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腭裂修复术后患者与正常人群颅颌面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X线头影测量方法对4-7岁时曾接受腭裂修复术的腭裂患者(现年龄为18-25岁)的颅凳面形态进行测量分析,将结果与湖北籍正常人群测量资料比较,结果表明:腭裂修复术后患者颅底发育未受影响,而突角显著减少,上颌骨长度显著缩短,下颌角增大,下颌平面陡度增大,腭裂患者在4-7岁时接受手术治疗,至成年时存在不同程度的颅颌面发育畸形。  相似文献   

2.
成人腭裂患者X线头影测量学的比较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学的比较性研究,探讨腭裂手术对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利用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与医学统计分析法比较正常(牙合)成人、单侧完全腭裂修复组以及未修复组成人患者颌骨形态学的异同点。结果:与正常(牙合)成人相比,手术与非手术组成人腭裂患者的上颌骨在前后向及垂直向均存在发育不足;手术组腭裂患者的ANB角、上颌深度角、下颌平面角、以及前颅底-下颌体长度比与非手术组患者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无论接受或未接受腭裂修复术的成人患者均存在上颌骨发育不足,腭裂修复术可加重上颌牙槽突前后向的发育不足,下颌牙槽突的代偿性后缩可导致腭裂患者的假性颏前突。  相似文献   

3.
未手术成年腭裂患者颅面形态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X线头影测量方法对至成年尚未接受手术修复的腭裂患者(年龄为16-30岁)颅面形态进行测量分析,将测量值与湖北地区正常人群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未手术成年腭裂患者面突度显著减小,上颌骨水平向发育不足,垂直向发育未受影响,下颌骨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4.
小儿腭裂修复术为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手术。我院近年来施行小儿腭裂修复术 10 4例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59例 ,女 4 5例。年龄最小 2 6个月 ,最大 11岁 ,其中 2岁半~ 4岁 4 2例 ,5~ 7岁 4 4例 ,8~ 11岁 18例。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腭裂修复术 ,有 14例同期行咽瓣成形术。1.2 麻醉方法 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 0 .0 15~ 0 .0 2mg .kg 1,苯巴比妥钠 2~ 4mg .kg 1。低龄幼儿不能配合 ,需先肌注氯胺酮 4~ 6mg .kg 1,待入睡后 ,开放静脉输液 ,面罩吸氧。全麻诱导 ,一般为静注r OH80~ 10 0m…  相似文献   

5.
颅颌面骨缺损的Ⅰ期修复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颅颌面骨缺损Ⅰ期修复重建的临床体会。方法从我科2002年1月~2005年3月收治的26例颅颌面复合伤和颅颔面肿瘤患者中,回顾性分析7例颅颌面骨缺损Ⅰ期修复重建病例资料,通过2例典型病例,探讨手术适应证和骨缺损修复重建手术方法。结果颅颔面创伤和良性肿瘤切除患者适宜于Ⅰ期修复重建颅颌面骨缺损,采用邻近自体骨和钛板、钛网等人工材料,可以良好的修复颅颌面骨框架,恢复面部形态。结论颅颌面骨缺损畸形Ⅰ期修复重建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自体骨和人工材料可以良好修复颅面形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效果以及长期稳定性,分析下颌角肥大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二中心行“下颌角弧形截骨,下颌骨外板打磨手术”的患者,收集其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2个月拍摄的CT资料,采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对比3个时间点下颌角区骨量,并分析术后骨量增生与咬肌、翼内肌厚度的关系。结果:共有19例诊断为双侧下颌角肥大的患者纳入研究,患者术前单侧下颌角区骨量为(11.93±1.77)cm3,术后3 d单侧下颌角区骨量为(7.72±1.60)cm3,术后12个月随访单侧下颌角区骨量为(8.73±1.69)cm3。对3组数据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得出,术后3 d相较术前下颌角区骨量明显减少(P<0.001),术后12个月相比术后3 d下颌角区骨质出现明显增生(P<0.001),但术后12个月相比术前下颌角区骨质仍显著减少(P<0.001)。此外,对下颌角区骨质增生量与该处附着咬肌、翼内肌厚度采用Pearson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PC上建立颅颌面整形手术的三维CT影像测量和分析系统.方法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PC机上完成CT标准数据解读,实现颅颌面骨架结构的二维显像和三维重组,并应用于放射性眼眶、眶外伤和下颌角肥大的整形手术治疗.结果在PC机上重建的三维CT图像信息无损耗,图像清晰,可进行可操作化的测量.结论PC机三维CT影像测量和分析系统的建立,可以便捷、有效地量化颅颌面手术的术前设计,并为术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提高手术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8.
PC机三维颅颌面影像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在PC上建立颅颌面整形手术的三维CT影像测量和分析系统。方法 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PC机上完成CT标准数据解读,实现颅颌面骨架结构的二维显像和三维重组,并应用于放射性眼眶、眶外伤和下颌角吧大的整形手术治疗。结果 在PC机上重建的三维CT图像信息无损耗,图像清晰,可进行可操作化的测量。结论 PC机三维CT影像测量和分析系统的建立,可以便捷、有效地量化颅颌面手术的术前设计,并为术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提高手术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腭咽环扎术的改良方法,尽可能恢复腭裂患者的腭咽闭合功能。方法::改良腭咽环扎器修复腭裂患者309例,年龄4~27岁,根据裂隙宽窄程度,分为采用1~4瓣加改良腭咽环扎术修复。结果:309例中,307例一期愈合,4~27岁腭裂患者使用同一环扎器均能顺利完成腭咽环扎术。结论:改良腭咽环扎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创伤,能使软腭充分延长,鼻咽腔全面缩小,有利于患者语言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0.
腭裂手术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为掌握其术后体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我们对近10年来129例腭裂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分析。一般资料本组129例腭裂患者,男性71例,女性58例。男女之比为1.22:1。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38岁,其中1~6岁63例,7~12岁23例,13~18岁19例,19岁以后28例。腭裂程度Ⅰ度4例,Ⅱ度69例,Ⅰ度共56例。其中左侧33例,右侧12例,双侧11例,单侧Ⅰ度腭裂左右比为2.75:1。手术方式:两瓣法83例,三瓣法33例,四瓣法3例,咽后  相似文献   

