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患者男性,51岁。体检发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6·4×109/L。骨髓穿刺活检病理示增生性骨髓像,以粒系中晚幼增生为主。染色体检查有Ph1染色体,结合骨髓涂片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一度恢复正常。4个月后患者出现发热和全身疼痛,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4·3×109/L。骨髓涂片示增生增高,巨核细胞少见,全片可见大量原幼稚细胞,占75%;该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POX)(-),中性粒细胞AKP积分386分/100个。外周血涂片分类:中性粒细胞20%,淋巴细胞44%,单核细胞2%,原幼稚细胞31%。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入院。查体:重度贫血貌,全身皮…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8岁,因"面黄、乏力1个月余,间断发热1周"于2011年1月16日入院.患者入院1个月前出现面色发黄,自觉活动后乏力,未予重视,并有发热(1次,体温不详),未予治疗,体温自行降至正常,3 d前因面黄乏力加重在外院查血常规:WBC 8.64×109/L,HGB 81 g/L,PLT 87×109/L;白细胞分类:原始细胞占0.37.入院后查体:贫血貌,右颌下触及一花生大小的淋巴结,质韧,活动度可,无压痛,胸骨中下段压痛(+).复查血常规:WBC 9.44×109/L,HGB 63 g/L,PLT 73×109/L;白细胞分类:原始+幼稚细胞>0.61;骨髓象:原幼淋巴细胞占0.88,免疫分型为B淋系表达.骨髓活检:提示为急性白血病合并骨髓纤维化,染色体检查核型正常,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诊断为:ALL-L2型.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72岁,因反复发热、乏力3个月于2007年2月28日收住我院.患者2006年12月初开始出现无诱因间断性发热,体温波动于38.5℃左右,伴乏力、纳差.2007年1月当地医院查血常规:WBC 10.0×109/L,Hb 128 g/L,BPC79×109/L;血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0.11、淋巴细胞0.72、异形淋巴细胞0.17;骨髓象:增生活跃,异形淋巴细胞0.165.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予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注射、阿昔洛韦及保肝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乏力症状有所改善,但停药后再次出现持续发热,体温最高40℃.起病以来体重下降10 kg.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24岁.因发热、咳嗽、咳白色黏痰1周来院就诊,体温最高达38.2℃,伴头晕、乏力,齿龈出血,四肢酸软.血常规检查:WBC 15.2×109/L,RBC 4.21×1012/L,Hb 118g/L,BPC 54×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占0.06,红系未见,巨核细胞全片见1个.片中幼稚淋巴细胞占0.79,胞体偏大,胞质少,色蓝,核圆,染色质较致密,可见1~2个核仁.  相似文献   

5.
刘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7):1590-1590
1病历摘要 男,60岁.因左胸痛3个月、发热1个月收住我院.胸部CT示: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左肺结节灶.腹部彩超示: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胸水涂片内见大量淋巴细胞.左肺穿刺病理:镜下见肺组织内淋巴细胞弥漫增生,淋巴瘤不能排除.肿瘤标志物检测均阴性.血常规:WBC 6.7×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633,淋巴细胞0.199,单核细胞0.136,血红蛋白125g/L,PLT 187×109/L.20 d后患者至南京胸科医院就诊,再次左肺穿刺,病理确诊为小细胞癌,给予顺铂+VP16化疗1周期,症状无明显好转,并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后分别在我院消化科及肿瘤科给予顺铂+VP16化疗2周期化疗以及放疗,症状仍无明显改善,且进行性消瘦,全身出现少量出血点.查血常规示WBC 74.1×109/L,Hb 72 g/L,PLT 19×109/L.血涂片见幼稚细胞,随后行骨穿,骨髓涂片示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原、幼淋巴细胞98%,以小细胞为主,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糖原染色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原始/幼稚T淋巴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59.6%,其免疫表型为CD34+,CD117+dim部分(37%),CD33+dim部分,HLADR-,CD5+dim部分,CD7+,膜CD3-,CD2+,CD19-,CD10-,CD20-,胞内CD3+,胞内MPO-,胞内CD79a-,胞内TdT-.最后确诊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家人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相似文献   

