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有人用“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来比喻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的最大特点。我们姑且不论这个比喻是否周全,但它确实道出了新闻报道贵在创新的要义。记者要不甘平庸,不写千人一面的大路货,要多写“人无我有”的独家新闻。 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我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亮相》,便是这样一篇堪称难得而又令人难忘的科技新闻佳作。 谓其难忘,是因为新闻所传递的信息重大。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篇佳作的作者,以其特有的新闻敏感,为我们记下了我国机器人技术已经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这个重要时刻。应该说,研制具有人类外观特征、…  相似文献   

2.
彭朝丞 《新闻知识》2001,(12):41-42
有人用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来比喻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的最大特点。我们姑且不论这个比喻是否周全,但它却道出了新闻报道贵在创新,不甘平庸,不写千人一面的大路货,要多写"人无我有"的独家新闻。在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中获二等奖的消息《我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亮相》,便是这样的一篇堪称难得而又令人难忘的科技新闻佳作。惟其难忘,说的新闻所传递的信息重大。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篇佳作的作者,以其特有的新闻敏感,为我们记下了我国机器人技术已经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这个重要时刻。应该说,研制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类基本功…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论诗提出了一个“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问题。其实,著书立说也同样有“有我”与“无我”之分。“有我”,即书中能不时地看到“我”:“我”的经验、“我”的感受、“我”的交往、“我”的评价。“无我”,则总要客观地说,尽管说的内容也是“我”心中的东西。“有我”的书更容易写得生动活泼、亲切平易,似面对面的平等交谈;“无我”的书则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不容易亲近。但书中“有我”并不容易,“我”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眼光,让人读了就觉得这个“我”真是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相似文献   

4.
通讯《找个好钳工比找研究生还难!》一稿,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通讯二等奖。它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借鉴。一、人无我有,独家先行。新闻贵在新,贵在不甘平庸,不步人后尘,不写千人一面的大路货。要写人无我有的独家新闻。这篇通讯是作者在一次与企业负责人的接触中,敏感地意识到高级技术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随后就此采访了劳动市场、工业企业和业内的相关人士,做了大量的调查,在掌握了准确的统计数据与事实后,提出了这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从而以人无我有、独家率先发表的特点,赢得受众及中国新闻奖评委的厚爱。  相似文献   

5.
从外地到新疆。新闻界同行都向我介绍新疆经济报。在仔细阅读了它的合订本后,不能不令人惊讶:在边疆地区,会有这样一份特色显著的报纸。一版的“今日热点”反映的常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读者们从这个栏目中寻求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分析。“新闻评论”几百字、千把字呈现出多元风格。有的重理,有的重事,有的有散文味,有的有哲理气。一版最常见的一个记者的名字是;苏继常。他写深度报道,也写动态新闻,还写各种形式的言论,在自治区召开重要会议时,他写的政论色彩很强的大通讯,更受人注目、称赞。后来在采访中才知道,原来苏继常是该报的总  相似文献   

6.
威海劳动部门计划组织一个2000人的失业职工培训班,但实际到场的只有200人左右。有的记认为劳动部门搞了个失败的活动,没法写稿子,但有的记转换视角,却写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新闻。实际上记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事情并没有像采访之初预想的那样去进行,最终的结果甚至和预期的相反。这时许多记都会自然地想到:这个新闻没法写了。有的记就此放弃;但有的记却从别人的“没法写”处写起,写出了与众不同的好新闻。功夫就差在会不会“脑筋急转弯”。  相似文献   

7.
写散文常常要借助于比喻的,正如写小说写诗歌一样,运用比喻的手段,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入联想的一种境界。比喻要贴切,要新鲜.不贴切便失去了唤起读者联想的艺术魅力,不新鲜也不能起到增强语言艺术魅力的作用. 我曾接到一位青年作者寄来的几篇散文,要我提意见.我读后的复信中,有一条便是关于比喻手段的运用.他在散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每当忆起儿时被妈妈怀抱抚摸,我全身象浸进了冰镇的糖水里,那么爽快,那么甜.……”这个比喻初看似乎还可以,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就是甜蜜的。但细细想起来又觉得不贴切,如果亲身体会一下,全身浸进冰镇的糖水里,能是爽快的  相似文献   

8.
几年前,《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江西一位农民赖以致富的“十六字种菜经”: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早。那个农民依照这个“秘诀”与他人竞争,处处主动,胜人一筹。后来,一些不景气的企业从这条“种菜经”中得到启示,很快摆脱困境,使企业扭亏为盈。细细想来,这个“种菜经”对我们搞新闻报道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人无我有”,说到底就是个“独”字,这是“十六字诀”的核心。一个企业,一旦有了专利产品,就具备了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就有了竞争的条件。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独家新闻也就是“专利产品”。一条好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9.
沆瀣一气 这个成语不好读,不好写,也不好理解,需要知道成语的来源。“沆”与“瀣”是古书中记载的两个人的名字。唐朝崔瀣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他是崔沆的门生,便被录取了。当时人们议论一“沆”一“瀣”,本来是一气的,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结。“沆”读 hà ng(巷),“瀣”读“ xiè”(泄)。  好高骛远 这个成语一般不会读错,但有时容易写错。其中的“骛”,有写“鹜”的,有写“务”的,也有写“雾”的。“骛”指马快跑,下面是个“马”字,引申为追求。“骛”也当“务”讲,所以也可写“好高务远”。但写“鹜”“雾”都不…  相似文献   

