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家庭环境特征和行为问题与社会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为ADH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1月徐州市儿童医院140名ADHD儿童作为观察组,同时招募12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中文版家庭环境量表(FES-CV)、Conners父母评定量表(CPRS)、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CTRS)和Weiss功能缺陷量表父母版(WFIRS-P)、现场行为观察法对儿童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ADHD风险因素。 结果 随着母亲受教育程度(OR=1.16,8.80,9.20)、职业地位(OR=0.89,2.24,2.35,5.90)和情绪稳定程度(OR=1.74)的降低,儿童ADHD风险呈上升趋势;父亲职业和教育水平、情绪状态与上述结果相似。ADHD儿童中文版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中仅矛盾性分量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42,P<0.001)。ADHD儿童在所有6个Weiss功能缺陷量表父母版(WFIRS-P)的分量表测试中均表现出损伤[最低维度得分(0.19±0.22)分,健康儿童最高维度得分为(0.19±0.20)分,P<0.001)]。Conners父母评定量表(CPRS)和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CTRS)除心身障碍维度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ADHD儿童与健康儿童相比,较差家庭环境、父母较低教育水平、更糟的职业状况和父母情绪不稳定可能会增加儿童的ADHD风险,且与儿童行为问题和社会功能损害相互作用。因此,早期以折中因素为重点的干预有助于改善ADHD儿童的社会行为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父母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与儿童ADHD症状的相关性。 方法 2015年5月-2017年1月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学龄前ADHD儿童119例,以及附近普通幼儿园正常对照儿童115例,年龄范围均为4岁0月~5岁11月。研究采用SNAP-Ⅳ评定量表对两组儿童的症状进行评估,采用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两组父母的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和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定,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结果 1)研究组儿童SNAP-Ⅳ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P<0.001)。 2)研究组儿童父母的 PHQ-9和GAD-7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心理健康水平筛查阳性率和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3)学龄前ADHD儿童SNAP-Ⅳ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与父母的GHQ-12、PHQ-9、GAD-7得分呈低至中度正相关(r=0.22~0.35,P<0.01)。 结论 学龄前ADHD儿童父母的焦虑、抑郁水平较高,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ADHD的症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应重视对学龄前ADHD儿童父母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修订并评价中文版认知缓慢特质(SCT)量表的信效度,为临床评估认知缓慢特质提供工具。方法 2020年6—12月随机抽取上海地区两所普通小学的在校生(n=1 735),由抚养人完成中文版SCT 量表、ADHD 诊断量表父母版(ADHDDS-P)和阿成贝切儿童行为清单(CBCL)的填写。在一至五年级随机选取2个班的学生(n=266),以30天为间隔,对SCT量表进行重测。选取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门诊就诊且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ADHD诊断标准的患儿(n=106),完成SCT量表、ADHDDS-P。结果 SCT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 0.920;重测信度为0.852,项目与总分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469~0.784(P<0.01);探索性因子分析提示SCT量表得到3个因子(KMO=0.946,P<0.001),分别命名为白日梦、迟缓和认知能力减退;验证性因子分析提示初步符合三因子模型,计算获得结构效度(χ2/df=7.739,RMSEA=0.084);学校样本中SCT与ADHDDS-P总分相关系数较高(r=0.753, P<0.05);ADHD病例组中SCT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男生t=13.77, 女生t=7.81,P<0.001)。结论 SCT量表中文版总体信效度良好,通过探索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三因子模型适配度尚可,可试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 修订、引进儿童心理行为障碍偏见量表(BTCWPABDS),并评价其在我国的信效度。方法 对英文版BTCWPABDS进行系统评价和翻译,应用中文版BTCWPABDS对415名医务人员、教师及其他社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修订后中文版BTCWPABDS包含20个条目;总量表的Cronbach' s α系数为0.83,量表总的重测信度为0.76(P<0.01)。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两个因子,条目的因子负荷为0.26~0.66(P<0.05),两个因子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81、0.66;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2因素模型拟合良好:NFI=0.84,IFI=0.93,TLI=0.90,CFI=0.93,χ2/df=1.67,RMSEA=0.048,均符合测量学要求。结论 中文版BTCWPABD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测评不同人群对心理行为障碍儿童的偏见态度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从孕期开始儿童成长环境中诱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预防ADHD的发生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4-9月采用SNAP-Ⅳ家长评定量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自制的儿童成长环境问卷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对248例ADHD儿童和276例正常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分析ADHD的非生物学影响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良孕期史(OR=2.788,95%CI:1.049~7.412),6个月内非纯母乳喂养(OR=2.365,95%CI:1.327~4.216),不当的教育方式(OR=3.139,95%CI:1.906~5.167),儿童不良饮食行为(OR=2.499,95%CI=1.449~4.139),儿童开始视屏的年龄<3岁(OR=3.577,95%CI:1.552~8.248)以及儿童偏精神质(OR=3.558,95%CI=1.357~9.326)或偏神经质的人格特征(OR=5.522,95%CI:2.435~12.521)都是诱发ADHD的危险因素。