11.
应用X线头影测量方法对至成年将测量值与湖北地区正常人群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未手术成年腭裂患者面突度显著减小,上颌骨水平向发育不足,垂直向发育未受影响,下颌骨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性别、年龄等差异对长沙地区汉族正常牙合颅颌面硬组织的三维口腔颌面锥形束计算机断层 扫描(cone beam CT,CBCT)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80例长沙地区汉族正常牙合颅颌面硬组织CBCT数据,分为 成人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17.57±1.83)岁]和儿童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11.50±1.26)岁]。采用 Dolphion Imaging软件进行三维头影测量,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之间的差异。结果:成人组内男性和女性颅颌面硬组 织对称性均较好(非对称率R最大值为6.39%,最小值为0.08%);成人组性别比较显示:前腭宽度、腭宽度、上切牙 突距、下切牙突距、舌骨-下颌平面、会厌基底部宽度、腭平面气道宽度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 指标男性均大于女性(均P<0.05),角度指标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人组和儿童组相比较,仅后 侧面高度、上颌长度、下切牙突距、下颌平面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长沙地区汉族正常牙合颅颌面硬组织对称性较好;性别差异及年龄差异均会对线距测量值造成影响, 但对绝大部分角度测量值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正常人颅面部宽度生长发育的特点,探讨其发育规律。方法对26名正常青少年每年同期摄取头颅定位后前位片,连续6年,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13~18岁,除前颅底宽、眶间距、鼻宽外,颅面部宽度多有性别差异,男性大于女性;随年龄增加,出现性别差异的项目数渐稳定。(2)相对于18岁,13岁时颅面部宽度的发育量均完成92%以上;颅宽、前颅底宽、上面骨宽和上颌基骨宽及上下磨牙间宽度已基本完成;女性眶间距、全面宽、鼻宽的发育完成量大于男性。(3)男性乳突间距(后颅底宽)、鼻宽、全面宽的发育可以持续到18岁;女性上颌基骨宽在13岁时发育已接近完成,男性在13~17岁增宽,以13~14岁长幅最大,17岁后趋于稳定。(4)在观察期内,牙弓宽度保持稳定,而下尖牙尖存在向心性聚合的趋势。结论本文结果可为正畸临床制定矫治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正常He人颅面部宽度生长发育的特点,探讨其发育规律。方法;对26名正常He青少年每年同期摄取头颅定位后前位片,连续6年,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13-18岁,除前颅底宽,眶间距,鼻宽外,颅央部宽度多有性别差异,男性大于女性;随年龄增加,出现性别差异的项目数渐稳定。(2)相对于18岁,13岁时颅面部宽度的发育量均完成92%以上;颅宽,前颅底宽,上面骨宽和上颌基骨宽及上下磨牙间宽度已基本完成;女性眶间距,全面宽,鼻宽的发育完成量大于男性。(3)男性乳突间距(后颅底宽),鼻宽,全面宽的发育可以持续到18岁;女性上颌基骨宽在13岁时发育已摘接近完成,男性在13-17岁增宽,以13-14岁长幅最大,17岁后趋于稳定。(4)在观察期内,牙弓宽度保持稳定,而下尖牙尖存在向心性聚合的趋势。结论:本文结果可为正畸临床制定矫治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唇腭裂整复术麻醉安全时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宝顺  于永文 《吉林医学》2000,21(4):205-207
目的 :为探索唇腭裂整复术有利的麻醉时机。方法 :随机选择 ~ 度唇腭裂择期整复术患儿 1 6 0例。按年龄和有无伴发腭裂情况平均分为 4组 : 组 :3~ 6个月 ; 组 :7个月~ 1岁 ,均单发唇裂 ; 组 :2岁~ 3岁 ; 组 :4~ 7岁 ,均唇裂伴发腭裂。观察麻醉期间 Sp O2 (脉搏血氧饱和度 )的变化和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 组、 组 Sp O2 变化均明显高于 组 ,拔管后舌后坠、喉痉挛、气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 组 ,P<0 .0 5。结论 :唇裂整复术的有利麻醉时机应选择在 6~ 1 2个月 ,而唇腭裂同时整复术应选择在 2岁~ 3岁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绍兴地区儿童及成人血清肌酐参考范围。方法选择2011年5~9月在笔者医院健康体检儿童和住院患儿(男性2269例,女性1542例),按年龄分组:出生3~12个月(组1),1~3岁(组2),4~6岁(组3),7~11岁(组4),12~18岁(组5)。成人组选择在笔者医院健康体检者(男、女性各500例,组6),年龄25~48岁。以上各组研究对象均排除肾脏系统、泌尿系统、贫血、甲亢、尿崩症等疾病和营养不良。结果组1~组6各组血清肌酐测定值皆呈正态分布。随年龄的增长(组1~组6)血清肌酐呈趋势性增加,并且男女之间的差异也有增加趋势。结论不同年龄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血清肌酐参考范围。不同实验室应建立自己实验室的血清肌酐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间及成年男女不同性别间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含量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的正常体检及无慢性细菌感染、无先天和获得性免疫性疾病的空腹血清标本共424例。将其分为:<1、1~3、4~6、7~9、10~16岁;成人对照共6个组,成人对照又分为男女2个组。分别测定血清中IgG、IgA、IgM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IgG、IgA、IgM各年龄组进行S-N-K的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131.8、192.4、15.7,P值均<0.05。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如下:IgG、IgA各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M各组中,<1岁组与其他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成人对照组与1~3岁组之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其他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6岁组、7~9岁组、10~16岁组之间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G、IgA、IgM成年男、女组的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球蛋白IgG、IgA,在<1岁组中含量最少,随着年龄的增大含量逐渐增加而接近成人水平。免疫球蛋白IgM,在<1岁组中含量最少,到3岁时就可达到成人水平。而后含量又缓慢增加并超过成人,最后逐渐降到成人水平。成人男女之间IgG、IgA、IgM含量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年龄健康人群心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023例从出生至79岁的不同年龄正常人群心率进行了分析。以年龄分组的最少组数,定出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心率范围。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在成人方面,以往规定正常心率60~100次/min,两边数据都偏高。正常成人心率最好规定在55-90次/min或55~95次/min,这样可避免将正常心率误诊为窦性心动过缓或将窦性心动过速误作正常心率。在儿童和成人中,女性心率>男性,一般相差约为2~7次/min。  相似文献   

