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腧穴研究是针灸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2年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针灸类期刊目录中记载的腧穴内容文献主要涉及5个方面:穴位应用方法探讨、穴位主治研究、选穴配伍思路研究、解剖结构分析、穴位特异性研究。多数文献侧重于穴位解剖结构研究,腧穴与非穴或某穴与它穴表现的各种特性的研究。腧穴解剖结构研究初步表明,穴位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穿经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道和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在身体中轴的浅出交汇部位。腧穴特性研究运用多学科领域技术,揭示了腧穴特性现象。  相似文献   

2.
穴位形态结构配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邵水金 《中国针灸》1996,16(5):23-24
穴位形态结构配布的研究邵水金导师:严振国(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主题词穴位/解剖学和组织学,神经解剖学,血管,淋巴系统祖国医学认为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施术的特定部位。为什么穴位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在穴位处有哪些组织成分参...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针灸穴位和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数字人数据和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核磁共振成像(MRI)数据,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并与中医经络相比较.并对全身筋膜结缔组织支架进行生物进化和胚胎发育分析.结果: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显示出与中医经络记载走行接近的影像结构,提示全身的结缔组织均与经络密切相关.结论: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是人体筋膜支架;经络的组织学结构为的非特异性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穴位是筋膜上在接受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提出一种新的解剖学分科方法和学术研究领域:筋膜解剖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针灸穴位和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数字人数据和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核磁共振成像(MRI)数据,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并与中医经络相比较.并对全身筋膜结缔组织支架进行生物进化和胚胎发育分析.结果: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显示出与中医经络记载走行接近的影像结构,提示全身的结缔组织均与经络密切相关.结论: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是人体筋膜支架;经络的组织学结构为的非特异性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穴位是筋膜上在接受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提出一种新的解剖学分科方法和学术研究领域:筋膜解剖学.  相似文献   

5.
穴位高密集区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穴位在头顶、颞区、躯干中央部、四肢末端高度密集的可能原因。方法:层次解剖15具成人尸体,观察头顶、颞区、躯干中央部、四肢末端穴位高密度集区的形态结构。结果:在上述穴位高密度区均可见厚实连续的致密结缔组织结构包括腹膜、增厚的深筋膜或两者混合体,并有神经终末和伴行血管穿过上述结缔组织结构分布于其表面。结论:穴位高密集区与含有血管神经终末的结缔组织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经络穴位的准确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穴位的准确测量,是指经穴范围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之间筋膜间隙疏松结缔组织富集带区的长度、宽度、深度和粗度比较准确的数值测量。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机体气血运行通道的主要干线,络脉是经脉的大小分支。《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从解剖观察看,“分肉之间”是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之间的筋膜间隙中,其中包括疏松结缔组织、神经、血管、淋巴和组织液。可以形成“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组织间隙)的气血运行通道。在针灸疗法中,“循经取穴”如果准确时,那就可以提高疗效。针刺偏了,或过浅,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针灸穴位和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数字人数据和CT,MRT数据,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并与中医经络相比较。对全身筋膜结缔组织支架进行生物进化和胚胎发育分析。结果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显示出与中医经络记载走行接近的影像结构,提示全身的结缔组织均与经络密切相关。结论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是人体筋膜支架。穴位是筋膜上在接受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作者提出一种新的解剖学分科方法和学术研究领域,即筋膜解剖学。筋膜解剖学认为人体是由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支架所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以及由已分化功能细胞所构成的功能系统所构成。  相似文献   

