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在常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基础上,应用Diver CE抽吸导管能否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肌灌注水平.方法 58例AMI患者纳入研究,30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血栓负荷较大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时采用Diver CE导管对梗死相关血管内血栓进行抽吸,观察抽吸前后的血栓负荷和血流情况,以同期急诊PCI的28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3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均提示大量血栓征象,抽吸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负荷明显降低;Diver CE PCI组与单纯PCI组比较,血流心肌梗死试验性溶栓疗法(TIMI)分级及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均明显改善,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明显降低,CK(1 512.7±75.5)U/L vs(1 769.2±83.6)U/L,CK-MB(148.5±32.2)U/L vs(237.5±28.7)U/L(P<0.05),ST段回落幅度大,(67.2±28.1)%vs(42.1±34.2)%(P<0.05),近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P<0.05):两组住院期间均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与常规PCI比较,在血栓负荷较重的AMI患者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能有效地减少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内的血栓负荷,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即刻的远端心肌血流灌注,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降低,以及AMI急性期基础血液中白细胞计数的增加均被视为AMI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我们现将这两项指标联合起来评价AMI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选自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在医院就诊的AMI患者共72例,所有患者在发病24 h内接受了急诊PCI治疗,并于术后即刻应用经冠状动脉多普勒导丝测量的CFR。基础血白细胞计数以患者发病24 h内化验取得,并满足白细胞计数≥10.0×109/L。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7.1)个月,以观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根据MACE与CFR的关系,应用ROC曲线获得相关阈值,将患者分为2组进行对照分析,第一组:CFR<1.4;第二组:CFR≥1.4。结果第一组患者的基础血CK及CK-MB明显高于第二组患者,分别为(4 109±407)U/L vs.(2 685±562)U/L,P<0.05及(290.8±26.6)ng/ml vs.(255.7±65.6)ng/ml,P<0.05。第一组患者PCI术后即刻MBG3级占比明显低于第二组患者(25.9%vs.38.9%,P<0.05)。随访期间第一组患者的MACE明显高于第二组(40.7%vs.27.8%,P<0.05),主要体现在总死亡率的增高上(13.0%vs.0,P<0.05)。结论对于基础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的AMI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后CFR<1.4是预示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这部分患者的总死亡率明显高于CRF≥1.4的患者。这一结果进一步阐明了微血管功能及炎症反应与AMI患者的远期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联合山莨菪碱预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无复流,改善心肌水平灌注的效果。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行PCI的STEMI患者,初始血管造影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2级,行血栓抽吸后,随机分配到A组(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1 000μg山莨菪碱,n=72)和B组(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生理盐水5ml,n=71)。所有患者入选时即予静脉注射负荷剂量替罗非班(10μg/kg)然后以0.15μg.kg-1.min-1连续泵入36小时。主要终点为术后校正TIMI计帧数(cTFC)、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完全ST段回落率(STR)。次要终点包括TIMI血流分级,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PCI术后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后cTFC水平较低(23±8)帧vs(28±7)帧(P<0.01);STR率较高(70.8%vs 53.5%,P<0.05);TMPG 2~3级比例较高(70.9%vs 53.5%,P<0.05);CK-MB峰值较低(170±49)U/L vs(198±51)U/L(P<0.05);两组之间TIMI 3级血流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2%vs 93.0%,P>0.05);术后2周LVEF水平较高(60±7)%vs(51±6)%(P<0.01)。结论 STEMI患者行PCI术中行血栓抽吸后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山莨菪碱不仅改善心肌灌注而且改善术后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4.