结论 父亲生育年龄、母孕期因素、儿童生活方式及其人格特征均是ADHD的诱发因素,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验中文版父母行为问卷(Parent Behavior Inventory,PBI)在我国儿童早期的父母中应用的效度和信度。方法 采用经过翻译的中文版PBI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上海市148名学龄前儿童父母进行评估,对测定结果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结果 量表各条目得分与其所属分量表得分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父母行为问卷的支持/参与维度与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和控制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敌意/强制维度与家庭环境量表的矛盾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结构效度方面,因子分析得到特征值>1的2个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55.698%。父母行为问卷及其支持/参与、敌意/强制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672、0.807和0.652,支持/参与和敌意/强制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64(P<0.01)和0.986(P<0.01)。 结论 中文版父母行为问卷在上海市学龄前儿童父母中的初步应用具有比较适当的效度和信度,个别条目需要根据社会文化特点进行修订,以便用于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医教结合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干预效果,为后续开展ADHD儿童的诊疗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1-12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嘉定区14所小学一到五年级共9 295名儿童进行ADHD筛查并随机分组,确诊为ADHD的儿童共243名,干预组采用医教结合和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两组研究对象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和随访6个月时分别运用SNAP-Ⅳ、父母育儿压力问卷进行评估。结果 本研究6个月后随访干预组共纳入105名,对照组共纳入99名儿童。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干预后,两组在SNAP-Ⅳ总分(t=5.04,P=0.026)和育儿压力总分(t=6.49,P=0.012)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后,两组在SNAP-Ⅳ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P=0.006),但在育儿压力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1,P=0.148)。结论 医教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改善了ADHD儿童的核心症状、缓解了父母的照顾压力,为ADHD儿童的多模式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ADHD患儿的智力特征以及智商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韦氏智力测试第Ⅳ版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185例6~16岁ADHD患儿进行智力测试和行为评估,并与健康儿童对比。结果 1)研究组的智力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亚型之间智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之间认知效率指数和认知效率相对低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DHD患儿智力和行为问题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 ADHD患儿智商低于正常儿童,且存在认知效率低下的智力内部特征,其智商与学习行为和焦虑情绪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了解农村和城市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的流行情况,研究屏前时间与ADHD症状的关系。方法 2016年6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农村地区的5所幼儿园和城市地区的2所幼儿园共抽取1 154名4~7岁儿童,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ADHD评估量表第4版学龄前儿童版”评估ADHD症状水平。结果 学龄前儿童ADHD症状阳性率为7.2%,其中农村地区检出率为8.3%,城市地区为6.8%。学龄前儿童屏前暴露时间大于2 h的儿童占27.1%,其中农村地区为39.4%,高于城市地区的22.2%。多因素回归显示,儿童睡前屏前暴露时间(β=1.05,P<0.01)越长,儿童ADHD症状水平越高;而父母陪伴时间越长,ADHD症状水平越低(β=-0.16,P<0.01)。此外,儿童性别(β=-1.97)、父母文化程度(β=-1.84,-2.30)和家庭收入(β=1.39)也会影响儿童ADHD症状水平(P<0.05)。结论 睡前屏前暴露时间与学龄前儿童高ADHD症状水平密切相关,父母给予儿童更多的陪伴可减少儿童ADHD症状水平和屏前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网络分析的方法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攻击性以及父母攻击性的相互影响。方法 2019年1—12月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108人为ADHD组,正常儿童110人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及其父母均完成攻击问卷。通过构建网络的方法对ADHD及对照组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其父母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ADHD组儿童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易怒得分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2.94、5.92,P<0.001)。ADHD父母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分量表显示ADHD组父母易怒(t=3.83、3.70)、父母敌意(t=2.69、3.0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父母的攻击性和ADHD儿童的攻击性有显著相关(P<0.01);网络分析显示ADHD儿童与正常对照组儿童存在不同的攻击性网络结构,其网络全局强度高于对照组(Z=2.06,P<0.05)。