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油物探局特种装备勘探处,为进一步 拓宽物探市场,在国际招标中处于优势地位,最新引进了加拿大GEO—X公司开发出的有线遥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针对目前各仪器生产厂家普遍采用的24位模数转换技术,ARAM24为用户提供了发  相似文献   

2.
李望清 《石油仪器》1997,11(3):25-27
在新一代地震勘探仪器的数据采集单元中,由于其模数转换使用了Δ-Σ技术及实时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使采集站达到了24位A/D转换,这就要求其具有高精度信号源,以达到测试其技术指标的要求。文章讨论了是一种高分辨率,高保真线性器件的模数转换功能及用它为采集站设计的一种高精度,高保真的精密信号源电路。  相似文献   

3.
前言日本最初使用的数字地震仪是DFS—10K数字地震仪,它是石油资源开发公司于1966年引进的。该仪器动态范围为120分贝。使用的是自动增益控制和数字磁带记录;道数与模拟地震仪的道数相同,为24道。以后引进的数字地震仪DFS—Ⅲ(二进制增益控制)和DFSⅣ(瞬时浮点),其道数为24和48(可扩充到60道)。仪器道数的限制,主要是受模数转换速度的影响。上面这些数字地震仪都是使用15位  相似文献   

4.
地震勘探从二维转向三维,地震仪从常规转向分布式、从基于瞬时浮点放大器的模数转换嚣转向24位模数转换器之际,勘探行业中出现了对地震仪器的某种错觉和误解,从而放慢了对新机遇的利用。而这些机遇正是由现代地震仪的能力所创造的。本篇译文就这些错觉和误解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介绍了I/O公司生产的第2代24位海上数字地震采集系统——MSX系统,该系统采用了24位模数转换和光缆数据遥测技术,道容量大,其拖缆半径小、长度达12km。MSX系统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记录与数据。  相似文献   

6.
张东妹 《石油仪器》1997,11(3):28-29
地化-气测综合录井仪是将地化、气测两种成熟的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仪器,地化,气测数据在同一软件下运行,可达到技术互补的优势。克服了录井方法录取资料单一片面的缺陷,有利于提高油气层的发现率和解释成功率,为实现录井仪器和不井服务向综合型发展的战略创造了条件。文章主要介绍了仪器的构成,功能及计算机软件的特色,阐述了仪器的技术装备优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模数(Analog/Digital,A/D)转换器是地震仪中的一个重要装置,用于将模拟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该转换器的参数设计基于人们对地震勘探中信号与噪声特性的认识。根据噪声与地震采集系统(检波器+地震仪)的关系对噪声类型进行了划分,标定了不同类型噪声的强度与模数转换位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模数转换原理计算了定点32位、24位A/D转换以及浮点15位A/D转换在无噪声和有噪声时的频谱。数值模拟结果证明,目前广泛采用的24位定点A/D转换器适用于当前地震勘探信号,32位定点A/D转换和15位浮点A/D转换对地震数据信噪比的提高并没有太大帮助;在噪声压制技术取得较大进步,将噪声再衰减-30~-40dB之前,扩大A/D转换器的动态范围不会显著提高有效弱反射信号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有少数探区仍然坚持使用类似14位的SN368仪器,但大部分探区却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从国外引进了24位新一代采集系统,并形成了一种潮流。那么新仪器对油气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到底具有什么优势呢?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资料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论:24位仪器对我国目的层在2.OS以下的石油勘探来说,其记录品质不比SN368系统好,二者基本相当。因为新仪器设计的动态范围虽然较大,但实际可用的动态范围并不比15位仪器的大,而且无有效提升高频小信号的功能。因此,当前在地震勘探中应克服"唯武器论"的倾向。为适应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需要,尽快地着手研制新型的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  相似文献   