卢乃棉 《临床荟萃》2010,25(7):556-559
目的 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ST段抬高患者住院期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172例首次诊断为前壁AMI并接受急诊PCI治疗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将AMI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n=64)和非心力衰竭组(n=108),并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心力衰竭发生的关系.结果 心力衰竭组和非心力衰竭组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胸痛到PCI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Ⅰ(TnⅠ)峰值、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PCI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2级、ST段回落率(ST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年龄(63.0±9.7)岁 vs (55.7±11.9)岁、LVEF(37.6±9.1)% vs (48.4±7.3)%、胸痛到PCI时间(6.7±1.4)小时 vs (4.1±1.3)小时、CK-MB峰值(524.1±119.9)U/L vs (326.5±135.1)U/L、TnⅠ(87.2±34.9)mg/L vs (37.9±24.1)mg/L、WBC(10.8±5.9)×109/L vs (9.0±4.6)×109/L、CRP(42.2±10.2)g/L vs (24.7±6.5)g/L、PCI后TIMI血流分级≤2级21.9%vs 66.7%、STR 65.6% vs 1.9%(P<0.01或<0.05);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与心力衰竭的发生明显相关(P<0.01或<0.05);同时,CK-MB峰值、TnⅠ峰值、WBC、PCI后TIMI血流分级≤2级、STR与CRP之间存在明显相关(P<0.01或<0.05).结论 胸痛到PCI时间、CK-MB峰值、TnⅠ峰值、WBC、CRP、PCI后TIMI血流分级≤2级、STR<50%是前壁AMI后心力衰竭的预测因素,提示炎症反应广泛参与了AMI后心力衰竭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急诊PCI组(23例)和静脉溶栓疗法组(对照组26例)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ST段抬高总和和治疗开始后90min ST段回落程度、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23例急诊PCI组血清CK-MB峰值(396±126U/L)明显低于对照组(793±139 u/L),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开始后90 min ST段回落程度急诊PCI组大于对照组(62.0%vs 44.0%,P<0.05).急诊PCI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7%vs 26.9%,P<0.05).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急诊PCI组大于对照组(分别为0.58±0.09和0.48±0.10,P<0.05).结论:对AMI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急诊PCI优于静脉溶栓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替罗非班冠状动脉给药对冠心病患者心肌损伤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伊春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PCI的冠心病患者9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冠状动脉注射组(n=48)和静脉注射组(n=51)。冠状动脉注射组PCI术中给予替罗非班经冠状动脉给药,静脉注射组患者PCI术中给予替罗非班经静脉给药。比较冠状动脉注射组、静脉注射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分级、心肌灌注显影(TMPG)分级、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后30 d,两组患者LVESD较手术前降低,LVEF较手术前升高,且冠状动脉注射组患者LVESD为(36.84±4.81)mm,低于静脉注射组[(39.63±4.45)mm],LVEF为(57.36±8.46)%,高于静脉注射组[(51.74±7.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48 h,冠状动脉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CK-MB、cTnI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h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92例,分为两组:单纯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测定校正TIMI帧数(CTFC)、血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MDA),术后8周测定室壁运动记分。结果缺血后处理组CTFC明显高于单纯再灌注组[(25.38±5.35)vs29.23±5.54,P<0.05];CK与CK-MB峰值明显低于单纯再灌注组[(1236.57±813.21)U/Lvs(1697.36±965.74)U/L,P<0.05;(116.92±75.83)U/Lvs(172.41±92.64)U/L,P<0.05];缺血后处理组术后各时点MDA水平均低于单纯再灌注组。术后8周缺血后处理组室壁运动恢复优于单纯再灌注组[(1.20±0.22)vs(1.32±0.25),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改善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随机将AMI患者分为丹红注射液组(n=29)和对照组(n=30),丹红注射液组给予PCI+常规药物+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PCI+常规药物治疗.于PCI前及PCI后1、7、14天抽取静脉血,分别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内皮素(ET),同时观察PCI后1、7、14天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PCI后1、7天ST段回落率.结果 两组PCI后1天hsCRP均升高,术后7天hsCRP均降低,丹红注射液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1.59±0.53)mg/L vs (4.52±0.76)mg/L(P<0.01);两组PCI后7、14天ET均降低,丹红注射液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7天(74.65±2.17)μg/L vs (82.82±2.16)μg/L(P<0.01),14天(64.65±4.19)μg/L vs (75.15±4.01)μg/L(P<0.01);两组PCI后7、14天LVEF均升高.丹红注射液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7天(51.31±1.90)%vs(49.97±2.45)%(P<0.01).14天(61.82±3.17)% vs (51.26±2.65)%(P<0.01);丹红注射液组PCI后7天心电图ST段回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2% vs 66.7%(P<0.01).