10.
人常说,新闻写作“无米难为炊”。这强调的是必须深入采访,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才能把报道写好。从另一方面看,有“米”则应巧为“炊”。这是说在掌握了素材之后,还应当讲究写作章法和技巧,力求把稿子写好。在编辑工作中,笔者发现有的年轻记者(或通讯员)好不容易抓到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却不知怎样选用具体的、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表达;有的手头虽然掌握了好线索,却不注意往深处挖,开掘不出新  相似文献   

11.
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常听到一些通讯员叹息“无米”下炊,也有些人抱怨说:“稿子辛辛苦苦写出来了,采用的却很少,老是被挤掉 甚至有的不从稿件本身分析原因,而是千方百计和编辑拉关系,套近乎.作为编辑,我总是想说:“请写别人挤不掉的稿子.”  相似文献   

12.
“井下的葫芦”——上面看它在下面,下面看它在上面。这是生活中的一个妙喻。但很可惜,这个比喻却可以用来形容某些记者。有的记者下去采访,习惯于浮光掠影,目光一扫,调头就走。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发展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怎样把经济报道写“活”?笔者认为,经济报道只有攀上“生活”这棵绿树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源于生活关注百姓一些经济报道之所以出现了“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是因为记者跑“上”多,跑“下”少,听领导、专家“指出”的多,听群众反映的少。还有的经济报道片面追求“理性色彩”,忽视了事实的生动展示,犹如一篇冗长的说理文章。而有的记者却将自己的视角“下移”,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来加强经济报道,其生活性和服务性增强了,新闻也就“活”起来。1996年,…  相似文献   

14.
大凡刚进新华社的年轻记者都经历过这样一段痛苦的过程:从事新闻工作的头几年,就象钻进了一个“魔圈”一样,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他们要天天伏首书案,可不知道该写什么。他们或沉浸在前人优秀新闻作品中,徒生羡慕之心;或眼瞅着身边的中老年记者大作迭出而渐生自卑之感;或象填鸭一样,老记者“喂”个什么题目,自己就写什么稿件。对年轻记者来说,谁摆脱这个“魔圈”快,谁的业务成长就快,反之就慢。有的人当记者才一年,便走出了这个“魔圈”,三四年内就成了很活跃并的记者,有的人当记者五六年却依然在“魔圈”中游荡。有什么办法能使年轻记者尽快走出这个“魔圈”吗?有,那就是进行专题调研。回顾这几年走过的道路,我正是从专题调研中起步,走出这个“魔圈”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们这些年轻记者到一起常爱议论事业心这个话题,几乎无人不有自己的一番打算和雄心。无人不在悉心探求自己达到事业成功的道路。但是,我们当中时常可见的一些迹象却不能不引起我的深刻的反思。比如,有的人只热衷于写大稿子一鸣惊人,而对一些平凡的工作却不能认真对待;有的人急于求成,不愿下深入细致的功夫,甚至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写出“客里空”的报道;有的人一味追求新奇而忽视自己的报道可能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有的人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缺乏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而屡出差错等  相似文献   

16.
我利用业余时间,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撰写稿件,取得了一点成绩,多次被农业银行苏州分行、江苏省分行评为优秀通讯员,有9篇文章参加省、市、县评选并获奖。在金融宣传报道实践中,我注重增强竞争意识,努力提高报道质量。首先注重人无我有。平时,我把看报不仅当作是一种休息享受的乐事,更是学习的好机会。我注意报道动态,不是看人家写什么,自已也依样画葫芦写,这样只能枉费心机。只有人无我有,才能奇货可居。去年2月,我县建立起全省第一家农行和妇联合办的“三八”储蓄所。我抓住这个重要素材组织采写以题为《太仓开办“三八”妇  相似文献   

17.
通讯是新闻报道的常备品种。作为驻地记者,我的是,要写好通讯,需在“特、巧、情、理”上下工夫,概来说就是:精心经营“土特产”,情理交融文自远。经营“土特产”巧开“百宝箱”记者要善于写“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新闻,这话,但我认为得再加一句,还要写“人优我特”的作所谓“特”,就是“奇特”、“独特”。发展经济,人们强善于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依托资源的特色产业。我们做文章、写通讯,何尝不应?如果常写“人有我有,人云亦云”的东西,尽卖些货”,那编辑和读者肯定望而生厌,你的“产品”即肯定会滞销积压。作品只有独具…  相似文献   

18.
1 写好新闻——记者的首要职责,这个命题似乎不应该成为什么问题。但是,当前仍有加以强调的必要。在新闻改革中,我们的报纸有了很大进步,前些年那种“新闻文章化、报纸杂志化”的状况已经根本改观。但是,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比起来,一些报纸新闻少的问题仍然解决得不好。有些冠以“本报讯”的新闻,并没有给人提供什么新的信息,实际上算不得真正的新闻。那种内容相似、主题雷同,只换了个地名的重复报道还不时见诸报端,而事实陈旧、交代不清、提法不准、文字粗糙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至于真正写得精彩的“活”而“重”的新闻却不多见。有的报纸一年下  相似文献   

19.
“叫座、叫好”这两个概念被引入到电视经济报道中,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有的经济报道节目是“叫好不叫座”,有的是“叫座不叫好”。如何突破电视经济报道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怪圈,笔者认为就要在另类视角中寻求突破,从现象中拨云见雾;把经济问题社会化;打造经济报道的微笑曲线三方面来解决。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用“虎头蛇尾”这句话批评某些人办事前紧后松,不能始终如一。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上,也时常出现“虎头蛇尾”这类毛病。有的同志写文章的开头倒很认真,反复琢磨,精雕细刻,但对文章的结尾却很不讲究,甚至根本不去思谋。需要明确认识:如何写好评论文章的结尾,也是研究评论布局这个专题中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