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有关吡喹酮治疗人体囊虫病(humancysticercosis),国内外虽有报道,但治疗脑囊虫病的确切疗效,还未见有报道。我们自1980年以来应用吡喹酮片剂治疗囊虫病660例中有脑囊虫病450例(68.18%),现将其疗效观察报告于后。一、诊断标准1、兼有或不兼有皮肌内囊虫(病检证  相似文献   

2.
猪带绦虫病是本地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对人体危害很大,若不及时驱治,可导致脑、肌囊虫病发作.我们于1990-10~1999-10月对206名患者采用吡喹酮顿服疗法驱治,得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收治660例人体囊虫病例中,遇到10例重症多发囊虫性肥大型肌炎,其特征为下肢异常增粗,呈超力体型。多为内源性自身感染、多合并脑囊虫(9例)。用国产吡喹酮(Praziquantel Embay 8440)治疗后,腿围最大径缩小18公分、体重最多减轻26.1公斤,腿型恢复正常,效果显著。对治疗中出现的毒血症、变态反应及脑部症状,应认真处理。  相似文献   

4.
<正> 猪带绦虫囊蚴病(cysticer cuscelluosae)是我国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它流行广泛,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诸省;它危害严重,常使人丧失劳动力或危及生命。本文第一作者等曾于(1979-1982年)以吡喹酮(praziguantel Emlbay 8440)治疗660例人体猪囊虫病取得较好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现10%左右的病人在半年至一年左右仍有新的囊结出现,此现象一方面说明吡喹酮对早期幼虫治疗无效,另一方面也说明病人在排除新感染的情况下囊尾蚴在人体内的发育时间并不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应用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50例,全部病例均经血与脑脊液囊虫间接血凝试验(PHA)证实(其中仅一例脑脊液PHA为阴性)。治疗方法:吡喹酮治疗疗程总剂量为180毫克/公斤体重,一般于3日内分九次服完,少数副反应明显者可于4~6日内分服完毕。治疗效果:按北京囊虫病治疗协作组制定之标准,经半年以上随访,治愈1例,显效30例;进步16例;总有效率94%。无效3例、无一例死亡。治疗体会:(1)治疗中最严重的反应是颅内压增高,故于用药前和用药中应同时给予甘露醇等降颅压药物。(2)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可有头痛加重、恶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囊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人体囊虫病已成为我国比较常见的危害较重的寄生虫病.特别是脑型囊虫病更为严重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引起癫痫反复发作,精神障碍,甚至引起痴呆,劳动力丧失,以致死亡.囊虫病分布地区很广,据1986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脑囊虫病学术讨论会》报道,脑囊虫病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 国内对脑囊虫病的诊断作了一些研究,在流行病学调查方面,资料甚为缺乏.临床治疗已用新药吡喹酮(Praziquantel)、丙硫咪唑(Albendazole),但其剂量与疗程各地有所不同,仍在摸索之中疗效考核的时间和指标各地亦有各异. 国外用吡喹酮治疗囊虫病有一些报道,我国  相似文献   

7.
<正> 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发生脑疝尚未见有报道。我们自1980年以来,应用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450例发生脑疝5例(1.10%)死亡3例,现将死亡3例报告于后。例1、患者,陈××,男性,28岁,病历号17。因头痛1年伴抽搐于1980年9月13日入院。1980年春节发现上腹部皮下有囊结,  相似文献   

8.
吡喹酮是一种新型广谱抗蠕虫病药物,无致突变、致畸胎及致癌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吸虫病、绦虫病和囊虫病的治疗。现将近年来我国吡喹酮的临床应用情况概述如下。1 血吸虫病 吡喹酮对寄生人体的日本、埃及、曼氏血吸虫均有显著的杀虫作用,尤其是对日本血吸虫的杀虫作  相似文献   

9.
阿苯哒唑(丙硫咪唑)和吡喹酮分别用于治疗脑囊虫病已获得肯定的疗效[1,2]。为减轻并发症,我们采用阿苯哒唑与吡喹酮联合治疗脑囊虫病获得了较满意的近期疗效[3]。究其远期疗效,马云祥氏报告脑囊虫病人远期疗效评定应在5年以上[4]。我们对径阿苯哒唑和吡喹...  相似文献   

10.
<正> 人体猪囊虫病(human cysticercosis)患者的免疫功能能测定文献上罕见报导。我们于1982年对100例人体猪囊虫病患者免疫球旦白水平进行了测定,聊将其结果报告如下:测定对象100例均系确诊的囊虫病患者(间接血凝、病史、病理活检、脑电图、脑 CT 证实)。其中皮肌型合并脑型70例,单纯皮肌型30例。男84例,女18例,年龄12—60岁。其中青壮年98例(占93%)  相似文献   