8.
胃经腧穴与结缔组织结构和钙元素富集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沈雪勇  承焕生 《中国针灸》1998,18(10):595-597
在 3具尸体上观察了胃经颈以下腧穴与结缔组织结构的形状学关系。结果 ,观察的 37穴中 ,2 2穴与筋膜相关 ,8穴与骨膜相关 ,6穴与血管神经鞘膜相关 ,1穴与关节囊相关。在 7例小腿标本的下巨虚穴处的骨间膜上的PIXE扫描结果显示其有钙元素富集现象。结果提示 ,经络和穴位与结缔组织结构密切相关 ,结缔组织可能具有传输能量和信息的功能 ,在经络传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中医研究所谢浩然等人以唯物辩证法为研究思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对“人体、尸体、动物材料”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经络穴位解剖观察,对经络的组织结构作了较具体的描述:经络是人体营卫气血运行的通道,其线路包括有卫气的基质带区以及运行营血的脉管;经隧是营卫气血运行通道的经络组织,在其组织间隙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神经、血管、淋巴、体液等多元组织;经络结构是“分肉之间”的筋膜间隙,具有多角、套管、复合、立体形的组织间隙结构;经络系统是“分而有合,合而有分”的整体独立系统。既是营卫气血的运行通道,又是独立的传递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0.
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定位下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进针角度和深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男性成人脊柱标本30具,按棘突下旁开1寸、0.5寸及0.3寸3种取穴位置,垂直进针并固定于局部.层次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的重要血管神经.结果:腰段夹脊穴区,在腰椎棘突下缘旁开1寸处直刺进针,针刺深度为(35.77±5.86)mm,针尖可触及关节突关节及其毗邻的骨纤维管、骨纤维孔,刺激穿行其中的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在腰椎棘突下缘旁开0.5寸、0.3寸处直刺进针,针刺深度均为(32.89±4.79)mm,旁开0.5寸进针,针尖可触及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在近椎板骨膜横穿骶棘肌处,旁开0.3寸处进针,针体进入上位脊神经后内侧支的终末支及伴行血管由深层穿骶棘肌、胸腰筋膜裂隙浅出皮下处.结论: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0.5寸和0.3寸处均有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分布,可将夹脊穴视为棘突下旁开0.3~1寸的穴区带.  相似文献   

11.
穴位的起源     
探讨穴位的起源,认为穴位的起源与古人鬼神邪祟致病的理念有关.鬼神邪祟所藏之处即为穴位,在病变局部直接驱除鬼神邪祟便成为最主要的治病思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以痛为腧”形象地说明了早期穴位的确定方法和应用要点,而《黄帝内经》时代毫针刺法的广泛应用则促进了穴位理论和经脉理论的融合,使得穴位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深化,穴位也因此成为人体气血运行的关键部位.从穴位概念的产生到定型实际上展现了由巫术到医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Professor QIN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heory of Governor Vessel and focuses on the regulation of the yang qi in the Governor Vessel. In the early 1960s, he put forward the viewpoint that the Gov ernor Vessel is mainly used to treat such diseases of the limbs as cervical and lumbar retrograde affection,apoplectic sequelae and syringomyelia. In Chinese medicine, the Governor Vessel is considered as the sea and commander of yang meridians, dominating the yang qi throughout the body and connecting the hand and foot yang meridians. Professor QIN applies the theory of Governor Vessel to harmonize yin and yang, qi and blood, ultimately to treat various miscellaneous disorders. Gradually, he gets used to use the Governor Vessel to treat miscellaneous diseases. Clin ical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acupoints of the Governor Vessel have better effects than the local acupoints in the treatment of miscellaneous diseases.His clinical experience is presented as follows.  相似文献   

