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述了三焦气化是诸气化生之本。上焦气化化生宗气,与肺关系密切;中焦气化化生营卫之气,与脾胃关系密切;下焦气化化生元气,与肾的关系密切。三焦气化主司诸气化生,关乎脑髓与脑神;五脏通过三焦气化形成紧密联系;元气、营卫之气及宗气依赖三焦气化相互化生;上、中、下焦气化相济是诸气化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三焦出气”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这是对“三焦之气”理论的高度概述。如马莳曰:“故三焦者,上焦为宗气之所出,中焦为营气之所出,下焦为卫气之所出。”张介宾亦谓:“宗气积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以下就依此分述。营卫二气均源于水谷之精气,都是由谷气所化生的,水谷入于胃中,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其精  相似文献   

3.
“三焦”针法与“益气调血, 扶本培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景献教授提出了"三焦气化失司—衰老"相关说,并确立了"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为突出燮理三焦的理念,将其更名为"三焦"针法,取穴为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血海和外关。"三焦"针法旨在通过疏调三焦,以达元气、行宗气、化营卫、生血气,并通过燮理三焦、重调脾胃、调补下焦、先天后天同治,以达到益气调血,扶本培元之功,使人体气化功能生生不息,对延缓衰老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永剑 《河南中医》2016,(11):1868-1870
丁象宸教授认为《灵枢·营卫生会》围绕营卫二气之生成运行及相关生理病理而论述,二气生成于胃,而出于三焦,继而发挥其功用,文中之三焦乃指三焦所出之气。上焦所出之气与营气及心肺之气相合而成宗气,宗气行血脉,司呼吸;中焦所出之气——营气,营运周身,内注五脏六腑;下焦所出之气——卫气,外行四末分肉皮肤肌腠之间,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周于五脏,三气互用,使人体之气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下焦气化为精血之本;下焦气化为精的生发之本;血之化生依赖于三焦气化,以下焦气化为本;下焦气化为"精血互化"的关键;下焦气化为骨、脑神之本,是老年性脑病和骨病的基础,治疗应从调节三焦气化入手,将调益气血与扶本培元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整理研究《黄帝内经》有关三焦形质理论,结合当代学者对三焦实质研究成果探讨张仲景“三焦无御营卫”的病理观,认为“三焦无御营卫”的病理、生理基础为三焦是膜与腔共同构成的遍及全身的组织器官,具有通行元气营卫、气化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三焦之气变会引发“三焦无御营卫”的病理状态,具体机制有腠理失调、营卫失和、气机失调、气化失司、元气失资等,会产生多器官、多部位、多系统病证。对这些病证的治疗分别采用通达腠理、调和营卫、疏通气机、通利水道、通补元气等方法。“三焦无御营卫”病理观对临证辨治疑难病颇有启发,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1、“万病一气说”的理论基础:郑钦安重视人体真阳,认为真阳是一身阳气之根,又称之为真气、元气、真元之气。由于此一气为根本之气,全身各处之气均来源于此一气之根,而人身病患又往往会累及气机,或因气的盛衰、运行失常而引发病患。他对三焦的论述,认为三焦为气化之三焦,上焦统领心肺之气,中焦统领脾胃之气,下焦统领肝肾之气,人体一气分布,  相似文献   