11.
免疫增强剂与免疫抑制剂对吡喹酮杀血吸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中药免疫增强剂和化学免疫抑制剂对吡喹酮杀血吸虫效果的影响. 方法日本血吸虫感染昆明小鼠后随机分成四组,对照组、吡喹酮治疗组、氢化可的松(免疫抑制剂) 吡喹酮治疗组、中药(免疫增强剂) 吡喹酮治疗组,分别采取相应不同的治疗方式,于吡喹酮治疗后2周剖杀小鼠,观察减虫及减卵效果;并于吡喹酮治疗前采血,用ELISA方法测定特异性抗血吸虫成虫抗原(AWA)抗体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吡喹酮治疗组、氢化可的松 吡喹酮治疗组、中药 吡喹酮治疗组减虫率分别为53.22%,35.61%,69.16%;每克肝卵减少率分别为47.08%,31.27%,63.28%.氢化可的松 吡喹酮治疗组、中药 吡喹酮治疗组与吡喹酮治疗组相比,减虫与减卵效果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且各组特异性抗AWA抗体水平高低与减虫、减卵效果相一致. 结论进一步证明吡喹酮杀血吸虫作用具有免疫依赖性,而且证实中药免疫增强剂具有增强宿主特异性免疫应答,提高吡喹酮杀虫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脑襄虫病是一种对人类危害颇大的脑寄生虫病,我省较少见。最近我科收治一例“脑襄虫病癫痫型”伴“皮肤猪囊虫病”,经用吡喹酮治疗效果良好。我们认为,只要剂量、疗程得当,严密观察病人和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可以使吡喹酮治疗脑囔虫病的不良反应降低至安全度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阿苯达唑、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2002-2007年收治的脑囊虫病病例资料,随机抽取200例,分单纯使用阿苯达唑治疗组58例和吡喹酮、阿苯达唑联合治疗组142例两组,进行上述目的 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高压症、癫痫发作、精神症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阿苯达唑组少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苯达唑、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疗效肯定,但吡喹酮和阿苯达唑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较阿苯达唑单独用药严重.  相似文献   

14.
<正> 猪带绦虫是人体的主要寄生虫之一,经自身感染和自然疫源感染可致人囊虫病和猪囊虫病,严重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临床治疗证明,人体猪带绦虫对吡喹酮,别丁(硫双二氯酚)灭绦灵等化学药物及中药制剂、驱绦丸和中草药槟榔、南瓜籽等药物较为敏感,但有一定的副作用。作者采用杀绦灵(鹤草酚)驱绦,其疗效显著,但由于某种原因,现宋生产。为寻找副作用小、疗效  相似文献   

15.
<正> “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系食囊虫猪、牛肉而惑染,以往采用槟榔,石榴根、南瓜籽等中草药驱绦,疗效欠佳。1987年8~10月作者采用吡喹酮驱绦试验治疗12例患者,取得一定疗效,现摘要报告如下:选择大便排蠹虫节片,经镜检确诊为绦虫病的患者,采用流质饮食、饥饿(14小时)、服吡喹酮(30mg/kg 体重)、硫酸镁(30~50g)导泻方法进行驱绦。12例患者一般于服药后3~4小时开始  相似文献   

16.
吡喹酮对疑似脑囊虫病患者诊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吡喹酮 (PQT)对疑似脑囊虫病患者的诊疗作用。方法 应用大剂量PQT〔5 0mg/(kg·d)〕12d对疑似脑囊虫病患者进行了诊断性治疗。结果  93例疑似脑囊虫病人有 3 8例确诊患脑囊虫病 ,42例基本确诊患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3例仍诊断不明。 3 8例脑囊虫病患者有 2 7例服吡喹酮后出现杀虫反应 ,其中疗后有 17例患者复查脑CT或MRI结果显示病灶缩小、周围水肿吸收或消失 ,有 2例患者复查脑CT显示病灶增多 ,且呈囊性影像表现。另 11例确诊为脑囊虫病的患者服药期间未出现杀虫反应 ,根据疗后复查CT或MRI,病灶较疗前吸收或消失而确诊。确诊的 3 8例脑囊虫病患者再经过 1~ 2个疗程抗囊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 ,其中有 3 1例患者复查脑CT显示病灶完全吸收者 2 6例 ,病灶出现钙化者 5例。结论 大剂量吡喹酮对疑似脑囊虫病患者具有较好的诊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韩田  王勇  时可  王彦兵 《现代预防医学》2004,31(4):533-533,537
目的:探讨吡喹酮药物在囊虫病治疗中,用心电图(简称ECG)来观察吡喹酮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及其在各个年龄组ECG变化特点。方法:对152例囊虫病患者进行吡喹酮治疗,治疗前后和治疗过程中,观察不同年龄组ECG变化特点。结果:吡喹酮治疗中有50例患者出现ECG异常(占32.89%),波动在异常与正常范围之间者46例(30.26%),ECG无变化者56例(占36.84%)。单纯窦性心动过速6例,心动过缓者8例,室早者1例。6~18岁年龄组的ECG变化以窦性心动过速Q—T时间缩短率为最高,50~68岁年龄组的ECG变化经以心率减慢及心肌缺血改变发生率最高,而18~50岁年龄组的ECG缺血改变及心率快慢的发生率介于二者之间。ECG改变的特点是:心肌缺血改变(ST—T改变)、心率减慢、P—R间期延长,这些改变与年龄大小成正比。而心动过速及Q~T时间缩短出现率与年龄大小则成反比。结论:ECG变化与吡喹酮药物毒性损害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阿苯哒唑与砒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疗效分析王万松,张红普,李晋,陈广玉国内外临床报告认为,吡喹酮为目前治疗脑囊虫病疗效最好的药物[1,2,3],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多而严重[4]。而以呵苯哒唑治疗脑囊虫患者,药效缓和,副作用较小[5]。我们自1995...  相似文献   

19.
<正> (一) 药品来源: 我们所用吡喹酮系南京制药厂生产、含量为200mg/片、丙硫咪系湖北仙桃市制药厂生产。我们把收治的109例病人分为两组、分别服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进行对比观察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二) 观察对象与治疗方案: 109例病人均是我们门诊部经(IHA)束虫间接血凝实验阳性,其中男性病人73,女性病人36人,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63岁。吡喹酮组55例,男37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了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血吸虫病的最低有效剂量:消旋吡喹酮为100mg/kg,左旋吡喹酮为 50mg/kg;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家兔透皮给药后血清药浓,同等剂量,相同时间情况下,透皮给药者的血浓明显高于口服途径给药。病理学观察表明,吡喹酮透皮给药大剂量对肝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相同剂量情况下,口服途径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要比透皮给药者大,致死率高。涂药部位皮肤观察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