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颗粒形态对PVC增塑糊黏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结合粒度分析方法,研究几种不同生产方法聚氯乙烯(PVC)糊树脂颗粒形态及其对增塑糊黏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表面圆整,具有双峰粒度分布、次级粒子聚集松散的微悬浮法糊树脂所制增塑糊黏度最低,在1240 mPa.s~1390 mPa.s之间;其次是种子微悬浮法增塑糊;再次为种子乳液法增塑糊;颗粒形状不规则且表面粗糙,具有双峰粒度分布、次级粒子聚集较紧密的混合法增塑糊黏度最高,在1820 mPa.s~3050 mPa.s之间。对于增塑糊的存放稳定性,种子微悬浮法的效果最好,黏度变化率在6%以下;其次是微悬浮法和种子乳液法;混合法的最差,黏度变化率在41%以上。  相似文献   

2.
采用经过表面处理的纳米碳酸钙作为相容剂,制备了PVC/LDPE/纳米碳酸钙的共混物,对其进行了DSC、DMA测试,并用相差显微镜观察了共混物的形态.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碳酸钙的加入影响了共混物中LDPE的结晶性能,降低了PV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减小了分散相尺寸.说明纳米碳酸钙能有效地提高PVC/LDPE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以生产一次性防疫用聚氯乙烯手套的聚氯乙烯增塑糊(PVCPP)为研究体系,以柠檬酸酯和乙酰柠檬酸酯为增塑剂,考察增塑剂丁/辛基比例、柠檬酸酯羟基/乙酰基团、柠檬酸酯物理混合和丁醇/辛醇混合醇与柠檬酸化学反应混合方式对PVCPP流变行为的影响;通过对比研究10类柠檬酸酯和乙酰柠檬酸酯增塑剂动态黏度(η')及制备的PVC...  相似文献   

4.
在聚氯乙烯木塑(PVC/WF)体系中加入纳米碳酸钙(NCC),采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造粒制备了系列NCC/WF/PVC复合材料。测试力学性能和锥形量热计燃烧性能表明,在木粉未经表面偶联剂处理时添加NCC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改善效果不明显;而木粉经偶联处理后,木塑力学性能得到有效提高,因为木粉与PVC界面粘接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在木粉经表面处理的基础上添加适量纳米碳酸钙可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且阻燃性能也得以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5.
6.
首次采用稀溶液黏度法(DSV法),通过相对黏度-组成曲线、增比黏度-浓度曲线,以及值对PVC与PS f的相容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VC/PS f共混体系为部分相容体系,体系相容性随PVC/PS f共混比的增大而增加;溶液浓度和温度对PVC/PS f体系的相容性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熔融缩聚的方法,合成了己二酸丙二醇型聚酯增塑剂,将其作为辅助增塑剂用于软质PVC的制备,期望达到降低聚氯乙烯(PVC)主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迁移和抽出的目的。通过引入第三单体三羟甲基丙烷,并控制第三单体的加入量,合成了具有不同支化度的聚酯,并对PVC进行增塑试验,考察了聚酯的支化度及相对分子质量对PVC增塑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不同分子量聚酯增塑剂与PVC树脂的相容性均良好,当采用较高分子量聚酯或较低支化度聚酯时,其增塑PVC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所显示的增塑效率较高,材料的热稳定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8.
将粒径分别为600 mesh和2500 mesh的CaCO3粒子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级配,并以质量分数为30%的比例填充聚乙烯。哈克流变仪测试在不同温度、不同转子转速下的扭矩。结果表明,合理的粒径级配可以有效地降低聚乙烯填充复合体系的扭矩。对上述复合材料流动活化能和活化熵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合理级配样品的流动活化熵和流动活化能均有所上升,并由此对合理级配引起聚合物复合材料体系黏度降低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9.
针形纳米碳酸钙的表面改性及在PVC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制直径为30 nm~40 nm,长径比10~15的针形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后,将其应用于聚氯乙烯(PVC)的改性研究中,考察了改性针形纳米碳酸钙/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未填充的PVC相比,纳米碳酸钙填充量为2.69%(体积分数)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5.7%、11.3%和33.7%。改性后的纳米碳酸钙与PVC之间的界面作用与未改性碳酸钙相比有所减弱。扫描电镜照片(SEM)显示,添加了改性针形碳酸钙的聚氯乙烯断裂为韧性断裂,冲击断面呈现明显的拉丝现象。  相似文献   

