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我国居民精神障碍死亡相关流行病学分析较少,上海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健康信息化较为完善,能够为深层次分析居民更小分类的疾病特征和死亡原因提供数据支撑,且分析上海市女性精神障碍死亡情况及趋势有助于了解当地女性精神障碍疾病负担。 目的 分析2005—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居民精神障碍死亡情况及其趋势。 方法 整理2005—2021年浦东新区全人口户籍居民死因监测资料,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减寿年数和减寿率等指标分析当地女性居民精神障碍死亡情况,并采用Joinpo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进行趋势分析。 结果 2005—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精神障碍死亡1 165例,占同期总死亡人数的0.32%,粗死亡率为4.82/10万,标化死亡率为1.85/10万。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精神障碍粗死亡率2005—2012年呈下降趋势(APC=-13.05%,P=0.002),2012—2021年呈上升趋势(APC=7.66%,P=0.012);标化死亡率2005—2012年呈下降趋势(APC=-16.79%,P<0.001),2005—2021年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4.93%,P=0.009);减寿率2005—2012年呈下降趋势(APC=-13.79%,P<0.001),2012—2021年呈上升趋势(APC=6.93%,P=0.011)。2005—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精神障碍死亡年龄为50.8~105.8岁,死亡年龄分布以≥80岁为主(79.48%),且≥80岁女性精神障碍死亡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0.98%,P=0.027);70~79岁女性精神障碍死亡比例为16.57%,其死亡比例(AAPC=-5.13%,P=0.026)、粗死亡率(AAPC=-7.20%,P=0.003)和减寿率(AAPC=-6.89%,P=0.005)整体均呈下降趋势。 结论 2005—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精神障碍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高龄(≥80岁)女性精神障碍死亡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高龄女性居民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值得当地重点关注,促进高龄女性精神健康有益于提高当地女性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背景 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人口结构逐步老龄化,而人口构成因素对恶性肿瘤死亡带来的影响及贡献情况尚不清楚。 目的 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中部社区2007—2020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并总结其变化趋势。 方法 2021年1—12月,回顾性收集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社区2007—2020年户籍居民全死因监测系统库的死亡数据。人口构成资料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安局提供。采用粗死亡率(CMR)、标化死亡率(SMR,以2010年中国标准人口为参照)、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当地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并采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探究人口构成因素和非人口构成因素对CMR变化的贡献率。 结果 2007—2020年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社区合计报告恶性肿瘤死亡2 446例,占同期全社区总死亡人数(8 589例)的28.48%,CMR为268.56/10万,SMR为71.46/10万;其中肺癌CMR为69.61/10万,SMR为33.12/10万;结直肠癌CMR为33.05/10万,SMR为15.46/10万;胃癌CMR为31.84/10万,SMR为15.29/10万。2007—2020年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社区男性、女性、全人口恶性肿瘤CMR保持稳定(Z值分别为1.82、-0.54、0.87,P>0.05)。2007—2020年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社区男性CMR、SMR高于女性(u=6.69,P<0.001;Z=-13.22,P<0.001);男性恶性肿瘤SMR呈下降趋势(AAPC=-1.80%,Z=-2.19,P<0.05),女性恶性肿瘤SMR保持稳定(Z=-1.63,P>0.05),全人口恶性肿瘤SMR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1.73%,Z=-3.09,P=0.010)。2007—2020年在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社区65~79岁居民CMR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4.17%,Z=-1.80,P<0.01)。2007—2013年与2014—2020年恶性肿瘤CMR差别为3.80/10万,人口构成因素和非人口构成因素对死亡率增加值的贡献分别为28.97/10万和-25.17/10万,贡献率分别为53.51%和46.49%。 结论 2007—2020年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社区男性和全人口恶性肿瘤SMR已出现下降趋势,65~79岁居民CMR呈逐年下降趋势,人口结构因素(老龄化)是恶性肿瘤CMR未见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背景随着不良生活方式流行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及时了解我国当前以及未来心血管疾病死亡流行趋势,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案,可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目的 分析2009—2021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趋势并预测2022—203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流行趋势。方法按性别、城乡、地区和年龄划分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发布的《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09—2021年)》中选取心血管疾病死亡数据进行整理,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变化趋势。并使用R(4.3.1)软件建立GM(1,1)模型,预测2022—203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粗死亡率。结果 2009—2021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粗死亡率由2009年的235.83/10万上升至2021年的353.31/10万,AAPC为3.3%(95%CI=2.8%~3.8%,P<0.001);标化死亡率由2009年的281.82/10万下降至2021年的221.24/10万,AAPC为-1.9%(95%CI=-2.6%~-1.2%,P<0...  相似文献   

4.
