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视屏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 2017年12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中学初一至高三1062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对象年龄为(15. 38±1. 74)岁,其中男生576名,女生486名。采用自制问卷、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CAIHLQ)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和评定人口统计学信息、健康素养水平、学习日视屏时间及抑郁症状。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视屏时间和健康素养(包括人际关系,压力管理和精神成长三个维度)及其不同组合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6. 1%(277/1062)。相对初中生、自评家庭经济一般/良好和视屏时间正常,高中生、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差和视屏时间过长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χ~2值分别为15. 090、10. 510和4. 832,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健康素养、视屏时间过长和低精神成长均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正向关联(P<0. 05)。相同健康素养水平情况下,视屏时间越长抑郁症状检出率越高。视屏时间过长且低健康素养水平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最高51. 7%(30/58),OR=5. 741(95%CI 2. 999~10. 999)。结论视屏时间和健康素养是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低健康素养且视屏时间过长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家庭功能与中小学生睡眠障碍及抑郁症状的关系,为预防中小学生抑郁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招募深圳市宝安区124 357名中小学生。采用自编基本情况问卷、家庭APAGR指数问卷、青少年失眠自评量表和患者健康问卷分别考察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家庭功能、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状。结果 34.6%的学生存在中度障碍的家庭功能,8.7%存在严重障碍的家庭功能;中小学生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13.0%和13.1%,其中女生的睡眠障碍(14.6%)和抑郁症状检出率(16.8%)高于男生(11.6%,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5.25,1 269.50,P值均<0.01);抑郁症状与睡眠障碍呈正相关(r=0.61),与家庭功能呈负相关(r=-0.31)(P值均<0.01);家庭功能在睡眠障碍和中小学生抑郁症状之间存在调节效应,随着家庭功能水平的增加,睡眠障碍对抑郁症状的正向预测效应减小。结论 家庭功能可以缓冲睡眠障碍对中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应关注中小学生的睡眠质量,提升家庭功能,从而更好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分析江门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为中学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江门市4所中学的初一至高三3 669名中学生进行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Ⅱ)调查.结果 江门市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3.90%,其中中重度抑郁症状发生率为9.68%;是否独生子女之间抑郁症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775,201.400,P值均<0.01),女生(25.58%)高于男生(22.41%),高中生(28.66%)高于初中生(19.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级、父母关系、家庭经济与中学生抑郁产生有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探讨护理专业女生电子健康素养和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为提高护理专业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1月,采用电子健康素养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社会人口学信息调查表,对多阶段整群抽取的长沙市4所医学院校大一至大三年级1 115名护理专业女生进行调查.结果 护理专业女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0.1%(224/1 115),电子健康素养合格率为29.2%(326/1 115).生源地为城镇、父/母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护理专业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x2值分别为9.46,20.02,7.16,12.40,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电子健康素养不合格和低社会支持均与护理专业女生抑郁症状呈正关联(OR值分别为3.16,3.65,P值均<0.05).电子健康素养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相同社会支持情况下,电子健康素养不合格,护理专业女生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大(P值均<0.05).结论 电子健康素养和社会支持是护理专业女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提高电子健康素养水平和社会支持有助于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探究初中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的实证效度,为问卷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儿童抑郁症状障碍自评量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对绍兴市2所初中的3 19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t检验x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指标间的关联性.结果 绍兴市初中生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焦虑、学校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4,0.481,-0.468(P值均<0.01).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评分和阳性检出率均表现为应激水平高风险组高于低风险组,而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分和检出率则是相反(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风险应激性生活事件是中学生抑郁、焦虑和学校生活不满意的危险因素,OR值(OR值95%CI)分别为3.258(2.738~ 3.876),5.352(4.400~6.511),3.414(2.851~4.088).结论 中学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可作为评价中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探讨上海市初中生抑郁情绪与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加强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中文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上海市普通初级中学3 648名初中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分别测量其抑郁情绪及生活事件情况.