10.
分子结构对增塑聚氯乙烯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聚合度、分子量分布和支化结构对增塑聚氯乙烯加工流变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塑PVC的加工流变性能随聚合度的增加而恶化;拓宽分子量分布和引入支化结构均有利于加工流变性能的提高;增塑PVC的拉伸强度随聚合度的增加而提高,而压缩永久变形却随之减小;分子量分布对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支化PVC的拉伸强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途径成功实现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在聚氯乙烯(PVC)上的接枝共聚,得到了接枝共聚物PVC-g-PBMA.与其它现存的PVC化学改性方法不同,经上述途径得到的聚合产物中只有接枝共聚物PVC-g-PBMA,而不存在均聚物PBMA或未参与共聚的PVC,DSC测试结果表明:所有的接枝共聚物PVC-g-PBMA都只存在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且该值随其中PBMA比例的增大而降低,表明接枝物的韧性随之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石蜡为改性剂,分别采用干法和湿法对重质CaCO_3进行表面处理,然后采用冷压烧结工艺制备聚四氟乙烯(PTFE)/CaCO_3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利用红外光谱分析石蜡包覆改性前后的CaCO_3的结构变化,研究了2种改性方法对PTFE/CaCO_3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改性方法都可以提高PTFE/CaCO_3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当质量分数为30%的湿法改性CaCO_3填充PTFE时,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仍能达到200%以上。另外,采用不同改性方法和改性剂比例及CaCO_3含量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相差很大,其中,当CaCO_3质量分数为5%,湿法改性的改性剂石蜡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达到最佳,远好于未经改性的CaCO_3填充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过氯乙烯树脂粒径过大,致使其在涂料中的附着力较小以及在涂料表面的光洁度较低、遮盖力较小的问题,采用双圆盘剪切粉碎机对过氯乙烯树脂进行超细粉碎,研究粉碎过程中物料浓度、粉碎次数、刀片间距、磨盘转速等工艺参数对过氯乙烯树脂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粉碎条件为物料流中过氯乙烯树脂的质量分数为20%,循环粉碎4次,磨盘转速为2 000 r/min,刀片间距为0.5 mm;在最佳粉碎条件下,粉碎工艺稳定,过氯乙烯树脂中位粒径d50由约292μm变为约96μm,能满足涂料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有效考察食品接触用再生聚氯乙烯类材料中氯乙烯、1,1-二氯乙烯和1,1-二氯乙烷的迁移风险。方法 建立测定食品接触用再生聚氯乙烯类材料中氯乙烯、1,1-二氯乙烯和1,1-二氯乙烷在水、酸性、含乙醇、橄榄油和化学替代溶剂中迁移量的气相色谱法。采用DB-624(60 m×250 μm×1.4 μm)毛细管柱对迁移实验后的3种物质进行组分分离,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进行检测。结果 氯乙烯、1,1-二氯乙烯和1,1-二氯乙烷的色谱分离效果较好,在0.005~0.05 mg/kg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001 mg/kg,定量限为0.005 mg/kg。当添加量为0.005、0.01和0.02 mg/kg时,3种物质的加标回收率为94.8%~108%,相对标准偏差(n=6)为0.0%~9.0%,均低于10%。结论 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可用于食品接触用再生聚氯乙烯类材料中氯乙烯、1,1-二氯乙烯和1,1-二氯乙烷迁移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纳米锌/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研制和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了纳米锌/聚氯乙烯复合材料作为电流变液体的分散颗粒,运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对复合材料的粒径、微观形貌特征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超声振动后复合颗粒分布较均匀,100 h球磨后锌粒的粒径大约为100 nm左右,呈层片状分布,聚氯乙烯与锌复合后,能够均匀地包覆在锌粒的表面。  相似文献   

16.
探索了一种价廉、无毒阻燃增塑剂的合成方法。采用可再生资源大豆油(SBO)为原料,通过酯交换法合成了大豆油甲酯,在催化剂钛酸正丁酯的作用下,通过与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酯(THEIC)反应引入氮元素合成三(大豆油乙酯)异氰脲酸酯(THEIC-SBO);再将其中的不饱和键进行氧化得到三(环氧大豆油乙酯)异氰脲酸酯(THEIC-ESBO)。采用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对该阻燃增塑剂进行结构表征,通过热重对其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将该产品与聚氯乙烯(PVC)以及稳定剂等进行共混,分别通过转矩流变仪、微量注射成型机注塑成型后,使用扫描电镜、万能拉力试验机、极限氧指数仪、锥形量热仪、动态力学分析仪对增塑体系的增塑性能和阻燃能力进行测试。实验表明,该阻燃增塑剂与PVC有较好的相容性,可有效改进PVC增塑体系的柔韧性;当含量达到30%(质量分数)时,极限氧指数为27.5%。表明该产品不仅有效地增加了PVC的塑性,同时也提高了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17.
罗迎社  田芳  曹春  殷水平 《材料导报》2014,28(24):92-94,110
利用动态力学分析方法对聚氯乙烯的动态黏弹性能展开了研究,根据时间-温度等效原理建立了以55℃为参考温度的聚氯乙烯动态模量主曲线,利用分数阶Zener模型对动态模量主曲线进行了拟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时间-温度等效原理适用于描述一定温度范围内小应变情况下聚氯乙烯的动态黏弹性力学行为,且分数阶Zener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宽频域范围内聚氯乙烯动态模量随频率的变化规律。给出了WLF方程和Arrhenius方程的适用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18.
核壳结构型纳米CaCO3-SiO2.nH2O复合粒子的制备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搅拌槽式反应器中,以用超重力法合成的纳米 CaCO3和 Na2SiO3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 CaCO3-SiO2·nH2O复合粒子 用 XPS、 TEM、 XRD等方法对粒子的化学组成、形貌、晶型等作了分析和表征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配体浓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合成以1,10-邻菲罗啉为配体的金属配合物产率的影响,并将以Zn~(2+)、Al~(3+)、Bi~(3+)、Eu~(3+)为中心离子的配合物添加到聚氯乙烯(PVC)塑料中,研究了其对PVC光学性质的影响。得到了制备相应配合物的最佳反应条件:1,10-邻菲罗啉浓度为2mmol/10mL,反应温度为50~70℃,反应时间为1~4h时,邻菲罗啉类金属配合物的产率最高。并且发现ZnP_2、AlP_3、EuP_4对PVC的透光率影响较小,荧光光谱表明,前2种可以有效地将紫外光转换为蓝光,而EuP_4可以将紫外光及蓝绿光转换为特征明显的红色光,而BiP_4对PVC薄膜的透光率有较大的影响(10%),但其具有良好的转光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