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MI)与儿童青少年体能指数(PFI)之间的关联.方法 以安徽省参加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的7~18岁汉族学生共8941人为研究对象.按性别、年龄分层后,将研究对象依据BMI百分位数分为5组:很低(BMI<P5)、较低(P5≤BMI<P15)、正常(P15≤BMI< P85)、较高(P85≤BMI<P95)、很高(BMI≥P95).对各体能测试成绩进行标准化,将其Z分相加算出PFI.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BMI组PFI的差异.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学龄段学生BMI与PFI的关联.结果 8941名学生中BMI很低、较低、正常、较高、很高组的PF1分别为-1.77、-0.91、0.32、-0.17、-0.54,呈倒“U”形分布;BMI正常组的PFI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值均<0.05).回归分析显示PFI与BMI呈正相关,与BMI2呈负相关,表明PFI是BMI的二次函数,随着BMI的增高PFI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抛物线变化趋势.结论 BMI与儿童青少年PFI呈现抛物线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农村男性人群体质指数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以唐河、凤凰县农村地区纳入“影响成年人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项目的22 282名≥40岁的男性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基线不同BMI分组的人群在随访期间的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的风险(HR)值。结果 研究对象人群随访年限为(19.1±8.7)年,随访期间共死亡10 828人,死亡比例为48.6%,有4 504例死亡归因于心血管疾病。其中1 279例死于缺血性心脏病(IHD),1 201例死于缺血性卒中(IS),1 317例死于出血性卒中(HS),707例死于其他心血管疾病。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调整地区、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血压等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以BMI<18 kg/m2为参照,当20 kg/m2≤BMI<22 kg/m2时患CVD的死亡风险最低,HR=0.95(95% CI:0.83~1.09),但从统计学分析,各组BMI的死亡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20 kg/m2≤BMI<22 kg/m2时人群患IHD的死亡风险最低,HR=0.64(95% CI:0.52~0.80)(P<0.05),当BMI≥24 kg/m2时人群IHD死亡风险与BMI<18 kg/m2人群的风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死亡风险与人群BMI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18 kg/m2≤BMI<24 kg/m2时人群患HS的死亡风险高于BMI<18 kg/m2组人群(P<0.05),其中26 kg/m2≤BMI<28 kg/m2时人群患HS死亡风险最高,HR=1.88(95% CI:1.18~2.99)。结论 偏瘦或正常体重人群的CVD、IHD的死亡风险最低,超重人群的HS死亡风险较高,保持合理体重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3.
了解中日两国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与体能指数(PFI)之间的关系,为有效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能水平提供支持和依据.方法 在中国和日本共测试9 594名7~18岁儿童青少年体能项目,采用随机个案法抽取其中4 800名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中日两国不同肥胖程度儿童青少年体能指数存在的差异,并分析不同BMI-Z分与PFI之间的关系.结果 中国男生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分组的PFI均值分别为-1.17,-0.03,0.04和0.26,日本男生分别为-2.59,-0.34,-1.46和-2.44,超重和肥胖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国不同BMI分组女生的PFI均值分别为-1.18,-0.08,0.01和1.03,日本女生分别为-1.21,0.51,0.11和-1.30,中国正常BMI女生PFI低于日本,肥胖女生则高于日本(P值均<0.05).中国男生、总体和日本男生、女生、总体方面不同BMI-Z值的PF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89,3.05,4.81,2.33,5.34,P值均<0.01).结论 中日儿童青少年BMI-Z分与PFI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随着BMI-Z分升高中国男生PFI的下降幅度较日本男生更为显著.应结合中国实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能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和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两项研究分别于1998年和2000-2001年开展基线调查,并在2007-2008年开展统一的健康状况随访。共纳入13739名研究对象进入最终分析,按照BMI将研究对象分成四组:低体重组(<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23.9 kg/m2)、超重组(24.0~27.9 kg/m2)和肥胖组(≥28.0 kg/m2)。计算四组人群年龄标化的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并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使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其他三组高血压发病风险RR值及其95%CI结果 本研究平均随访8.1年,确诊新发高血压4271例,其中男性2012例,女性2259例。