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贺静敏 《临床医药实践》2009,(4Z):1550-1550
目的:了解中站区已婚育龄妇女流产原因。方法:采用亲情服务对2006年10月~2008年11月到中站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做人工流产手术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受教育水平以初中为主73.29%,有近40%的妇女认为流产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15.86%)或者不知道(22.34%)。流产次数最高可达7次(2人),未采取避孕措施而流产的有34.25%。避孕失败的原因中有32.88%是因使用宫内节育器失败,30.82%因避孕套失败。结论:应提高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避孕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以此来提高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率,提高正确选择和使用避孕工具的比率,通过这些措施来降低中站区已婚育龄妇女的流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育龄期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为临床健康教育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提高育龄期已婚妇女对性和生育的决策意识及自我保健能力.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98例育龄已婚妇女进行无记名封闭式调查.结果 年龄和学历与采取避孕措施和避孕失败后的补救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P<0.01).育龄妇女对不健康性行为及其危害性知之甚少.89.79%育龄妇女想了解性生理、避孕、生育及妇科疾病的预防或性传播疾病知识,但只有36.73%遇到生殖健康问题时通过医护途径咨询.结论 育龄已婚妇女对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受到年龄、文化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抚宁县实行知情选择以后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节育措施构成情况及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做好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6~2011年抚宁县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措施统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1年,宫内节育器的构成比呈逐年递增趋势;输卵管结扎和口服或注射避孕药剂的构成比呈逐年递减趋势;避孕套、输精管结扎和其他方法的构成比与年度无明显关系。在不同年龄组中,使用宫内节育器避孕是44岁以上已婚育龄妇女最主要的避孕措施(63.08%~92.08%);采用输卵管结扎避孕主要集中在40~49岁,(34.34%~58.88%);使用避孕套避孕的主要是20~24的育龄妇女(24.51%),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构成比逐渐下降;口服或注射避孕药剂和其他避孕措施在各年龄组使用者很少(<0.5%)。结论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开展使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的节育措施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宫内节育器已被越来越多的广大育龄妇女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任才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6):262-262
目的找出避孕失败的原因,提高避孕措施的有效率,降低避孕失败率。方法随机抽取所辖区内采用节育措施避孕失败后采取补救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200例,统一问卷。结果脱环妊娠占人流引产总数的22.0%;带器妊娠占人流引产总数的33.5%。与使用安全套有关的人流引产占引产总数的41.5%。因结扎失败而妊娠占引产总数的3.00%。结论建议:一是加强培训,二是注重随访。  相似文献   

5.
张玮 《中国医药科学》2011,(20):124-125
目的探讨溧水县农村育龄妇女人工流产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调查方法,对2010年1~12月在溧水县计划生育指导站行人工流产的育龄妇女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人工流产对象年龄主要集中在21~30岁、31~40岁两个年龄段,分别占42.84%和44.74%;既往有人流史者占58.5%,最多达7次;人工流产原因有34.68%是由于未采取避孕措施所致,避孕套避孕失败占43.74%,放置IUD避孕失败占18.46%,其他方法避孕失败占3.13%。结论应加强避孕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积极倡导使用长效避孕措施,规范做好随访服务工作,提高农村育龄妇女避孕措施的使用率和有效率,避孕反复人工流产发生,降低人工流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意识,降低意外妊娠流产率。方法对本院进行人工流产(包括药物流产)的2114例育龄妇女流产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无措施妊娠者占59%,未婚先孕者占21.9%,避孕失败者占8.7%。结论应加强避孕知识的宣传和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育龄妇女避孕措施正确使用率及自我保健意识,减少意外妊娠流产率。  相似文献   

7.
<正>宫内节育器(IUD)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可逆的避孕工具,为我国育龄妇女的主要避孕措施[1]。目前我国约70%妇女选用IUD作为避孕方法,占世界IUD避孕总人数的80%。宫内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调查基层单位避孕药具的使用情况得出避孕药具普及所存在的问题。方法随机选取1296名已婚育龄妇女,根据不同文化程度分组,调查其自愿使用避孕药具,避孕失败因素以及被调查对象对避孕知识知晓率的情况。结果不同文化程度的小组选择使用的避孕方法无明显差异,大多数被调查者采用避孕套这种方式避孕(98.23%),再根据不同小组避孕失败原因的分析显示,方法错误(15.3%)和自行不用(27.63%)是其避孕失败的2个重要因素。另外,避孕知识的普及不够也是一个原因。结论应及时提高育龄期夫妇的避孕知识,统一化和规模化避孕药具的发放模式,增强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9.