结论 ADHD儿童和其父母较正常儿童均具有较高水平的攻击行为,父母的攻击性和ADHD儿童的攻击性之间相互影响,ADHD儿童攻击性受到父母的影响显著大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及其父母的人格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抽取ADHD儿童60例和正常对照儿童60例,由儿童完成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60例ADHD儿童的父母和60例正常对照儿童的父母共240人同时完成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版)。结果 ADHD 组儿童在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两个因子得分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而内外向性(E)和掩饰性(L)两个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DHD组父亲的精神质(P)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掩饰性(L)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DHD 组母亲神经质(N)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掩饰性(L) 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回归分析显示,父亲E分与ADHD儿童的P分呈负相关;母亲P分与儿童E分呈正相关,父亲L分与儿童E分呈负相关;父亲E分、母亲E分与ADHD儿童的N分呈负相关,母亲N分和父亲P分与其呈正相关;父母亲个性特点各因子均与ADHD儿童的L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DHD儿童及其父母的人格有一定的特征,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进行低频度计算机执行功能训练的可行性,为ADHD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10月-2018年5月选取44例儿少门诊就诊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6~12岁ADHD儿童,按照家长意愿分为训练组和药物组,以患儿治疗前后症状和执行功能改善情况、对治疗方案的接受程度作为可行性分析指标。采用SNAP-Ⅳ量表对症状进行评估;Stroop色词关联测试、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WISC-Ⅳ的数字广度测试、译码测验进行执行功能评估。结果 低频度执行功能训练结束后患儿的ADHD症状改善,SNAP-Ⅳ的对立性、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6、2.976,Z=-2.026,P<0.05或<0.01);部分执行功能指标改善,患儿Stroop甲表正确数、乙表错误数、乙表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Z=-2.727、2.368、-2.987,P<0.05或<0.01);WCST持续错误数、概念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5、-2.614,P<0.05);WISC-Ⅳ顺背数字得分和译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3、-2.723,P<0.05)。患儿对训练的接受程度较高,脱落率低。药物组患儿8周末,SNAP-Ⅳ对立性和注意缺陷因子得分降低,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troop 乙表正确数增加,乙表时间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33、3.360,P<0.001)。结论 低频度的计算机执行功能训练有效、可行,可改善ADHD患儿的症状和部分执行功能,患儿接受程度高,可在医疗机构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家庭环境因素。方法 分别对ADHD患儿(ADHD组,103例)及一般情况匹配的正常儿童(对照组,103名)进行家庭环境量表(FES)、一般情况问卷及自制的严厉管教方式问卷调查;分析家庭环境与学龄期儿童ADHD的关系。结果 ADHD组FES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矛盾性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ES亲密度(OR=0.55,P=0.004)、情感表达(OR=0.69,P=0.038)因子分高及儿童课外兴趣多(OR=0.51,P=0.000)是ADHD的保护性因素;母亲体罚孩子、家长陪同完成作业(OR=1.73,P=0.002)、儿童主要抚养人不是父母(OR=1.59,P=0.028)、与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OR=1.55,P=0.047)是ADHD的危险因素。结论 ADHD儿童家庭存在亲密度低、儿童课外兴趣少、母亲体罚孩子等不良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与ADHD发展有关,也可能与ADHD的发生有关,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进行低频度计算机执行功能训练的可行性,为ADHD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10月-2018年5月选取44例儿少门诊就诊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6~12岁ADHD儿童,按照家长意愿分为训练组和药物组,以患儿治疗前后症状和执行功能改善情况、对治疗方案的接受程度作为可行性分析指标。采用SNAP-Ⅳ量表对症状进行评估;Stroop色词关联测试、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WISC-Ⅳ的数字广度测试、译码测验进行执行功能评估。结果 低频度执行功能训练结束后患儿的ADHD症状改善,SNAP-Ⅳ的对立性、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6、2.976,Z=-2.026,P<0.05或<0.01);部分执行功能指标改善,患儿Stroop甲表正确数、乙表错误数、乙表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Z=-2.727、2.368、-2.987,P<0.05或<0.01);WCST持续错误数、概念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5、-2.614,P<0.05);WISC-Ⅳ顺背数字得分和译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3、-2.723,P<0.05)。患儿对训练的接受程度较高,脱落率低。药物组患儿8周末,SNAP-Ⅳ对立性和注意缺陷因子得分降低,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troop 乙表正确数增加,乙表时间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33、3.360,P<0.001)。结论 低频度的计算机执行功能训练有效、可行,可改善ADHD患儿的症状和部分执行功能,患儿接受程度高,可在医疗机构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共患对立违抗障碍(ODD)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社会功能特征,为改善ADHD儿童社会功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父母版(SNAP-Ⅳ)、Weiss功能缺陷量表父母版(WFIRS-P)及儿童困难问卷(QCD),对首次就诊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卫生科的192名单纯ADHD儿童、243名共患ODD的ADHD儿童,以及珠海市某学校118名正常对照儿童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3组儿童SNAP-Ⅳ量表注意缺陷因子得分分别为[1.9(1.7,2.1),1.8(1.6,1.9),1.0(0.6,1.2)],多动冲动因子得分分别为[1.8(1.4,2.1),1.6(1.1,1.8),0.7(0.2,1.0)],对立违抗因子得分分别为[1.6(1.5,1.9),1.0(0.8,1.1),0.8(0.5,1.