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澎湖的居民中 ,闽南人占 90 %。闽南文化对澎湖文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民间信仰、建筑、工艺、饮食、民谣、音乐、民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闽南人的形成,经历了农耕族群和海洋族群接触和融合的过程;明清以后,随着闽南人大批移居海外,在闽南侨乡形成了一些海洋性习俗,使得闽南文化具有农耕文化的性格,也兼具海洋文化的特征。其海洋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信仰海神妈祖、民间的送船科仪、国内亲人将客死海外之移民的灵魂引渡回来的引水魂仪式;特殊的婚姻形式、双边家庭以及抱养子从事海上贸易和在海外发展;闽南话的外来语借词和歌谣等方面。厘清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的关系以及闽南海洋文化的表现和特征;为研究闽南文化所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3.
闽南医神崇拜源自中原的医神信仰,闽南时常发生的瘴疠使闽南族群自唐代开始即寻求能解除苦厄的健康之神;其演变过程是佛道相争、相补直至相融的过程,也是神明的本地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广东潮汕地区与福建闽南地区壤地相接,从宏观上看,这两个地区可视为一个大的自然地理区域和人文地理区域。但唐宋时期闽南发展较快,潮州的发展相对滞后,宋代闽南人口迅猛增长,对外移民以缓解人地矛盾便成为历史的必然。此一时期,潮州与闽南相比,人口较少,经济落后,很自然成为闽南对外移民的最佳选择。于是,自北宋开始,闽南人成批成批地移居潮汕;同时,宋代大量的闽南士人出仕潮州,卸任之后,不少人卜居潮州,成为当地望族。在闽南移民和仕潮闽南籍官宦共同推动下,儒家正统文化和闽南民俗文化逐渐在潮汕扎根,使得潮汕在方言、风俗、民间信仰方面都与闽南趋同。其后,闽南人建构出来的祖述光州固始的社会心理,也为潮汕人接受。因此可以说,唐五代时在泉、漳两州形成的福佬民系,至宋代已扩展到潮汕地区,使潮汕地区福佬化。  相似文献   

5.
在王朝征服和移民力量的影响下,广西民间信仰的形成与发展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为了巩固统治,国家向民间大力推广民间信仰,代表忠、义的一些神庙得以在广西发展起来;另一方面,随着明清以来大量移民进入广西,又丰富了广西民间信仰的内容,关帝、天后、北帝、许真君等外来神灵的信仰得到传播。由于近代广西社会动乱频繁,加上西学东渐,更因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文化的冲突,广西民间信仰发展很不充分,且有不断式微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宋代张圣君信仰发祥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各地信仰特色迥异。通过两则“荒诞不经”的传说故事,探讨不同环境、不同人文的地域社会如何孕育出张圣君信仰在闽南和闽中,乃至于在闽中更小的地域范围的区域分野。传说是不同区域争夺张圣君信仰话语主导权的表达。也是对不同区域信仰特色的曲折诠释。  相似文献   