背景 胆囊癌早期发现难度大,治疗效果不佳,病死率很高,对于胆囊癌流行病学的进一步研究,可为胆囊癌的防治策略制订提供一定价值数据依据。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胆囊癌疾病负担流行趋势,估计其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及未来变化趋势。方法 于2023年3—6月检索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数据库,提取1990—2019年中国胆囊癌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以及对应的标化率等疾病负担相关数据,通过Joinpoint软件计算其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1990—2019年中国胆囊癌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情况。构建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预测2020—2030年中国胆囊癌的发病情况。结果 1990—2019年中国胆囊癌标化发病率由1990年1.58/10万上升至2019年的2.01/10万,AAPC为0.82%(95%CI=0.65%~1.00%);标化患病率由1990年的1.64/10万上升至2019年的2.40/10万,AAPC为1.34%(95%CI=1.14%~1.54%);标化死亡率由199...  相似文献   

5.
背景 脑卒中是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流行病学资料目前依然缺乏。目的 了解2002—201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特征与减寿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户籍居民为研究对象,从浦东新区死因监测系统中提取死亡日期为2002—2017年死因为脑卒中死亡居民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同人群间粗死亡率比较采用Poisson分布资料Z检验,标化死亡率比较采用Mantel-Haenszel检验。脑卒中死亡率年均变化百分比(APC)采用Joinpoint 4.0.4计算。减寿指标包括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PYLL)以及标化潜在减寿率(SPYLLR)。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对于脑卒中死亡率变化的贡献采用率差别分解法进行评价。结果 2002—2017年浦东新区累计报告居民脑卒中死亡56 180例,年均粗死亡率为129.85/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03/10万。2002—2017年脑卒中粗死亡率保持稳定(Z=1.362,P=0.195);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3.78%,Z=-14.950,P<0.001);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APC=3.62%,Z=14.055,P<0.001),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0.74%,Z=4.639,P<0.001);出血性脑卒中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粗死亡率=-1.46%,Z粗死亡率=-5.739,P粗死亡率<0.001;APC标化死亡率=-5.43%,Z标化死亡率=-13.409,P标化死亡率<0.001)。男性居民脑卒中粗死亡率低于女性(Z=-5.465,P<0.001),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Z=-35.779,P<0.001)。儿童组、青年组、中年组、低龄老年人组、高龄老年人组年龄别死亡率分别为0.15/10万、2.52/10万、27.86/10万、248.02/10万、2 019.20/10万。年龄别死亡率趋势分析显示,2002—2017年青年组、中年组、低龄老年人组、高龄老年人组居民脑卒中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脑卒中PYLL为87 302年,PYLLR为2.02‰,AYLL为1.55年/人。2017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率高于2002年,其中人口因素影响死亡率升高,而非人口因素作用使死亡率下降。结论 2002—2017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率保持稳定,导致了严重的疾病负担,人口老龄化因素发挥主要促进作用,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和分析1990—2019年中国和日本食管癌发病、死亡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状况的变化趋势,比较两国食管癌疾病负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变化和差异。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采用发病率、死亡率、DALYs率和年龄标化率以及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对两国食管癌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分析。应用食管癌各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百分比(PAF)分析不同危险因素对两国食管癌疾病负担的贡献。结果:总体上,中国食管癌的疾病负担大于日本。2019年中国食管癌年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s率分别为13.90/10万、13.15/10万和277.60/10万,日本分别为6.45/10万、3.91/10万和85.81/10万。食管癌的疾病负担存在性别差异,两国男性食管癌疾病负担均明显大于女性。另外,从1990年至2019年,中国食管癌年龄标化发病率(AAPC=-1.4%,P<0.001)、标化死亡率(AAPC=-1.8%,P<0.001)和标化DALYs率(AAPC=-2.1%,P<0.001)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日本食管癌年龄标化发病率(AAPC=-...  相似文献   

7.
