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中村改造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国情下由于快速城市化而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城中村的存在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如何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防止新的城中村产生,同时对现有的城中村实施改造,是城市决策者十分关心和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浙江省临安市城中村的基本特征,城中村形成的内在机制,城中村改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城中村改造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改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任何一个城市在发展经济、扩张面积、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绕不开的难题,是城乡矛盾的焦聚点。“城中村”改造是缓解城乡矛盾的突破口,是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的试验区,也是贯彻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场所。但“城中村”改造涉及到多方利益,是一个复杂的、多方利益搏弈的过程,如何创造各方共赢的合理安排,事关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建立和城中村改造的成败。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改造是我国大多数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为了解决在改造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筹措困难、公益性设施建设主体单一、失地农民缺乏长远制度保障等问题,文章针对城中村改造中政府、集体、市场以及村民等不同主体的参与模式和适用范围,在以广东省为主的相关地区改造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城中村改造全过程不同阶段中各主体的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在建设启动阶段进行滚动式开发、在基础建设阶段出让经营权引入社会主体参与、在社区建设阶段以土地入股或自筹资金建设公寓社区、在物业建设阶段发挥市场效益平衡改造收益等,同时建立全覆盖的征地保障制度,为全国各地引入多元主体参与城中村改造、共建新型生活社区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4.
闫国平 《中州建设》2008,(12):79-79
城中村改造工作在很多地区已经展开。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城中村改造涉及三个主体:政府、村民和开发企业。由于各个村庄具体情况不同.采取的更新改造模式也不相同.按照不同的主导主体,其模式可分为政府主导型、村集体主导型和开发商主导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城中村的产权入手,运用产权理论,分析了城中村形成原因中的产权不清晰带来的影响,城中村地租低是由于产权不清晰而加大了开发的社会成本造成的,从而解释了城中村和周边地段地租不等这种和城市地租分布规律不符的现象。要改造城中村的首要条件是要明晰城中村土地和房屋的产权,政府应尽快明晰城中村的土地和产权关系,将城中村转制并纳入城市体系中,把城中村改造纳入旧城改造范围。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着重针对亟待进行改造的城中村进行实证调查,探讨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产生的背景和形成机制,剖析我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提出不同的改造方案。本文以青岛市李沧区的两个社区的改造为例,展开研究。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政策和策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中村数量愈来愈多,并呈现了部分社会问题。很多城市为推动城中村改造,制定了相关积极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合理改造城中村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促使农村居民融入城市生活。然而,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依然暴露了一定问题对其发展产生了制约。基于此,本文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完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改造中的社会成本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日新  邹东 《中外建筑》2002,(3):115-117
本文从城中村的产权入手,运用产权理论,分析了城中村形成原因中的产权不清晰带来的影响,城中村地租低是由于产权不清晰而加大了开发的社会成本造成的,从而解释了城中村和周边地段地租不等这种和城市地租分布规律不符的现象,要改造城中村的首要条件是要明晰城中村土地和房屋的产权,政府应尽快明晰城中村的土地和产权关系,将城中村转制并纳入城市体系中,把城中村改造纳入旧城改造范围。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改造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事关村集体、村民、政府、开发商等多方面利益,改造的工作需要做翔实的调查、制定详细的计划和相关的政策保证.各地城中村的现实状况与存在问题不尽相同,改造中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方式也不一样,以下为广州、珠海、深圳城中村改造的经验,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其改造过程牵涉着许多复杂的利益关系,因而对改造进程和速度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武汉市历时三年之久的56个城中村改造计划将于2011年底完成,本文结合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对武汉市城中村改造的成效和当前市场供求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对于此后的武汉市城中村改造是放缓还是持续加速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城中村形成、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过程,是一种"城—乡"相互融合的渐进式演进过程。文章以回顾的视角,分析了广州城中村形成、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重新审视广州城中村的演进历程及基本类型,以此作为理解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基础;之后,系统梳理了广州城中村改造政策,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最后,对城中村改造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澜  曹巍 《山西建筑》2007,33(10):40-41
从城中村改造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城中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城中村形成的原因,探讨了宅基制度对城中村改造的影响,并提出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使宅基地制度与城中村的改造相互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晋中市秋村的改造规划为例,分析了北方地区城市边缘区村落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城市化改造的现实意义,针对边缘区村落城市化的特征和实现的有效途径,对村落的整体改造规划做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Conventionally, Irish historians have assumed that the widespread urban and village foundation and improvement that occurred in Ireland between circa 1700 and 1845 came about largely as the result of the direct intervention of members of the landowning minority. These people are held to have engaged in the extension or reconstruction of settlement as a means of exerting control over exchange and marketing or of asserting their social status through patterns of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hile this sort of direct involvement by landowners was important in some cases, their involvement in urban modernization in Ireland was much more likely to be indirect. Commonly, it was limi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arkets and other public utilities and to the provision of building leases. These encouraged a wide spectrum of other social group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on. The identity of these other participants is explored and a typology of urban and village foundation and improvement established which places these later transformation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inherited pattern of earlier, medieval and plantation, urban space.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指向下的城中村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骏 《山西建筑》2010,36(18):17-18
针对市场化的改造方式容易忽略城中村的存在所承担着的良性社会功能,不利于延续城中村原有和谐的混合居住形态,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向的城中村改造思路,旨在重视城中村社会功能的可持续性,为城市发展过渡期提供与之适应的复合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6.
Current village planning in China, which mostly draws on the experience from urban planning, is a rational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elite decision-making, resulting in many problems. Essentially, planning is a kind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according to the demands of multiple actors under certain social context. Since actors and their behaviors in villages are far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cities, leading to the reorganization of planning assumptions and prerequisites, village planning paradigms are prominently distinct from urban planning paradigms. This paper figure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networks and argues that village planning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ve planning based on endogenous order, referring to the paradigm development course of Western urban planning theories and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villages. In conclusion, it stresses that village planning should focus on social network and promote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and consensus-building, and accordingly planners should adjust their role.  相似文献   

17.
徐晓峰 《城市规划》2019,43(7):75-82
城市空间演变的研究对于理解城市的发展和促进城市更新具有直接的意义。工人新村是城市社会变迁所导致的一种历史产物,其空间生产和演变的逻辑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合院住宅,亦与今天的商品房住宅存有很大的差别。针对工人新村这一在今天看来较为独特的城市空间现象,应该如何去理解在其背后所隐含的城市社会变迁的过程?如何去研究城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空间辩证法原理来研究这一课题,尝试从空间意义、社会实践和空间实践等层面去探讨工人新村这一城市空间类型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城中村是城镇化过程中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些城中村已经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但在空间形态、土地权属、户籍管理、经济体制等方面,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多年来,城中村在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承接进城务工人员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相似文献   

19.
旧城更新中城市文化再生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全儒 《山西建筑》2009,35(8):53-54
阐述了城市更新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城市更新中城市文化现状的分析,从五个方面研究了城市更新中城市文化再生的途径,最后指出探索、实施城市文化再生对适应现代城市生活需求、满足市场机制要求的特色城市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与中国村庄规划范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村庄规划大都借鉴城市规划,是基于精英决策的理性规划模式,造成了诸多问题。规划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对主体需求的制度安排。村庄的主体结构及其行为特征都不同于城市,这将重组规划的假设和前置条件,因此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范式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通过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范式发展历程,并结合中国村庄的特质,指出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并认为村庄规划是基于内生秩序的沟通规划。村庄规划应注重社会关系,促进沟通、协调和共识构建,规划师也要调整自身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