13.
为配合<腧穴名称与定位>GB 12346-2006)的推广应用,笔者针对2006年版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腧穴部位>GB 12346-90)的差异作了介绍,阐述了标准的名称、定穴体位及方位术语、体例几个方面的改变,以及标准具体内容的修订包括标志穴的设定、骨度折量的调整、经脉与经穴名称的调整及经穴定位的修订及腧穴的调整5个方面,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全耀  姚斐 《河南中医》2021,(2):188-191
五经隶属于五脏,是通灌五脏的经脉,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五经穴"是五指经络,是五经应用时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为五脏特定穴,通过"推五经",可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幼科推拿秘书》通过五指的经络、穴位与五脏建立联系,创立"五指经穴通连理论",故"五经穴"可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疾病,诊治疾病时,辨证取穴,归经施治,符合"推经治脏"的理论。《易经》的八卦理论、阴阳理论、经络腧穴理论、全息学说、解剖结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推五经"治疗小儿五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施治。小儿脏腑未全,形体未盛,经络不全,小儿推拿特定穴可补益气血,气血足,则脏腑实,故"五经穴"治疗五脏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其主要存在“静息”和“敏化”两种状态。在临床上,本课题组依据腧穴在疾病状态下的力敏效应来选取针刺穴位,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对患者进行经络诊察的过程中,应用“循、按、扪、切”等操作手法刺激到人体某一个部位时,会即刻引起患者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的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且该脉象的变化可随刺激的停止而消失,继续而重现。本课题组根据《易经》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理论观点,再加上理论上医源于易,医易本属一家,所以就二者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临床可类比应用。本研究结合自身对该理论观点的理解,通过临床经络诊察刺激患者在疾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引起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的临床实践方式,选取针刺穴位,收效颇著。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依脉定腧”的新型取穴方法,指明了引起脉象变化的特殊部位即为患者在生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是针刺治疗起效的关键穴位。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中西医对照的方法研究经络的实质,认为中医学的经脉、营血、经筋、卫气和皮肤是经络实质。西医学的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是经络实质的主体;肌肉和皮肤属于经络实质次要部分。中医学的脉对应的是西医学的血管和淋巴管;中医学的经筋对应的是西医学的肌肉和神经;中医学的营血对应的是西医学的血液和淋巴液;中医学的皮肤是西医学的皮肤。卫气的功能至关重要,其功能与多种神经功能相仿,其位置又与神经血管相傍行一致。  相似文献   

17.
马廷辉 《针刺研究》2002,27(4):308-310
本文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经络间的内在实质联系的论述总结出十二经络阴阳二气盛衰和经脉交接的规律 ,认为经络阴气变阳气在于手 ,阳气变阴气在于足 ,故十二经中经络阴气始于足 ,汇于胸 ,上散于手 ;经络阳气始于手 ,汇于首 (头 ) ,下泻于足。阴阳二气交换转变形成大周天。  相似文献   

18.
Complementary acupoints, as a kind of theory of acupoint combination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the meridians of the body surface.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the meridian and zangfu theory, as well as our own experience.The acupoint combinations are simple, unique, and have curative effect.Less acupoints are involved and the treatment shows highly effect.We put forward "complementary acupoint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roblems.The complementary acupoints refer to the acupoints that are located on the corresponding medial and lateral sides of the limbs or in the front and back parts of the body trunk, adjusting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As for a pair of corresponding points, one is located at the pathway of the yin channel and the otheris located at the pathway of the yang channel.They are yin and yang correspondence, or exterior-interior correspondence in the upper and part of lower limbs.For the location of acupoints, understanding one means knowing two.In operation, point-topoint puncture(inserting one needle on every one-side point) or joined needling two points(inserting one needle, and the relative another point has qi arrival) of two complementary acupoints is creat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用穴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相关文献。纳入文献数据经规范化处理后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涉及的腧穴、腧穴归经、归属特定穴进行分类整理,采用SPSS statistics 23进行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93篇,涉及93首针灸处方,包含十四经穴154个、经外奇穴9个,用穴总频次1047次。涉及的高频腧穴有足三里(43次)、阳陵泉(42次)、三阴交(40次)、合谷(39次)、曲池(36次)等,涉及的特定穴以交会穴的用穴数和频次最多,十四经脉中阳经使用频率(72.60%)明显多于阴经(27.40%),以膀胱经用穴数和频次最多。高频腧穴可聚为6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曲池→合谷"为最常用腧穴配伍。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注重通补结合,取穴以阳经腧穴为主,尤以膀胱经、督脉、阳明经为重,多使用特定穴以调整脏腑,大致从补益肝肾、醒脑开窍、补血养心、活血通络、熄风舒筋、温阳补髓6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Warming and activating Yang of Governor Vessel therapy works mainly on the acupoints in Governor Vessel. It is a therapeutic method of accelerating qi and blood circulation, balancing the human body and improving immunity through warm or hot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