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街景图像是一种新兴的街道环境数据来源,步行性则反映了街道建成环境对步行的友好程度。利用街景图像评估地区步行友好程度,是新技术大数据背景下欧美步行性研究的趋势之一。文章从步行性评价工具的发展和街景图像的特点出发,概述了欧美虚拟街道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然后从评价指标、评级标准、适用范围、检验方法方面比较了欧美几个应用较为广泛的虚拟街道评价工具;最后总结了街景图像应用于步行性评价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为我国新时代新技术下的城市步行环境评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北京什刹海地区街道步行乐趣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传统城市中,街道不仅起到了交通通行的作用,还作为重要的邻里交往空间影响着城市的肌理。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单调的机动车道代替了丰富多彩的街道空间。汽车不仅将人逐出街道,还阻断了街道两侧的交流,给步行活动造成不便。研究以北京旧城为例,运用环境心理学和AHP层次分析法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从街道空间、街道设施和街道活动三个方面选取什刹海地区五类典型街道进行调查,研究人在城市街道中的活动行为及人对街道环境设施的反应;通过调研建立街道步行乐趣评价体系,对什刹海地区各类型街道满意度进行打分,针对典型街道提出提升街道步行乐趣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5,(9)
研究采取宏观的城市路网形态分析和微观的城市设计品质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3个轨道交通站地区的环境宜步行性进行测评,探寻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相比宏观的城市形态因素,微观的城市设计因素对于步行感知的影响更大;便捷性是站区宜步行环境评价的关键指标,它不仅受街区路网形态的影响,还与街道空间品质相关;步行环境的总体评价来自于不同层面的步行环境感知的叠加与重组,部分环境要素更是起到主导作用;步行者的社会属性也会影响其对于步行环境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地铁作为城市绿色交通的支柱,其站域周遭的步行环境备受关注,如何通过友善步行环境的建立促进绿色交通的推行,是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议题。本研究聚焦于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环境及站域可达性,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制定了研究目标,进而整理出所涉及的主要指标。再将多个空间形态指标绘制成一个评价空间活力的模型,并通过数据与实地调研验证,确定指标模型的显著性。最后通过实地调研聚焦在各出站口的行人情绪反应,识别情绪与城市活力之关系。研究发现,街道可达性、街道宽度与街道功能混合度,对其空间活力有显著影响,且能有效呼应部分地铁站出口行人的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5.
街道作为城市生活重要公共空间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城市街道数量庞大,一视同仁地提升街道品质固然理想,但却并不一定是资源最佳的配置方式。因此,如何从人本主义视角挖掘高频步行街道并对其进行品质匹配度评价成为链接街道品质研究与更新实践的重要论题。然而,当前街道分级机制主要基于机动车行驶属性,而步行空间品质研究侧重客观环境设施,街道自下而上的人群使用频率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脱离人群使用频率的高品质建成环境是低效的,脱离了高品质建成环境的高频率人群使用是失能的,只有环境供给和人群使用需求双向平衡才能达到高效高质高能。因此,反思自上而下的静态道路分级体系,从城市群体行动规律、空间规律及移动规律三个维度自下而上地构建城市日常步行高频步行街道的筛选机制,并结合现有品质量化研究,提出人(使用)-事(设施)-场(环境)三位一体的PEP街道匹配度评价指标体系。以深圳市为例,基于多源大数据对全域约17万街道进行实时高频步行街道筛选及PEP定量测度及匹配度评价。结果表明:深圳全域街道呈现出匹配度极不均衡的情况;在约17万街道中,高频步行街道约1万条,其中环境及设施较好的仅1.53%,而环境及设施水平都呈...  相似文献   

6.
借鉴并优化了步行指数的计算方法,测度了中国287座主要城市70余万条街道的步行指数,同时从街道和城市尺度作了步行指数的多维度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街道可步行性较好,但存在极化现象。街道步行指数、功能密度、功能混合度、街道长度及道路交叉口密度等街道属性多呈偏态分布,其中街道功能混合度、交叉路口密度与步行指数具有最大的正相关性。西部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的平均步行指数较华北和西北地区偏高,省会和副省级城市步行指数比地级市和直辖市高。建立步行指数可视化平台,提供步行指数计算结果的街道水平的查询,可供政府及科研人员了解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及相关指标,并有助于步行系统改善政策和行动的制定。  相似文献   

