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抗肿瘤血管形成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研究表明,许多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新生血管的生成密切相关。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是用正常基因校正或置换致病基因的方法封闭目前较明确的对肿瘤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靶分子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文就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所针对的靶分子在肿瘤生长转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目前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在体外、动物体内的治疗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生物治疗对于预后不良的尤因肉瘤(Ewing’s sarcoma,又称尤文肉瘤)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意义,其类型包括基因治疗、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等。尤因肉瘤的基因治疗主要体现在反义核酸技术的应用;免疫治疗主要体现在抗体疗法、T细胞疗法、DC疗法和肿瘤疫苗治疗等方面;抗血管生成治疗主要体现在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迁移。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端粒长度的变化、微粒体谷胱甘肽转移酶1(microsomal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1,MGST1)表达水平、肿瘤转移和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乳头状瘤病毒结合因子等都有可能成为尤因内瘤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胶质瘤是颅内常见肿瘤,预后不佳。肿瘤的基因治疗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主要策略有:自杀基因治疗、控制细胞周期及诱导凋亡、免疫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以及应用溶瘤病毒等[1] 。但单一途径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胶质瘤的联合基因治疗研究近年发展较快,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抗血管生成与肿瘤生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由于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有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抗血管生成的肿瘤治疗策略从理论上讲具有抗瘤谱广、不易产生耐药及药物易于到达靶部位等特点,因此,以抗血管生成为主的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成为近十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抗血管生成治疗作为肿瘤靶向治疗方式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抗血管生成治疗诱导的血管正常化效应机制,可以逆转肿瘤内部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新生血管,改善肿瘤微环境的组织间隙高压、低氧和酸中毒,提高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飞速发展及对肝癌免疫微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导向的新型系统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除此之外还有免疫治疗方法如肿瘤疫苗、溶瘤病毒、细胞因子等传统免疫方法也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一定作用。而基于当前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肝癌的免疫治疗更多强调联合治疗,目前免疫联合治疗的方向主要有: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免疫检查点联合放化疗、免疫检查点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等。对于肝癌的免疫治疗呈现了多方案的局面。因此,本文就肝癌免疫治疗的现状与前景进行综述,以期助于临床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血管抑素是血浆纤维蛋白溶酶原裂解产物,能够抑制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在体内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对多种肿瘤均有抑制作用。有无毒性作用和耐药性。在肿瘤抗血管形成治疗中前景良好,目前尚不能大量生产应用于临床,联合传统治疗方法和基因治疗可能克服现在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乳腺癌的基因诊断及治疗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目前处于实验或临床初步应用的诊断基因主要有BRCA1、Her-2、p53、Ca15-3等。基因治疗方法主要有免疫基因治疗、凋亡基因治疗、抑癌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等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恶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深入探索,天然T细胞超抗原(T-cell superantigens,T-SAg)被发现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具备强大的免疫调控功能和抗肿瘤免疫治疗价值,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全文总结了T-SAg在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应用,包括T-SAg定点突变、T-SAg重组融合蛋白、病毒荷载的T-SAg基因治疗、溶瘤病毒治疗和T-SAg纳米颗粒递送体等,为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微血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生长、转移均依赖新生血管生成,而且肿瘤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与其侵袭能力相关,近年来,在肿瘤领域研究的重大进展之一就是,确立了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意义。研究发现,恶性肿瘤微血管表现为形态和结构不均一性,导致其通透性增高,另外多种生物因子参与其生成调控,在恶性肿瘤微血管中,主要表现在促血管生成因子的活性上调和(或)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活性下调,为肿瘤增殖和转移奠定了基础,恰当的计数方法及微血管标志的选择能够更好地反映微血管的特性。目前,阻断肿瘤血管新生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以avastin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类很有希望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重组腺相关病毒是一种用于基因治疗的安全而有效的病毒载体,近年来在其基础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中很有希望的方法,目前已用于抗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抗肿瘤血管新生治疗、分子化疗等方面.