8.
王峰 《中医药学报》2010,38(3):140-142
本文阐述三焦一词在《内经》中的论述是指:1六腑之一的实质性器官;2指脊椎骨的第三椎体骨,是取肺俞穴的标志依据。《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三焦之所出"应为"上焦之所出"。《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上焦、中焦、下焦"是水平断面解剖概念,其功能是断面层的部分功能态。在《内经》中没有将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为三焦的原文记载。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三焦郁滞为结节病发病关键。通过三焦膜性管道理论分析三焦为涵盖各类脏腑器官体腔的包膜及淋巴间质组织,具有运行水液元气、调畅气机气化、化生护卫精微等作用。探讨三焦郁滞、气机气化不利导致水液停滞、痰瘀结聚为结节病的重要病机。提出通、化、调三法以通利三焦郁滞、恢复三焦的气机气化功能、调燮诸脏精气联络周身三焦气血阴阳等治法,可有效运用于结节病的治疗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三焦有部位三焦及六腑三焦之分,部位三焦是从部位上而言的,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六腑三焦是六腑之一的三焦,它是人体津液、元气、相火运行的通道,是气化的重要场所。吴鞠通根据部位三焦创立了三焦辨证,主要用于温病的辨治,他将疾病分为上焦病、中焦病和下焦病,不仅揭示了温病由上到下的传变规律,还对临证选方用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张怀亮教授根据六腑三焦创立了新型的三焦辨治体系,该体系注重六腑三焦通道的畅通,治疗上以宣达饮(柴胡、黄芩、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茯苓、当归、丹参、炙甘草、生姜、大枣)为基础方,同时兼顾相关脏腑功能而加减变化,通过治疗力求三焦气化的正常进行,临床主要用于辨治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11.
气与元气     
从气之原始意义、气与自然的关系、气与机体的联系、气与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演化等方面就气的涵义及与万物的化生关系阐述,从元气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元气理论在传统医学中的运用2方面就元气理论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卫气、营气、宗气是中医学里三个相当重要的术语,在《内经》一书,这三个术语共出现了近200次,当中更有5篇的是以营、卫气作篇名的。笔者从“阴阳学说”入手,探讨卫气、营气、宗气的意义、属性及根源,并进一步讨论此三气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本文认为,卫气、宗气旨在说明阳气温煦、保卫、动的属性与作用;营气旨在说明阴血濡养与静的属性与作用。卫气、宗气与营气皆根在肾,长养于脾胃,并透过心肺二脏发挥其属性与职能。透过卫气、宗气与营气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对古代医藉的理解,并加强临床上各种证候的认识与整理,及阴阳气血治则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78-1879
文章首先系统梳理了肾气、元气、原气、生气、肾间动气、真气这一组概念的源流,并对其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其次,对肾气与元气、原气、生气、肾间动气、真气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辨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内经》阴气、经气、脏气等理论阐述,认为阴气是经气的一部分,阴气与脏气在生理上保持着某种一致性,但阴气不应等同于脏气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16.
从文理、医理以及文化内涵多角度剖析《灵枢·决气》所载"六气为一气"的思想内涵。精、气、津、液、血、脉"六气"为人体之基础,然同源于"一气",其功能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六气为一气"观的文化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古代地理、社会、政治、哲学文化大环境下,其思维方式以"尚同""求一"为根本;二是万物为"一气"的哲学思维,即"气一元论";三是"气一元论"的延伸即"整体思维",正是中国古代文化"同源"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7,(10):2068-2070
"主客交"由明末医家吴又可在其《瘟疫论》下卷中提出,是久病正气营血亏虚,客邪趁虚与正气营血胶痼体内缠绵难愈的一种疾病。我们在临床实践和一些古籍中发现,"主客交"的病机与临床特点均与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有着诸多共同点,受此启发指导临床用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文章基于吴又可《温疫论》关于"主客交"的学说,剖析"主客交"病的机理,以"主客交"病之代表方三甲散为引子,探究"分离主客"的治法,分析"分离主客"法治疗"带状疱疹"及相关疼痛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意义,以期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治法。  相似文献   

18.
邢玉瑞 《辽宁中医杂志》2009,(11):1892-1894
平气推算的标准与方法,古今医家的认识并不一致,具体推算方法可概括为五行同行的相互资助与五行相克的平衡协调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从平气推算方法之间的内在矛盾与平气推算的科学依据两个方面,分析了运气学说的科学性问题,认为依据天干的阴阳属性推论岁运的太过、不及,再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干支五行属性及其所标记的方位、时季、六气等与岁运的关系,来推算运气的平气,无疑带有显著的古代数术的色彩,而不可能得出任何正确的结论。运气学说的新生,要求中医界人士在肯定其天象与气候、物候、人体相关的合理内核基础上,应具有敢于否定旧论的勇气,及时吸取现代多学科的知识,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创造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宗气为后天之气"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身之气,不外乎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诸种[1]。其中,元气又称真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禀受于父母,发源于肾脏,由先天之精所化生,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故被称为“先天之气”,这自不待言。宗气又称大气,是人体在出生之后,从后天获得的,它由肺所吸入的自然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然后借助肺气的宣发肃降之力而升降出入,以布达全身:注入脉道则为营气;行于脉外则为卫气;走至脏腑则为脏腑之气;流入经络则为经络之气;入于肾脏则化生为肾气,以滋养和补充日渐消耗的先天之气;如此等等。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20.
茶叶具有升清降浊功效,其可清湿热、利小便、祛痰热、消宿食、清头目、除烦渴,上可治疗头痛感冒、目赤肿痛,下可治疗疮疡疖肿、腹泻痢疾、小便不利、食积纳少、痰热咳喘等。茶叶的新陈、茶水的浓淡等也会影响茶叶的升降趋势,因此,临床应用时,辨别病位之上下表里的同时,还应灵活掌握使用方法,才能让茶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