采用x2检验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研究对象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结果 上海市初中生抑郁情绪检出人数846人,检出率为23.2%.不同年级的初中生抑郁情绪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24,P<0.0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其他、健康适应、受惩罚、丧失6个因子均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0.54,0.51,0.41,0.40,0.26,P值均<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受惩罚、丧失得分对抑郁得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10,-0.08),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其他得分对抑郁得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9,0.26,0.04,0.22)(P值均<0.05).结论 上海市初中生抑郁与生活事件存在正相关关系,生活事件的部分因子对中学生抑郁情绪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了解山西省中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山西省吕梁、大同和忻州抽取9 560名在校学生,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Index,PSQI)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被试学生中2 255 (23.6%)名有睡眠障碍.男、女生(22.4%,24.5%)睡眠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3,P<0.05),高中(36.6%)、初中(12.9%)、职业中学(24.6%)学生睡眠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6.07,P<0.01).女生PSQI总分、睡眠时间及睡眠障碍得分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6,8.38,3.47,P<0.01).不同学段中学生在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27.43,83.69,1 670.07,8.24,26.19,4.20,609.80,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学段、学习压力、父母婚姻状况、与老师的关系、体育活动、吸烟、饮酒为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睡眠问题较为普遍,应从家庭、学校及个人行为等方面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了解壮族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睡眠质量的交互作用及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壮族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 在广西4所高校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4 614名壮族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体育锻炼状况调查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亚健康问卷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壮族大学生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为17.40%,睡眠障碍检出率为9.82%.体力活动1 h/d每周在3d以上的城市生源学生检出率为32.05%,农村生源为2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6,P<0.01);肌肉锻炼每周1d以下的城市生源学生检出率为61.32%,农村生源为6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67,P<0.01);中等运动量和大运动量活动等级城市生源学生比例均高于农村学生(x2值分别为26.81,136.51,P值均<0.01).同时男生中等和大运动量检出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21.11,294.65,P值均<0.01).不同体育活动等级大学生心理病理症状和睡眠障碍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148,5.491,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锻炼与睡眠的交互作用对壮族大学生的心理病理症状存在一定的影响,在体育运动量相同的条件下,存在睡眠障碍的大学生心理病理症状的检出率比无睡眠障碍的大学生高;运动量越大并且无睡眠障碍的学生其心理病理症状的检出率越低.结论 存在睡眠障碍的壮族大学生体育锻炼量越低,心理问题检出率就越高.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对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起到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留守儿童抑郁症状发生现状及与家庭因素的关联,为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18年4-6月抽取江西省德兴市、玉山县、婺源县1 188名13~18岁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文版的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items,PHQ-9)评估留守儿童的抑郁症状,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抑郁症状差异及家庭因素与抑郁症状间的关联.结果 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9.2%.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不同家庭月收入的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39,32.39,P值均<0.01).控制性别、年龄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留守儿童发生轻度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是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留守儿童的1.50倍(95%CI=1.26~ 1.95),家庭月收入≤2 000元的留守儿童发生重度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是家庭月收入>8 000元留守儿童的4.02倍(95%CI=1.08~6.83).结论 留守儿童抑郁的发生与家庭因素有关.提高家庭收入和家庭成员健康素养水平可减少或预防留守儿童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韩小盛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1):1661-1663