背景 肝恶性肿瘤是全球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浦东新区居民肝恶性肿瘤死亡的流行病学资料依然缺乏。目的 了解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特征与所导致的寿命损失,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浦东新区户籍人口为对象,以户籍居民死因数据库为基础,从中筛选出死亡日期在2002-2019年的肝癌死亡资料进行分析。居民死因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编码与归类,肝癌的编码范围为C22。分别计算浦东新区居民肝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PYLL)以及标化潜在减寿率(SPYLLR),对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情况以及肝癌导致的寿命损失情况进行分析。肝恶性肿瘤死亡率与寿命损失的变化趋势采用年均变化百分比(APC)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12 522例,年均粗死亡率为25.38/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29/10万。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粗死亡率:APC=-1.88%,Z=-12.468,P<0.001;标化死亡率:APC=-4.71%,Z=-10.601,P<0.001)。男性、女性居民肝癌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01)。2002-2019年15~59岁、60~79岁浦东新区居民肝癌粗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0.001),80岁以上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保持稳定(P=0.053)。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PYLL为98 580年,PYLLR为2.00‰,AYLL为7.87年/人,SPYLL为61 767年,SPYLLR为1.25‰。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PYLLR、SPYLLR、AYLL总体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除2002-2010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AYLL保持稳定(P=0.853)。男性居民肝癌死亡PYLL为81 126年,PYLLR为3.29‰,AYLL为9.20年/人,SPYLL为50 225年,SPYLLR为2.04‰。女性居民肝癌死亡PYLL为17 454年,PYLLR为0.71‰,AYLL为4.72年/人,SPYLL为10 942年,SPYLLR为0.44‰。浦东新区男性居民肝癌死亡PYLL、PYLLR、AYLL、SPYLL及SPYLLR均大于女性。结论 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逐年下降,但仍引起了严重的寿命损失,肝癌对于男性及80岁高龄老年人群的危害需进一步关注,需采取差异化的防控措施,对于男性人群以改善行为危险因素为重点,降低肝癌对该人群的危害;对于高龄肝癌患者,应注重临终关怀与支持治疗工作,改善该人群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背景喉癌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仍缺乏针对我国居民2005—2016年喉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的研究。目的通过收集《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6年喉癌发病与死亡数据,描述和分析该时期我国居民喉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为我国喉癌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Excel整理2005—2016年喉癌发病与死亡数据,计算每年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别死亡率。标化率的计算根据200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运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我国喉癌发病与死亡随时间(年度)的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6年我国居民喉癌标化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2.25%,P<0.05);城市的喉癌标化发病率整体高于农村,男性的标化发病率高于女性;40~岁年龄组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历年发病高峰集中出现在70~岁年龄组和75~岁年龄组。2005—2014年我国居民喉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PC=-1.67%,P<0.05),2014—2016年死亡率虽略微上升,但变化不明显(P>0.05),城市标化死亡率整体高于农村,男性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40~岁年龄组以后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2005—2016年我国喉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性别、年龄和城乡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因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制订喉癌防治策略,降低喉癌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背景 缺血性心脏病是全球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但目前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资料依然缺乏。目的 了解2002-201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情况与减寿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3月,以浦东新区户籍居民作为本研究对象,从浦东新区居民死因数据库中筛选出死亡时间在2002-01-01至2018-12-31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死因资料根据ICD-10进行编码及归类,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编码为I21,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编码为I25。以不同病种、性别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PYLL)以及标化潜在减寿率(SPYLLR)为主要观察指标。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年均变化百分比(APC)进行分析,采用差别分解分析法评估人口老龄化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2002-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01.32/10万,33.98/10万。2002-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逐年上升(APC粗死亡率=6.00%,Z粗死亡率=22.051,P<0.001;APC标化死亡率=1.33%,Z标化死亡率=4.755,P<0.001)。