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主动脉根部及临近组织结构64层螺旋CT(MSCT)成像技术、影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0例无明显主动脉、主动脉瓣膜疾病患者行MSCT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镜(VE)等方法重建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测得主动脉根部直径(22.79 ± 3.31) mm,主动脉窦间距(33.43 ± 3.34) mm,冠脉开口处直径(30.06 ± 2.70) mm,升主动脉内径(30.39 ± 3.42),窦底平面至窦顶平面距离(19.18 ± 2.21) mm。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距主动脉根部距离分别为(15.71 ± 3.53) mm、(15.96 ± 3.78) mm。结论 应用MSCT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主动脉开口大小、冠脉开口位置、有无发育畸形及与周边结构关系,为带瓣膜支架的设计与经皮主动脉瓣膜植入手术顺利施行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国产小腰大边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4例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系统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选择较破口直径大1 ~ 2 mm的国产小腰大边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封堵。观察介入封堵术即刻及术后1、7 d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变化,并于术后第30、90、180天随访观察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的变化。结果 超声测量4例患者窦瘤破口直径为(9.3 ± 3.6)mm,升主动脉造影测量窦瘤破口直径为(8.7 ± 4.2)mm。术后无溶血、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术后7、30、90、180 d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心室、右心房内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封堵器对瘤壁及冠脉开口、主动脉瓣无影响。结论 应用国产小腰大边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系统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同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与肾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伴近肾动脉较大再破口的中期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共对15例Stanford B型AD患者行同期TEVAR与肾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35~67岁,平均(48.93±6.42)岁。术前完善胸主动脉CTA检查。局部麻醉联合静脉强化麻醉下行经股动脉置管TEVAR术,隔绝近端原发破口,同期行肾动脉覆膜支架移植术隔绝近肾动脉水平较大再破口。收集分析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出院后随访1~3年,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为100%。15例共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18枚,支架近端直径28~42 mm,远端直径24~42 mm,长度150~230 mm;植入肾动脉覆膜支架15枚(右肾动脉9例,左肾动脉6例), 支架直径5~8 mm,长度2.5~5 mm,其中3例予球囊后扩张。术前平均血清肌酐值为(82.41±12.32) mmol/L,术后12个月为(75.88±11.36) mmol/L。随访显示3例假腔完全重塑吸收,5例完全血栓化,7例部分血栓化,肾动脉覆膜支架通畅率100%。结论同期TEVAR与肾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B型AD伴近肾动脉较大再破口患者安全有效,部分患者可达到一期治愈。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入路对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影响,评估使用预置血管缝合器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6月收治69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皮股动脉穿刺预置血管缝合器后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为治疗组;对照组为2007年6月—2010年4月收治的86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股动脉切开术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组根据移植物外径,20 ~ 24 F预置2把ProGlide;对照组缝合动脉切口时取出鞘管并将线结下滑收紧。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局部血管并发症、术后至出院时间、术后3个月手术部位血管直径变化率。结果 治疗组68处股动脉穿刺口均使用2套Perclose ProGlideTM血管缝合器,技术成功率为100%;对照组的86处股动脉,技术成功率为98.8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时间及术后至出院时间治疗组分别为(85.42 ± 20.65)min和(5.21 ± 1.98)d,对照组分别为(145.28 ± 32.68)min和(8.47 ± 2.19)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有2例发生血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8例)。治疗组下肢制动时间及3个月后血管直径变化率分别为(8.46 ± 1.79) h和(0.98 ± 0.24)mm,对照组为分别为(8.65 ± 1.59)h和(0.95 ± 0.32)mm,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应用预置血管缝合器行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安全高效,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有效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是替代股动脉切开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价中心线(CL)测量法作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锚定区测量验算手段的可行性。