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268.44,237.97,418.66,P值均<0.01)。3组儿童WFIRS-P量表各维度及总分分别为家庭[0.8(0.6,1.1),0.6(0.3,0.8),0.3(0.1,0.6)];学习和学校[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男童的行为问题、父母的应付方式及其相关性,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ADHD)儿童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抽取ADHD男童30例和正常对照男童30例,由其父母分别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父母应付方式问卷。 【结果】 ADHD组的分裂性、抑郁、交往不良、强迫、多动、攻击、违纪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ADHD组母亲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ADHD组父亲解决问题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行为总粗分与母亲解决因子呈负相关,母亲合理化因子呈正相关;与父亲解决因子分呈负相关,与父亲退避和合理化呈正相关。 【结论】 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对ADHD儿童进行干预时需同时对父母进行指导,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引入儿童喂养问卷(Child Feeding Questionnaire,CFQ), 并分析其信度和效度。方法 对CFQ进行汉化和修订,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198名3~7岁学龄前儿童的家长,用中文版CFQ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 中文版CFQ问卷包含26个条目,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到8个因子,可解释变异量的68.509% 。验证性因子分析支持量表的八因子结构,问卷及各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598~0.867,重测信度为0.791~0.963。结论 中文版CFQ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对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喂养行为进行测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维、哈、汉族儿童父母养育方式、儿童气质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差异,以促进不同民族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6所小学中年龄为8~12岁的儿童876名,其中维吾尔族(维族)295名,哈萨克族(哈族)276名,汉族305名,应用中国8~12岁学龄儿童气质问卷(CSTS)、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症状问卷,1978)、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评定。结果 1)维族和哈族儿童在“情感温暖和理解”、“偏爱被试”、“过分干涉”因子中的得分均明显高于汉族儿童(P<0.05)。2)在气质调查中,哈族儿童在“活动水平”和“坚持性”因子中的得分均高于汉族儿童(P<0.05)。维族和哈族儿童在“适应性”因子中的得分低于汉族儿童(P<0.05)。3)维族儿童在“品行问题”和“冲动-多动” 因子中的得分均高于汉族儿童;哈族儿童“焦虑”因子分低于汉族儿童(P<0.05)。结论 维、汉、哈三个民族儿童在父母养育方式、儿童气质和行为问题方面均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团体箱庭疗法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患焦虑情绪儿童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8年6月—2020年6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学龄期ADHD共患焦虑情绪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儿童采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30例儿童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团体箱庭疗法。治疗前后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父母版(SNAP-Ⅳ)、睡眠习惯问卷(CSHQ)、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干预前,两组儿童PSQ问卷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多动/冲动、焦虑及多动指数因子得分,SNAP-Ⅳ量表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因子得分,CSHQ、SAS及SCARED量表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儿童PSQ问卷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多动/冲动、焦虑及多动指数因子得分分别为1.0(1.0,1.3)分、0.3(0.2,0.3)分、1.0(0.9,1.3)分、0.3(0.3,0.5)分、1.1(0.8,1.2)分,SNAP-IV量表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因子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中小班学龄前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状况及其与儿童心理状况的关系,以期为幼儿教育和心理工作的拓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收集上海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51名,采用亲职压力量表(PSI)和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其父母进行评定。结果 1)学龄前男童、女童在PSI儿童适应性(t=2.376,P<0.05)、接受度(t=2.517,P<0.05)、儿童总分(t=2.1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学龄前男童、女童在SDQ行为问题因子分(t=2.064,P<0.05)和社交行为因子分(t=-2.743,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SDQ困难总分与PSI总分显著正相关(P<0.01),SDQ各因子与PSI多个因子分相关(P均<0.05);4)半年后随访,PSI总分及儿童注意不能多动、适应性、要求、心境、接受度,父母竞争性、依恋性较基线时升高(P均<0.05)。结论 健康学龄前女童行为问题少于男童,社交行为优于男童。健康学龄前女童家长感受到的亲职压力较男童家长少。亲职压力与儿童行为表现相关,学龄前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家长感受到的亲职压力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