分病种分析:2002-2011年浦东新区居民急性心肌梗死粗死亡率逐年上升(APC=1.83%,Z=2.792,P=0.016),2012-2018年呈下降趋势(APC=-2.58%,Z=-2.744,P=0.018);2002-2018年急性心肌梗死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3.62%,Z=-12.457,P<0.001);2002-2018年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APC粗死亡率=6.96%,Z粗死亡率=22.052,P<0.001;APC标化死亡率=2.22%,Z标化死亡率=6.931,P<0.001)。2002-2018年浦东新区男性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低于女性(Z=-24.532,P<0.001),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Z=-20.197,P<0.001)。其中男性居民急性心肌梗死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Z粗死亡率=7.848,P<0.001;Z标化死亡率=-19.828,P<0.001);男性居民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低于女性(Z=-29.929,P<0.001),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Z=-13.184,P<0.001)。2002-2018年浦东新区男性与女性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均逐年上升(APC男性=5.76%,Z男性=19.997,P<0.001;APC女性=6.19%,Z女性=20.405,P<0.001),男性与女性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标化死亡率均逐年上升(APC男性=1.15%,Z男性=3.730,P=0.002;APC女性=1.35%,Z女性=4.535,P<0.001)。2002-2018年不同年龄段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其中15~59岁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逐年上升(APC=3.54%,Z=7.326,P<0.001),60~79岁居民粗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2.85%,Z=-9.099,P<0.001),80岁及以上居民粗死亡率逐年上升(APC=3.21%,Z=10.550,P<0.001)。2002-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PYLL为37 649人年,PYLLR为0.81‰,AYLL为0.80年/人;男性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的PYLL、PYLLR、AYLL、SPYLL、SPYLLR均大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居民PYLL、PYLLR、SPYLL、SPYLLR小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AYLL大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高于2002年,人口老龄化因素与非人口老龄化因素均促进粗死亡率升高。性别分析显示,人口老龄化因素对于男性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上升的贡献值小于女性,非人口老龄化因素对于男性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上升的贡献值小于女性。病种分析显示,人口老龄化因素对于浦东新区居民急性心肌梗死粗死亡率上升发挥促进作用,非人口老龄化因素则发挥保护作用。人口老龄化因素与非人口老龄化因素对居民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均发挥促进作用。结论 2002-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逐年上升,导致了严重的寿命损失,人口老龄化因素与非人口老龄化因素均发挥促进作用,男性和15~59岁、80岁及以上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国喉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对喉癌发病和死亡风险的影响,预测中国未来20年喉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收集1990—2019年中国喉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以及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喉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影响中国喉癌原始发病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使用R软件BAPC包预测中国未来20年喉癌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年龄标化死亡率。结果:1990—2019年中国居民喉癌ASIR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0.99,P<0.05),男性ASIR呈上升趋势(AAPC=1.30,P<0.05),女性ASIR呈下降趋势(AAPC=-0.50,P<0.05);中国居民喉癌ASMR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1.11,P<0.05);喉癌发病和死亡风险总体上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随时期推移,男性和女性喉癌发病风险增大(RR=1.71、1.29),男性喉癌死亡风险增加,出生越晚的人群喉癌发病和死亡风险越低;预测...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糖尿病城乡分布的研究依然较少。 目的 了解2010—2020年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与早死概率现状的空间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区域内糖尿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5月,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户籍居民死亡数据库为基础,从中筛选2010—2020年报告的糖尿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浦东新区各街道、镇居民糖尿病死亡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及年变化百分比(APC)分析浦东新区糖尿病死亡现状与变化趋势,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糖尿病死亡的空间分布图并分别开展趋势面分析与空间自相关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为37.90/10万,标化死亡率为16.90/10万,早死概率为0.52%。2010—2020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APC粗死亡率=5.59%,Z=13.887,P=0.001;APC标化死亡率=2.06%,Z=4.547,P=0.001;APC早死概率=1.50%,Z=2.476,P=0.035)。趋势面分析结果显示,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由北向南逐步降低,早死概率在南北方向上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的APC由北向南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在东西方向上,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均呈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APC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均呈空间正相关(P粗死亡率<0.001,P标化死亡率<0.001,P早死概率=0.003)。