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对脾病辨证的补遗,本文对脾病辨证中的脾阴虚证进行了系统整理。文章从脾阴的概念及生理功能、脾阴虚的病因、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症状分析、脾阴虚的治疗等方面,阐明(?)虚证应做为脾病辨证中的一个独立证型,从而进一步完善脏腑辨证。  相似文献   

2.
"慎柔养真汤"是治疗脾阴虚证的有效中药方剂之一,文章就近年来运用"慎柔养真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胃轻瘫、功能性便秘、慢性胃炎、复发性口腔溃疡及小儿夏季热等疾病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慎柔养真汤"在治疗脾阴虚证各种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于脾阴虚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慎柔养真汤”治疗脾阴虚证诸病的临床研究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柔养真汤"是治疗脾阴虚证的有效中药方剂之一,文章就近年来运用"慎柔养真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胃轻瘫、功能性便秘、慢性胃炎、复发性口腔溃疡及小儿夏季热等疾病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慎柔养真汤"在治疗脾阴虚证各种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于脾阴虚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脏腑类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机、症状及治疗用药等方面入手 ,对肺气虚证与肺阳虚证、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肝气郁证与肝气逆证、肝实火证与肝郁火证、脾阴虚证与胃阴虚证等类证 ,进行深入剖析和鉴别诊断 ,明确各种类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5.
脾阴虚证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对脾虚证的论述较少,即或论述,亦不详尽,有的把脾、胃阴虚合为一证,有的以胃阴虚证代替脾阴虚证,存在医家不重视、缺乏系统论述、临床无从着手的现象。文章从历史沿革、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医药治疗等方面探讨脾阴虚证,并提出治疗脾阴虚时应注意阳中求阴,兼顾脾气,药食同用等问题,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生理功能致虚病因、临床表现和制方遣药等4个方面、讨论了脾阴和胃阴的区别。认为脾阴是脾所藏的营阴,是从津液中纯化的精微物质。胃阴即是胃中津液。脾阴虚多因于内伤脏腑,胃阴虚多因于燥热灼伤胃津。在临床表现方面,脾阴虚热象不明显,胃阴虚热象明显、在制方遣药方面,脾阴虚治以甘淡为主,胃阴虚治以甘寒为多。  相似文献   

7.
脾阴虚证体液免疫机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脾虚状态时的机体免疫机能,对28例脾阴虚患者进行了血浆免疫球蛋白、补体C_3、总蛋白和cAMP、cGMP 测定。结果脾阴虚证患者IgG、血浆总蛋白及cAMP/cGMP低于正常。提示脾阴虚证存在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的趋势,脾阴与人体的防御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唐容川所著《血证论》提出脾阴对于血证类疾病治疗具特殊意义,即脾阴濡润,方能津血充盛,五脏六腑得到滋养,四肢百骸得以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脾阴能够濡润脾脏并能激发脾生理功能,当脾阴生理功能正常能够使得津血生化有源,濡养周身脏腑组织。笔者通过分析脾、脾阴功效及二者与血证的关系,并结合卵巢早衰型闭经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二则案例,结合临床运用阐述从脾阴论治血证的运用体会,阐述从脾阴论治血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脾阴是水谷所化生之精微物质,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滋生血脉、化生气血,灌溉濡润脏腑经络,营养肌肉四肢百骸的作用。脾阴虚多因有饮食失调、劳倦过度、忧思过虑、六淫之邪、或用药误治汗吐下太过、久病虚损等。临床表现有运化失司,阴虚内热,濡养无权3个方面。脾阴虚证治疗原则为“滋养脾阴”,补脾阴以甘味为主,当取“甘平”之法,补脾阴强调气阴兼顾,补脾阴注意阴血同源,补脾阴注重调畅气机,补脾阴不忘胃纳。  相似文献   

10.
历来论及脾病虚证时 ,多只述脾阳虚而不提及脾阴虚。其实 ,脾阴的概念及脾阴虚证由来尚矣 ,自《内经》始 ,及至明、清 ,诸多医家从不同侧面多有论述。笔者就脾阴虚证临床表现及治疗浅析如下。1 脾脏也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学说认为 ,宇宙间一切事物 ,均可归纳为阴阳两类 ,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 ,又可述分阴、阳两个方面 ,且阴阳双方是对立统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在内 ,阳之守也 ;阳在外 ,阴之使也。”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脾脏也不例外 ,阴与阳构成了脾脏的统一 ,无阳则脾无以生化 ,无阴则脾无以濡养。若无脾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