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se,IUD)是一种高效、安全、可逆、经济的避孕措施,是目前我国育龄妇女较为常用的避孕工具.据统计,在我国2.3亿采用各种避孕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中,有1.4亿人使用宫内节育器,占所有避孕措施的49.79%,占世界IUD避孕总人数的80%[1].IUD的不良反应之一为取出困难.随着IUD的广泛应用,取IUD并发症也随着增加.生殖器粘连或子宫形态异常[2]、嵌顿、断裂以及绝经后子宫宫颈萎缩等都会造成节育器的取出困难.有学者的研究显示,手术时间的延长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诱因,采用有效手段,缩短手术时间,对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社区育龄妇女的避孕方式、非意愿妊娠情况及原因。方法 以调查问卷方式对一个街道办事处的全体已婚育龄妇女进行调查,将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避孕方式的选择中,未产妇以避孕工具(避孕套),经产妇以宫内节育器做为主要的避孕方式;在非意愿妊娠原因中,61.06%为无避孕方式导致的,慢性盆腔炎的发病率与流产次数正相关。结论 非意愿妊娠多由未采取或采取不当的避孕措施造成。  相似文献   

11.
王程芳 《淮海医药》2013,(6):517-518
目的 探讨农村已婚育龄妇女避孕选择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0例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状况及避孕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生育史等因素对避孕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 本组避孕率为87.7%(1 754/2 000),其中以IUD(70.3%)、绝育术(19.3%)及避孕套(8.6%)为主.影响避孕率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文化程度、活产次数、是否有人流史及家庭经济状况(P<0.05或P<0.01);同时,年龄、文化程度、活产次数、人流史、职业状况及经济状况对于避孕措施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结论 计划生育工作者应在充分了解妇女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人工流产史、孕产史等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避孕措施的副作用及配偶参与等问题,推荐合适的避孕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辽宁省农村地区育龄妇女服用左炔诺孕酮进行紧急避孕的情况和效果。方法选取1588例口服左炔诺孕酮紧急避孕的育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使用原因、副反应、避孕有效率和月经恢复等情况。结果紧急避孕的最主要原因是使用避孕套失败,共756例(47.6%),出现副反应861例(29.0%),有效率为94.16%,准时恢复月经1050例(66.1%)。结论服用左炔诺孕酮虽然是一种有效的紧急避孕方法,但仍需加强育龄人群采取常规避孕措施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陈金兰 《安徽医药》2015,(3):554-556
目的:对该院已婚育龄女性人工流产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以2010年2月—2013年12月该院的1148例已婚育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人工流产人数分布在年龄、文化程度、月家庭收入、居住类型、户籍类型、子女数、对避孕知识的了解程度、采用避孕的方式以及既往人流史上存在明显差异(P <0.05),其中年龄26~30岁以及30岁以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月家庭收入<4000元流动人员、农村妇女、子女数超过2人、对避孕知识一般了解或不了解、采用安全期、紧急避孕药和体外排精方式避孕、具有流产史以及未避孕的人工流产人数明显增加(P <0.05),经进一步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月收入较高、文化程度较高以及城市户籍为影响已婚育龄女性人工流产的保护因素,而年龄较大、流动人口、子女数较多、避孕知识贫乏、避孕措施选择不当以及既往具有人工流产史为影响已婚育龄女性人工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已婚育龄妇女应加强对年龄超过30岁、文化程度较低、子女较多以及流动、农村妇女的生殖健康、避孕知识以及优生优育政策的宣教工作,以尽可能的降低人工流产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为生殖健康宣教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3年2月至2003年12月在我院进行人工流产的妇女624例,采用不记名问答。结果:受调查者平均年龄25岁,文化程度以大学本科者居多,未婚受孕比例高(65. 2% )。此次受孕原因为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者比例最高(80. 0% ),紧急避孕失败占9. 9%,其他避孕措施失败占10. 1%。避孕知识获得的途径最多是书籍(43. 3% ),书籍与其他各种途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计划生育工作者及社会媒体应及时的、有针对性地对进入育龄期的女青年进行生殖健康教育,以提高全民生殖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学科联合多维度产后避孕服务模式的建立及实践效果,为形成适宜医疗机构应用的产后避孕服务模式提供参考,保护女性生殖健康和生育力。方法 采用非同期对照临床试验设计,便利选取该院2021年6-8月定期产检的育龄妇女1 200例作为试验组,将2021年3-5月定期产检的育龄妇女1 20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多学科联合多维度产后避孕服务模式在妇女孕晚期及分娩期,产后42 d,产后6、12个月进行产后避孕知识宣教、避孕措施落实和随访,产后避孕服务档案信息多学科互通互享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避孕服务方法。