7.
在成都市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及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铁站点地区成为搭建绿色出行环境的先行区域。基于此,文章选取成都市典型的居住型站点——梓潼宫站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宜步行性、设施易达性三个方面分析该站点地区的出行环境现状,并针对现状问题,从调整土地布局模式、完善步行体系、提高站点地区接驳设施易达性和步行环境品质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步行性评价方法与工具的国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步行性反映了一个地区建成环境的步行友好程度。步行性测量与评价的系统方法是改善地区步行环境品质的重要部分。目前,欧美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已开发了多种用于评价步行性的方法与工具。本文首先解释了步行性的起源与概念,并概述了步行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探讨了欧美主要的步行性评价范围、指标与标准设置;最后比较了各类步行性评价方法与工具的特征与差异。这将为构建适宜我国城市步行性评价系统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基于Walk Score的评价思路,文章通过确定对街道步行吸引力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及其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构建了"三因素五指标"的街道综合步行指数评价体系,建立了小尺度范围内单一街道步行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选取郑州市金水区内典型步行片区,应用该评价体系进行量化分析,其评价结果与街道实际步行情况基本一致,证明单一街道步行指数定量分析方法科学可行。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城市街道步行体验存在的现状问题,强调了街道步行环境对城市活力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街道复兴的方法,使被遗忘的城市街道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方家  刘珺  王德  于长明 《风景园林》2018,25(11):33-39
本文将“如何通过街道规划设计,营建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研究视角,抽取了6个国外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导则中与“如何规划设计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相关导则编制的逻辑将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和重组。针对中国通过改善街道步行环境建设高品质城市的诉求以及相关导则中缺少对使用者需求关注的现状,提出了将需求调查纳入规划规定环节、从环境特征角度出发进行街道分类与定位、关注地域特征与集约性生态设施的环境营造方法以及提升步行道功能多样性和空间相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功能主义城市倡导的机动车交通主导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居民的步行行为边缘化。倡导人本街道设计、让城市回归街道生活的声音日益强烈。本文通过分析人本视角下伦敦城市步行交通的发展理念,归纳伦敦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步行区特征,解读伦敦可步行性街道空间营造经验:修建和管理步行性街道、步行规划设计和步行与公共交通相结合,并从交通发展观念、步行街道管理和步行环境设计三个方面提出我国步行街道营造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步行空间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20,(1)
针对人口、交通及公众健康等问题,近年来伦敦提出了健康街道规划策略,促进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减少空气及噪音污染,营造良好的街道空间环境。其提出健康街道营造方法,建立基于设计者视角的指标评价体系,开展使用者体验调查,通过街道空间评估衡量街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探寻改善策略并付诸于实践。在公众健康促进、慢行交通复兴等后城市化时代新兴议题出现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全球化城市通过打造高品质街道空间来实现城市价值。伦敦健康街道的建设对世界其他城市有着深远意义,能够为我国街道空间的环境改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彭雷  李保峰 《建筑师》2018,(6):74-80
本研究立足于步行友好性视角,选取武汉市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作为研究案例,从中观层面探讨了影响居住区步行友好性的三个关键因素:道路连通性、公共设施易达性、土地混合利用程度。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居住区步行友好性在历时性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及对我国相关规范的反思,提出了我国城市居住区步行友好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高翔  董贺轩 《室内设计》2023,38(2):52-59
在城市健康街道及步行友好型街道建 设的人本视角下,街道空间的优化设计逐渐成 为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绿视率作为街道可步 行性的评价要素之一,可以对步行者的心理产生 影响,同时,步行愉悦度可以用于描述步行者的 心理。研究通过对武汉市生活型、商业型、交通 型三类街道共9个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街道 步行空间绿视率与步行愉悦度的特征,以及二 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街道步行空间的平均 绿视率与步行愉悦度呈显著正相关,当绿视率 达到0.142 5后,步行愉悦度为正,反之为负;街 道步行空间的绿视率标准差与步行愉悦度无显 著相关关系。最后以提升步行愉悦度为导向,针 对街道共性问题和不同类型街道的个性问题提 出街道步行空间绿化的具体建议,同时提出三 个方面的优化策略,以期提高街道步行空间绿 视率,提升步行愉悦度。研究为提升街道步行 空间绿视率及步行愉悦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及策 略参考,对城市街道的人性化建设具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妍  杨春燕 《重庆建筑》2023,(12):10-14
为评价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步行空间品质及特征对其可步行性的影响,促进构建地铁周边地区宜人的步行空间。该研究以邻里环境可步行量表模型(NEWS,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Walkability Scale)为基础构建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街道步行空间评分表,运用空间语义差异问卷调查法(n=180)及空间环境注记法,以成都地铁1号线天府三街站点地区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所有的指标中天府三街功能性指标评价最高,其次是安全性和舒适性,评价较高的因子主要有步行目的地距离、步行换乘公共交通便利性、指向和标识系统、街道视觉景观等。总体而言,评分表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化、精准化定量评价街道空间现状,以及探索已建成街道步行空间突出特点上具有可行性,可为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者和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纽约利用多种措施改善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进行积极的城市活力复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街道空间,城市街道是我们户外活动最重要的场所。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更是承载了我们的城市历史和文化。在城市改造建设过程中,如何协调原有的步行空间与机动车交通空间之间的矛盾,如何创造舒适、富有生机和人情味的步行空间环境,提高城市  相似文献   