方法 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动脉夹层数据库中随机抽取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0例(男24例,中位年龄49.5岁)CTA资料,2位血管影像学专家独立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测量法及CL测量法采集数据,以混合线性模型分析2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异同,Bland- Altman法行不同方法、不同测量者之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分析。结果 2位测量者用MPR法测得值分别为(29.73±2.99) mm、(29.86±2.95) mm,CL法测得值分别为(29.66±2.81) mm、(29.71±2.91) mm,2种方法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但CL测量法更便捷。结论 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锚定区血管直径测量时,CL测量法可作为MPR测量法的验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可控释支架移植物台上开窗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总结使用新系统技术要点。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腹主动脉瘤患者156例,其中予以可控释支架移植物台上开窗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9例。回顾性分析9例患者人口学、围术期影像解剖学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9例患者术中总计开窗11条动脉,开槽2条动脉,开窗对位失败1例转烟囱支架3条动脉,开窗手术技术成功率为8/9,EVAR术成功率为9/9。平均手术时间(228.9±56.7) min(180~360 min),平均对比剂用量(207.8±81.5) mL(120~410 mL),术中平均出血量(166.7±109.0) mL(50~300 mL)。平均随访(13.1±5.0)个月(8~24个月),患者均生存,开窗支架均通畅,无肾功能不全、内漏发生,无支架移位。结论 可控释放支架移植物台上开窗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远期疗效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Cheatham-Platinum腹膜支架(CCPS)临床治疗主动脉缩窄(Co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CCPS支架治疗的11例CoA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CPS支架1枚,缩窄病变得以明显扩张,缩窄处直径由术前(4.76±0.89) mm扩张至术后即刻(12.86±0.90) mm(t=24.86,P<0.001),平均跨缩窄收缩压压差由术前(38.55±10.02) mmHg下降至术后即刻(9.82±6.60) mmHg(t=10.8,P<0.001);术后随访3~79个月,平均(31.91±27.58)个月,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活动耐量明显改善,无内漏、急性主动脉壁损伤、再缩窄或狭窄、穿刺部位血管损伤或死亡。结论 CCPS植入治疗CoA具有良好的近、中期效果,可有效避免主动脉壁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的动物实验方法,确定主动脉窦部造影的最佳体位。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10只,分别测量股动脉、髂总动脉、腹主动脉直径,穿刺置入12、14、16F输送导管,经右颈动脉送入猪尾巴导管,行左心室造影,确定主动脉窦部造影最佳体位,并作影像分析。结果测得股动脉直径(3.14±0.39)mm,髂总动脉直径(3.65±0.45)mm,腹主动脉直径(5.07±0.63)mm。经腹主动脉可置入16F输送导管,主动脉造影示左前斜位32°±5°、头足位10°±3°可清楚显示左右冠脉开口及主动脉窦部。结论经腹主动脉可建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实验的血管径路,左前斜位32°±5°、头足位10°±3°可获得清晰的主动脉窦部影像。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主动脉重塑结果。 方法 检索已发表的评估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文献,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形态学测量方法及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仅3篇文献采用三维重建软件进行测量。各文献测量变量多为夹层真腔、假腔直径或面积,仅有少数文献计算了真假腔体积。结果 各文献测量的主动脉平面、术后随访时间及测量方法不同,无法进行数据整合。但总体趋势为急性B型夹层患者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化比率为80%~90%)优于慢性患者(38%~91.3%),且更具有一致性;降主动脉术后假腔完全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降主动脉近端的主动脉重塑效果良好,膈肌角平面以下重塑效果较差。 结论 尽管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的描述方式各异,但多数文献显示夹层累及主动脉范围广者术后重塑效果差,与夹层远端裂口旷置有关。覆膜支架长度、治疗时间等因素对术后重塑均有影响。统一的评估标准有利于评估主动脉重塑效果,并为临床决策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多种类型支架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探讨扩大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09年12月,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介入性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CTA和DSA结果,个体化选择合适覆膜支架,透视下将覆膜支架经股动脉导入封闭夹层破口。术后CTA随访观察内漏、支架移位、假腔变化等。结果18例中2例放置分体式主动脉覆膜支架、1例放置分支型覆膜支架、2例放置预留孔型主动脉覆膜支架,13例放置普通主动脉覆膜支架。1例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例不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均未出现左上肢和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1例因解剖变异右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而行旁路手术。术后发生8例(44.4%)即刻I型内漏,其中1例腔内修复术后持续I型内漏再次放置支架后进展为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瘤而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其余CTA随访内漏逐渐消失;所有患者均无支架移位、断裂、塌陷以及术后截瘫及脑血管意外发生。结论采取不同方法延长近端锚定区的距离、应用分体式主动脉支架可扩大介入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适应证,且近期疗效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