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19年微肥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长期施用微肥条件下冬小麦土壤Cu、Zn、Mn、Fe含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微肥能增加土壤耕层相应微量元素含量,施铜肥的土壤耕层有效Cu含量增加5倍以上;施锌肥的土壤耕层有效Zn含量增加3.58倍。从剖面变化看,不同处理土壤有效Cu的变化趋势一致,且耕层以下各土层有效Cu含量低于耕层,土壤有效Zn的变化趋势与之相似;土壤有效Mn在80cm土层含量较高,80cm以上以及下面的土层中Mn含量明显低于80cm土层,在土壤剖面上有效Mn存在淋溶和累积现象。施用不同微肥对土壤有效Fe含量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广元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揭示广元植烟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地统计学、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研究区土壤有效铁、锰、铜、锌钼及硼等6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铁、锰及铜含量丰富,总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有效钼含量适中;有效锌和硼缺乏,总体处于缺乏或极度缺乏水平。半方差分析表明,6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块金系数均在29.72%~67.59%之间,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空间分布上,土壤有效铁、锰、铜及钼含量表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趋势,土壤有效锌和硼含量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因素分析表明,6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 H值呈负相关,相关性总体高于地形因子。土壤有机质对有效铁、铜、锌及硼有极显著影响,其空间变异性为5.5%~27.2%。除有效锌外,土壤p H值对其余5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均有极显著影响,其空间变异性为5.0%~30.4%。土类对土壤有效铁、锰及铜有极显著影响,其空间变异性8.4%~12.3%。熟制和种植制度对6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的影响较弱,进一步说明研究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但结构性因素的作用强于随机性因素。本研究结果为广元植烟区土壤微肥施肥管理及优质烤烟栽培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宋传俊 《土壤》1990,22(1):36-37
介绍了安徽省桐城县主要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和土壤、作物对微肥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泸州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珊  李启权  张浩  王昌全  谢云波  李冰  蒋欣烨 《土壤》2016,48(6):1216-1223
基于泸州180份植烟土壤样品6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数据,采用地统计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变异特征,并利用相关分析探讨了其与土壤肥力因子和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泸州烤烟生态适宜区规划和微肥施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Fe、Mn、Cu、Zn、B及Mo平均含量分别为70.42、46.72、2.33、1.75、0.34和0.17 mg/kg,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效B和Mo符合球状模型,其余元素均符合指数模型;6个元素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在25%~75%之间,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与全钾之间无相关性,与有机质、氮素、磷素及速效钾总体呈正相关;坡度和坡向与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之间无相关性,海拔与有效Mn、Cu及Mo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肥力因子对研究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的影响强于地形因子。  相似文献   

5.
玉溪市耕作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状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绍聪  吕艳玲  杨庆华  杨立波 《土壤》2001,33(2):102-105
针对玉溪市农业生产上出现的一些由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作物生理性缺素症 ,开展耕作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状况普查。结果显示 ,玉溪市绝大部分 (占 90 .8% )耕作土壤有效硼含量小于 0 .5 0mg/kg ,处于缺乏和严重缺乏状态 ;而绝大部分 (88.9%和 88.5 % )耕作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铁的含量较高 ,基本不缺乏。大多数耕作土壤有效锌和有效锰含量较高。有效钼的含量较低 ,46 .8%的耕作土壤有效锰为中低水平。为科学施用微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宜宾地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宜宾地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地统计学、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结合GIS技术对研究区6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态Fe、Mn、Cu和Zn含量达丰富及以上水平,有效Mo含量适中,而有效B含量则处于缺乏水平,均值为0.24 mg kg~(-1)。半方差结果表明,6种指标均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空间分布上,土壤有效Mo呈现出由西北逐渐向东南递增,有效B则呈现出大块面状缺乏,而其他4种元素总体表现为西南-东北沿线上含量相对较低,沿线两侧含量丰富的分布格局。影响因素分析表明,6种元素与pH总体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和氮素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壤类型对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具有一定的显著影响;海拔和坡度与有效态微量元素之间存在显著关系;而6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均在一熟和三熟制中平均含量相对较高。总体来看,土壤化学性状对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作用强于土壤类型、地形因子和熟制。  相似文献   

7.