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的高-高聚集区域为浦东新区西部,均包含6个街道与1个镇且存在部分地理重叠;标化死亡率低-低聚集区为浦东新区中部的川沙新镇与宣桥镇;浦东新区西部包含3个街道及2个镇的区域为早死概率的高-高聚集区。 结论 2010—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处于较高水平并呈上升趋势,浦东新区西部城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较高,中部城郊结合地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上升速度较快,应引起关注。 该文的微信推文内容及相关研究报告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采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分析中国1990—2019年先心病发病人数、标化发病率、死亡人数、标化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标化DALY率的变化趋势。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以上指标进行时间趋势分析;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进行先心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以上指标与人类发展指数(HDI)的相关性。结果:1990—2019年,中国先心病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及DALY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0.1%(95%CI:–0.7%~0.4%)、–3.5%(95%CI:–3.7%~ –3.2%)及–3.5%(95%CI:–3.7%~–3.2%)。先心病发病主要集中在1岁之前:新生儿平均发病率为2497.9/10万;1岁以下儿童平均发病率为2626.6/10万。1995—2000年新生儿及1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呈指数级上升,随后呈平稳下降趋势,但2010—2013年与2014—2015年1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有两次呈指数级上升,随后呈指数级下降,在2019年下降至近三十年最低值。先心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先心病死亡率为101.67/10万人年,5岁及以上人群死亡率下降;但55~<60岁人群死亡率呈短暂上升。1995—2019年,先心病患者的相对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与1995—1999年比较,2015—2019年先心病患者死亡的率比(RR)下降了24%;1945年以后的出生队列相对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与1945—1949年出生队列比较,2015—2019年出生队列先心病患者RR值下降了75%。当HDI小于0.58时(1999年以前),先心病标化发病率与HDI呈正相关(r=0.74,P<0.05);当HDI为0.58及以上时(1999年及以后),先心病标化发病率与HDI呈负相关(r=–0.76,P<0.01)。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与HDI均呈负相关(r=–0.95和 –0.93,均P<0.01)。结论:我国先心病1990—1999年标化发病率上升,与社会发展程度呈正相关;1999—2019年标化发病率下降,与社会发展程度呈负相关。先心病疾病负担下降,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呈负相关。先心病防控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低龄先心病患儿的疾病负担仍较重。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占所有女性癌症的12%左右。该病与肝癌一样,约有85%的患者来自欠发达地区。 目的 探讨1993—2017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长期趋势。 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的发病及死亡数据来源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中心(IHME)疾病负担网站。本研究首先运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对中国1993—2017年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进行分段描述,进一步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成年女性宫颈癌发病及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 结果 总的来说,1993—1998年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08—2015年呈上升趋势。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993—2017年,女性宫颈癌的标化发病率从9.54/10万增加到10.88/10万〔AAPC(95%CI)=0.6(0.3,0.9),P<0.05〕,而标化死亡率则从4.88/10万下降到4.48/10万〔AAPC(95%CI)=-0.3(-0.5,-0.1),P<0.05〕。此外,在59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长,宫颈癌发病率的年龄效应明显增加,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周期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除某些时期外,出生队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呈下降趋势,1916—1920年出生队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均达到峰值,然后趋于平稳,在年轻一代中略有下降。 结论 总体而言,队列效应的降低可能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而年龄效应和周期效应的增加可能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5—2020年南京市肺结核流行水平及变化趋势,为结核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2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登记的南京市肺结核病例数据信息,采用 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南京市活动性肺结核流行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2005—2020年南京市共报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51 624例,报告发病率由71.86/10万降至26.08/10万,年均下降6.47%(AAPC=-6.47,95%CI:-9.84 ~-2.97,P < 0.001)。涂阳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和所占比例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分别为 8.72%(AAPC=-8.72,95%CI:-14.71~-2.32,P=0.008)和 3.37%(AAPC=-3.37,95%CI:-4.60~-2.12,P < 0.001)。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APC=-6.37, 95%CI:-15.21~3.41,P=0.194),占比则以 2016 年为转折点先降后升。