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暴发性雪卡毒素中毒59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雪卡毒素中毒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一起进食“老虎斑”致59人雪卡毒素中毒事件进行临床回顾性描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雪卡毒素广泛存在热带、亚热带珊瑚礁鱼中,其中石斑鱼最常见,是鱼类通过食物链获得。中毒人群男性占76·27%,30~49岁占50·85%,中毒后0·5~16h出现症状,有头晕、乏力、腹痛腹泻(93·22%),恶心呕吐(84·74%),心悸胸闷(49·15%),低血压(<90/60mmHg,44·07%,心率减慢(<60次/min,49·15%);2~3d感觉异常(62·71%),持续2~5周;其中温度感觉倒错(55·93%),持续2~3周。饮酒者出现低血压、心率减慢、感觉异常比无饮酒者更明显(P<0·01)。结论雪卡毒素中毒可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心血管功能障碍、持续长时间的神经感觉异常,并且以温度感觉倒错最具特征性;饮酒可加重病情,预后良好。为避免中毒,建议勿食用重1·5kg以上的珊瑚礁鱼,特别是其头和内脏。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总结雪卡毒素中毒的护理及预防要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5例雪卡毒素中毒患者进行救治护理及预防中毒的指导。结果1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5.3d;随访1个月,所有患者均无不适反应。结论迅速诊断、有效地治疗,针对雪卡毒素中毒出现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损害做好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雪卡毒素集体中毒的护理和预防方法。方法根据雪卡毒素的临床表现,重点观察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症状,对症施以护理。结果44例雪卡毒素中毒的患者治疗3~14d后,均全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做好市民的宣教对阻止和预防雪卡毒素中毒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雪卡毒素中毒病人的临床特点,总结病人救治及护理对策。方法对41例雪卡毒素中毒病人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及参阅有关文献,了解其临床特点,评价救治及护理效果。结果全部病例均有急性胃肠炎为主的消化道症状,部分病人出现以心率和血压变化为主的心血管症状和以皮肤蚁爬感、瘙痒、痛温觉倒错为主的神经系统症状;经对症支持治疗,配合恰当的护理,全部病人2~3周内症状消失,无1例死亡。结论雪卡毒素中毒早期出现急性消化道症状应与急性胃肠炎鉴别诊断,对症支持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要注意心率、血压的变化,加强生活护理和皮肤护理,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及饮食健康宣教是救治雪卡毒素中毒病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急性雪卡毒素中毒早期周围神经的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变化特点。方法 对51例急性雪卡毒素中毒患者有四肢及身体其他部位感觉异常的病人进行正中神经及胫神经的感觉、运动传导速度检查,其中9例进行了三叉神建的感觉传导速度及瞬目反射及神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 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异常率为31.4%,胫神经为54.9%。下肢多于上肢(P〈0.001)。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三叉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瞬目反射及视觉诱发电位未发现异常。结论 急性轻度雪卡毒素中毒以四肢远端感觉障碍为主,下肢多于上肢,早期可出现感觉传导速度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雪卡毒素集体中毒的护理和预防方法.方法根据雪卡毒素的临床表现,重点观察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症状,对症施以护理.结果44例雪卡毒素中毒的患者治疗3~14 d后,均全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做好市民的宣教对阻止和预防雪卡毒素中毒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雪卡毒素是脂溶性神经毒素,是海洋微生物中有毒的双鞭毛藻,依附在死去的珊瑚礁和海藻上,小鱼、小虾吃下这些海藻,大鱼又吃小鱼的关系,毒素通过食物链依次上传,人类食用这类珊瑚鱼可引起中毒症状。我院收住132例集体急性雪卡毒素中毒的患者,我们对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观察和治疗,并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雪卡毒素中毒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雪卡毒素(ciguatoxin)中毒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86例雪卡毒素中毒伴有心血管系统临床表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伴心血管系统临床表现的雪卡毒素中毒患者占24%(86/358).病人进食含雪卡毒素的鱼或鱼汤后约3~16 h出现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等,部分病人的血压、心率上升,部分病人则下降;心肌酶谱未出现明显异常;86例均出现心电图异常,79例(92%)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7例(8%)表现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及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未见明确的ST-T改变;心脏超声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病程1~2周,预后良好.结论:雪卡毒素只是损害心脏的传导系统,而对心肌本身无明显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雪卡毒素中毒的诊断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雪卡毒素中毒的诊断与检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一起苏眉鱼中毒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用进口试剂盒检测其标本。