对青海省黄土丘陵区土壤中主要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中的有效态微量元素铁、铜、锌、硼均属较高变异,有效锰属于中度或高度变异。从土系来看,黑褐土、黑钙土的各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均达到丰富级(高),灌淤土的有效态微量元素均远低于临界值。从土壤分层来看,其变异系数变化不大。灌木林地土壤微量元素相对缺乏,仅有效硼达丰富级,混交林地的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均达到中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开垦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明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方式转换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以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及其相应开垦的农田为对象,采用成对设计的方法研究了草地开垦对土壤微量元素(铜、锰、铁、钼、硼、锌)的影响,并探索基于土壤微量元素密度的区域土壤微量元素丰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在土壤剖面上呈表面富集现象,其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草地开垦导致土壤有效态铜、铁、硼和钼的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降幅为4.97%~79.17%,而土壤有效锌含量则增加,增幅为11.76%~46.06%;开垦导致土壤有效锰含量在剖面上的下降速率加快。建立了研究区6种有效微量元素的丰缺评价指标,该指标以土壤微量元素密度为参数,以参数值的不同范围界定微量元素的丰缺程度,消除了微量元素空间异质性对判定结果的影响。根据该评价指标,研究区土壤有效铁、锰处于极高水平,草地开垦导致土壤有效铜、钼、硼的丰度下降,而有效锌的丰度上升;结合微量元素有效性评价指数,整个研究区土壤有效硼处于低水平,不能够满足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该研究结果可为生态脆弱区土地的科学管理和土壤微量元素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卫春智  于继洲  续焕香  王立成 《土壤》1994,26(4):216-219
从1980至1989年,我们对太原市不同成土母质,不同类型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母质是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的母质,砂页岩中有效铜、铁含量最高,黄土母质的微量元素含量均低;有效锌、硼(包括盐化潮土)、锰、铜、铁含量在淋溶褐土和棕壤等土壤中较高,而在褐土性土、石灰性褐土、粗骨土、潮土、盐化潮土等土壤含量较低;在太原市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一般偏低。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河西灌漠土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方法相结合,对甘肃省武威及张掖灌漠土耕层土壤有效B,Cu,Fe,Mn及Zn等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威土壤有效Zn和Fe普遍缺乏,张掖土壤除Zn较缺乏外,其余元素均较充足。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土壤微量元素的变异程度各不相同。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武威和张掖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最大相关距分别在192~477m及141~206m之间;武威土壤中除有效B含量具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外,其余微量元素及张掖土壤所有微量元素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武威和张掖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的分形维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804~1.947及1.945~1.987,其中武威土壤有效B的最低,并具有中等变异程度,其空间变异主要由施肥、作物、管理水平等人为因素引起。其余微量元素及张掖灌漠土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强烈自相关,其变异主要由土壤母质、地形、气候等非人为因素引起。且张掖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空间自相关性比武威的强烈,即包括人为活动在内的表生作用对该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1.
西藏林芝地区土壤中微量元素分布及应用规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剖析西藏林芝地区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状况后,认为西北部的含量明显高于东南部;影响其有效化的因素很多,而有机质和pH值与硼锌锰铁有明显的直线关系,并进一步提出该地区微肥施用的具体规划。  相似文献   

12.
三工河流域绿洲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董国涛  张爱娟  罗格平  许文强  戴丽 《土壤》2009,41(5):726-732
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是反映特定地区环境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冲积平原型绿洲为研究区,选择盐土、潮土和灰漠土3种土壤类型,分析其B、Mn、Zn、Fe、Cu等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特征.结果表明:⑴以"全国农业系统的土壤速效微量元素丰缺指标"为标准,土壤有效Mn含量属于极低水平,有效Zn和Fe含量属于中等水平,有效Cu属于丰富水平,有效B属于极富水平;⑵三工河流域绿洲土壤中有效Mn、Zn、Fe、Cu含量与土壤pH呈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对有效Fe、Cu含量影响很大;有机质和Mn的关系不明显,这和湿润地区研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⑶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于土壤有效B、Zn和Fe的含量影响显著;潮土中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与盐土、灰漠土中含量相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复垦土地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矿区不同复垦条件下,复垦土地土壤中有效微量元素的的分布特征,采用实地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复垦时间和复垦措施条件下土壤铜(Cu)、铁(Fe)、锰(Mn)、锌(Zn)4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复垦土地恢复过程中,不同的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恢复时间的延长有利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恢复和增加;当土壤恢复时间超过8a以后,有效微量元素含量接近或超过自然状态下土壤中的含量。