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年龄标化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1.6%、30.6%、42.4%和50.8%,随着BMI的升高而升高(趋势P<0.001)。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调整协变量,男性低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RR值(95%CI)分别为0.78(0.64~0.95)、1.22(1.13~1.30)和1.28(1.16~1.42);女性分别为0.89(0.77~1.03)、1.16(1.09~1.23)和1.28(1.18~1.38)。结论 我国超重和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明显升高,应加强对超重和肥胖人群的高血压防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生活环境因素对我国儿童青少年BMI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研究对象为2000、2006、2011和2015年4轮调查中参与调查、且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共6 626人(男性3 473人,女性3 153人)。首先在三水平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中进行环境因素单变量分析,然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拟合线性模型进一步筛选环境因素,最后分城乡拟合三水平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三水平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的空模型拟合结果对数似然估计值-17 034.68,随机效应似然比检验χ2=483.06,P<0.001;社区分层组内相关系数(ICC)=9.97%,个人和社区水平总ICC=39.38%;三水平模型显示城市模型中城市化指数(β=-0.05,95%CI:-0.09~-0.01,P<0.05)、公园所在位置在本市另一居委会(β=-0.88,95%CI:-1.72~-0.04,P<0.05)、15~17岁组(β=-1.04,95%CI:-1.78~-0.30,P<0.05)与BMI值呈负相关,社区到最近健身房的距离(β=0.12,95%CI:0.02~0.22,P<0.05)、家庭彩电数(β=0.50,95%CI:0.08~0.92,P<0.05)、家长提示电视内容虚构的频率为3~4次/周(β=1.85,95%CI:0.70~3.00,P<0.05)与BMI值呈正相关;农村儿童青少年模型中的城市化指数(β=-0.04,95%CI:-0.07~-0.01,P<0.05)、农村人均收入(β=-7.29e-4,95%CI:-1.00e-3~-6.77e-5,P<0.05)、家长规定看电视的频率≥5次/周(β=-1.29,95%CI:-2.36~-0.21,P<0.05)、脂肪供能比(β=-0.03,95%CI:-0.06~-1.00e-3,P<0.05)与BMI值呈负相关,家长提示电视内容虚构的频率≥5次/周(β=3.01,95%CI:0.03~6.00,P<0.05)、调查时间为2015年(β=4.83,95%CI:1.96~7.69,P<0.05)与BMI值呈正相关。结论 环境因素从多水平多方面间接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BMI的变化,城市化指数和农村人均收入对儿童青少年BMI的升高有微弱的保护作用,社区层面需要关注儿童青少年生活环境周边的活动场所的设置,而在家庭中应当正确引导儿童青少年看电视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母亲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子代孤独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2014年经医疗机构确诊的181例1~5岁孤独症儿童为病例组,采用1 ∶ 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同地区、同性别、同年龄发育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按母亲孕前BMI值分为低、正常和高3组,孕期增重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标准分为低、正常和高3组,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儿童年龄和性别分布均衡(χ2=0.434,P >0.05)。病例组母亲孕前BMI平均值为(21.28±3.80)kg/m2,高于对照组的(19.87±2.83)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0,P< 0.05);病例组母亲高BMI人数(10.5%)多于对照组(2.8%);随着孕前BMI增加,子代孤独症患病风险逐渐增大,高BMI组子代孤独症发病风险是正常BMI组的3.7倍(OR=3.71,95%CI:1.34~10.24);病例组正常BMI母亲孕期增重过度(44.1%)高于对照组(33.9%);病例组高BMI母亲孕期增重过度(52.6%)明显高于对照组(20.0%),正常BMI(χ2=8.690,P< 0.05)和高BMI(χ2=4.775,P< 0.05)母亲孕期增重过度与孤独症发病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前高BMI(调整前OR=1.89,95%CI:1.26~2.85;调整后OR=1.52,95%CI:1.19~2.27)和孕期增重过度(调整前OR=1.63,95%CI:1.08~1.25;调整后OR=1.64,95%CI:1.21~2.21)是子代孤独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母亲孕前超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度与子代孤独症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孤独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队列人群中BMI和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河南省某农村地区高血压队列人群,应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计算基线时不同BMI水平人群随访期间的全死因死亡比例HR值及其95% CI,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拟合BMI与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5 461名高血压队列人群累积随访31 048.38人年,平均随访6年,随访期间死亡589人。