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椎体转移瘤扩散加权成像与MRI增强扫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扩散加权成像(DWI)与MRI增强扫描对MRI增强扫描有强化的椎体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恶性肿瘤合并脊柱转移病例57例,行常规MRI(T1WI,T2WI,STIR,MR增强扫描)及DWI扫描,113个病灶有强化;测量DWI与MR增强扫描对比噪声比(CNR),计算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骨髓对比率,比较病变椎体在DWI和MR增强扫描的信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WI和MR增强扫描序列的CNR无显著差异;椎体转移灶ADC值平均为(1.37±0.56)×10-3 mm2/s,正常椎体ADC值(0.64±0.22)×10-3 mm2/s,两者ADC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DWI和MR增强扫描病灶骨髓对比率平均为(1.54±1.39)和(0.64±0.54),二者有良好相关性(P=0.01),DWI骨髓对比率高于MR增强扫描.结论DWI在显示病灶方面有一定优势,病灶骨髓对比率高于MR增强扫描.临床上应用DWI结合ADC值,可以提高对椎体转移病灶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单发性脑转移瘤、脑胶质瘤和脑脓肿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2例单发性颅内占位病变患者(脑胶质瘤18例、脑转移瘤8例、脑脓肿6例)均行MRI检查,包括T1WI、T2WI、T1WI增强及DWI扫描。分别测定病变实体部分、瘤内囊性部分、近瘤周水肿区及相应对侧脑白质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计算出相对ADC值(rADC值)。结果脑转移瘤组和脑胶质瘤组瘤内囊性部分的rADC值与脑脓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转移瘤组和脑脓肿组近瘤周水肿区的rADC值与脑胶质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瘤周水肿区、瘤内囊性部分rADC值的测定,对脑转移瘤、脑胶质瘤和脑脓肿间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脑梗死3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脑梗死各期弥散成像(DWI)与常规MR的信号改变,总结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时间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脑梗死发病不同时间的病例行常规MR及DWI。结果:DWI超急性期显示率达100%,急性期与T2WI相同,亚急性期则不如T2WI。ADC值至亚急性晚期达假正常化。结论:脑梗死的DWI随时间有特征性的规律,有利于临床分期,并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增强MRI和弥散加权(DWI)在肺癌脑转移瘤诊断和放疗疗效判定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为肺癌并经临床诊断为脑转移瘤的27例患者,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包括T1WI、T2WI、T1WI增强及DWI扫描.结果 与其他序列相比T1WI增强检出率最高.转移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和对侧正常脑实质区三者间ADC值差异显著.转移瘤放疗前后:瘤灶实质区ADC值差异显著,瘤周水肿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增强T1WI是发现脑转移的最佳序列,DWI和ADC值有助于脑转移瘤的定性诊断和放疗前后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病人76个病变椎体,行常规T1WI、T2WI、STIR、DWI和T1WI增强扫描(部分病人)检查。椎体良性病变10例18个病灶(n=18),其中血管瘤8例12个病灶,结核性病变2例6个病灶;椎体恶性病变20例共58个病灶:其中肺癌转移12例35个病灶,肠癌转移4例13病灶,乳癌转移4例10个病灶。分析病变椎体的MRI影像学特征,包括形态特征、DWI信号改变,并定量测定病变椎体感兴趣区(ROI)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恶性病灶在DWI序列上的信号多数为高信号,无统计学差异,椎体良性病变ADC值为(2.029±0.814)×10-4mm2/s,椎体恶性病变病灶ADC值为(1.129±0.725)×10-4mm2/s,两者ADC值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体良恶性病变在DWI上的信号变化对鉴别诊断中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概率较高,ADC值的测定对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和表面弥散系数图(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ap-ping,ADCmap)对各期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方法:应用磁共振T1加权(MRI T1 W)、T2加权(T2W)和水抑制反转恢复成像(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和DWI对70例各期脑梗死病人进行86人次MRI检查,并作ADC图,测定病灶ADC平均值及病灶中心至边缘的值。结果:在超急性脑梗死病例中,DWI和ADC图均表现缺血,病灶中心至边缘的ADC值呈梯度增高,但T2及FLAIR成像均正常,病灶的ADC值随梗死时间延长,呈由低向高变化趋势。结论:对急性脑缺血病变,DWI比T2W和FLAIR更敏感,ADC图可量化缺血程度,二者结合应用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病灶的转归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筛选和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0例肝脏占位性病灶(肝癌30例,肝转移瘤20例,肝血管瘤20例)行DWI检查,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来进行判断肝脏占位病变的良恶性.结果 DWI在显示恶性病灶,特别是显示多发小病灶转移瘤,要比CT增强扫描更有优势.