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骨水泥高压注射器按期分步推注选择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多发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采用骨水泥高压注射器分步推注选择性PVP治疗且获得随访的57例(127个椎体)骨质疏松性多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男21例,女36例;平均年龄72.3岁.损伤节段:T6 3个,T75个,T9 5个,T107个,T11 12个,T1228个,L136个,L2 19个,L3 8个,L4 4个.手术采用单侧穿刺,经椎弓根入路,每个椎体注射骨水泥量为3~10 mL,平均4.2 mL. 结果 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19.4个月.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平均分别为8.0±0.8、2.2±0.9、2.2±0.9,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分别为21.6°±5.4°,21.4°±4.6°,22.3°±6.1°,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9个椎体发生椎体外骨水泥渗漏,无肺栓塞、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骨水泥高压注射器可延长注射时间,分步注射可使伤椎骨水泥充盈均匀,大大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加强伤椎刚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导引穿刺小剂量骨水泥强化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高位胸椎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12采用导引穿刺小剂量骨水泥强化PVP治疗的5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高位胸椎椎体压缩骨折,比较术前、术后3d、术后6...  相似文献   

3.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5例(20个椎体).结果 15例穿刺均成功.有4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无临床症状,无严重并发症.VAS评分:术前为6~9(8.3±1.4)分,术后2周为1~4(2.2±1.2)分,术后1年为1~5(2.0±1.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VP手术操作简单、安全,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2009年4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6例,其中61例82个椎体接受PVP治疗,男21例29个椎体,女40例53个椎体,年龄65~96岁,平均78.3岁;45例55个椎体接受PKP治疗,男17例21个椎体,女28例34个椎体,年龄68~90岁,平均77.1岁。术前及术后1d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测量伤椎高度,随访伤椎高度丢失情况,记录骨水泥渗漏及随访期间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PVP组术前和术后1d VAS分别为6.7±1.4分和2.1±0.7分,PKP组分别为6.9±1.2分和2.2±0.9分,每组术后VAS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55例、PKP组4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PVP组和PKP组术后伤椎高度分别较术前增加2.4±1.8mm和9.2±2.2mm,术后12个月随访伤椎高度分别丢失0.8±0.5mm和1.9±0.8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术中骨水泥渗漏28例33个椎体,PKP组15例17个椎体,PKP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PVP组(P<0.05)。随访期间PVP组发生相邻椎体骨折9例,PKP组6例,两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止痛效果均较好;PKP的复位效果优于PVP,较少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术后椎体高度再次丢失较明显;两者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PVP治疗2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其中胸椎8例,腰椎18例。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注射10例,双侧椎弓根穿刺注射16例。单个椎体注射骨水泥量为3~4.5 mL(平均3.5 mL)。通过患者术前、术后X线片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等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6例患者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2.6个月。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8.0±1.2)分降至(2.2±1.3)分,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椎体前缘高度术前、术后分别为(58.6±18.4)%和(69.2±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术后分别为(20.2±2.3)°和(17.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缓解疼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致腰背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至2010年9月经椎弓根路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共67例86个椎体,男25例,女42例;年龄58~93岁,平均75.2岁。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骨水泥渗漏、肺栓塞、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术后1d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37例术后1周内疼痛明显缓解,9例术后2周内疼痛缓解,1例疼痛缓解不明显。VAS评分术前(8.6±0.83)分、术后3d(2.2±1.1)分(P〈0.01)。有骨水泥外漏15例,无骨水泥毒性反应、肺栓塞、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复查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无进一步丢失。2例PVP术后随访发现其他部位椎体骨折再次行PVP术。结论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所致腰背疼痛的一种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显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皮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无神经损伤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01—2020-03采用经皮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PVP治疗的56例无神经损伤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结果56例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手术时间62.0~70.5 min,平均67.1 min。术中出血量45.0~65.0 mL,平均54.0 mL。椎弓根钉内骨水泥注入量2.0~2.5 mL,平均2.1 mL。伤椎内骨水泥注入量2.0~4.0 mL,平均3.5 mL。2例因肿瘤骨转移导致邻近椎体骨折,予以对症治疗。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较术前降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PVP治疗无神经损伤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可有效缓解腰背疼痛、改善伤椎Cobb角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恢复较快,是一种理想、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VP组(34例)和PKP组(35例),记录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次数、治疗费用、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VAS评分、ODI、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PKP组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次数、治疗费用均多于PVP组(P0.05,P0.01)。