结论 丹红注射液具有抑制PCI后炎症、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内皮功能、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及抑制心肌重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测定4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5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UAP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及6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hs-CRP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标志物水平。结果 hs-CRP水平在对照组、SAP组、UAP组和AMI组分别为(2.3±0.5)mg/L、(4.2±0.6)mg/L、(6.4±1.0)mg/L、(14.7±2.9)mg/L,各组间存在显著递增趋势,即AMI组〉UAP组〉SAP组〉对照组。而cTnI仅UAP组和AMI显著升高,CK和CK-MB仅在AMI组显著升高。结论 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郭来敬  唐强  胡大一 《临床荟萃》2006,21(23):1697-1700
目的评价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国产盐酸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再灌注的影响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急诊入院STEMI患者68例,分为试验组(盐酸替罗非班 PCI)37例,对照组(直接PCI)31例;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观察PCI术前、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在临床试验中用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再灌注的标准(TIMI)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新近心肌梗死和顽固缺血状态)、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药物不良反应(出血、血小板减少)。结果试验组于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使PCI前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分级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PCI术后两组患者TIMI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灌注心律失常低于对照组(5.4%vs 22.6%),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5.4%vs1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LVEF高于对照组[(58.2±6.0)%vs(50.4±10.6)%,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包括大量出血和颅内出血等),出血事件发生率试验组较对照组有增多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vs 3.2%,P>0.05)。结论Ⅱb/Ⅲa受体抑制剂盐酸替罗非班可改善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的TIMI血流,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联合PCI是STEMI患者急诊PCI安全和有效的再灌注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导管测量血流储备分数(FFR)为金标准,评价基于血流动力学优化融合模型的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对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 前瞻性选择127例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1周内冠状动脉造影及经导管FFR测量患者(152支血管),以CCTA观察病变狭窄程度,计算CT-FFR。以FFR<0.8为判断心肌缺血金标准,绘制CT-FFR及CCTA的ROC曲线,获得AUC。计算两种方法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 CT-FFR与导管测量FFR一致性良好,仅6.6%测量值在95%一致性界限之外。CT-FFR诊断心肌缺血AUC在患者水平(0.92 vs 0.69,P<0.001)和血管水平(0.93 vs 0.69,P<0.001)均优于CCTA。以患者水平CT-FFR<0.8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4.1%、90.6%和85.8%,CCTA>50%分别为82.5%、54.7%和68.5%;血管水平CT-FFR<0.8分别为88.0%、84.7%和84.9%,CCTA>50%分别为80.6%、57.7%和69.1%。CT-FFR对于血管水平狭窄程度30%~70%病变诊断效能仍佳。结论 CT-FFR对心肌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优于CCTA,有助于临床筛查心肌缺血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就 诊于我院并确诊断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8例,依据患者在直接PCI手术48小时后是否发生MVA 分 成研究组(发生MVA,32例)及对照组(未发生MVA,126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指标、心电图指 标、实验室检查指标、冠状动脉造影指标等。结果 研究组糖尿病患者比例、血糖水平、肌酐水平、白细胞水平、中性粒 细胞水平以及心功能KlillipⅣ级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血钾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ST 段 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诱发MVA的危险因素包括心功能KlillipⅣ级、白细胞计数≥11.04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8.155×109/L、血糖≥9.58mmol/L、血钾≤3.13mmol/L、肌酐≥96.93μmol/L(P <0.01)。结论 针对合并有 上述危险因素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加强临床干预措施,降低MVA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尽管早期血运重建的广泛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仍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另外,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往往合并多支血管病变,其最佳血运重建策略尚无定论。