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以基线正常体重组(18.5 kg/m2 < BMI < 24.0 kg/m2)为参照,低体重组(BMI<18.5 kg/m2)、超重组(24.0 kg/m2 < BMI < 28.0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人群发生死亡的HR值(95% CI)分别为0.83(0.37~1.87)、0.81(0.67~0.97)和0.72(0.56~0.91)。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高血压队列人群中,基线BMI和全死因死亡风险关联强度呈现倒“S”形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01)。结论 超重和肥胖可能是高血压人群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与“肥胖悖论”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群年龄对BMI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河南省新安县≥ 18岁20 194名农村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于2007-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2013-2014年随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BMI、年龄别BMI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9 768名研究对象,在6年随访期内,发生高血压1 950例,其中男性784例,女性1 166例,相应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9.96%、20.51%和19.61%。以BMI<22 kg/m2组为参照,基线BMI为22~、24~、26~、≥ 28 kg/m2的研究对象发生高血压的RR值(95%CI)分别为1.09(0.93~1.27)、1.17(1.01~1.37)、1.34(1.14~1.58)和1.31(1.09~1.56)。青中年人群随着BMI的升高,高血压发病风险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老年人群随着BMI的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则无显著变化趋势(P>0.05)。结论 BMI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受到年龄因素修饰的影响,在青中年人群中干预BMI可更有效降低高血压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少年晚期大学生体质指数(BMI)与健康相关体能的关系,为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广西师范大学2017—2021年30 523名大一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定》数据资料,分析青少年晚期大学生BMI与健康相关体能的关联性。结果 30 523名青少年晚期大学生的平均BMI为(20.46±2.89),正常体重率、低体重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82.4%、7.5%、7.6%和2.5%;7 407名男生的平均BMI为(21.51±3.47),正常体重率、低体重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71.8%、9.1%、13.3%和5.8%;23 116名女生的平均BMI为(20.13±2.59),正常体重率、低体重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85.8%、7.0%、5.8%和1.4%。男生低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体能指数(PFI)分别为(0.006±2.719)、(–1.823±2.995)和(–4.621±3.268),均低于正常体重组PFI的(0.708±2.946)(均P <0.01);女生超重组和肥胖组的PFI分别为(–1.677±2.944)和(–3.787±3.42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01-2010年北京市城区老年人超重、肥胖率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变化。方法 分析数据来自课题组对北京市万寿路社区/>60岁老年人2001年(2277人)和2010年(2102人)进行的两次横断面调查。结果 2001年男女性年龄调整BMI(kg/m2)均值分别为25.3(95%C/:25.1~25.5)和25.8(95%Cl:25.5-25.9),2010年分别为25.0(95%C/:24.8~25.1)和25.0(95%C1:24.7.25.1),男女性BMI均值均呈下降趋势(P<0.05)。年龄标化后,按WHO标准,lo年间超重(BMI≥25kg/m2)率男性由48.3%下降为44.5%,女性由46.3%下降为39.9%;肥胖率(BMI≥30kg/m2)男性由5.4%下降至4.9%,女性由11.6%下降至7.3%,其中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下降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而男性均不显著;按中国标准,10年问超重(BMI>,24kg/m2)率男性由47.9%下降为47.2%,女性由44.9%下降为41.0%;肥胖率(BMI≥28kg/m2)男性由19.2%下降至15.5%,女性由24.2%下降为18.0%,其中男性超重率下降不显著(P>0.05),女性有统计学意义,两性别人群肥胖率下降幅度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男性。两次调查m糖、血脂、血压水平均与超重或肥胖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0年间人群中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体重变化有一定影响。结论 10年间研究人群的BMI及超重和肥胖现患率均呈下降;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仍是老年人超重或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其健康生活方式对降低超重和肥胖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健康饮食指数与中国膳食平衡指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饮食指数(HEI)和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BI)都是依据膳食指南而建立的、衡量总体膳食质量的评价方法。