术后PVP和PKP组的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P0.01);术后Cobb角、椎体高度PKP组优于PVP组(P0.05)。PK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PVP组(P0.001)。结论PVP及PKP均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PKP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效果较好,骨水泥渗漏风险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双侧椎弓根注入小剂量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13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新鲜单椎体压缩骨折,采用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双侧注入小剂量骨水泥,其中男46例,女86例;平均年龄(65.1±6.9)岁。骨折时间平均(6.2±4.6)d,骨折椎体分布:T92个、T1010个、T1120个、T1237个,L135个,L213个,L311个、L44个。术中透视下两侧分别注入1.5~3.0mL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每个椎体平均(3.2±1.1)mL,术后72h及3个月随访时测量骨折椎体高度及Cobb角的恢复值、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改善率、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患者日常活动功能障碍的变化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132个椎体均经双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成功,骨水泥在椎体内左右对称分布,所有患者均无临床并发症。VAS评分、日常活动功能BI评分、伤椎高度、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功能改善,椎体高度恢复。随访3个月,无邻椎骨折。结论经双侧椎弓根穿刺PKP改善了急性和亚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腰背痛和残障程度,且骨水泥渗漏、肺栓塞、相邻节段骨折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总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弓根外穿刺行单侧PVP或PKP术治疗上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s)的特点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上、中胸椎OVCFs患者26例39个椎体,均采用椎弓根外穿刺行单侧PVP或PKP术,其中男8例,女18例;平均年龄71.3±1.3岁;原发性OVCFs 19例,继发OVCFs 7例。骨折时间平均3.5周,骨折椎体分布:T3 1个、T4 3个,T5 4个,T6 4个,T7 6个、T8 10个、T9 6个、T10 5个。1个节段17例,2个节段5例,3个节段4例。PVP 15例27个节段,PKP 11例12个节段。术中观察穿刺针针尖达到椎体中线的比率,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测量骨折椎体前缘和椎体中间高度的恢复值、VAS评分的改善率、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39个椎体均经单侧胸椎椎弓根外途径穿刺完成PVP和PKP操作。均穿刺成功、骨水泥在椎体内左右对称分布。手术时间为25~35min/椎,无穿刺并发症。骨水泥平均注射量3.5ml/椎。骨水泥渗漏4例,渗漏率10.25%。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VAS评分术前平均为9.8±0.3分,术后1d平均为5.7±0.4分,末次随访时为3.3±0.4分,术前与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比较,疼痛均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值和椎体中间高度恢复值分别为为63.1±18.6%和68.5±25.3%,均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率达100%。结论:治疗上、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椎弓根外穿刺行单侧PVP和PKP术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06-2013-11我院治疗的192个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242个椎体)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1.25 ml-5 ml)注射椎体成形术,术中观察穿刺针针尖达到椎体中线的比率、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比较术前、术后1天及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椎体高度、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改善率。结果 192例(242个椎体)均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完成PVP操作,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均匀对称,无穿刺并发症。术前与术后VAS评分、椎体高度及功能障碍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和功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 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四步法单侧入路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运用四步法,对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进行单侧入路的经皮椎体成形术,计录手术时间,观察骨水泥弥散分布情况,在术前、术后3 d、术后12个月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结果18例21个椎体操作均成功,手术时间10~25 min,平均(16±2.2)min,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分布均越过椎体中线,VAS评分由术前(8.5±1.2)分降低至(2.5±1.4)分,术后效果良好。结论四步法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简单快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传统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上胸椎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9-07诊治的20例骨质疏松性上胸椎椎体压缩骨折,10例采用改良PVP治疗(观察组),10例采用传统PVP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比较2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6个月的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各出现1例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2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上胸椎椎体压缩骨折采用改良PVP与传统PVP治疗均能有效缓解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但是改良PVP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更少,并能有效减少创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椎体压缩骨折术后骨折改善率相关因素。方法对74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PVP治疗。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并收集相关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测量患者矢状面Cobb角、骨水泥弥散程度、骨质疏松程度、矢状面椎体压缩率以及术后椎体压缩改善率。