7.
杭州民间信仰根基深厚、影响广泛,近年来日益活跃,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深切关注和诸多思考。全面认识杭州民间信仰的特点,妥善处理杭州民间信仰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杭州的重要内容,做好民间信仰管理引导工作,是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闽南千年古镇旧镇有三座妈祖庙,保存数方石碑和崖刻。通过考察漳浦当地的妈祖信仰习俗,解读文物、文献资料,对理解明清时期闽南的乡村治理可得到若干新的启示。明中后期,妈祖的神职扩展,成为乡民聚集人心的精神纽带,妈祖信仰成为不同姓氏的乡民自我管理、自我教化的有力推手。妈祖庙成为乡规民约的发布地、道德教化的核心区,平息和调解民事纠纷的裁决所。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是民间思维方式的表现。官方意识在民间信仰中的渗透、统治阶级对民间信仰的改造和利用。有助于民间信仰取得合法地位,但却使民间信仰丧失了自身的一些成分——如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从而把民间信仰演变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0.
文献研究表明:闽南民间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继承了闽越文化传统,在拍胸舞等民间体育活动中仍可看出蛇崇拜的遗存.同时受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原歌舞、习俗和养生娱乐活动成为闽南民间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唐宋之后的经济和交通地位的日益重要,域外文明特别是宗教文化队闽南民间体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间信仰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的影响,广西的民间信仰从家庭、宗族、社区和宗教上分为四个层次.其存在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复杂的原因、对民间信仰要重视其正面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湖州地区民间蚕种故事及蚕种信仰田野调查,着重论述湖州地区丝织业发展与民间蚕神信仰兴盛的关系;透视民间蚕神故事及蚕神信仰从嫘祖到马头娘的历史演变,揭示蚕神信仰在地域上的差异性及其包容性;纵观蚕神信仰的广泛影响,探讨蚕神信仰对社会所产生的体现以农为本的思想,求得心理安慰。传播蚕业知识,产生新的人生礼仪习俗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传统节日保护已成为当下中国民俗学界的热门话题。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保护却很少正视其中的信仰问题,对民间信仰欲言又止。传统节El保护蜕化成怀旧的冲动;传统节日中的身体性被遮蔽,以致我们的传统节日保护走向暧昧的境界。唯有正视传统节日中的民间信仰和身体维度,宽容理解民众的信仰,彻底激活传统节日活动中的身体感,中国的传统节日保护才是真保护。基于民间信仰的视域我们重新审视了温州的拦街福。  相似文献   

14.
方山龙神庙在今山东省昌乐县城南十公里处,主神为龙神。自宋代建庙伊始,龙神信仰便在方山周围民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其主神是当地农业生产中所祭祀的重要神灵。然自明天顺七年开始,佛、道二教相继入主龙神庙。佛、道二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融合,一方面更加扩大了龙神信仰在当地民间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使宗教信仰呈现出多样性与地域性的特征,为佛、道二教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态。  相似文献   

15.
浙江温州龙湾区“汤和信仰”是地方民间信仰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之一。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材料,叙述了从“汤和信仰”到“汤和信俗”的产生、演变过程,分析了汤和信仰在历史上曾属于国家和民间两个层面的特点,阐释了汤和信仰申遗成功的背景、策略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的要素在小说诞生的源头就已"注入"了小说文体本身,这也决定了小说与民间信仰的必然遇合。小说的言说性特点和民间信仰的口头传播是二者相遇的前提,小说的追求宣奇效果和民间信仰中的神鬼怪故事也正因此一拍即合。唐代民间信仰中的鬼魂信仰承载并推动了具有重情特色的唐小说发展的步伐,唐代"鬼故事"借鬼魂信仰之外壳,着重表现了唐代青年人不被接受的爱情,具有时代进步色彩。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汉族民间信仰问题是区域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以清末以来东北地区汉族中信奉的民间神灵为切入点,分析该区域汉族民间信仰构成成分和主要特征,可以为目前存在的一些民间信仰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一种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信仰者与创作者的同一性保证了民间文学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民间信仰是民间文学形成的基础,民间文学内容包含很多民间信仰的文化因子.民间诸神是民间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宗教神灵占据了民间文学作品很大部分;民间鬼神与神人崇拜信仰是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中国民间信仰的演变轨迹直接影响着我国民间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研究是当前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通过对近三十年来浙江民间信仰研究成果进行以点带面的综述性介绍,梳理出其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涉及浙江民间信仰的重要著作、浙江民间信仰史的研究、以神信仰为代表的专题性研究和当代浙江民间信仰的田野调研等。  相似文献   

20.
胎借作为文书制作上具有固定体例成熟的借贷形式流行于我国的闽南、台湾一带。台湾胎借与闽南胎借两者一脉相承。台湾胎借与闽西客家民间典当立契格式上大同小异,实质上都属民间典当范畴。笔者认为,台湾和包括闽南、闽西在内的整个福建,自明清至民国时期民间自发发生主要以田宅为质押的典当交易均可称之为"民间典当",以示与传统放贷机构意义上的典当的区别。台湾胎借与包括闽西客家在内的整个福建的民间典当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岸借贷习俗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华文化透过这样一种习俗形式,在台湾的生根和发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