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人类博卡病毒(HBoV)的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广东地区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期间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447份,采用PCR法检测HBoV衣壳蛋白(VP)基因片段,阳性标本作核酸序列测定,并与基冈库中的已知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447例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中HBoV阳件率为5.1%.其中10例患儿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占阳性标本的43.5%.阳件患儿的主要临床诊断为喘息性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年龄分布从42 d到6岁,主要集中在1岁以内,HBoV感染的季节分布偏向夏、秋及晚春.经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阳性株的VP基因片段与瑞典株ST1的核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8%~98.8%及99.3%~100.0%.结论 HBoV是广东地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且在1岁以内患儿中高发.该地区HBoV流行株的VP基因片段较为保守,但也存在导致氨基酸改变的突变株.  相似文献   

2.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儿科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同时也是儿童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1].多数急性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儿童病毒感染率为46.6% ~ 66.9%[2],其中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率32.3%~52.3%[3,4],而肺炎则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随着抗生素的应用和生活水平提高,病毒感染率呈逐年相对上升趋势.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IDV)、流感病毒A、B型(IVA、B)、3型副流感病毒( PIV-1、2、3)和肠道病毒等[5].随着病毒的演变生物医学学科的发展,病毒检测方法也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不断在呼吸道感染标本中发现新的病原性病毒,如人偏肺病毒(hMPV)、SARS冠状病毒、冠状病毒NL63( HCoV-NL63)、冠状病毒HKU1( HCoV -HKU1)、人博卡病毒(HBoV)、C组鼻病毒(RHV-C)、KI多瘤病毒(KIPyV)、WU多瘤病毒(WUPyV)等.同时发展了多种简便实用的非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到临床,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上海地区急性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新华医院、普陀区中心医院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就诊的643例患儿的鼻咽抽吸物标本,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呼吸道相关病毒HRV、RSV、ADV、IFV (A、B型)、PIV(1~4型)、HMPV、HCoV-NL63,HCoV-HKU1、HBoV.结果 共643例患儿采集了鼻炎抽吸物标本,年龄从11d至12岁,中位年龄为12个月,男402例,女241例;共检出病毒感染阳性标本369份,总检出率57.4% (369/643),2012年RSV检出率最高,2013年ADV检出率最高,新发现病毒中HBoV检出率最高,未检测到冠状病毒NL-63.6个月到1岁年龄段病毒的检出率最高,随年龄增长,病毒的检出率逐渐下降,病毒检出贯穿全年,诊断包括上、下呼吸道感染.结论 病毒是引起上海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以RSV和ADV为丰.  相似文献   

