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方威等(福建省三明市职防院)报道:通过对某煤矿21年(1964—1985年)煤矽肺发病情况的动态观察,发现南方煤矿层薄,粉尘浓度大,经对井下掘进面194个作业点的粉尘浓度测定,粉尘浓度范围为0.17~86.9mg/m~3,几何均值为5.08mg/m~3;游离SiO_2含量27.39~90.14%,平  相似文献   

2.
褐煤尘最高容许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触煤尘人数众多。我国1956年规定的煤尘最高容许浓度为10mg/m~3,至今未变。美国联邦煤矿卫生与安全法(1969)规定的可吸入煤矿粉尘容许值为2mg/m~3。日本产业卫生学会修订(1980)的煤尘总粉尘容许值为3mg/m~3。 我国现行煤尘最高容许浓度能否充分保护工人健康,尚值得进一步研究。为此,我们对扎赉诺尔煤矿南斜井进行了井下劳动条  相似文献   

3.
试用疾病寿命表方法预测尘肺发病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尘肺发病趋势的预测,对于制订尘肺防治规划,指导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用寿命表方法对某煤矿尘肺发病趋势进行了预测,报道如下:一般情况该矿为一具有60余年开采史的老煤矿。未开展防尘工作前,井下平均粉尘浓度高达276.5mg/m~3;1963年推行湿式作业后,井下平均粉尘浓度降为16.3mg/m~3(据1963~1981年5,451个测尘资料的统计)。粉尘分散度5μ以下者占87~93%。围岩中平均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相似文献   

4.
宋森炎、郑寿贵、王巧玉(金华县卫生防疫站)报道:本文对某乡镇釉面砖厂职业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1986~1988年的三年间,车间空气中粉尘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24.68mg/m~3、101.17mg/m~3、26.47mg/m~3;粉尘中游离SiO_2含量平均为27.82%;粉尘分散度在5μm以下者占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腈纶粉尘对工人的影响,对某合成纤维厂毛条车间进行了劳动卫生学调查。该车间粉尘浓度为0.10~24.07mg/m~3,均值为4.22mg/m~3。接触组呼吸道症状和皮肤瘙痒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未发现哮喘病例。调查结果表明,腈纶粉尘对上呼吸道和皮肤有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6.
某砂轮厂1977年~1979年粉尘浓度较高,为53.5m g/m~3~196mg/m~3,1984年共测样品102个,其中>10mg/m~3占样品总数的62.7%。对粉尘浓度较高的混料、整型两个工段进行全年定点定时测定,月平均粉尘浓度为22.3mg/m~3.两个工段的粉尘分散度为<5μm占66%,5μm占24%。SiO_2含量混料工段为14.9%,整型工段为25.1%(焦磷酸法)。本次调查了三个工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某复印机制造厂男性工人36名进行了尘肺健康检查并用非接触者男子58名作为对照,评价接触粉尘(碳、铁及树脂粉尘的混合物)及臭氧对健康的影响,进行了胸部X线检查、问诊、肺换气机能检查、经皮氧分压测定(tcpo_2)、红血球溶血率检查及粉尘、臭氧的环境浓度测定现得结果如下: 1)工作环境中吸入粉尘浓度为0.1~1.0mg/m~3,粉尘总量0.2~2.0mg/m~3;臭氧峰浓发0.6 ppm(1.2mg/m~3),工作时间大部分是在0.004~0.06ppm(0.008~0.12mg/m~3)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8.