了解省会城市初中生健康素养状况及其与饮食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改善初中生饮食结构,提高健康素养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沈阳市、南京市、海口市共对2 614名省会城市初中一~二年级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及饮食行为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省会城市初中生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73.27±7.45)分,3个城市平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53,P<0.01).不良饮食行为方面,存在挑食或偏食行为的比例为33.86%,经常吃洋快餐的比例为43.27%.3个省会城市初中生挑食或偏食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2,P<0.01).具备健康素养的初中生挑食或偏食的检出率最低(23.06%),其次为部分具备健康素养(34.53%),不具备健康素养的初中生挑食或偏食检出率最高(6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78,P<0.01).不同性别、城郊、城市、健康素养水平学生经常吃洋快餐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01,12.01,14.02,57.61,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常吃洋快餐(OR=1.25)是挑食或偏食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性别、城郊、年级、挑食或偏食是经常吃洋快餐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29,1.21,1.24,1.24,P值均<0.01).结论 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降低初中生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了解中学生健康素养与意外伤害发生之间的关联,为制定干预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在沈阳、蚌埠、新乡、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重庆和阳江市抽取初、高中学生22 628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健康素养水平和意外伤害评定量表.比较不同特征的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意外伤害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健康素养对意外伤害发生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总得分为(104.06±18.68)分.高中生、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住校生、家庭经济状况差和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健康素养得分均低于相对应组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598,-13.081,5.266,-17.530,294.662,-18.116,-20.244,P值均<0.01).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46.7%,男生、初中生、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父/母亲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均高于相对应组的学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发生意外伤害的中学生健康素养总分和健康意识、精神成长、压力管理、人际关系4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无意外伤害的学生,而体力活动、营养的得分高于无意外伤害的学生(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中、低水平的健康素养增加意外伤害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1.323,1.410,P值均<0.01).结论 可通过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农村中学生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及其交互作用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的关联,为农村中学生NSSI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徐州市随机抽取4所农村中学,按照学校年级分层、班级随机选取的原则对1 72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使用纸质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因素、自伤行为评估简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村中学生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及其交互作用与NSSI的关联。结果 30.5%的中学生存在NSSI行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生NSSI报告率(33.0%)比男生(27.3%)高,有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状者NSSI报告率更高,分别为46.8%和4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睡眠障碍的学生发生NSSI的风险是无睡眠障碍者的1.80倍(OR值95%CI=1.42~2.28,P<0.01);存在抑郁症状的学生发生NSSI的风险是无抑郁症状者的3.32倍(OR值95%CI=2.60~4.24,P<0.01)。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手机依赖行为的交互作用与意外伤害的关联,为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辽宁省沈阳市、安徽省蚌埠市、河南省新乡市、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重庆市和广东省阳江市抽取22 62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和《意外伤害评定量表》分析评估中学生健康素养状况、手机依赖行为及意外伤害情况。结果 中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和意外伤害的总检出率分别为25.4%和46.7%。有、无手机依赖行为和低、中、高健康素养的中学生意外伤害分别为53.6%、44.4%和48.8%、48.1%、41.7%,有手机依赖行为及低、中健康素养的中学生意外伤害检出率更高(均P<0.001);中学生手机依赖行为(OR=1.452,95% CI:1.380~1.527)和中、低水平健康素养(OR=1.196,95% CI:1.118~1.278;OR=1.364,95% CI:1.289~1.444)均与意外伤害呈正向关联,并且健康素养和手机依赖行为对意外伤害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1.217,95% CI:1.041~1.422)。结论 意外伤害在中学生中的发生率较高;健康素养和手机依赖行为与意外伤害正向关联,并对意外伤害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丽卿  李巧  顾晨  朱慧全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1):1650-1652
了解海口市青少年抑郁症状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为制定青少年抑郁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口市城乡地区4 995名学生,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进行调查.结果 有抑郁症状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得分(60.64±10.30,39.69±8.70)均低于元抑郁症状的学生(69.40±10.84,45.70±8.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449,22.276,P值均<0.05).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家庭类型为极端型的比例(35.7%)高于无抑郁症状的学生(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475,P<0.05).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分别与学生负面情绪(r=-0.49,-0.42)、自我效能低下(r=-0.53,-0.49)、人际问题(r=-0.42,-0.38)、缺乏快感与兴趣(r=-0.60,-0.59)及抑郁总分(r=-0.46,-0.41)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青少年抑郁问题密切相关,特别是极端型家庭的青少年更易产生抑郁.保持家庭环境良好和谐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类别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为识别抑郁症状高风险群体和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16个区的8 17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抑郁症状和健康危险行为。