本文从建立依据和发展、评分体系和方法、应用及优缺点等方面对HEI和DBI两种膳食质量指数的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妊娠与菌斑指数及龈沟出血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病变程度与妊娠的关系。方法:孕妇41例,同期未怀孕的健康女性40例(对照组)为对象。孕妇组孕3~5个月,对照组年龄与孕妇组匹配,检查记录PLI、SBI。结果:孕妇组的PLI、SB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是牙周疾病加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在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诱导的不完全肌松状态下,脑电双频指数(BIS)和熵指数对麻醉深度评价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的慢性鼻窦炎行鼻窦开放手术患者50例,入手术室后(T0)麻醉诱导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设置初始预期血浆浓度为2.1μg/ml,达到预期血浆浓度后(T1)每30 s增加0.3μg/ml,直至睫毛反射消失,待患者意识消失(T2),再增加0.5μg/ml(T3),达到此血浆浓度后30 s给予罗库溴铵0.6 mg/kg(T4),1 min后行气管插管术,并记录T0~T4及气管插管时(T5)、气管插管后1和3 min(T6、T7)、切皮即刻(T8)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BIS、状态熵指数(SE)及反应熵指数(RE).结果 与T0比较,其余各时间点BIS、RE、SE均明显降低(P<0.05);MAP、心率均在正常范围内;各时间点RE均较SE明显升高(93±9比87±5,88±12比82±12,73±25比72±21,57±21比56±22,46±16比43±17,39±14比37±12,36±14比34±11,35±11比32±9,39±15比36±12)(P< 0.05).麻醉诱导期间BIS与SE、RE在各时间点呈正相关(r=0.887、0.901,P<0.01).结论 在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诱导的不完全肌松状态下,BIS、熵指数皆可较为准确地评价麻醉深度,且两者相关性良好;而其中RE是最灵敏、最迅速评价麻醉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在职业危害现状评价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选择扬州市某蓄电池厂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危害因素检测,应用单项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整改前:铅尘点合格率为57.1%,最高超标3.2倍(涂片岗位);铅烟点合格率为37.5%,最高超标3.67倍(铸焊岗位);噪声点合格率为90.9%,最高超标3.1dB(A)(制粉岗位);氢氧化钠、硫酸、苯、甲苯、二甲苯等项未超标;综合指数I=1.63,职业危害等级为IV级,该项目卫生工程防护措施不合格。整改后:铅尘合格率为85.7%,最高超标0.92倍(涂膏岗位);铅烟合格率为75.0%,最高超标0.67倍(拉网岗位);I=0.81,职业危害等级为I级,该项目卫生工程防护措施合格。结论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法适合于超标点数较少且超标水平不高,依据目前的工艺设备、控制措施及防护条件不能或很难达到职业有害因素全部合格的项目评价,评价过程中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综合作出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超声对年轻肥胖男性颈动脉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增加的预测价值,探讨其增加是否预示着将来会发生血管功能障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参加健康体检的48例年轻肥胖男性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与观察组年龄相当的100例体重正常的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均无其他局部或系统性疾病.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常规颈动脉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计算颈动脉RI和P1.结果 观察组的RI、PI、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0.70±0.10比0.60±0.10、1.48±0.30比1.00±0.10、(36.6±3.4) kg/m2比(23.6士1.6)kg/m2、(127.5±14.3)mm Hg(1 mm Hg=0.133 kPa)比(110.5±11.0) mm Hg、(78.8±9.8) mm Hg比(69.9±7.6) mm Hg、(27.5±19.6) mU/L比(8.8±8.8) mU/L、(3.7土1.6) pmol/L比(1.8±1.2) pmol/L、(3.9±2.0) mmol/L比(2.1±1.3) mmol/L、(3.1±0.7) mmol/L比(2.3±0.7) mmol/L、(4.0±4.4) mg/L比(1.3± 1.2) mg/L,P<0.05].结论 血压正常、无其他心脏危险因素的年轻肥胖男性血管的特征性表现为血管顺应性降低和阻力增加.年轻肥胖男性的血管初期表现为动脉管壁的功能改变,早期的干预如节食、运动是否能提高血管的功能还需进一步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及孕期BMI增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初产妇3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4(Ⅰ组)、4≤BMI≤6(Ⅱ组)、>6(Ⅲ组)分组,并分别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孕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肥胖组孕期BMI增幅≥4者剖宫产、巨大儿明显增多(P<0.05),孕前正常组孕期BMI增幅>6者剖宫产、巨大儿明显增加(P<0.05);孕前肥胖组、孕期BMI增幅>6的孕妇,其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与母婴预后有密切关系,控制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可以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TyG)与机体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自2018-2019年建立的中国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中西安城市人群队列基线调查,根据TG和FPG构建反映机体胰岛素抵抗(IR)的TyG及TyG-BMI,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构建反映机体炎症的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TyG与SII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有11 