结果:26例中雪卡毒素阳性25例,阳性率为96%。外周血WBC<10.0×109/L19例(73%),10.0×109/L15.0×109/L2例,血清K <3.5mmol/L3例,26例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及血胆碱酯酶均正常,大便培养未发现霍乱弧菌、志贺菌及沙门氏菌。结论:雪卡毒素检测具高度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苯丙胺类药物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急诊科诊治的急性苯丙胺类药物中毒患者8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就诊人群以青年患者多见,年龄在25~28岁,78.4%为轻、中度中毒,且21%~41%合并有饮酒史.极重度患者罕见,但死亡率极高.与轻、中度中毒相比,重度中毒患者就诊时间短,但治疗周期延长,有一定死亡风险.发病时间以春夏季为主,而且夜间0点至清晨8点为就诊高峰期.结论:急性苯丙胺中毒以年轻人多见,病情以轻、中度中毒为主,治疗时间较短,预后较好;重度、极重度患者病情恶化快,治疗周期长,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混配农药中毒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混配农药中毒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血液灌流组各48例,比较两组恢复自主意识时间、住院时间、阿托品用量及疗效.结果:血液灌流组患者恢复自主意识时间、住院时间、阿托品用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血液灌流组治愈率95.8%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2.9%(P<0.05).结论:血液灌流治疗混配农药中毒能提高患者生存率,促进患者意识恢复,减少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少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毒严重程度评分(PSS)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意义,以指导临床决策。方法:我院急救医疗中心2004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73例.根据患者入院时的PSS评分分为1、2、3三组,比较三组的临床资料。结果:PSS评分越高,并发症发生率越高,住院天数越长;PS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PSS评分能反映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正确决策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6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特征和防治方法。方法:对本科2000年1月~2006年1月抢救的63例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均于24h~48h治愈出院。结论:加强卫生监督、职业培训及个人饮食卫生可预防亚硝酸盐中毒的发生;美蓝治疗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疗效肯定,但宜小剂量缓慢给药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7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中痊愈71例,死亡7例。结论:早期、及时、足量阿托品,尽早阿托品化,仔细观察,呼吸衰竭者及时使用呼吸机可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陈东兵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1,16(6):445-446
目的:总结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急救的急性亚硝酸盐中毒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患者均在12 h内症状缓解,1~5天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5±1.5)天,无死亡病例.结论:急性亚硝酸盐中毒应以预防为主,及时诊断和亚甲蓝治疗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乌头碱中毒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3例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均出现心律失常,其中室性早搏10例,频发多源性室早8例,反复室速、室颤3例,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2例;治愈12例,死亡1例.结论:尽快清除体内毒物、及早血液灌流、积极有效控制各类心律失常等综合治疗是提高乌头碱中毒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ASOPP)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ASOPP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分别常规疗法和联合应用PE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阿托品化、显著效果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中间综合征、反跳例数、死亡率均明显减少,治愈率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PE治疗ASOPP的抢救成功率高,死亡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急性中毒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355例急性中毒患者,其中76例伴MODS。结果:76例伴MODS中,死亡17例,病死率22.4%。发生2、3、4、5或5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者病死率分别为3.7%、12.0%、44.4%、83.3%。受累器官个数在死亡组和存活组的比较差异显著(X~2=99.81,P<0.005)。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脑(97.4%)、呼吸(94.7%)、循环(92.1%)、肝脏(55.3%)、肾脏(52.6%)、胃肠道(42.1%)、血液(31.6%)。各器官衰竭的构成比:呼衰47.1%、心衰29.4%、脑衰17.6%、肾衰5.9%。结论:不同中毒致MODS的病死率不同,且随器官障碍数目的增加而升高;不同中毒致MODS其器官障碍顺序不同,直接死亡原因也不同,这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诊断和干预可能发生的器官功能障碍,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