肝细胞癌和转移瘤的ADC值均低于血管瘤的ADC值,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及ADC值的应用大大提高了MR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和转移瘤致脊柱压缩性骨折的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骨质疏松性骨折34例及病理证实的转移性骨折26例,所有病例均行低场MRI(0.35T)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扫描,部分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压缩椎体后缘成角、内见残留正常骨髓信号多见于骨质疏松性骨折(P<0.01);压缩椎体后缘膨隆、弥漫性T1WI低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附件受累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多见于转移性骨折(P<0.01)。结论:低场MRI对骨质疏松和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38例作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健康人群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及DWI扫描(弥散敏感因子b值取800)。利用计算机软件直接测量肿瘤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信号强度值,取其平均值。同样的方法获得对照组胃壁的ADC值及信号强度值。采用常规MRI扫描及DWI扫描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病变部位胃壁明显不规则增厚,常规MR胃癌检出敏感性为92%(35/38);DWI成像胃癌原发病灶检出的敏感性为100%(38/38)。DWI上病灶部位信号强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胃癌病灶平均信号强度值为(335.36±172.20),正常组胃壁平均信号强度值为(148.10±39.34);在b值为800时,胃癌患者病灶平均 ADC值是(0.93±0.07)215;10-3mm2/s,正常胃壁平均 ADC值是(1.78±0.08)215;10-3mm2/s,肿瘤组织ADC值明显小于正常胃壁组织;胃癌与正常胃壁的平均信号强度值及ADC值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其ADC值在胃癌的正确诊断中具有较明显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全身反转恢复成像(STIR)和全身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全身骨转移瘤评估上相对信号强度的差异。[方法]44例恶性肿瘤患者均行全身 MRI扫描,包括冠状位 T1WI ,STIR 及 DWI(b=800)。每次扫描,经T1 WI确认最多4个最大的病灶,定量计算每一病灶的平均信号强度与背景的比值,对于该感兴趣区(ROI)的STIR和DWI的病灶/背景信号强度进一步进行比较。[结果]有92%(22/24)前列腺癌患者DWI的病灶/背景比值高于STIR(3.91 vs 2.31),差异有显著性( P <0.01)。有86%(6/7)多发骨髓瘤的患者,DWI的病灶/背景高于STIR(7.59 vs 3.70),差异有显著性( P <0.05)。有69%(9/13)乳癌患者, STIR和DWI的病灶/背景接近(4.13 vs 4.26,P >0.05)。[结论]通过测定肿瘤/背景信号比值来研究骨转移瘤MRI成像方法表明,对于前列腺癌和多发骨髓瘤病患而言,DWI在b值=800时较STIR具有更高的显示能力。全身DWI应该用于此类病变的检查当中。  相似文献   

11.
李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2):5463-5464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行常规T1WI、T2WI、及FLAIR、DWI扫描。结果:(1)DWI对病灶的显示范围、对比度均优于常规T1WI、T2WI及T2FLAIR。(2)DWI的b值越高,弥散效果越好,显示病灶越清晰。结论: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病变敏感性最高,可准确、可靠地诊断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发病2~72h内临床考虑脑梗塞患者行MR常规T1WI、T2WI及DWI序列检查。结果 30例脑梗塞患者T1WI、T2WI共检出病灶110个,其中51个超急性、急性期梗塞病灶在DWI上显示呈高信号,ADC上呈低信号,梗塞部分均对应相应临床症状,阳性率为100%,51个病灶中T1WI及T2WI显示40个,阳性率为78%。结论 DWI技术在超急性、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以及判断分期方面,较常规MRI优越,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正常子宫和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现特征。方法对25例子宫正常者和16例经病理证实的EC病人,进行常规MRI扫描及子宫横断面DWI扫描(b=1 000s/mm2)。分别测量正常子宫的三层结构和EC病灶的弥散信号强度,分别计算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子宫三层结构的弥散图像信号强度内膜最高,肌层最低,结合带与肌层的差异肉眼不能分辨。ADC值肌层〉内膜〉结合带,差异有显著性(F=38.153,q=2.971~11.248,P〈0.05)。EC病灶弥散图像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子宫内膜,ADC值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96、3.538,P〈0.05)。结论正常子宫三层结构MR扩散能力存在较明显差异,内膜扩散信号最好,结合带ADC值最低。弥散加权图像有利于突出显示EC病灶,ADC值测量对于弥散图像信号与正常子宫内膜相仿的EC病灶有一定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增强减影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价值。