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国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110例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病变类型、手术方式、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因素对周术期死亡的影响。结果:110例患者治愈出院99例。共有19例(17.27%)出现并发症;死亡11例(10.00%)。术前心功能差、肺动脉高压,术中行双瓣置换,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呼吸机辅助时间长等因素增加老年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死亡危险。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心功能差、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左室内径过大、肺动脉高压等因素增加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507例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机械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中21例(4.1%)因术后出血行剖胸止血术.结果:1例在开胸止血过程中因失血性休克死亡,余20例经开胸止血后恢复较顺利.出血部位:左房切口出血4例,钢丝穿过胸骨处出血3例,心包粘连带出血1例,胸骨后渗血、心包返折点出血1例,主动脉根部出血、胸骨后渗血2例,胸骨后渗血5例,胸腺、胸骨上凹渗血5例,结论:由于体外循环和心脏手术本身的特点,体外循环后的出血率较其它手术高。出血原因分为3种:①外科性出血:与手术止血不彻底有关.②非外科性出血:主要是体外循环过程对正常止血机制和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引起.③混合性出血:既有外科性出血又有非外科性出血的原因.正确鉴别术后出血的原因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1983年3月-2006年1月102例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心脏瓣膜病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围术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102例临床资料,其中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停跳下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101例,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人工瓣膜置换术1例。结果术后出血2例,心肌梗塞1例,脑梗塞1例,纵隔感染1例,切口感染7例,均治愈出院。围手术期死亡6例(5.9%),室性心律失常3例,低心排综合征2例,空气栓塞1例;术后三月突发室颤死亡1例,并发肺霉菌感染死亡1例。结论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提高手术技术、加强术中心肌保护和围术期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调查2002年1月~2010年2月,该院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发生出血的临床病例,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其诊治经验.结果 心脏机械瓣膜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出血患者共计22例,治愈20例,死亡2例.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出血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总结36例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死亡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术前、术中、术后各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36例,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的低心排量综合征并多器官功能衰竭19例,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左心室后壁破裂1例。结论:患者年龄、心功能分级、心胸比率、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体外循环时间、术前血肌酐值、合并严重基础病等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死亡危险因素;重症低心排量综合征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左心室后壁破裂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的死亡原因。术前谨慎选择手术患者、术中、术后给予相应有效地治疗措施能降低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对385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后早期死亡18例,病死率4.68%。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7例,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2例,左心室破裂1例。单变量分析提示,年龄、手术前心功能分级、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心胸比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心功能与心胸比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主要原因。手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技巧,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加强手术中心肌保护和手术后的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可望提高瓣膜置换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217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17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患者进行总结,全部病例均顺利脱机,术后死亡7例(3.2%),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4例,主动脉根部出血2例,术后感染1例.认为术中充分的组织灌注、有效的心肌保护及血液保护是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的关键,可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生物瓣毁损再换瓣手术后出血的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蓉  唐梦琳  陈克芳 《四川医学》2002,23(3):317-318
我院心胸外科 198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对 34例生物瓣毁损患者 ,施行了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与第一次换瓣手术相比 ,再次手术后的并发症和病死率明显增多。由于加强了监护 ,术后出血 19例无 1例死亡。现将 34例再换瓣手术后出血的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4例 ,体外循环 (CPB)时间 70~ 15 1分钟 ,发生术后出血 19例 ,均经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妥善处理 ,无 1例死于出血。术后 2 4小时心包纵隔或胸腔引流情况 :<5 0 0 ml15例 ,5 0 0~ 15 0 0 ml12例 ,15 0 0~ 2 0 0 0 ml5例 ,>2 0 0 0 ml2例。术后发生急…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术后再次开胸止血2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出血原因,提出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1988年5月至2005年10月45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大量出血27例需再次开胸止血病历进行分析,探讨原因,总结教训.结果:同期450例体循心脏手术,术后因大量出血再次开胸止血27例,占6%,其近期死亡6例,死亡率为22.2%.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术后出血是严重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正确掌握再次开胸止血手术时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瓣膜置换术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瓣膜置换术再次手术的3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造成瓣膜置换术再次手术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再次进行手术的原因有:瓣周漏患者9例(30.00%)、人工机械瓣膜心内膜炎患者3例(10.00%)、瓣膜血栓形成患者1例(3.33%)、瓣膜结构性损坏患者5例(16.67%)、人工瓣膜功能障碍患者7例(23.33%)、新出现其他瓣膜病变患者4例(13.33%),首次手术为急诊手术患者1例(3.33%)。结论:为了确保瓣膜置换术再次手术的成功,应充分了解造成再次手术的原因,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1982年3月至2002年3月15例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经验,探讨儿童瓣膜置换的手术指征、瓣膜选择、手术技术和术后抗凝治疗等问题。方法 全组15例中11例为先天性病变。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二尖瓣置换10例,主动脉瓣置换3例,三尖瓣置换1例,双瓣置换1例。均采用机械瓣。手术同期矫正其他先天性畸形。术后常规应用华法令抗凝。结果 无手术及住院死亡。随访1月~20年,晚期死亡2例,其余病人心功能均为I级,无心律失常,未发现有感染、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瓣膜功能良好。结论 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采用机械瓣效果良好,术后抗凝治疗应个体化,低强度抗凝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 我院心胸外科于1990年1月至1994年12月,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236例:二尖瓣177例、主动脉瓣28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31例。其中同时作三尖瓣环缩术13例。心功能Ⅱ级者102例、Ⅲ级68例、Ⅳ级6例。术后引流每小时多于150ml超过3小时为出血过多,共19例占8%。19例中心功能Ⅳ级者15例,心脏增大心胸比例超过0.7者12例。  相似文献   

13.
