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构建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中临床输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实现临床输血全程质量和安全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方法按照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用.NET框架的B/S/S和C/S/S相结合的模式,应用Oracle数据库技术和SOA服务技术对临床输血的设备、人员、材料、环境、法则等全程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采取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相结合的实时控制手段构建临床输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结果 1)成功构建的临床输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与血液制剂、血液标本及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等全程闭环智能路径间实现了智能无缝对接与信息共享;2)通过临床输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对质量和安全要素的实时智能信息检索与路径提示的前馈控制、智能路径的现场控制及智能信息共享的反馈控制,本院实现了临床输血全程质量和安全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及质量持续改进;3)该路径具备规范、智能、全程闭环、路径实时控制及质量持续改进等特点,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应用成效明显。结论临床输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满足了医院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全程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的要求,在提高临床用血依从性,推行患者血液管理,减少输血需求,有效提升临床用血水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构建全程闭环智能信息化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的事前主动评价、全程实时控制和持续改进智能分析。方法 1)依据以患者为中心、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对临床用血全程、多部门参与人员、质量和安全进行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2)通过信息系统逻辑层支持临床用血全程质量和安全指标评价的逻辑管理,多维分析模型支持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结果 1)通过对临床用血全程操作和运行状态及轨迹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信息共享与多维数据分析处理,采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持续改进智能分析,构建了全程闭环智能信息化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2)具有质量和安全的全面性,过程与环节控制的实时溯源性,管理方式的事前主动评价性,管理手段的智能集成性,PDCA管理方法的科学性等特点;3)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指标持续改进取得显著成效。结论全程闭环智能信息化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提升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水平,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构建血液标本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以实现临床用血全程血液标本质量和安全智能路径信息化实时控制。方法依据临床用血全程血液标本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用智能路径信息化实时控制手段对血液标本的操作和运行路径轨迹进行全程闭环构建。结果 1)通过对血液标本的路径生成、信息识别与核查核对、精确定位保存、有效期与免疫学状态、输血相容性检测状态与结果等操作和运行轨迹的信息智能检索与比对、操作提示与授权的路径化实时控制,实现了血液标本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质量和安全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涵盖了供者和患者血液标本;2)血液标本全程闭环路径与临床输血、血液制剂、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等路径间无缝对接,实现了全程信息智能共享,具备路径轨迹全程闭环性、实时性、溯源性、智能控制性及质量持续改进等特点,实现了输血检测项目和血液标本免疫学状态实时控制的智能路径化、标准化;3)输血相关项目检测率和血液标本时限符合率的持续改进成效显著(P0.001)。结论血液标本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能有效保障临床用血全程血液标本质量和安全的实时控制,提升了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及其智能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构建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的血液制剂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以实现血液制剂在临床用血全程质量和安全的实时控制、信息共享及质量持续改进。方法按照临床用血三级组织管理架构,依据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审定的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与技术指南,采用智能信息化实时控制手段对血液制剂全程质量和安全实施多部门全员参与,过程与环节控制,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结果 1)针对血液制剂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采用智能信息化实时控制手段,对血液制剂全程的基础、环节、终末质量和安全进行了闭环路径智能实时控制及质量持续改进,涵盖了自体和异体成分血的路径轨迹;2)血液制剂全程闭环路径与临床输血、血液标本、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等,全程闭环路径间智能无缝对接,信息共享,具备血液制剂轨迹与患者轨迹交叉融合,智能信息检索与实时共享,全程路径轨迹实时控制,质量持续改进等特点。结论血液制剂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实现了血液制剂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轨迹化的质量和安全实时控制,有效保障了血液制剂质量与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实时控制与用血不良事件质量持续改进,实现输血安全预警,预防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发生。方法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中针对用血安全要素采取智能信息化检索、比对与路径化实时控制,并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平台互联互通,依据PDCA原理质量持续改进,以有效实施输血安全预警。