腺相关病毒自身具有抗肿瘤活性,重组AAV作为基因治疗载体联合放疗、化疗可起到协同的抑制肿瘤作用相比,重组腺病毒载体在肿瘤基因治疗中有着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综述分析国内外肿瘤基因治疗研究现状的文献,为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研究方向、思路和资料。方法:应用MEDLINE、CA、CBMdisc、CMCC、CJFD和CSTPCD等数据检索系统及数据库,以"肿瘤基因治疗"等为关键词,检索1998-01~2007-06与肿瘤基因治疗相关的文献。纳入标准:1)肿瘤基因治疗的动物及临床试验研究,包括方法、效果及进展;2)肿瘤基因治疗与其他生物疗法疗效、不良反应及优缺点的比较。根据纳入标准,粗选143篇文献,最后17篇文献纳入综述分析。结果:基因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新手段是随着DNA重组技术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是以改变遗传物质为基础的生物医疗技术,它通过将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导入靶细胞来纠正突变或有缺陷的基因,以达治疗目的。基因沉默疗法、自杀基因疗法、免疫基因疗法、基因替代疗法、反义基因疗法、多药耐药相关基因治疗、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和抗端粒酶治疗等均取得显著进展。结论:不同的肿瘤基因治疗方法各有利弊,随着治疗方法与病毒载体的不断改造和完善,基因的转移率、靶向性与安全性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血管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靶向肿瘤血管的抑制在抗肿瘤治疗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并生产出大批抗血管制剂,有的已应用于临床治疗.这些新研发的抗血管制剂与传统的针对实体瘤的细胞毒性药物作用机理截然不同.根据作用机理及对血管抑制的阶段不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分为抗血管新生制剂和肿瘤血管阻断制剂.抗血管新生制剂旨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新生过程,而肿瘤血管阻断制剂则通过快速而有选择性地损坏或阻塞已构建完成的肿瘤血管,使肿瘤血供受阻引起肿瘤坏死.两者区别主要在作用靶点、肿瘤类型及治疗时机不同.本文对近年来抗血管新生制剂和血管阻断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血管抑素是血浆纤维蛋白溶酶原裂解片段,肿瘤的血管生成与体内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促进因子的调节失衡有关,患者体液及肿瘤中血管抑素的测定有望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动物实验表明,血管抑素对多种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及转移具有抑制作用,与放疗,免疫治疗等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肿瘤基因治疗领域,具有自我复制、能选择性杀伤肿瘤的溶瘤病毒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有效武器之一。其中溶瘤麻疹病毒因其拥有极好的安全记录和优秀的抗瘤效果目前已经进入多项临床试验阶段。但是仍存在一些因素会影响溶瘤麻疹病毒成功治疗肿瘤,研究者们正在努力寻找对策以期破解这些瓶颈,使溶瘤麻疹病毒更好的发挥溶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抑素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淑芬  佟仲生 《中国肿瘤临床》2008,35(18):1076-1079
肿瘤血管生成及其生长、侵袭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步骤的调控过程。肿瘤生长及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形成,抑制血管形成是抗肿瘤治疗的新方法。血管内皮抑素是一种新型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体内外试验证明其能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诱导其凋亡,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有关血管内皮抑素的具体作用机制及信号传导通路尚不十分明确。同时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肿瘤的临床预后指标。血管内皮抑素的基因治疗与化疗、放疗、免疫治疗联合应用不仅显著增强其他治疗抗肿瘤效应,而且可减少其他治疗的毒副反应,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抗血管生成作用具有广谱、低毒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克服了肿瘤的耐药性,这对于人类最终克服肿瘤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国内外对其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报道较多。本文就血管内皮抑素的结构、作用机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近来的研究证实,膀胱肿瘤发生时,瘤体及瘤周将会发生持续的、失控的血管生成,这些新生血管能够加速肿瘤的生长转移。因此,以肿瘤血管为靶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中,被广泛认为阻滞肿瘤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并干扰其与受体结合,是极具发展潜力及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一种崭新的抗肿瘤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VEGF/VEGFR为靶点的膀胱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的研究证实,膀胱肿瘤发生时,瘤体及瘤周将会发生持续的、失控的血管生成,这些新生血管能够加速肿瘤的生长转移。因此,以肿瘤血管为靶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中,被广泛认为阻滞肿瘤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并干扰其与受体结合,是极具发展潜力及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一种崭新的抗肿瘤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基因治疗肿瘤的策略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肿瘤基因治疗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最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 ,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之后的第 5种模式 ,是肿瘤治疗的有益补充[1] 。基因治疗就是用正常或野生型基因校正或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综述基因治疗的策略及进展。1 增强宿主抗肿瘤免疫———肿瘤疫苗  相似文献   

20.
免疫治疗已经被证实是一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但应答率一百不理想。研穿发现负疫治疗有多种影响因素,其中异常的肿瘤微环境会导致免疫抑制.减弱免疫治疗效果。抗血管生成治疗是一种通过拮抗促血管生成因子来调节肿瘤血管的治疗方式,可以改变肿瘤微环境进而加强自身的免疫刺激作用。临床上已证实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治疗这一新型联合免疫治疗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肿瘤治疗水平。本文就抗血 管生成治疗对免疫治疗影响的机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