4.
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RTI)是引起儿童发病和死亡的常见原因[1].目前报道在儿童ARTI疾病中,病毒感染主要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人冠状病毒(HCoV)、人偏肺病毒(HMPV).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 HBoV)感染状况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1月—2016年12月北京市哨点医院5岁以下急性腹泻儿童粪便标本,用巢式PCR对HBoV部分VP1区序列进行扩增,并对阳性序列进行基因特征分析。结果共采集粪便标本396例,检出HBoV 30例(7.58%),包括3种基因型别,分别为HBoV1型(17例)、HBoV2型(11例)、HBoV3型(2例),未检出HBoV4型。进化分析表明,HBoV1序列在进化树上包括两簇,其中,BJ16-325变异程度较大,自成一簇;其他HBoV1序列共同形成一簇。北京地区所有HBoV2序列均位于一个新的HBoV2亚型分支上。结论 2015—2016年北京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检出的HBoV包括3种基因型(1~3型);北京市至少存在2组不同来源HBoV1的流行;本地区流行的HBoV2为一种新的亚型。  相似文献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目前发病率以及病死率都持续增高的疾病之一[1].COPD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临床上多伴发肺部感染,需要反复住院治疗.文献报道导致COPD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是下呼吸道病原菌的感染[2].副流感嗜血杆菌是人类呼吸道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其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中分离率有上升趋势,可能是致病菌之一[3].本研究旨在了解副流感嗜血杆菌在COPD患者痰液中的分离率以及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儿科重症监护室中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毒性病原谱。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因呼吸道感染入住本院儿科重症监护室的患儿咽拭子标本622份,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34份。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并对照分析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病毒性病原学特点。结果①34份先天性心脏病组咽拭子标本中,呼吸道病毒检测阳性20份(58.8%),588份非先天性心脏病组咽拭子标本中,呼吸道病毒检测阳性368份(62.6%)。②先天性心脏病组中,最常见的病毒分别为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8份,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6份,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4份,腺病毒(adenovirus,ADV)2份;非先天性心脏病组中,最常见的病毒分别为 HRV 160份,RSV 104份,ADV 72份,HBoV50份;其他病毒阳性率较低。③先天性心脏病组中,混合病毒感染有2份(2/20,10.0%),非先天性心脏病组中,混合病毒感染有110份(110/368,29.9%)。结论本地区儿科重症监护室中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体中病毒性病原体检出率高,以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博卡病毒和腺病毒最常见,病毒谱和非先天性心脏病组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博卡病毒(HBoV)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关系。方法PCR检测2008年11月~2009年4月5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诱导痰标本的HBoV,其AECOPD患者26例(47.3%),稳定期COPD患者29例(52.7%)。结果共发现2例HBoV阳性,AECOPD患者和稳定期COPD患者各1例,阳性率分别为3.85%和3.45%。结论HBoV不是AECOPD呼吸道感染的的重要病原,双者之间无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人博卡病毒(HBoV)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检出情况,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种系分析。方法收集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重症监护病房的57例小儿鼻咽抽取物标本,用一对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法对HBoV基因片段进行检测,对检测出的2例HBoV(FZ1和FZ40)用7对全序列引物进行扩增和拼接,获得这两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上传GenBank并与基因库中国内外其它10株HBoV的全基因组序列和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并做种系分析。结果FZ1株基因组序列全长为5299bp,与HBoV参考株st2株序列长度相同;而FZ40株的基因组序列全长少2bp。病毒全基因组编码4种蛋白,分别是非结构蛋白NS1、核蛋白NP-1和衣壳蛋白VP1、VP2。结论种系分析显示福州的FZ40株与浙江温岭的WLL-1株关系较近,而FZ1株与北京的两株及泰国的CU6株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0.
<正>感染性疾病是儿科的多发病,其中主要以呼吸道感染及消化道感染为主,其发病率可高达50%,根据相关研究报道,反复感染性疾病是造成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感染致死率超过1/3[1].因此,为了探讨儿童反复感染性疾病与血清维生素A、E水平相关性,为临床反复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治疗和保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笔者对94例反复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中WU多瘤病毒(WUPyV)的感染情况及其作用。方法采集天津市儿童医院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的鼻咽吸取物(NPA)标本174份,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咽拭子标本68份以及无呼吸道症状的对照咽拭子标本43份,用PCR法进行WUPyV基因检测,对NPA阳性标本采用PCR和多重PCR同时检测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结果174份NPA标本中共28份检出WUPyV核酸,占16.1%。患者平均年龄为11.7个月(12 d~39个月),其中≤6个月10例(35.7%),6个月~1岁10例(35.7%),1~2岁7例(25.0%),2~5岁1例(3.6%);男19例(67.9%),女9例(32.1%);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20例,占71.4%,50%为两种病毒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最高的为RSVB(32.1%),其次为HboV(21.4%)和Rhino、PIV3(均为14.3%)。检查6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的咽拭子标本,3例为WUPyV阳性,其中2例患儿为3岁,1例2岁;女2例,男1例。43例无呼吸道症状者的咽拭子标本均为WUPyV阴性。结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中存在WUPyV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检...  相似文献   

