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医生主要根据患者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而部分心肌梗死病例没有典型的胸痛,且症状表现多样,常会造成误诊和漏诊.院前急救中患者发病时间短,其临床表现往往更不典型.加上辅助检查手段缺乏,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时间相对仓促,更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本研究选取院前急救中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27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家永 《现代保健》2010,(30):68-6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不典型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45例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MI有各种不典型临床表现。结论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及心肌标记物检测可使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得到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选我科2005-2008年60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资料,对临床表现、确诊方法、误诊情况、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分别误诊为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支气管炎、心血管神经官能症、颈椎病等。结论青年人急性心梗发生率逐年增加,认识不足、症状不典型、心电图和生化检查的局限性可误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期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选我科2002-2008年60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资料,对临床表现、确诊方法、误诊情况、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分别误诊为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支气管炎、心血管神经官能症、颈椎病等。结论青年人急性心梗发生率逐年增加,认识不足、症状不典型、心电图和生化检查的局限性可误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期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程云涛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958-2959
目的 探讨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32例患者中,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导致误诊达37.50%,虽经积极治疗,病死率仍高,共4例,占12.50%.结论 对老年患者要常规做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测,早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并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形态及意义。方法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表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缺乏典型的心电图改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ST段广泛压低29例;出现异常高尖不对称T波4例;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足3例;其他表现4例。结论准确识别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形态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42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红霞 《中国保健》2006,14(18):64-64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降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结果70岁以上患者有71.4%发病时无典型的心绞痛.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无痛或疼痛部位不典型、症状隐匿多样、多种心脏病并存等特点,易误诊,临床医生对症状不典型者应及时做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以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心肌梗死并发症或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诊断方法以及特点。方法:对收治的5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电图的检查,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心电图的早期特异性的表现。结果:50例患者中22例为典型心肌梗死,不典型心肌梗死26例,2例心电图表现为正常;ST段抬高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病死率与非ST段抬高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具有较显著的差异。结论: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典型和不典型两种,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可以实现早期的鉴别和诊断,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在老年人,由于临床表现特殊,缺乏典型症状体征,容易造成诊断失误。我院2000年7月至2004年9月共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3例,其中7例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误诊延误治疗,本文就7例临床表现和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60岁~80岁,平均75岁。1.2临床表现及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例,急性广泛前壁及侧壁心肌梗死各1例。7例心电图改变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且心肌酶追踪观察亦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7例患者均为不典型心肌梗死,表现为无痛型或疼痛部位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不典型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例误诊的分析,共同学习,总结临床误诊原因,减少误诊的措施以及应该吸取的教训。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7月-2013年12月不典型AMI病例,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变化,肌钙蛋白测定证实,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6例,误诊呼吸系统疾病3例,误诊为颈椎病2例及肩周炎1例,误诊为牙髓炎1例。结论不典型的病例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治预后佳,故对于早期诊断必须足够认识,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尤其注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的监测,以尽量减少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笔者所在医住院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诊断资料,评价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心肌肌钙蛋白T(cTnT)检测的应用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住院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病史、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彩色超声),对每例的首发症状、起病时间、既往史等进行归类和总结,分析比较cTnT与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心电图(EGG)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nT检测对早期急诊AMI(2—6h)的阳性率不高(74.42%),在发病时间6h至8d内,具有较高特异性和准确性(其阳性率〉90.0%),明显高于ECG、CK—MB检测的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cTnT检测对于心内膜微小心肌损伤、心肌毒性物质及机械损伤等原因所致的心脏病患者(9例)不具有明显的特异性。结论cTnT检测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持续时间长、报告结果快速准确等特点,效果明显优于ECG、CK—MB检测,是快速确诊AMI较为理想的生化标志物,与其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早期AMI的检出率及诊断时间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中≥2000ms的长R-R间期的临床价值,评价检测长R-R间期的意义,提高诊断心脏疾病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我院内科自2009年1月~2011年6月住院的长R-R间期≥2000ms患者65例,综合分析动态心电图改变情况和各类原因.结果 长R-R间期发生率高,常见病因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梗死等,而长R-R间期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房性早搏未下传、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心房扑动或颤动等.