男性和女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 (AAPC=-6.80,95%CI:-10.13~-3.35,P < 0.001;AAPC=-6.88,95%CI:-8.54~-5.18,P < 0.001),下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68),但女性占比呈上升趋势(AAPC=0.99,95%CI:0.31~1.67,P=0.008),而男性占比则逐年下降(AAPC=-0.42,95% CI:-0.73~-0.10,P=0.013)。≥30岁各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而0~<15和15~<30岁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且15~<30岁年龄组患者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1.66,95%CI:0.28~3.07,P= 0.019),其余各年龄组患者占比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城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AAPC=-8.42,95%CI:-15.60~-0.62,P= 0.035;AAPC=-5.37,95%CI:-9.13~-1.46,P < 0.008),下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中心城区患者占比自2009年之后呈下降趋势(P < 0.001),而非中心城区则呈上升趋势(P < 0.001)。结论:2005—2020年南京市肺结核防控取得显著成效,总体报告发病率下降明显,病原学阳性比例逐年升高,15~<30岁年龄组人群是今后防控工作需重点关注的人群,女性和非中心城区患者占比有上升趋势,应给予一定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03-2012年首钢地区(首钢总公司职工居住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并评价首钢地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效果。方法 2003-2012年首钢地区户籍人口脑卒中死亡数据和户籍人口数分别来源于石景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和石景山区统计局。采用回归分析方法计算脑卒中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和年变化率。结果 2003-2012年首钢地区居民中共2 537例死于脑卒中,其中男1 474例(58.1%),女1 063例(41.9%)。2003-2012年首钢地区居民标化死亡率为59.9/10万,男性为70.5/10万,女性为49.2/10万。2003-2012年首钢地区居民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幅度为3.6%(P=0.005),女性下降幅度为4.9%(P=0.002),男性下降幅度为2.5%(P=0.075)。10年间,55~64岁组和65~74岁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b=-0.071,P=0.015;b=-0.055,P=0.002)。结论 2003-2012年首钢地区居民脑卒中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女性下降趋势明显,55岁以上居民呈下降趋势。首钢地区长期高血压管理可能是该地区脑卒中死亡率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背景 乳腺癌位居全球女性癌因死亡首位,具有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等特点。目的 评估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流行变化趋势。方法 提取《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15岁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数据,应用年龄-时期-队列的贝叶斯模型对中国1990—2019年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进行拟合,进一步估计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风险中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粗发病率从14.14/10万升至52.81/10万,粗死亡率从7.22/10万升至13.40/10万。乳腺癌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990年为17.07/10万,2019年为35.61/10万),标化死亡率呈平稳略减趋势(1990年为9.16/10万,2019年为8.98/10万)。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年龄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净漂移值为2.58%〔95%CI(2.34%,2.83%)〕,局部漂移值在65~69岁年龄段达到最高,为3.46%〔95%CI(3.11%,3.80%)〕;死亡率净漂移值为-0.75%〔95%CI(-1...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显著上升且有明显地区差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环境与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的城市郊区居民恶性肿瘤死因谱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目的 了解2010—2016年上海市某社区居民恶性肿瘤相关死亡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趋势,为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6—11月,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六灶社区户籍人口为研究对象,死因资料来源于浦东新区2010—2016年户籍人口死亡数据库。死因分类根据2010年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统一编码,其中恶性肿瘤的ICD-10编码范围包括C00-97,以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PYLL率、平均减寿年数(AYLL)为主要分析指标。结果 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5.44%,Z=2.750,P=0.040〕;2010—2013年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13.00%,Z=4.380,P=0.048);2013—2016年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APC=-4.74%,Z=-1.740,P=0.224)。2010—2016年男性恶性肿瘤粗死亡率高于女性(u=5.60,P<0.001);男性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6.79%,Z=3.383,P=0.020),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APC=1.57%,Z=0.572,P=0.591);女性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无明显变化(APC=1.27%,Z=0.996,P=0.365),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7.54%,Z=2.843,P=0.036)。2010—2016年恶性肿瘤PYLL为2 865.20人年,PYLL率为11.72‰,AYLL为5.32年/人;PYLL呈现逐年上升趋势(APC=6.79%,Z=3.383,P=0.019),AYLL无明显变化趋势(APC=1.27%,Z=0.996,P=0.394)。结论 该社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及PYLL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提示应加强针对的恶性肿瘤的防控措施,深入推进恶性肿瘤社区早发现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09—2019年常州市武进区30~69岁居民4类慢性病死亡特征,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早死概率下降目标提供依据。