19.
腭裂整复术麻醉安全时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腭裂整复术的有利麻醉时机。方法: 随机选择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择期整复术患儿180例。按年龄平均分为3组:A组1~2岁;B组2~3岁;C组4~7岁。观察麻醉期间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和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C组SpO2变化均明显高于A组(P<0.01);拔管后舌后坠、喉痉挛及气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而B组、C组之间的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腭裂整复术的有利麻醉时机应选择在2~3岁为宜。  相似文献   

20.
J Yang 《中华医学杂志》1991,71(10):560-3, 38
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to median nerve stimulation (MN-SSEP) were studied in 292 normal children of 1 month to 14 years old and in 34 adults. We divided these normal children into 7 groups, each group containing about 40 children. Evoked potentials were recorded at 3 levels: Erb's point, seventh cervical vertebra, and contralateral parietal scalp. N 9, N 13 and N 20 wave forms were recorded in all the children, except that in some children under 2 months of age the N 20 component was absent on one side (7.3%). The mean latency of N 9 N 13 and N 20 decreased with age until they reached 1 year and 3-5 years of age respectively, and then it increased with age. The interpeak latency of N 13-N 20 decreased steadily with age, becoming close to the value of adults at about 8 years of ag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ce in interpeak latencies, but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in absolute peak latencies. In this paper are proposed the normal referential values of MN-SSEP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