6.
病例资料 病例1,男,48岁.患者2007年9月因"面色苍白,乏力1个月余" 于2007年10月18日入院.行骨髓穿刺检查,确诊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4).于10月6日、11月6日和12月6日先后给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AA)和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方案化疗3周期,化疗后3 d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1 ℃,伴咳嗽、咳痰.中性粒细胞缺乏< 0. 5×109/L持续时间为18 d.  相似文献   

7.
1病历摘要男,38岁.因患银屑病于2011-01开始服用百癣夏塔热片,3次/d,每次4片.1个月后,患者因牙龈出血来我院就诊,检测血常规:WBC 3.5×109/L,N0.658,Hb 125 g/L,RBC3.68×1012/L,PLT 23×109/L.根据化验结果,考虑为血细胞减少;骨髓穿刺显示: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增生活跃,淋巴细胞16例增高,全片见巨核细胞14个,诊断为白细胞并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8.
临床常见诊疗错误汇编(26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症状体征皆相似三查骨髓见分晓--1例黑热病误诊为恶性组织细胞病的教训 患者,男,28岁.因发热、消瘦、乏力1个月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9℃,消瘦,贫血貌,皮肤、黏膜苍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牙龈无增生.胸骨无压痛.双肺无干、湿啰音,心律整齐,无杂音.肝肋下未扪及,脾肋下5cm,质软.血常规:血红蛋白73g/L,红细胞2.6×1012/L,白细胞3.2×109/L,淋巴细胞0.56,中性粒细胞0.44,血小板56×109/L.肝、肾功能无异常.骨髓涂片报告示骨髓增生活跃,网状细胞0.15.有吞噬血细胞现象.诊断:恶性组织细胞病.医生建议到上级医院再行骨髓检查,结果示:似单核网状细胞0.08,考虑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病毒感染?经口服鲨肝醇、利血生,注射利巴韦林、聚肌胞等治疗3周,病情进行性加重,仍间断发热,体温最高达39℃,血象三系细胞进行性下降,脾脏进行性肿大,平脐.到另一家医院诊治,再行骨髓涂片检查,见大量利什曼原虫,诊断为黑热病.追问病史,患者曾到九寨沟(黑热病疫区)打工1个月.经予葡萄糖酸锑0.6 g静脉推注,每日1次,治疗10日,发热症状缓解,1个月后血常规三系细胞恢复正常,脾完全回缩.  相似文献   

9.
1例耐苯唑西林的中间型葡萄球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孙××,男,63岁.该病人以经常发热、咳嗽、痰多,乏力等临床表现收入院.入院查体:面色苍白,肝脾淋巴结无肿大,胸骨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2×109/L,血小板6.8×109/L,幼稚细胞20%,血红蛋白33g/L.骨髓像呈增生明显活跃,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28%.入院后持续发热38℃以上,并且咳嗽加重,痰多呈黄白色.取痰标本做细菌培养药敏实验,分离出耐苯唑西林的中间型葡萄球菌.给予抗生素万古霉素、奈替米星治疗后,咳嗽明显减轻,痰量减少,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2岁.因反复咽痛、发热2年,腹痛1个月于2007年4月27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肝脾肿大,后腹膜淋巴结肿大,7.2 cm×4.9 cm;血常规:WBC 128×109/L,中性粒细胞0.05,淋巴细胞0.95,Hb 85 g/L,BPC 104 × 109/L;分类: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原始淋巴细胞0.03,幼稚淋巴细胞0.22,成熟淋巴细胞0.74;骨髓象示幼稚淋巴细胞0.695,成熟淋巴细胞0.240,考虑幼淋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CD46、CD19、CD45、CD23、CD5、CD25、HLA-DR阳性,FMC、SmIg阴性,提示"B细胞多克隆群",染色体:46,XY,正常核型.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幼淋型)"(CLL/P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