再次瓣膜置换术的病人 ,术中因分离粘连心包出血多、创伤大、心脏功能差、增加手术风险。我院从 1994~ 1999年再次瓣膜置换术 2 1例。住院期间死亡 3例。良好的体外循环技术和心肌保护技术对保证手术成功 ,降低死亡率起到重要作用。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 ,年龄 2 0~ 57岁 ,平均年龄 4 1岁。体重 71~ 4 8kg。术前心功能Ⅲ级 15例。Ⅳ级 6例。生物瓣毁损 8例 ,其他心脏直视手术后再次手术瓣膜置换 13例。其中二尖瓣置换 12例 ,主动脉瓣置换 5例 ,双瓣膜置换 4例。1.2 体外循环方法本组病人均静脉复合麻醉 ,肝素化后…  相似文献   

14.
再次心脏手术二尖瓣替换术7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再次心脏手术二尖瓣替换术77例的治疗经验。方法:77例中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56例,生物瓣替换术后瓣膜毁损15例,机械瓣替换术后瓣膜功能障碍4例,部分房室管畸形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房间隔缺损术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1例。55例在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手术,22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手术。结果:手术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5.2%)。晚期死亡2例。随访存活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病人术前心功能是导致再次手术二尖瓣替换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心脏跳动下进行手术可简化手术过程,改善心肌保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郑萍萍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8):1047-1049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占孕产妇死亡原因的第2位,我国的发病率为1%。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它是急性风湿热引起的心脏炎后遗留下来并以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随着心脏外科手术的发展,采用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心脏病越来越多,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也日益增多。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减少并发症显得至关重要。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宁波市第一医院收治1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产妇,患者均平安出院,现将护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高浓度补钾的可行性,分析术后低钾原因。方法对本院2010牟5月~2011年1月开展的6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使用电子注射泵经中心静脉以2%~3%氯化钾补钾,补钾结束后立即查血钾,并均于术后第2天6:OO时复查血钾,监测血钾变化。结果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钾血症,经高浓度微泵补钾后,大多数患者血钾可于术后2~8h内恢复正常。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应用高浓度微泵补钾,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邢军  刘峰 《海南医学》2009,20(5):83-85
目的 总结心脏直视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常见原因及临床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湘雅二医院心胸外科2007年6月至2008年4月心脏直视术后再次开胸止血87例病例,探讨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结果全组再次开胸止血手术共87例(4.23%),死亡11例(0.5%)。术前心功能不全及继发多脏器功能失调、体外循环凝血机制紊乱、术中止血不彻底、鱼精蛋白中和不足、术后处理不及时是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术后持续出血是急性心脏压塞的根本原因。结论术前调整脏器功能,术中操作仔细、止血彻底、加强血液保护,术后严密监护、妥善处理,必要时及时开胸止血是防治术后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方式。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2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7.14%)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71%),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给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心脏手术患者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并行心脏复苏困难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7月心内直视手术18例心脏复苏困难患者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处理方法包括再次阻断升主动脉温血灌注、纠正酸碱电解质失衡、药物辅助及反复电击除颤等。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脏复苏困难的原因与心脏本身病变、气栓、酸碱电解质失衡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洪萍  张红  吴朝光 《海南医学》2005,16(9):104-105
随着整个心脏外科与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瓣膜外科手术安全性明显提高。心脏瓣膜病在世界各地均属多发病,老年瓣膜病变手术相对增加,我院从2002年1月~2004年1月共行老年瓣膜置换术23例,现将老年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