结果 1)通过对输血前检测、评估、输血方式与治疗方案、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输血申请审核审批、输血疗效评价等路径化实时控制与多学科诊疗,有效预防了可避免的输血、输血延误或不足及血液制剂选择不正确;2)通过对血液标本路径生成、核查核对、有效时限、检测状态等运行和操作轨迹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操作信息提示,有效避免了血液标本错误与输血实验检测不规范;3)通过对血液库存预警和血液制剂核查核对、有效时限、检测结果比对等运行和操作轨迹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操作与授权信息提示,预防了应急用血不及时或库存不足,有效避免了血液制剂错误或超时限输注;4)通过血液制剂与受血患者运行轨迹融合,实现了输血过程监测、输血不良反应调查报告、输血疗效评价与输血护理和病程记录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5)临床用血不良事件路径与质量持续改进分析信息共享,自上线应用以来,医院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χ2=10.211,P0.05),输血安全预警质量持续改进成效显著。结论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的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能有效预防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为输血安全预警与决策提供循证依据,亦为覆盖整个输血链的血液预警系统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构建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以实现单病种个体化循证输血评估评价,有效提升患者血液管理和科学安全有效用血水平。方法以三级组织管理和三级临床输血评估评价为基本架构,贯穿于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路径间无缝对接,智能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结果 1)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涵盖了输血前、输血过程中评估与输血多学科诊疗,输血疗效评价及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的全过程;2)具有全程组织管理、多部门全员参与,评估评价的个体化、系统性、全面性,过程控制的智能路径化与信息实时共享,质量持续改进智能化分析等特点,实现了临床输血评估评价的多部门全员参与、事前主动评价、全程闭环路径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3)应用数据显示,医院输血前评估率、输血后评价率、输血合理率、自体输血率、术中自体输血率、微创手术率等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分别由2013年的93.30%、89.72%、96.01%、20.01%、57.77%、25.45%上升到2015年的98.60%、95.87%、99.43%、27.36%、75.59%、28.97%(P0.01),医院出院患者输血率、异体输血率分别由2013年的9.13%,7.84%下降到2015年的5.92%,4.77%(P0.01),出院患者均异体RBC量和均RBC量、手术台均异体RBC量和台均RBC量分别由2013年的0.26 U、0.36 U,0.18 U、0.42 U下降到2015年的0.21 U、0.29 U,0.08 U、0.31 U,均呈持续下降趋势。结论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对提升患者血液管理和科学安全有效用血水平,减少患者输血需求,指导单病种个体化循证输血与质量持续改进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构建临床输血智能化路径管理体系,分析实施后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趋势。方法 采用输血智能化路径管理系统与三级组织管理构架,实施临床输血全程闭环路径管理体系,实现输血质量数据的实时监控与统计分析。结果 1)成功构建科学、安全、规范的临床输血路径管理体系,能对输血过程中各节点执行情况进行记录,使临床输血全程质量及安全得到实时控制及质量持续改进。2)应用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我院2016年在出院人次及手术人次均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总输血量控制良好;出院人均总用血量、手术人均总用血量、出院患者人均红细胞用量等指标均呈持续下降趋势(P0.01)。结论 临床输血智能化路径管理下我院用血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临床输血智能化路径管理系统对提升血液质量和科学安全有效用血水平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同时为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和输血数据的区域性汇总、分析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探讨其在输血不良反应质量管理与输血安全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按照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总体要求,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架构基础上,对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施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2)对智能路径应用以来本院2013年-2015年6月21 284名出院输血患者做输血不良反应质量持续改进分析。结果 1)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优化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现了临床输血过程监测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有效提升了工作依从性、规范性,提高了临床用血工作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2)本组出院输血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2%(132/21 284),其中红细胞、血浆输注的发生率(33.33%、45.45%)明显高于血小板、冷沉淀(18.94%、2.27%)(P0.05);过敏反应发生率(81.82%)较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高(17.42%)(P0.05);≥18岁病例的发生率(81.06%)高于18岁病例(18.94%)(P0.05),有输血史病例的发生率(62.12%)高于无输血史病例(37.88%)(P0.05),而有、无妊娠史病例间差异甚小(P0.05);输血不良反应绝大多数(90.15%)发生在输血过程1 h,其中以输注30 min-1 h最多见(P0.05)),占68.18%。结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与应用实现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与质量控制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路径化,有效提高了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能为临床用血质量持续改进和输血安全预警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临床输血路径管理体系中输血闭环管理模式对临床用血过程管理规范化的促进作用。方法 根据闭环式临床输血管理系统中各功能模块对临床输血过程中各节点的控制流程,分析各功能模块功能的完整性、实用性以及在输血规范化管理中的作用。