方法:计算30~69岁居民4类慢性病的死亡率和过早死亡率,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描述变化趋势,使用差别分解分析法分析人口和非人口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结果:30~69岁居民主要慢性病的粗死亡率以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PC)-2.01%(P<0.001)的速度下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标化死亡率分别以APC -3.62%(P<0.001)、-3.80%(P<0.001)、-6.61%(P=0.004)的速度下降,而糖尿病的标化死亡率则逐年上升(APC 4.19%,P=0.022)。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由12.32%下降到8.91%,但糖尿病的早死概率却略有上升趋势。非人口因素导致的粗死亡率下降作用明显超过人口老化因素产生的上升作用,而对于男性糖尿病的粗死亡率,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均促进其上升。结论:常州市武进区30~69岁居民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主要慢性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糖尿病的防控任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苏州20岁及以上居民冠心病发病率变化趋势及其类型,为本地的冠心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苏州市公共卫生监测系统2009-2013年慢性病监测数据库和年度报表资料,按年度、性别、年龄计算冠心病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以2009-2013年的各年度累计新发病例数与累计人口数之比计算平均发病率。结果 2009-2013年苏州20岁及以上居民冠心病平均粗发病率为171.2/10万(46 334/27 061 706),平均标化发病率为118.8/10万;男性冠心病平均粗发病率和平均标化发病率分别为194.1/10万(25 726/13 256 950)和137.8/10万;女性冠心病平均粗发病率和平均标化发病率分别为149.3/10万(20 608/13 804 757)和100.1/10万。男性冠心病平均粗发病率和平均标化发病率均高于女性(χ2=793.20、151 423.46,P<0.01)。2009-2013年苏州20岁及以上男性、女性冠心病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P<0.001);男性和女性粗发病率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18%和7.06%,标化发病率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7%和5.35%;女性标化发病率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男性(χ2=57.31,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01);20~49岁居民冠心病发病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37%;2009-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冠心病新发病例占累计新发病例总数的83.5%(38 697/46 334)。冠心病发病类型以心绞痛(57.2%,7 845/13 704)和急性心肌梗死(38.7%,5 302/13 704)为主;冠心病猝死构成比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12%。结论 2009-2013年苏州20岁及以上居民冠心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冠心病类型主要为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年龄年轻化,老年人和女性发病率较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背景 进入21世纪,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给社会及个人带来精神和经济双重负担。因此,做好恶性肿瘤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目的 对2013-2018年营口市城市户籍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描述,为营口市恶性肿瘤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居民死亡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中的人口死亡信息系统,从系统中导出2013-01-01至2018-12-31营口市城市户籍居民全部死亡数据,并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分类,整理出全部恶性肿瘤死亡数据。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采用Excel 2007、DeathReg 2005、SPSS 17.0、Joinpoint 4.7.0.0分析营口市城市户籍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和造成的寿命损失,并建立GM灰色预测模型预测营口市2019-2021年恶性肿瘤粗死亡率。结果 2013-2018年营口市城市户籍居民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共计5 638例,年均粗死亡率为210.8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62.47/10万。其中男性年均粗死亡率为263.78/10万,标化死亡率为209.76/10万;女性年均粗死亡率为159.71/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0.23/10万。16~50岁粗死亡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APC=16.42%,P<0.01),50岁之后粗死亡率上升趋势有所减慢(APC=8.03%,P<0.01)。居民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前6位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和肛门癌、胃癌、食管癌和乳腺癌。2013-2018年,结直肠和肛门癌粗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APC=8.27%,P<0.01)。居民因主要恶性肿瘤死亡造成的PYLL和AYLL分别为21 948人年和10.79年。肺癌造成的PYLL最大(8 327人年),乳腺癌(1 773人年)对于女性寿命的影响仅次于肺癌(2 533人年)。GM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19年营口市城市户籍居民恶性肿瘤的粗死亡率为223.86/10万,2020年为227.63/10万,2021年为231.46/10万。结论 营口市城市户籍居民恶性肿瘤位列死因顺位的第2位。除女性乳腺癌外,其他主要恶性肿瘤的粗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肝癌和乳腺癌呈现年轻化趋势。预测2019-2021年营口市城市居民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往年。可见,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营口市城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应加强相关干预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