使用Mplus 8.3软件进行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类别分析,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  结果  天津市初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7.8%,城区(19.4%)高于郊区(16.5%)(χ2=11.62),女生(20.2%)高于男生(15.5%)(χ2=30.58)(P值均<0.01)。经潜在类别分析,将天津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分为健康组(84.0%)、不良饮食组(3.8%)和多种风险行为组(12.2%)3个潜在类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地区、年级、性别、家庭类型后,与健康组相比,不良饮食组和多种风险行为组的初中生检出抑郁症状的风险更高[OR值(95%CI)分别为2.82(2.17~3.66),4.31(3.67~5.05),P值均<0.01)]。  结论  天津市初中生抑郁症状问题较为严峻,健康危险行为潜在类别与抑郁症状间存在关联。应根据各潜在类别的特征早期识别抑郁高风险初中生,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方案,使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天津市中学生体力活动、睡眠时间、超重肥胖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2021年每年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天津市16个区抽取52 74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抑郁症状、睡眠时间和体力活动时间。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天津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07%,女生高于男生,城区高于农村,住校学生高于走读学生,留守学生高于非留守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8.44,155.77,35.29,19.15,P值均<0.05)。天津市中学生超重检出率为20.64%,肥胖检出率为22.13%,一周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49.54%,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合格率为33.64%,睡眠时间合格率为25.7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周体力活动时间合格、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合格、睡眠时间合格、体质量指数(BMI)合格均与抑郁症状检出率呈负相关,其中睡眠时间合格抑郁症状检出风险最低(OR=0.60,95%CI=0.57~0.6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高校新生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素养相关信息获取的基本现状,为高校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问卷进行修改,对2270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会性别对健康素养水平某些方面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高校类别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考生源地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户口类型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受教育文化程度及职业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查对象的健康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影响健康素养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但本研究仅限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父母受教育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其他研究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识别中学生线上社交焦虑的潜在类别,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潜类别与抑郁症状、睡眠质量的关联。  方法  于2020年10—12月,采用方便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辽宁省4所中学1 402名初、高中学生,采用线上社交焦虑问卷(SAS-SMU)、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中学生线上社交焦虑分为低线上社交焦虑型(47.00%,659名)、中线上社交焦虑型(43.37%,608名)和高线上社交焦虑型(9.63%,135名)3个潜在类别。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后,中线上社交焦虑型和高线上社交焦虑型与抑郁症状(β值分别为1.22,2.23,P值均 < 0.01)和睡眠质量(β值分别为0.85,1.68,P值均 < 0.01)均呈正相关。  结论  中学生的线上社交焦虑存在异质性。学校和家庭应关注线上社交焦虑水平较高的中学生,防止出现抑郁症状和睡眠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与尝试吸烟行为的关联,为中学生控烟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7年6—11月选取中国东、中、西部5省(浙江、广东、江西、四川、贵州)1 06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中学生健康素养与尝试吸烟行为情况。结果 中学生健康素养总得分为(13.49±1.87)分,生活在东部地区、农村地区、女生、监护人为父母和祖辈共同监护、独生子女、不吸烟、每周零花钱较少的学生健康素养得分较高(t/F=9.81,3.10,11.12,2.65,3.50,4.47,2.64,P值均<0.05)。尝试吸烟行为发生率为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西部地区、饮酒、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与中学生尝试吸烟行为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75,3.54,21.62,2.50,P值均<0.05)。结论 低健康素养可作为中学生尝试吸烟行为的预测因子,应采取措施控制中学生尝试吸烟行为。  相似文献   

20.
研究苏南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与生活方式特征,为小学生体质状况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苏南地区6 192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小学生生活方式调查问卷,调查小学生体质健康与生活方式的特征及相关性.结果 苏南地区小学生的体质健康优秀等级比例仅为12.6%.五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身体素质得分均为最大,其中体质健康得分与其他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六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分最小,与其他各年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和乡村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要好于男生和城市学生(t值分别为-2.29,-2.50,5.79,2.27,P值均<0.05).苏南地区小学生的睡眠情况、静态视屏行为和课外运动锻炼达标率分别为15.5%,72.6%和65.9%.体质健康与性别、城乡、睡眠时间、静态视屏行为、课外运动锻炼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另为0.239,0.217,0.137,0.369,0.259,P值均<0.05),而与年级无相关性(r=-0.048,P>0.05).结论 苏南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和生活方式状况不容乐观,应采取“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协同、综合干预的措施提高或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