威远煤矿是一座有50余年开采历史的老矿,解放前是小煤窑手工采掘。1957年以后为干式作业,并下岩尘浓度高达187.5~795.0mg/m~3,1964年以后实施水风钻打眼,岩尘浓度降至5.56mg/m~3。采煤一直是机式干采,仅1986年的粉尘平均浓度高达133mg/m~3。历年采掘工作面粉尘浓度合格率为0。岩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波动在6.43~70.5%之间,煤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波动在2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青海省部分水泥行业进行了职业危害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原料车间粉尘平均浓度为55.96mg/m~3,烧成车间粉尘平均浓度为168.02mg/m~3,制成车间粉尘平均浓度为67.1mg/m~3,成品车间粉尘平均浓度为12.6mg/m~3。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各项体征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我省水泥行业职业危害严重,建议: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
无锡县有乡村二级电镀行业61家,生产工人5805人,其中接触粉尘561人,接触毒物1354人。我们于1990年5月至1991年6月对上述61家工厂进行了生产环境监测。结果粉尘监测对25家工厂测定结果,粉尘浓度在2~69mg/m~3之间,平均为10.6mg/m~3,合格率为72%。毒物监测检测51家工厂。氯化氢浓度均值为13.7mg/m~3,最高浓度134.7mg/m~3,合格率72.54%。硫酸浓度均值0.2mg/m~3,最高0.44mg/m~3,合格率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某中外合资耐火材料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效果,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现场检测的方法,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结果显示,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高温、CO、SO_2、NO、NO_2、溶剂汽油、氧化镁等。其中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最大值为(24.9±0.9)mg/m~3;噪声测量值为(78.9~90.1)dB(A);COCSTEL最大值为(4.4±2.2)mg/m~3,NO CSTEL最大值为(0.027±0.004)mg/m~3,NO2CSTEL最大值为(0.115±0.001)mg/m~3,氧化镁CSTEL最大值为(1.2±0.1)mg/m~3。提示,工作场所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噪声和CO,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可行、有效,但需加强粉尘和噪声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某厂鞋楦车间进行了劳动卫生学和工人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结果1.1 生产环境中荷木粉尘浓度测定 4个测定点均值分别为:带踞机58.28mg/m~3,粗车机18.97mg/m~3,精车机10.53mg/m~3,砂光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加强某电厂煤尘卫生防护,对粉尘治理前后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劳动卫生学调方法查和GB 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结果 输煤系统治理前各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均值及样品超标率由原来的1.83~426.00 mg/m~3、10.40~74.07 mg/m~3、53.76%分别下降至治理后的0.66~46.58 mg/m~3、2.58~12.04 mg/m~3、12.93%;且粉尘作业点合格率由治理前的38.46%上升至治理后的89.18%。结论 通过进行生产技术改造,更新卫生防护设施,采取综合防尘措施,粉尘浓度大幅度下降,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杨松、贾维天(河北省唐山市职业病防治所)、董士利(河北省丰南县卫生防疫站)报道:为探讨单纯猪鬓加工业的产尘程度及其对作业工人的危害情况,我们对某猪鬓加工厂进行了现场卫生学调查及其作业工人的体检。结果:生产环境粉尘浓度,准备工序为7~24mg/m~3,平均14mg/m~3;操作工序共三个车间,粉尘浓度范围为14~60mg/  相似文献   

15.
电焊工尘肺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某铁路工厂货车车间电焊工尘肺发病情况。现场粉尘平均浓度30.38mg/m~3,个体浓度20.58mg/m~3,其中70.42~83.70%为可吸入粉尘。在调查的660名电焊工中,电焊工尘肺患病率13.18%,发病工龄23.15年,从Ⅰ期进到Ⅱ期尘肺6.44年。病人有一定的肺功能损害,X 线表现为“P”或/和“s”。通过接尘量与尘肺发病直线回归分析,建议电焊烟尘卫生标准为6mg/m~3。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石油管道双层熔结环氧粉末涂层(DPS)制备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接触水平,确定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方法 2019年9月17日—11月4日,依据国家职业卫生采样分析标准规范,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系统工程分析法和职业卫生检测法等综合分析方法,对甘肃省长庆油田分公司采油技术服务处某石油管道DPS制备厂进行了现场调查与检测。结果该石油管道DPS制备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其他粉尘(金属粉尘、熔结环氧树脂粉尘)、二异氰酸酯甲苯酯、乙醚、苯、甲苯、二甲苯及噪声。现场检测及测量结果表明,正常生产过程中各工种接触其他粉尘(熔结环氧树脂粉尘)浓度为0.50~3.70 mg/m~3,其他粉尘(金属粉尘)浓度为0.40 mg/m~3,合格率均为100%;接触二异氰酸甲苯酯浓度为0.01~0.02 mg/m~3,接触乙醚浓度为0.30~1.10 mg/m~3,接触苯浓度0.02 mg/m~3,接触甲苯浓度0.01 mg/m~3,接触二甲苯浓度0.10 mg/m~3,合格率均为100%;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强度为73.8~87.6 dB(A),合格率为55%。结论该石油管道DPS制备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为工作场所高噪声控制、防腐涂层及漆料稀释剂配制、喷砂加料及清理过程。生产企业应优化高噪声、高毒及粉尘作业场所的防护措施,做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及管理,定期开展员工职业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17.