结果 闭环式临床输血管理可科学监控临床输血全程关键节点。医师模块实现了申请过程中输血指征智能评估和临床症状强制性评估、监控输血知情告知和输血前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医师申请权限管理、门诊输血的自动划价、输血申请单的完整性并实现了患者标本有效性提示等功能。护理功能模块实现了各时间节点扫码记录、患者身份和血袋信息扫码识别、输血过程记录、输血不良反应记录等功能。输血科功能模块实现从血液入库到血袋回收的全程监控、输血相容性试验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从输血科主界面一键登录电子病历系统监控合理用血等功能。大量输血审批模块实现了远程电子审批且未审批的常规输血申请单禁止打印。自体输血治疗模块从采血前评估、输血方式选择、血液管理到输血后评估通过智能信息检索与路径实时控制,实现了质量和安全前馈控制。结论 临床输血路径管理体系中的输血闭环管理可有效提升临床输血安全性和输血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按临床路径管理的要求制定标准化输血和质量监控流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构建临床输血闭环管理体系。初步建成了输血前评估、输血申请和审批、标本采集和运输、血液库存管理、血型复检和输血相容性试验、发血和取血、输血前准备和核查、输血过程巡查、输血后效果评价、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血袋回收等全程各节点的闭环式管理和监控体系。经多家医疗机构试运行,可为临床输血提供高效、安全、可溯源的临床输血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实现临床输血的全程信息化管理,临床确保科学、合理、安全输血.方法 开发输血信息管理系统(TIS),包含医生、护士、输血科3个主要功能模块(工作站),应用于临床输血全程管理中.结果 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电子病历和等级评审中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的要求,有效地改善临床输血工作,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结论 输血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实现临床输血的全程管理,统计查询方便,能有效地实现持续质量改进,推动科学合理和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12.
临床输血过程控制及关键环节的管理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临床用血涉及科室和环节较多,又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滥用血制品和给血错误依然存在。输血全程质量控制,对保证输血安全、杜绝输血错误具有重要意义。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一种科学的医疗管理方法,它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总结我院开展临床科室用血管理与评价工作,探讨基层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加强临床用血监管的措施。方法将我院2012-2014年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与运行情况,用血质量管理评价的指标制定及评价的方法应用进行总结分析,比较开展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后临床输血质量指标的变化,总结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工作产生的作用。结果我院临床科室科学合理用血情况得到明显好转,输血申请单各项指标的审核逐年完整规范,全年大量用血上报率达100%,全年超备血量用血人次逐年下降,全院的自体输血率逐年提高,输血适应症符合率也逐年提升。结论在基层医院开展临床科室用血管理与评价工作,建立用于临床合理用血评价体系及方法,可有效促进了临床用血管理的持续改进,达到安全、合理用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全面了解北京市大兴区临床用血现状,探讨区域临床用血的管理模式,以及区域医疗中心在血液管理方面的作用。方法组织大兴区临床用血质控中心专家,按照京卫医字[2008]189号《北京市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中相关规定,对辖区内有临床用血需求的18家医疗机构血液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并对2014年1~12月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调查显示,18家医疗机构中仅区域医疗中心设立输血科,其他医疗机构均设立血库;输血科(血库)从业人员,在专职人员数量、具有岗位资格人数及学历结构方面,区域医疗中心与其他类别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职称结构方面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级医院在生物安全及持续质量改进方面,能够按照PDCA循环进行,与其他一、二级医院相比优势明显。结论 15家医疗机构血库不具备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条件,为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需由区域医疗中心输血科集中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等级医院评审对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中的促进作用。方法医院等级评审中领会评审条款的内涵,完善组织管理结构,建立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将等级评审内容及标准进行指标管理,应用戴明环(PDCA)循环等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输血质量持续改进,收集改进前后的相关资料,对临床输血管理的质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等级评审后各项管理指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临床用血申请单合格率从65.3%提高至82.8%,输血病历规范率从70.7%提高至92.3%,自体输血率从12.7%提高至20.7%,临床用血合理率从71.95%提高至92.57%。结论该院以评审为契机,应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有效提高该院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水平及临床用血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智慧型闭环移动护理管理系统在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信息管理系统(7.0.2)与输血科(血库)信息管理系统(6.4.0.56)整合,优化输血护理流程,实现输血智慧化闭环护理管理。设对照组:通过HIS选取2017年1月~12月(闭环管理实施前)入住本院血液内科行输血治疗的患者789人;观察组:2018年1月~12月(闭环管理实施后)入住本院血液内科行输血治疗的患者836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输血规范管理查检表,规范执行条目数为分子、查检总条目数为分母得出规范执行率。对闭环管理实施前后血标本采集规范查对率、取血后30 min输注率、床旁输血双人核查执行率、输血巡视规范率、4 h红细胞输注完毕率及输血护理记录规范率做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做统计分析,评价用血质量管理改进效率。