18.
街道步行指数的大规模评价——方法改进及其成都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步行交通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已经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接受和肯定,可步行性评价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国际上流行的WalkScore的评价思路,对其计算方法进行简化,并加入街道环境影响因子,对成都市一、二圈层区县内的街道可步行性展开综合评价。根据可步行性的评价结果,与人口空间分布展开相关分析,评价临街设施分布的合理性;并对比分析住宅类街道(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类街道(A)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类街道(B)的可步行性的差异及不同类型街道的圈层分布差异。研究表明,住宅类街道可步行性最高,其次为公共服务类街道,商业类街道可步行性相对较低;然后分析了市中心、区县中心、地铁口、商业综合体等区位因素对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其中原市中心(天府广场)对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区县中心,地铁口和商业综合体能一定程度提升周边街道可步行性。  相似文献   

19.
居住街区街道作为数量最多、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空间类型,其步行友好性的提升具有完善街道低碳交通功能和增强其社交属性的双重内涵。以南京河西地区居住街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调研步行者对街道空间环境的主观感知与街道的客体环境指标,提取共性评价因子,获取步行者对街道的心理评价结构为社交、空间氛围、绿植和设施四项主成分因子。在街道各项评分的基础上,对街道主观评价与客体指标作相关性分析,解析街道客体指标对居民心理感知的影响机理:界面通透系数、商业互动界面占比和服务设施数量影响社交感知;街道宽度、街道高宽比、居住区出入口密度、节点公共广场密度及灌乔木覆盖比等影响空间氛围的感知;街道宽度、边界绿化密度、隔离绿化密度及乔木遮荫率影响绿植感知;服务设施数量和商业互动界面占比会影响设施使用便利性感知。之后针对性提出利于步行友好的居住街区街道空间环境指标建议。  相似文献   

20.
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市民日常通勤、生活、游憩和交往等重要的功能。然而,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张,城市中的街道空间也遇到了品质下降、步行适宜性降低、安全性不足和活力低下等诸多困境。因此,如何从人本的视角提升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引导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相关研究领域关心的重要论题。然而,以往的诸多关于城市街道的研究都侧重于将街道作为交通功能属性的城市空间,去研究和探索街道如何提高城市街坊可达性以及城市人流移动便捷性等。城市街道作为供市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功能,以及其人本尺度下的街道空间品质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因此,本文首先对前人研究及相关测度方法进行反思与分析,进而选取城市街道可步行性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选择南京市中心城区内的街道作为研究案例;利用城市空间三维形态数据、城市业态POI大数据和百度街景照片大数据,建立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定量研究的基础数据库;并基于所建构的多源大数据库,综合城市街道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的街道可步行性中的通畅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进行定量的分析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南京中心城区街道可步行性在通畅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四个基本领域呈现出扇形圈层放射、中心多核连绵、外围点状分散等特征结构,并根据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