某陶瓷厂1962年投产,生产方式以半机械化操作为主。采用综合防尘措施前(1983—1986)主要生产工序为干法生产,原料破碎、大碾碾磨及石膏模型加工工序粉尘浓度为49.3 mg/m~3、986mg/m~3、127.3mg/m~3,均超标,扬尘点合格率仅为0—34.4%。1987年实行综合防尘措施,坚持湿式作业,并通过健全管理制度有效地控制二次扬尘的产生,主要生产工序粉尘平均浓度均在2mg/m~3以下(石膏模型加工在10%以下)。扬尘点合格率波动在80~90%间,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山西省某燃煤电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及其控制措施,验证其职业病防护措施的效果,为同类型企业职业病防治提供借鉴。方法调查山西省某燃煤电厂的工艺流程、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以及控制措施,并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山西省某燃煤电厂有多个环节可产生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以及化学毒物。检测结果中,煤尘(0.98~4.25 mg/m~3)、矽尘(0.32~0.66 mg/m~3)、石灰石粉尘(4.2~5.3 mg/m~3)、一氧化碳(0.1 mg/m~3)、二氧化氮(0.009 mg/m~3)、二氧化硫(0.1 mg/m~3)、氢氧化钠(0.003 mg/m~3)、工频电场(0.9~1.2 Kv/m)、高温[(23.8~30.6)℃]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噪声[(58.5~99.4)d B(A)]中4个检测点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防尘、防毒、防噪、防高温和防工频电场等措施基本到位。结论山西省某燃煤电厂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虽检测结果基本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仍须采取严格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切实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某采石场筛分工序的局部通风除尘系统进行设计,使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水平达到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方法根据某采石场筛分岗位工艺特点及粉尘性质等基础资料,由工程通风设计人员以外部排风罩、通风管、风机选型和除尘器的选择为重点,设计局部通风除尘系统,安装后测定其粉尘控制效果。结果外部排风罩采用罩口尺寸为1.6 m×1.6 m的带法兰边框的上吸式排风罩,控制距离为1.1 m。除尘系统的总排(送)风量为148 072 m~3/h;风机的风量和风压分别为171 023 m~3/h和1 255.5 Pa;据此选择型号为4-79的普通中压风机和处理风量为186 000 m~3/h的WDJ47-3/1型WDJ型卧式电除尘器设备作为局部通风除尘系统。局部通风除尘系统安装实施后,筛分岗位空气中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6.2 mg/m~3,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8.0 mg/m~3。结论所设计的局部通风除尘系统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某铁矿尘肺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为了摸清铁矿接尘工人尘肺患病情况及分布规律,对某铁矿1986年底以前确诊的尘肺病人及其作业环境粉尘浓度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967~1986年间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为0.1~418.3mg/m~3(共采集粉尘样品14538个),平均为6.37mg/m~3。粉尘中游离SiO_2含量为5.1~9.3%。1963~1986年共确诊尘肺病人240名,累计患病率为9.02%。其中Ⅰ期136名,占病人总数的56.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