12.
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是指肺结核患者感染的Mtb经体外证实至少同时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1].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大多病程较长,肺部病灶广泛,慢性过程致肺部产生多发空洞、肺纤维化,以及支气管扩张和支气管狭窄扭曲等,使正常肺部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为细菌寄生提供了条件,易合并下呼吸道感染[2].随着抗生素使用种类的增多,在病原菌不清楚的情况下,频繁使用和更换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严重影响感染的控制,加大临床治疗的难度[3].因此,了解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种分布及其耐药性,合理有效地选择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广东地区首例人博卡病毒的检出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人博卡病毒(HBoV)筛查检测平台,了解广东地区支气管肺炎患儿HBoV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PCR技术筛查HBoV核蛋白(NP)基因片段,阳性标本作HBoV衣壳蛋白(VP)基因片段鉴定,并进行核酸序列和进化树分析.结果 从50例住院支气管肺炎患儿鼻咽分泌物中检测出1例HBoV,为广东地区首例,命名为GD-1株.HBoV VP基因部分序列分析与基因库中HBov VP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除与韩国KNIH-2K6GJ2713株同源性为36%、与美国NH4549株同源性为77%外,与其他所有VP基因序列同源性均>95%,与法国株、北京株、加拿大株的同源性>98%.GD-1株HBoV部分VP基因片段与北京CZ株、加拿大株、西班牙株、意大利株等在同一基因进化簇主分枝中,与法国175/03/2002FRA株同在一个侧枝中.结论 广东地区存在HBoV感染,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双份血清标本测定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特异性抗体,诊断 RSV 感染。本法能快速诊断且具有特异性,用 RSV 分离和其已知抗原直接测定,评价其诊断价值。对照组来自8例婴儿和18例儿童的双份血清标本。其中3例诊断为病毒感染,包括麻疹、腺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各1例。RSV 感染组均为通过 RSV分离和抗原测定(31例患者)或 RSV 补体结合(CF)滴度增加4倍(2例患者)证实的 RSV 感染者。双份血清标本和鼻咽分泌物(NPS)来自16例婴儿和15例儿童。非 RSV 感染组患者有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症状,RSV 分离和其抗原测定阴性,双份对照血清标本 RSV CF 滴度未增高至4倍者。双份血清标本和 NPS 来自12例婴儿和28例儿童,而单一双份血清标  相似文献   

15.
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尤其是老年重症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致脏器功能衰竭、免疫功能降低,成为医院内易感人群.而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并且呼吸道感染可诱发和加重脏器功能衰竭,促进死亡[1].但由于滥用抗生素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病原菌不断增加、病程迁延,产生并发症,甚至治疗失败.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耐药分析.  相似文献   

16.
结核病是由单一致病菌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全世界约1/3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其中90%处于疾病潜伏期,10%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而在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中有1%为结核性脑膜炎( 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1-2].据报道,在1926年德国发生的一起误将有活性的Mtb替代卡介苗给儿童注射的事件中,仅有个别儿童发病或死亡[2].  相似文献   

17.
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的常见疾病,尤其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而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因此临床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常会引起呼吸衰竭,加重心功能的衰竭,从而危及生命[1].加替沙星是一种新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菌谱比以往的喹诺酮类更广泛[2].本文对老年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加替沙星序贯疗法进行治疗,分析其疗效.<作者简介>=刘如(1973-),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发病前患儿大多有呼吸道感染、服药及食物过敏史[1].循证医学研究发现,本病与感染、药物及食物过敏、冷刺激、植物花粉、疫苗接种等因素有关[2].我们对感染因素与过敏性紫瘢患者复发的关系及诊治特点进行探讨. 对象与方法 1.对象: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复发2次以上的过敏性紫癜患者11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3].  相似文献   

19.
嗜酸性食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酸性食管炎是Kelly等于1995年首次报道,近年来国外报道逐渐增多.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在美国发病率增加,每1万儿童中至少1例[1-2].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开封地区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常见病原学数据,为临床诊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开封市儿童医院1275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标本,采用免疫斑点试验检测患儿血清中6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早期特异性抗体Ig M: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V)、副流感病毒(PIV)。对病例阳性标本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季节、等感染情况的差异。结果 12755例患儿标本中有3636例阳性,阳性率为28.51%。6种呼吸道病原体的阳性率依次为:MP 15.03%、ADV 11.13%、IV 7.76%、RSV 3.03%、CP 1.24%、PIV 0.4%;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春、夏季节相对较高;4-6岁组阳性率最高,1岁组感染率最低。结论该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以MP及ADV为主,其次是IV,其感染有季节、性别、年龄差异性;病毒混合感染中以MP混合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