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涉及输血的临床科室(血液内科、心外科、手术室、综合ICU)护士长共8名做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围绕智慧型闭环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中的效果展开,对访谈结果做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床旁输血双人核查执行率为100%(836/836)vs 97.72%(771/789),血标本采集规范查对率99.04%(828/836)vs 97.34%(768/789)、取血后30 min输注率97.97%(819/836)vs 95.06%(750/789)、输血巡视规范率99.28%(830/836)vs 94.93%(712/789)、4 h红细胞输注完毕率99.16%(829/836)vs 97.47%(769/789)及输血护理记录规范率100%(836/836)vs 89.73%(708/789)(P0.05);输血质量控制记录、质控结果汇总、质控结果反馈耗时明显缩短。结论智慧型闭环移动护理管理系统应用于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有效提升了输血(时间)效率和护理质量,有助于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构建信息化闭环管理系统,实现"临床输血全过程"的实时监控。方法依据我国现行临床输血相关文件及法律要求,将输血科工作与临床输血需求相结合,陕西省人民医院输血科联合西安天网软件技术公司开发完成临床用血闭环管理系统。结果该软件实现了从血液入库到血袋销毁、从临床医生输血前评估到输血后评估等"临床输血全过程"、完整输血电子病历、完善临床用血三级审核制度以及建立临床用血统计分析模块等信息化闭环管理,实现了医院HIS系统、检验LIS系统以及输血科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实时准确采集和监管各环节数据,形成输血医疗全过程的闭环管理。结论临床用血闭环管理系统对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临床用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临床用血计划科学制订、考核评价和用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提供有效途径。方法 1)医院临床用血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2)利用临床输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采集2009-2014年医院临床用血数据,对临床用血量与出院患者人次及其增长率、输血出院患者人次、异体输血患者人次、自体输血患者人次、手术台次、输血手术台次、出院患者输血率、自体输血率、出院患者均异体用血量、成分构成比等质量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构建临床用血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1)临床用血量与输血出院患者人次、输血手术台次、异体输血手术台次、术中输血率、输血出院患者均异体RBC量间相关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成分血成分构成比在2009-2014各年度及均值间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用血量与出院患者人次、自体输血患者人次、手术台次、自体输血率间呈正相关(P0.05),而与异体输血患者人次、出院患者输血率、出院患者异体输血率、出院患者均RBC量、出院患者均异体RBC量间呈负相关(P0.05);异体输血患者人次、患者输血率、异体输血率、人均红细胞(RBC)用量、人均异体RBC用量均呈随患者自体输血增长而下降的变化趋势。3)临床用血量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210 737.37-17.67×X1-3.54×X2+227 631.76×X3-149 980.71×X4(R2=1.0,P0.05),回归方程检验具统计学意义(F=20 988.38,P0.05),回归系数亦均具显著性意义(t=123.12、-77.94、-18.64、88.88、-71.77,P0.05),临床用血量预测值与实际值间不具统计学意义(t=-0.159,P=0.88;P0.05)。结论 1)异体输血患者人次、自体输血患者人次、自体输血率、出院患者均RBC用量、出院患者均异体RBC用量是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计划科学制订、考核评价和用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过程中减少患者输血需求,控制临床用血量及保护血液资源的有效质量控制指标;2)临床用血量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对临床用血计划科学制订、考核评价和用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注重内涵,加快输血学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持续深入,医疗机构输血学科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着重大挑战.输血学科建设目前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医疗机构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对输血学科建设的认识程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输血科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临床不合理用血较为普遍,血液供求矛盾突出等现象.针对输血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学科建设应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导下,以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为临床输血管理质量方针,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为学科发展的行为准则,紧密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科人才队伍的集体智慧与个人主观能动性,在差距中求发展,在缺陷管理与持续改进中求规范,不断提升输血学科在临床用血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市级血液质量管理和控制中心以及各医疗机构的三级联控、分层推进,不断促进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方法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各医疗机构医务科和输血科加强临床用血过程监控并对输血病历进行自查;血液质量管理和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定病历考评标准,对全市9家医疗机构2 865份病历逐一进行考评并每月通报,市卫计委每年组织2次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输血科建设和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督导检查。结果临床输血病历的合格率从2013年1月的47.33%上升到2014年12月的92.94%;输血病历质量不断提高;2014年红细胞使用量同比下降6.2%;血浆使用量同比下降35.9%;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同比分别上升12.1%、15.7%,增长在合理范围内,临床用血趋于合理。结论通过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三级管理,提升了医务人员规范输血执行制度的能力,规范了医疗机构输血流程,促进科学合理用血,提高了输血病历的质量,确保了临床输血安全,减少了输血有关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