干预完成后对2组妇女产后避孕知识知晓情况及格率、性生活恢复时间、产后避孕启动时间、产后1年内持续规范避孕率、产后1年非意愿妊娠率、产后1年人工流产率、产后1年内采取避孕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妇女产后避孕知识知晓情况及格率、性生活恢复时间、产后避孕启动时间、产后1年内持续规范避孕率、产后1年非意愿妊娠率、产后1年人工流产率、产后1年内采取避孕方法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多学科联合多维度产后避孕服务模式,利于提高育龄妇女产后避孕知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最佳避孕方法电脑模糊综合评判"软件在避孕措施选择中的优越性.方法 将2005年10月~2008年12月间在5家不同级别医疗单位咨询采取避孕并随访的育龄妇女按照有否咨询软件系统选择避孕措施分为咨询组3000例和对照组2000例,统计比较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咨询组的文化水平、社会背景均高于对照组(P<0.05).咨询组避孕措施实施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上环、口服避孕药、绝育术、工具避孕、其他避孕方式(如安全期避孕、口服紧急避孕药等)5类避孕方式的构成比不同(P<0.05),且未咨询本系统的人群中选择上环和其他的人数均明显多于使用本咨询系统的人群(P<0.05).咨询组月经过多、月经不规则、腹痛、贫血副反应的发生率、因避孕带来不适而中止避孕率、避孕失败非意愿妊娠后的人工流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所采取避孕措施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最佳避孕方法电脑模糊综合评判"软件能够帮助临床工作者科学、客观的为育龄妇女做出合理、安全、有效、知情的个性化最佳避孕措施,降低避孕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非意愿妊娠,降低健康风险,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影响未婚人工流产年轻女性避孕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个人问卷调查811例自愿要求行早期人工流产术的未婚年轻妇女.结果 未婚年轻女性避孕知识主要来源于传播媒介,而来源于专业计划生育人员和医务人员的仅占8.6%.64.5%愿意听从医生建议选择避孕措施.目前所采取的避孕方式主要为避孕套、避孕药、体外排精和安全期避孕.选择避孕措施理由主要为安全无副作用、方便省事和认为有效,仅有13.1%表示对目前的避孕措施满意.近3个月未采取避孕措施占45.4%,而未避孕的理由主要是自以为不会怀孕以及疏忽大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和既往流产次数是影响未婚年轻女性采取避孕措施的因素.结论 亟需加强对未婚女青年有关避孕知识以及安全性行为知识的教育,提高未婚年轻女性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天津市妇产科医务人员对复方口服避孕药(COCs)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现状,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各级医疗机构的妇产科医务人员382例,采用自填式复方口服避孕药KAP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COCs知识知晓情况、COCs相关态度、提供COCs咨询服务的情况、COCs处方行为及相关知识培训需求等。结果被调查者对COCs的适应证、非避孕益处、与癌症及出生缺陷关系等知晓程度较低。医生的COCs知识得分高于护士;职称和学历越高,知识得分越高。90.11%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强漏服后指导有助于减少漏服造成的妊娠;加强对COCs误解的解释工作(81.04%)和加强对COCs不良反应的处理和随访(62.09%)有助于减少停服。仅25.82%的被调查者能提供详细的COCs咨询服务;42.96%的妇产科医生拒绝为以避孕为目的的40岁以上女性开具COCs;93.13%的医务人员有相关知识培训需求。结论今后应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加强妇产科医务人员的COCs知识培训,改善COCs相关态度和行为,使其能为广大育龄女性和COCs适应证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正确的COCs咨询和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9.
蒋天梅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8):1451-1451
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s,IUD)是我国育龄妇女使用的最主要的避孕方法,在2.30亿采用各种避孕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中,有1.14亿妇女正在使用宫内节育器,占49.79%。随着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全面推行,使用宫内节育器的人数还会继续增加。但存在脱落、疼痛、月经紊乱等副作用及并发症,更有合并妊娠的情况发生,我们通过对影响带IUD妊娠的相关因素分析,以探讨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流产后避孕咨询与教育对人工流产后妇女避孕行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180例于本院行人工流产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流产后是否予以避孕咨询与教育分组,每组90例,研究组患者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及避孕咨询与教育,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恢复性生活时间及避孕措施使用情况。结果对照组有15例(16.67%)患者在28 d恢复性生活,研究组有1例(1.11%)患者在28 d内恢复性生活,研究组患者28 d内恢复性生活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第一次性生活采用避孕措施的有73例(81.11%)患者,研究组术后第一次性生活采用避孕措施的有88例(97.78%)患者,研究组患者第一次性生活采用避孕措施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产后避孕咨询与教育对人工流产后妇女避孕行为的影响良好,可提高女性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术后第一次性生活避孕率,从而降低重复流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