9.
地震勘探仪器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湘赣 《物探装备》2001,11(1):1-8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地震勘探仪器也由最初的模拟光点地震记录仪发展成为目前的24位A/D型遥测数字地震仪器,本文综述了当代地震仪器的结构,原理与特点,对目前国内外勘探市场上常用地震仪器的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对地震仪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王文良 《物探装备》2005,15(4):232-246
地震勘探仪器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五代的变化。从技术上说,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从电子管到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纸记录到模拟条式磁带记录、盒式数字磁带记录,从仪器系统结构上的集中式系统到分布式遥测系统,从模拟信号的记录到二进制数字定点记录、到14位浮点数字记录、再到24位定点记录的发展过程。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I/O System Four全数字遥测地震仪系统的结构组成、技术性能、特点、施工生产方面的使用要求、环境适应性。重点将全数字遥测地震仪及其使用的新型数字传感器与以往传统仪器及其使用的模拟检波器进行了对比,特别是与目前国内外仍在大批使用的24位遥测地震仪相比具有的优势、所得地震资料的品质等方面的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1.
GDZ24A高精度地震仪是一种小型的24位地震仪器,广泛应用于浅层地震勘探,具有技术先进、操作简单、系统稳定等优点。该仪器在野外使用中遇到了一些常见故障,结合在实际检修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对这些故障现象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对策和解决方法,有助于操作人员更好的使用该仪器进行生产施工,并为维修人员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要求高精度的A/D转换,基于DSP的∑-△ADC,利用专用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的速度和∑-△调制原理来实现高精度的模数转换,可以达到24位精度要求。利用流水线处理技术,可以实现地震勘探中多道数据的A/D转换需要。应用∑-△原理,DSP还可作地震勘探中高精度信号发生器。  相似文献   

13.
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使其数字信号处理速度大大提高。为了满足地震勘探高分辨率、高精度和实时处理的需要,新型地震仪广泛应用了DSP芯片对地震信号作数字化处理,主要应用于△—Σ24位模数转换、陷波、实时相关、回放滤波以及作高精度信号源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常规A/D转换和过采样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过采样技术在抑制噪声、抗假频、噪声修整、扩大动态范围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然后详细介绍了过采样技术在428XL系统中的实现:428XL采用四阶增量调制器,过采样频率256kHz,以此为基础,构成了428XL地震信号采集通道,即输入滤波→256kHz的模数转换→数字滤波,其中,数字滤波分两级进行,第一级设在采集站内部,产生24位的4kHz的数字信号,第二级滤波设在电源站和交叉站内部,完成4kHz数字信号的存储、去除采样时滞,同时完成去假频滤波、根据实际的采样率抽取数据完成数据采集。最后分析了过采样等技术在FDu-428、LAU-428中的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春凤  孙旭政  周小妮  匡华 《石油仪器》2009,23(6):25-26,29
高分辨率地层倾角测井仪-SHDT仪器是用于掌握地下油气藏的延伸范围,了解其分布形态,计算油气储量,经济高效地勘探开发油气藏的一种高效的测井设备。但是进口的SHDT仪器中A/D模数转换芯片采用串行数据输出方式,在市场上很难买到,一旦出现问题仪器便处于瘫痪,为了解决此问题,文章分析了进口SHDT仪器中A/D模数转换电路的特性,利用市场上能够买到的通用的并行输出数据方式的A/D获得串行数据,通过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控制时序配合通用A/D重新设计了数据采集电路板,并能完美地与其他功能模块配合,成功地解决了对难购的串行A/D芯片的依赖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对哈里伯顿公司制造的DDL系列的PLT生产测井组合仪和Sondedx公司最新型的PLT生产测井组合仪进行了原理和性能参数的对比,总结出了Sondex—PLT生产测井组合仪的优势技术,并对应用这些优势技术,提高该仪器在实际测井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7.
AD7714可编程模数转换器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井下仪器的特殊性给嵌入式仪器的设计提出了很高要求。AD7714是一种直接从传感器接收电信号,放大系数可编程,低功耗的低频A/D转换器,转换精度为24位,选择此片可有效简化硬件电路结构,提高仪器的性价比。  相似文献   

18.
地化 -气测综合录井仪是将地化、气测两种成熟的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仪器 ,地化 ,气测数据在同一软件下运行 ,可达到技术互补的优势。克服了录井方法录取资料单一片面的缺陷 ,有利于提高油气层的发现率和解释成功率 ,为实现录井仪器和录井服务向综合型发展的战略创造了条件。文章主要介绍了仪器的构成、功能及计算机软件的特色 ,阐述了仪器的技术装备优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研制并生产的SJD—801数字测井仪,是大型车载测井设备,可解决复杂地质条件的测井问题,技术性能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居领先地位。SJD—801数字测井议包括三大部分:地面仪器,井下仪器和绞车配套设备。全部安放在奔驰车内。地面仪器包括24种通用和专用面报,分别安装在模拟机柜、数字机柜和绞车面板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ARIES仪器的组成、技术特性和应用技巧等三方面对ARIES仪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总结了该仪器的功能特性和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