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对20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实验组)以及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NIHSSS评分、葡萄糖、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以及冠心病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HSSS评分、葡萄糖、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应当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PIS)危险因素。方法选取78例PIS患者作为观察组,78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分析PIS危险因素。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糖、NIHSS评分、高血脂症、脑动脉狭窄,均为PIS发病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上述PIS发病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加强临床控制,对改善临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脑卒中患者106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54例为SIP组,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52例为对照组,两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比较。结果 SIP组伴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发热及头颈部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冠心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史以及吸烟、饮酒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发热以及颅内外血管狭窄是进展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稳定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348例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了348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指标与360例非进展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指标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糖、血脂和纤维蛋白原指标也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5~2007—05收治的120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例,并以同期住院的16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水平、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血糖水平、发热、白细胞增多、糖尿病史和CT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患者的糖尿病史、CT早期梗死征象、发热和白细胞增多的比例较高,血压、血糖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多与高血压、糖尿病、近期感染及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及闭塞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老年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以住院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同期非进展性脑卒中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是否≥10分、是否存在感染(包括呼吸、泌尿道等)、糖尿病史、住院期间是否发热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条件Logisit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血压病史、NIHSS评分≥10分、是否存在感染和糖尿病史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有高血压、糖尿病、感染和病情较重的的情况下,发生进展性脑卒中的风险较大,应及早采取临床措施,以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导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诊治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入院48h以内的体温、血压、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纤维蛋白原,以及治疗3d和一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两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纤维蛋白原,入院后及早重视危险因素,尽早预防发生的可能性,积极恰当的处理,有效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林彩云 《安徽医药》2016,20(3):574-575
目的 探索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52)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n=52)采用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14 d后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明显减少(P<0.05),而ALD评分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 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恢复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6,(16):156-15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168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84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84例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于治疗前后行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VAS评分,并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稠度、纤维蛋白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预后。结果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增加(P0.05)。两组NIHSS评分、VA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稠度、纤维蛋白原)降低(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VA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稠度、纤维蛋白原)、并发症发生率、疾病进展率、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疗效显著。患者临床指标、神经功能改善明显,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刘洪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4):3696-3697,3699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与糖尿病肾病(DN)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4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尿蛋白排泄率将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DM组)68例和DN组72例,并与69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M组与DN组血液流变学中全血黏度、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全血低切相对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组与DM组比较,全血黏度、全血低切还原/相对黏度、纤维蛋白原均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最大变性指数、纤维蛋白原可能为DN发生、发展的另一危险因素。结论 DN与血液流变学改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杨梅  杨婷  韩世波  邹时雨  马佳妮  潘文 《河北医药》2023,(5):696-698+70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致消化系统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患者274例,根据是否合并消化系统损伤分为研究组114例(有消化系统损伤)和对照组160例(无消化系统损伤)。记录患者基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致消化系统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74例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患者中,消化系统损伤114例,发生率为41.61%。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性别比、肥胖、吸烟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史、冠心病史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糖尿病史、意识障碍、吞咽障碍、低蛋白血症、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糖尿病史、意识障碍、吞咽障碍、低蛋白血症、卧床时间>2周和住院时间>3周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消化系统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患者并发消化系统损伤发生率较高,且受年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7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治疗3d后、14d后和21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率分别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89%、81.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高纤维蛋白原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进展性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搜集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48例进展性脑卒中病例,与同期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从血压、血糖、发热、纤维蛋白原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在血压、血糖、发热、纤维蛋白原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收缩压降至过快、高血糖、发热、高纤维蛋白原均为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前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2017年5月~2018年8月在某院行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的12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PH(Cerebral parenchymal hematoma,脑实质血肿)组8例、 HI(Hemorrhagic infarct,出血性梗死)组16例与non-HT(No bleeding after thrombolysis,溶栓后未出血)组98例,对3组患者溶栓前后不同时期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测定,并探讨其与出血转化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结果:与HI组、non-HT组相比,HI组患者溶栓之前的NIHSS评分更高,P0.05;溶栓后2h,3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溶栓前均有所降低;溶栓24h后,3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有所上升,但依旧低于溶栓前,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颅内血肿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24h内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芪蛭通络胶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术后患者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该院介入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例,介入术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3例,给予阿司匹林及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4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芪蛭通络胶囊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0%(40/43),高于对照组的76.7%(3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2例,依照溶栓治疗效果分为优良组、一般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h、溶栓后12h、溶栓后24h时刻纤维蛋白原指标水平、D-二聚体指标水平及治疗前、治疗后24h、治疗后48h的NI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纤维蛋白原指标水平、D-二聚体指标水平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溶栓后6h、溶栓后12h、溶栓后24h时刻,优良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较大差异(P>0.05);优良组治疗后24h、治疗后48的NIHSS评分均低于一般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溶栓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显著,D-二聚体水平同溶栓治疗效果关联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分析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基本治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减少神经细胞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内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另选同期收治的无肺部感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静脉溶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组年龄≥70岁、NIHSS评分 15分、GCS评分≤8分、伴吞咽功能障碍、气管插管 1 d、呼吸道辅助通气 3 d的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NIHSS评分 15分、GCS评分≤8分、伴吞咽功能障碍、气管插管 1 d、呼吸道辅助通气 3 d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气管插管、伴吞咽功能障碍等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院内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常丽 《中国实用医药》2011,6(9):117-118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观察项目中构成比进行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高纤维蛋白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本组病例的相关因素分析,我们在治疗脑卒中患者中应重视相关的病史,及早对疾病发展趋势能够充分了解,积极控制高危因素,以防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