491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调整协变量后,TyG每增加1个单位,高SII的风险增加21%(OR=1.21,95%CI:1.12~1.30),TyG处于Q4组人群高SII的风险是Q1组的1.34倍(OR=1.34,95%CI:1.18~1.52)。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进一步证实TyG与SII关联稳定。在BMI位于18.5~23.9 kg/m2的人群中,TyG作为连续变量时每增加1个单位,高SII的风险增加31%(OR=1.31,95%CI:1.18~1.45),作为分类变量时Q4组高SII的风险是Q1组的1.52倍(OR=1.52,95%CI:1.27~1.83);在BMI位于24.0~27.9 kg/m2的人群中,TyG作为连续变量时每增加1个单位,高SII的风险增加20%(OR=1.20,95%CI:1.07~1.35),作为分类变量时无统计学关联。结论 IR水平升高与机体炎症的发展密切相关,BMI可能调节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超重或肥胖前早期预防IR水平升高对于机体炎症的控制可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急性白血病患者免疫指标、凝血指标、基质衍生因子-1α(SDF-1α)、乳酸脱氢酶(LDH)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12例,其中初诊未治疗50例(初诊组),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62例(完全缓解组),同期另选8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3组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标、凝血指标、SDF-1α及LDH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初诊组及完全缓解组CD4^+、CD4^+/CD8^+、NK、PLT、MPV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CD8^+、D二聚体、SDF-1α、LD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组CD4^+、CD4^+/CD8^+、NK、PLT、MPV水平显著低于完全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CD8^+、D二聚体、SDF-1α、LDH水平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较为异常、凝血功能及相关因子表达紊乱,临床上动态观察患者上述因子水平,对患者的恢复可能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及分析脉压指数、体质指数与脑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在脑卒中早期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脑血流功能检测的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现场问卷获取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及疾病史;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并计算体质指数、脉压、脉压指数及平均动脉压;同时完成脑血流动力学监测。脑血流动力学指标高于≥75分为脑血管功能正常组,<75分为异常组。将研究对象按脉压指数分为高、中、低3个亚组,按体质指数分为体重过低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4个亚组,分别计算和比较不同组脉压指数水平及体质指数水平与脑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2375人,年龄为(52.6±7.3)岁,男性7275人(58.79%),女性5100人(41.21%)。脑血管功能正常组9900人(80.00%),异常组2475例(20.00%)。汉族、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异常率更高,且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脉压指数、平均动脉压均高于正常组(P均<0.001)。在不同脉压指数亚组中,左右侧平均血流量、平均流速、最大流速、最小流速、临界压水平随着脉压指数水平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外周阻力、脉搏波速、特性阻抗、动态阻力、舒张压与临界压的差值均随脉压指数水平上升呈上升趋势;在不同体质指数组中,肥胖组左侧平均血流量均低于过低组、正常组和超重组;肥胖组右侧平均血流量均低于正常组和超重组,且高于过低组。左右侧平均流速、最大流速、最小流速随着体质指数水平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外周阻力、脉搏波速、特性阻抗、动态阻力、临界压水平、舒张压与临界压的差值随体质指数水平上升呈上升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汉族、有高血压病史、有糖尿病病史、脉压指数、体质指数是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的危险因素,脉压指数、体质指数越高,脑血流异常的风险越高。结论脉压指数、体质指数水平越高,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的可能性越高,当出现过高的脉压指数及体质指数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在关注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同时,应对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单项异常参数予以重视和纠正,最终实现有效预防脑卒中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