结论 动态心电图检测长R-R间期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和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心肌挫伤的实验与临床诊断依据。方法收集62例闭合性胸部损伤病例,将合并心肌挫伤的29例纳入观察组,其余33例纳入对照组。比较组间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水平差异;依据是否合并心电图或心脏超声异常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观察组CK、CK-MB、cTnT、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存在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异常者,各心肌酶水平均高于无异常者,差异均由统计学意义(P均<0.01)。采用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改变与各心肌酶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心肌酶学改变可作为早期心肌挫伤的诊断依据,但需结合心电图和(或)心脏超声作为依据,进行相关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Early diagnosis and the early delivery of pre-hospital thrombolysis in cas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have been shown to decrease mortality. Despite strong evidence of its benefits, pre-hospital thrombolysis rates are still worryingly low. The challenge is to empower community practitioners to deliver thrombolysis. In the Grampian region there is a network of community hospitals which have been equipped with both videoconferencing and remote telemetry equipment. This allows realtime consultation with the local accid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coronary care unit. Early trials of the system show that clinical information can be viewed in realtime, with transfer of a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 at 60 s intervals. This will give general practitioners unprecedented access to specialist advice. Our aim is to use a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decision support technology to ensure that all patients with AMI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access timely and appropriate prehospital thrombolys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临床多以头痛、发热、记忆减退、精神异常、癫痫发作伴或不伴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3)头颅MRI检查比CT敏感,早期可见单侧或双侧颞叶、额叶、顶叶或岛叶呈异常高信号;(4)脑电图出现中度异常脑波,多呈颞额部偏胜、周期性棘-慢波;(5)脑脊液细胞学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部分病例可见大量红细胞;(6)更昔洛韦及高压氧疗的应用疗效显著。结论根据早期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电图、脑脊液检查可以拟诊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早期应用更昔洛韦,结合高压氧治疗可显著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严重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随访预后情况。方法选择确诊为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21例。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吸烟史及用药等,分析其临床特点、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诊断治疗及随访预后情况。结果严重冠状动脉痉挛患者以男性多见,占86%(18/21);吸烟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占62%(13/21);痉挛多发生于有固定狭窄的部位,占57%(12/21),临床经过凶险,及时冠状动脉造影对早期明确诊断至关重要。钙离子拮抗剂是有效治疗的核心,其使用强调持续、足量,介入治疗不是有效的方法。冠状动脉痉挛急性发作期具有极高的危险性,但长期预后良好。结论冠状动脉痉挛临床常见,但易被忽视,及时诊断是防止致命事件的关键,钙离子拮抗剂是冠状动脉痉挛的核心用药,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老年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1086例,按照常规的检查针对1086例老年患者均给予心电图监测,观察老年患者临床心电图的特征并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患者C组(80-89岁)的异常心电图数比例86.2%明显高于A组(60-69岁)的48.6%和B组(70-79岁)的58.8%;老年患者异常的心电图主要以心律失常为主,年龄大的C组(80-89岁)比例52.5%明显高于A组(60-69岁)的20.7%。结论老年患者的心电图多数有异常,应提醒老年人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将心电图列为临床上常规的检查项目,可以有效及时的发现病情并给予早期治疗,降低临床疾病的死亡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天津口岸出入境人员心电图异常情况。方法受检者平卧,静息状态下使用1350P型心电图机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结果在被检查的21112例体检人员中,异常心电图5271例,占体检总人数的24.97%,男女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不同年龄组间主要疾病所占比例也有不同,社区人员异常人数比例较大。结论通过对天津口岸出入境人员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阳性病例,从而加强出入境人员疾病监测,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咨询,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更好的保护出入境人员的健康。  相似文献   

19.
吴金锁  侯婧 《职业与健康》2012,28(18):2301-2302,2304
目的了解3项心肌标志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心绞痛(UAP)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的诊断价值,以资评估。方法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红蛋白(Myo)采用荧光抗原抗体法,心肌酶谱(MEP)采用速率法。对67例各类型冠心病(CHD)的血清中CTnI、Myo和"MEP"含量检测,并对结果加以比较和分析。结果 AMI 28例的3项指标异常检出率分别为78.57%、75.00%和85.71%;UAP 20例,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5.00%、40.00%和20.00%;SAP 19例,3项指标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零、零和5.26%。若3项指标在AMI、UAP和SAP患者中异常检出结果各项各组之间互为交叉比较,结果除MEP诊断UAP与SAP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项各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3项心肌标志物各具有特点,对冠心病各类型均有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3项指标一起用于临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判断、预后、预测、危险分层、风险评估等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何谨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7):1318-1320
目的研究QT间期频率依赖性在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律失常事件预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2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询问病史并行心脏超声、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QT间期离散度(QTd)、QT/RR相关直线的斜率、心率变异性(SDNN)、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24 h室性早搏(VPB)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次数。随访AMI患者6个月,心律失常事件为持续性室速(VT),心室颤动(VF)或心脏性猝死。结果 AMI心律失常事件组和无心律失常事件组比较,QTd、QTe/RR(QTe为Q波起始至T波终点的间期)和QTp/RR(QTp为Q波起始至T波顶点的间期)斜率、VPB、NSVT、LVEDD、QTe/RR和QTp/RR斜率、LVEF、SDNN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QT间期频率依赖性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事件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并可进一步提高NSVT和LVEF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