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也有较大影响,覆土+灌草种植等合理的人为治理活动能够提高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湖州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本文研究了湖州地区水稻土、红壤和潮土三种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壤微量元素Fe、Mn、Cu、Zn、B、和Mo的有效态含量,并对各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含量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州市土壤大面积缺钼,部分土壤缺锰、硼,而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比较丰富,土壤有效铁含量则极其丰富。最后对该市水稻土、红壤和潮土三种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成土母质、pH、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武威地区灌漠土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了甘肃省武威灌漠土耕层土样中B、Cu、Fe、Mn及Zn等5种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①99.17%土样缺乏有效Zn,93.33%的土样缺乏有效Fe。描述性统计所得变异系数在13.32%(有效Mn)~42.54%(有效B)之间。②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为土壤微量元素的最佳拟合模型,各元素的块金值、最大相关距及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C0/(C0+C)分别在0.001~0.429、192m~477m及0.126%~26.459%(有效B)之间。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分形维数在1.804~1.947之间,土壤B的分形维数最低。③表征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的参数如变异系数、C0/(C0+C)及分形维数D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④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人为因素等表生作用对土壤有效B含量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土壤Cu、Mn、Zn及Fe含量的空间分布则主要由成土母质与地形所决定。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砂土微量元素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增  王秋杰 《土壤肥料》1996,(3):40-41,F003
对河南省几种主要砂土的微量元素状况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各种砂土的有效铁和有效铜含量丰富,供应能力较好;土壤有效锌、钼、硼、锰含量均低于缺素临界值。砂土微量元素和土壤阳离子代换量、有机质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砂粒含量呈线性负相关,母质不同,砂土微量元素含量差异很大。生产实际中必须重视砂土微量元素的施用。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统计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对曲周县农田土壤有效微量元素铁(Fe)、锰(Mn)、铜(Cu)、锌(Zn)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土壤有效Fe、Mn含量的最优理论模型为指数型(R2为0.887和0.553),有效Cu含量为球状模型(R2为0.988),有效Zn含量为高斯模型(R2为0.977)。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程度和空间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Zn> Cu> Mn> Fe,Fe> Zn> Mn> Cu。从空间分布来看,土壤有效Fe、Mn、Zn含量主要处于低水平,并且土壤有效Fe、Mn、Cu含量以片状分布为主,土壤有效Zn含量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趋势。土壤有效Fe、Mn、Cu、Zn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间没有显著的相关,而土壤有效Cu含量则与土壤pH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总体而言,曲周农田土壤有效Fe,Mn,Zn含量相对较低,而有效铜含量相对较高。如果种植对铁锌敏感而且需求量相对较高的作物,应该考虑Fe、Zn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18.
典型黑土pH值变化对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的方法 ,控制典型黑土样品的酸碱度值 ,探讨典型黑土中 Cu、Zn和 Mn等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与 p 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 :p H值变化 0 .5个单位左右 ,有效态铜含量变化约 0 .5~ 1倍 ;有效态锰含量变化约 3~ 5倍 ;有效态锌含量变化 9~ 1 5倍之多。说明精确掌握土壤的酸碱度值对于土壤诊断、微肥的合理施用、提高作物产量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了解与掌握秦巴山区耕层土壤微量元素现状、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土壤微量元素的科学管理及土壤微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镇巴县为例,基于2010年陕西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项目数据,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秦巴山区耕层土壤有效态Fe、有效态Mn、有效态Cu和有效态Zn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镇巴县耕层土壤有效态Fe、Mn和Cu均属中等变异强度,变异系数介于81.38%~97.57%之间,有效态Zn属强变异强度,变异系数为117.09%;2)空间特征上,根据块金系数值,4种微量元素均表现为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县域质量分数的空间分布呈南部高、西部低格局,空间变异性是由自然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地形地貌和常年降水量等)和人为因素(作物熟制和村距等)共同作用而引起的;3)镇巴县耕层土壤整体有效态Cu和Fe质量分数丰富,Zn质量分数适宜,19.14% Mn缺乏(<5 mg/kg),需结合不同的耕作制度、土壤类型及其质量分数丰缺水平进行分区培肥与管理.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草地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实地调查采样,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地形条件下草地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草地土壤全量铜、铁、锰均属于小变异和中等变异土壤性质;全量锌变异跨度较大,属于小变异、中等变异以及高度变异土壤性质;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变异程度因元素不同各异,但均达到了中等或高度变异程度。草地土壤全铁和全锌含量以峁坡高于沟坡;全铜和全锰以沟坡高于峁坡。坡面降雨和植物的存在引起了全量微量元素的差异。有效态微量元素均以沟坡高于峁坡,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分布差异是由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成土母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