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椎体压缩率、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椎体压缩骨折改善率为34.83%±3.09%。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术前椎体压缩率、骨水泥弥漫系数与椎体压缩改善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程度与椎体压缩改善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病程、患者骨质疏松程度以及术前椎体压缩率为影响椎体压缩骨折改善率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PVP能够显著改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椎体压缩症状及恢复脊柱力学结构的稳定;患者的病程、骨质疏松程度以及术前椎体压缩率与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改善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王永胜  孙明辉  李强  王家宝 《颈腰痛杂志》2021,42(4):484-486,489
目的 探讨机器人导航下单边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机器人导航下单边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6例,观察椎体后凸角度、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X线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血管和神经损伤.手术时间平均(39.1±7.2)min,术中透视次数为(10.3±3.9)次,骨水泥注入量平均(5.1±1.3)mL.术中出现3例骨水泥渗漏,发生率8.33%.骨水泥双侧分布为Ⅰ级21例,Ⅱ级12例,Ⅲ级3例.术后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 机器人导航下单边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有效减少透视次数,同时具有满意的双侧骨水泥分布和降低骨水泥渗漏等优点,术后患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旁(papapedicular)入路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可行性、疗效及特点。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643例OVCFs患者,均采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穿刺行PVP术。其中男116例,女527例;年龄55~95岁,平均(62.3±8.7)岁;受伤至手术中位时间11.5 d(1~189 d)。术中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椎体外渗漏率。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2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后凸角的改善率。结果 643例(848个椎体)均经单侧椎弓根旁入路完成PVP术。手术时间16.0~85.0 min,术中出血0~5.0 mL,骨水泥灌注量1.5~5.5 mL。无穿刺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VAS评分术前、术后1 d、术后12个月分别为(7.65±0.78)分、(3.33±0.71)分、(1.91±0.57)分,术前与术后1 d、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2个月Cobb角分别为(10.13±3.80)°、(9.30±3.38)°、(9.33±3.33)°,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椎弓根旁入路行PVP术治疗OVCFs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是中上胸椎及重度椎体压缩骨折PVP治疗更好的穿刺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2-02—2016-04诊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者50例(PKP组),行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者50例(PVP组)。比较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3 d、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低于PVP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程度,PKP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效果更优,而高粘度PVP骨水泥渗漏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周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3椎)行PVP治疗,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内疼痛VAS评分、手术前后Cobb角。结果83椎中10椎骨水泥渗漏至椎体周围及椎间隙,1椎周围静脉内出现骨水泥。VAS评分术后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疼痛与稳定性上效果明确,治疗效果可在术后1 d后显现,1周内疗效稳定;PVP对椎体压缩无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在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行单侧PVP治疗的128例(156个椎体)老年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3 d,术后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情况。结果1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单椎体28~43 min、2个椎体57~72 min,3个椎体86~112 min;平均骨水泥注入量:胸椎3.2 mL、腰椎5.1 mL;43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7例少量渗入后方椎管,但术后患者无明显神经损伤症状;12例渗入邻近椎间隙、24例渗入椎旁软组织内,术后均未出现不适。全部患者获随访3~16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未见邻近椎体骨折、感染、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3 d,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3±1.2)、(3.3±1.3)、(3.1±1.0)分,均较术前的(8.3±1.3)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1个月VAS评分优113例、良9例、差6例,优良率为95.3%(122/128)。结论单侧PVP简单、安全、有效,是治疗老年OVCF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治疗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38例,其中男7例,女31例;年龄55~80岁(平均65.1岁)。患者取俯卧位局麻下行单侧穿刺PVP。测量椎体高度的恢复情况和后凸角改善情况,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活动能力评分检测活动改善情况,并对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每个椎体平均填充骨水泥3.5 m L。随访时间均12个月。椎体前壁高度由术前(19.2±5.7)mm改善至术后(20.0±5.7)mm,椎体中间高度由术前(19.2±5.1)mm改善至术后(20.2±5.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后壁高度和Cobb角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8.3±1.1,术后12个月时为1.1±0.6,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能力评分术前3.1±0.9,术后12个月时为1.1±0.3,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9例。结论 PVP可有效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创伤小,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无重大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