本文就心源性休克定义及病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早期血运重建的重要性及血运重建策略选择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烧伤早期心肌力学的变化及延迟快速补液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烧伤早期心肌力学变化及延迟快速复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12只犬随机分 为对照组和烧伤组(n=6)。烧伤组动物制备35%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模型,并从伤后6 h起用乳酸林格液进 行复苏.以尿量为1.0 ml·kg-1·h-1及心排血量(CO)为伤前值的70%-80%来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观 察伤后24 h内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 max)及 心排血指数(CI)的变化。结果 烧伤后0.5 h,MAP、LVSP、±dp/dt max及CI就已明显降低,直至伤后6 h 即复苏前一直呈下降趋势;复苏后2 h内上述各种指标逐渐接近对照组水平,至复苏后4 h与对照组比较差 异无显著性(P均>0.05),其输液量为每1%烧伤面积(3.63±0.99)ml/kg。结论 在烧伤早期即有心脏功能 低下,快速复苏是恢复心肌功能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黄道瑞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7):1215-1217
【目的】探讨心肌灌注指数联合左室舒张功能指标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54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情况和左室舒张功能分为三组。A组:心肌灌注及左室舒张功能正常,B组:心肌灌注异常或左室舒张功能异常,C组:心肌灌注及左室舒张功能均异常。追踪患者出院后3年内情况,分析其与心肌灌注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预后最佳,3年存活率为84.2%,C组患者预后最差,3年存活率为53.3%,B组为75.0%。【结论】心肌灌注联合左室舒张功能可以用于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及早发现高危患者,有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李亮  王梅 《临床荟萃》2018,33(9):767
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治疗的基石,而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 受体抑制剂是目前指南的I类推荐。抗血小板治疗在降低ACS患者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出血风险。因此,对于部分特殊人群如高龄、合并糖尿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接受溶栓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评估缺血风险与出血风险的同时,其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呈现着巨大的个体差异,本文就目前部分特殊人群的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心肌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4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对62例HFMD患儿行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异常者加用抗氧化剂治疗后复查。结果:观察组患儿心肌酶活性及心电图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异常者经相应治疗后复查绝大部分患儿恢复正常。结论:部分HFMD患儿存在程度不同的心肌损害,心肌酶可作为HFMD患儿合并心肌损伤的诊断依据和观察病情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肌做功(MW)技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30例AMI患者(AMI组)与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及MW参数,分析AMI患者左心室整体有用功(GCW)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整体长轴应变(GL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MI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二尖瓣后叶瓣环组织多普勒速度(e)、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二尖瓣反流面积(MR)均增大,LVEF、E及e值均减低(P均<0.05);左心室GCW、整体做功效率(GWE)、整体做功指数(GWI)均降低,整体无用功(GWW)、GLS、峰值应变离散度(PSD)均增高(P均<0.05)。AMI患者GCW与LVEF呈正相关(r=0.573,P=0.001),GCW与GLS呈负相关(r=-0.880,P<0.001)。结论 MW技术可用于评估AMI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trateturbulence,HRT)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MI患者40例,于PCI前及PCI后2h、12~24h及术后1周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HRT变化情况。【结果】AMI患者成功PCI(TIMⅠ-Ⅲ级)术后2h内震荡斜率(TS)值即明显改善(升高)(P〈0.01),而震荡初始(TO)无明显改善(P〉0.05);术后12~24h及一周后TO及TS较术前、术后2h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术后12~24h及一周后HRT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后行PCI(TIMI1I级)患者术前、术后HR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MI患者成功PCI再灌注(TIMI-Ⅲ级)治疗后可明显改善HRT,提示成功PCI可改善和恢复AMI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的抗心律失常保护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心肌损伤标志物治疗前后变化,探讨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是否存在心肌损伤.方法 分别测定30例无黄疸新生儿(健康组)与42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CTNI)、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比较3组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健康组比较,CK-MB、CTNI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比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治疗后胆红素及心肌损伤各指标显著降低 (P<0.05).结论 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确有一定的心肌损伤,提示临床医生这种心肌损伤是可逆的,对于间接胆红素过高的患儿有必要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监控,注意对心肌的保护与治疗,预防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