例接受腹腔镜姑息性手术(PS组),对比2组术后肝功能、并发症、中位生存时间及截止随访终点时生存率。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1、3及6个月时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降低,白蛋白水平均升高,且术后3、6个月时~(125)I组较PS组更为显著(P均0.05)。P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10/35),~(125)I组为21.62%(8/3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6)。PS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125)I组为11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胆管腔内联合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可有效缓解PHC所致胆管梗阻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氯喹(CQ)联合125I粒子用于裸鼠肝细胞癌(HCC)移植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4只健康裸鼠,于右侧腹股沟皮下注射约1×107个HCC Hep3B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从中选择移植瘤大小接近的20只,随机分为CQ组、125I粒子组(I-125组)、CQ联合125I粒子组(CQ+I-125组)及正常对照组(NC组),每组5只,分别予注射CQ、植入125I粒子、注射CQ联合植入125I粒子及不作任何处理;对比观察4组移植瘤质量、细胞凋亡数量、LC3表达水平、CD31表达水平、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促血管生成素2(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CQ联合125I粒子用于移植瘤的效果。结果CQ组移植瘤质量、VEGF-A和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大于I-125组及CQ+I-125组而小于NC组(P均<0.05);I-125组移植瘤质量、VEGF-A和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大于CQ+I-125组而小于NC组(P均<0.05);CQ+I-125组移植瘤质量、VEGF-A和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小于NC组(P均<0.05)。光镜下各组移植瘤细胞凋亡数及LC3表达按降序排列分别为CQ+I-125组、I-125组、CQ组及NC组,以及I-125组、CQ+I-125组和CQ组或NC组。移植瘤MVD在CQ组及I-125组均大于CQ+I-125组而小于NC组(P均<0.05),在CQ+I-125组则小于NC组(P<0.01)。结论CQ联合125I粒子可协同抑制裸鼠HCC移植瘤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18F-FDG PET/CT动态观察单纯125I粒子植入术及联合化学治疗(化疗)对兔VX2肺癌的干预效果的价值。方法 将VX2肿瘤组织接种于3~4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右肺下叶,制成兔VX2肺癌模型。将30只模型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A组通过治疗计划系统(TPS)植入25.9 MBq(0.7 mCi)125I粒子,B组经耳缘静脉注射顺铂7 mg/kg体质量,C组予以上2种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对实验兔行全身PET/CT扫描,于右肺肿瘤部位及肝右叶勾画ROI,检测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计算肿瘤SUVmax/肝脏SUVmax(SUVT/L);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完成PET/CT检查后分别处死2只,治疗后第14天PET/CT检查后处死4只动物,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3组间及A、B组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肿瘤最大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治疗后第14天肿瘤最大径较治疗前缩小(P<0.05)。治疗后第7、14天,C组SUVT/L值较A、B组均降低(P均<0.05);A、B组治疗后第7、14天SUVT/L值均较治疗前降低,C组治疗后第3、7、14天SUVT/L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病理学检查发现3组治疗后肿瘤细胞均逐渐减少,A、C组炎症细胞及肿瘤坏死区较B组更多;C组治疗后第14天仅见少量肿瘤细胞,炎症细胞及纤维组织增多。结论 18F-FDG PET/CT可动态监测并早期评价单纯125I粒子植入术及联合化疗对兔VX2肺癌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7例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瘤(60个病灶)患者的肝转移瘤病灶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行二线化疗,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预后。结果 60个病灶均顺利植入粒子,剂量分布均匀,共植入粒子1 995枚,平均每个病灶植入粒子(33.41±24.79)枚。术后不良反应轻,予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术后1周肝功能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以奥沙利铂联合方案化疗6例,伊立替康联合方案21例。化疗3、6个周期后肝转移瘤病灶直径及癌胚抗原(CEA)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均<0.00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4.6个月。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安全性好,近期疗效佳。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 对于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而言,手术切除率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其治疗方式目前仍有很多争议。笔者总结可切除HCC合并PVTT的外科治疗经验,比较手术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此类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39例可切除HCC合并PVT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患者施行手术治疗(手术组),16例行TACE治疗(TAC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与预后,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手术组除1例肿瘤广泛侵犯仅取材活检,其余均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19例示切缘阴性;2例术后肝功能不全,经人工肝及其他支持治疗痊愈出院。TACE组16例肝动脉超选、灌注、栓塞顺利;1例因肝动脉完全栓塞,术后3 d因急性肝衰竭救治无效死亡。手术组8例术后辅助TACE治疗,5例靶向治疗,其中1例I型PVTT患者手术后联合TACE等治疗后仍生存47个月。TACE组13例多次治疗,4例给靶向药物,其中1例II型PVTT患者TACE术后经过7次灌注化疗及栓塞仍然生存25个月。与TACE组比较,手术组住院时间延长、医疗成本增加、术后行TACE的例数更少、术后未做其他治疗的例数以及术后AFP恢复正常的例数更多(均P<0.05)。手术组与TACE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2个月与9.5个月;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2%、43.5%、34.8%、17.4%与46.7%、33.3.0%、13.3%、0。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与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VTT分型、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肿瘤数目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PVTT分型、肿瘤直径、AFP水平是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PVTT分型、肿瘤直径、AFP水平直接影响HCC合并PVTT患者的术后生存,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明显好于TACE治疗,尤其是对于可切除HCC合并I/II型PVTT的患者,但治疗选择可能受患者意愿、经济因素等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