方法收集43例经病理证实为脊椎转移瘤患者的完整MRI资料,统计常规MRIFSE序列T1WI、STIR(短时间反转恢复)、T2WI增强和增强减影4种磁共振成像方法发现脊椎转移瘤的病灶数量、影像征象(包括毛刺征、边缘不规则与牛眼征),组间数据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3例共发现66个椎体转移瘤,其中有椎体形态改变35个,椎体形态正常31个,有椎体形态改变的椎体转移瘤在各成像方法中检出率为100%,无差异性,无椎体形态改变的椎体转移瘤检出率以STIR最高;对诊断椎体转移瘤有特征性意义的影像特征的检出率以增强减影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增强减影成像对发现椎体转移瘤瘤灶与瘤灶的影像特征方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一种经济、简便、有效提高椎体转移瘤检出率与正确率的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及T2廓清效应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乙脑患者,观察其好发部位及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图、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等信号特点。结果 乙脑好发部位主要为丘脑(41/51,80.39%)、脑干(黑质和脑桥)(28/51,54.90%)及海马(16/51,31.37%)。14例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7例DWI呈稍高信号,16例DWI呈等信号,ADC图、T2WI、FLAIR均呈稍高或高信号;4例DWI、ADC图、T2WI、FLAIR均呈高信号;10例DWI呈高、稍高或等信号共存,ADC图呈高、低信号共存,T2WI和FLAIR呈等或稍高、高信号共存。乙脑急性期细胞毒性水肿、血管源性水肿及2种类型共存病例发病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1,P=0.413)。结论 早期乙脑DWI表现不同,廓清效应可使病灶表现为假性正常,综合ADC图及常规序列可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 mapping)在急性脑梗塞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弥散加权MRI和常规MRI对2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3例,急性期25例,测定病灶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及病灶中心—边缘ADC值。结果:超急性期3例均在DWI及ADC图上显示出缺血灶,但其在CT及T2WI上表现正常。超急性、急性期脑梗塞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区域,平均ADC值为(0.596±0.112)×10-3mm2/s,而对侧部位的平均ADC值为(0.880±0.148)×10-3mm2/s(P<0.01),28例超急性、急性期病灶ADC值均出现梯度征。结论:三向同性DWI及ADC图对急性脑梗塞,尤其是超急性脑梗塞较常规MRI及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快速、准确地诊断超急性、急性脑梗塞,并能反映缺血半暗带等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RI检查资料,其中超急性期(<6 h)4例,急性期(6~72 h)37例,均行磁共振常规T1WI、T2WI、Dark-fluid及DWI检查。结果 DWI显示病灶、病灶边界以及范围均优于常规T1WI、T2WI、Dark-fluid像;41例在DWI像上均表现为异常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结论 DWI结合ADC图对诊断急性脑梗死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能发现常规T1WI、T2WI、Dark-fluid像上不能发现的超急性期脑梗死,DWI与T2WI、ADC图结合能判断不同时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8.
陈威 《浙江临床医学》2014,(10):1527-152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术前分别对123例甲状腺结节病变患者(共169个病灶)行MR常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DCE-MRI)、DWI(b值为150、300、500s/mm^2)检查,观察各组常规、DWI图的信号表现,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绘制及比较TIC曲线,作出诊断,最后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平扫T1WI良性结节呈等或略低信号,恶性结节多呈不均匀稍低或等信号;  相似文献   

19.
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超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19例超急性脑梗塞患者均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的T1像(T1FLAIR)、T2(T2FLAIR)、T2加权像(T2WI)、及弥散加权像(DWI)检查。比较各种检查方法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①DWI对病灶的检出率和敏感性均明显高于T1FLAIR、T2WI、T2FLAIR(P均<0.05);②所有病灶的DWI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平均下降64.3%(35%~87%)。结论:DWI对超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高,能准确、可靠地判断病灶的大小及部位,对诊断超急性脑梗塞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腺癌成骨型脊柱转移瘤的CT与MR表现及其对应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76例肺腺癌成骨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完整的CT与MR资料,对病灶的形态、密度、病灶边缘骨质改变、信号强度,信号均匀性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76例肺腺癌脊柱成骨型转移瘤患者共扫描脊椎640个,180个脊椎受累,发现成骨型转移病灶220个。CT表现为椎体内的单发或多发结节状、环状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无正常骨小梁结构。MR病灶T1WI及T2WI均呈不同程度低信号。结论肺腺癌成骨型脊柱转移瘤病灶CT与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成骨型脊柱转移瘤CT平扫密度与MR T2WI信号强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