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8):115-117
目的探讨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与抗凝血酶(AT-Ⅲ)对评价肝硬化患者疾病状况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51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及AT-Ⅲ指标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PT、APTT及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FIB的含量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二聚体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AT-Ⅲ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PT、APTT、TT及D-二聚体呈逐渐上升趋势,而FIB、AT-Ⅲ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针对肝硬化患者,对其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AT-Ⅲ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可以客观的评价患者的凝血状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的检测对评定肝硬化患者肝损伤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7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甲组,再选取同期的健康成人47例为乙组,对两组患者的FIB、APTT、PT、TT、D-二聚体的水平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甲组APTT、PT、TT、D-二聚体比乙组健康成人明显延长,FIB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A、B、C级患者的APTT、PT、TT、D-二聚体依次延长,FIB则依次降低。三个级别中任何两级患者的FIB、APTT、PT、TT、D-二聚体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肝病所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能协助医生对肝脏受损程度进行准确评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东亚希森美康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别检测4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和40例肝硬化组(代偿期20例,失代偿期20例)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延长,Fg降低、D-二聚体、FD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失代偿期与代偿期相比PT、aPTT、TT显著延长,Fbg显著降低,D二聚体和FDP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纤溶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病患者的病情观察、出血的预防和及时抢救、治疗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项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实验室检测对肝硬化患者治疗、预后的意义。方法测定58例肝硬化患者(其中Child-A级25例,Child-B级21例,Child—C级12例)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含量。结果Child—A级与对照组比较,PT、APrr时间延长,D-二聚体含量增高,FIB血清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hild-B、Child—C级与Child—A级比较PT、APlTr延长,D-二聚体含量增高,FIB血清含量下降,并且随着分级的增加差异更加明显。结论通过联合检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含量可以观察病情,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联合D-二聚体(D-D)水平检测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1年6月三明市第二医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乙型肝炎未肝硬化的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四项及D-D水平,比较观察组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与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D水平,比较观察组凝血四项及D-D水平正常和异常患者的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FIB低于对照组,D-D、PT、APTT、FLB及TT均高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D-D、PT、APTT、FLB及TT均高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FIB低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P<0.05);D-D、PT、APTT、FLB及TT指标正常的患者出血率显著低于异常的患者(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与乙型肝炎未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代偿性肝硬化与失代偿性肝硬化,其凝血四项与D-D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凝血四项与D-D水平异常的患者出血率显著高于凝血四项与D-D水平正常的患者。通过凝血四项与D-D水平检测可以预测患者出血风险,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宋莉  李春阳 《中原医刊》2011,(22):86-87
目的研究早期快速输注冷沉淀对剖宫产术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剖宫产术后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输注晶体、血浆、红细胞悬液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输注冷沉淀10~20u,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h分别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胛)、部分凝血活酶时闻(AF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结果观察组输注冷沉淀后PT、APTT、TT较输注前缩短,FBG较输注前增加,D-二聚体较输注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输注冷沉淀后TT、PT、APTT均少对照组,FBG大于对照组,D-二聚体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后大出血治疗中,早期快速输注冷沉淀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7.
邓碧兰  庄燕玲 《海南医学》2011,22(8):117-119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对各型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和87例临床已确诊为肝病患者的PT、APTT、FIB、TT和D-D。前四项采用自动血凝仪检测,后一项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结果不同的肝病患者PT、APTT、FIB、TT和D-D与健康组对比,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肝硬化、肝癌患者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IB含量降低(P〈0.01),D-D水平较高,分别为72.2%和60.0%。急性肝炎组PT时间延长(P〈0.01)、APTT时间也延长(P〈0.01)、TT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平为18.8%,慢性肝炎组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IB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D-D水平为7.4%。各型肝脏疾病PT、APTT、TT的值和D-D水平呈现肝硬化组〉肝癌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而FIB则相反。结论 PT、APTT、FIB、TT和D-D可客观地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这可以为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动态观察以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晓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6,(27):3828-3829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92例肝硬化患者,按其病情分为肝硬化代偿组48例,肝硬化失代偿组44例,选取同期正常肝功能者46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统计分析3组患者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结果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显著长于正常肝功组(P<0.05);肝硬化组纤维蛋白原(FIB)显著低于正常肝功组(P<0.05);肝硬化失代偿组的 PT、APTT、TT 均显著长于肝硬化代偿组(P<0.05);肝硬化失代偿组FIB显著低于肝硬化代偿组(P<0.05)。结论凝血四项检测对于肝硬化患者凝血状况及病情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血浆D2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日本sysmex公司提供的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44例正常对照组,44例肝硬化组的胛、TT、APTT、Fbg和D2聚体进行检测。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相比,PT、AFFTT、TT明显延长和D2聚体均明显升高(P〈0.01),Fbg明显减少(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凝血四项及D2聚体含量检测对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状况和病情观察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血液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术中均采用北京京精自体3000P 型血液回收机自体血回收技术回输自体血,对照组15例不用自体血回收技术,根据术中出血量决定是否输入库血。分别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后测量激活凝血时间(ACT)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酶原(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G)、D-二聚体等。比较两组患者 ACT、PT、APTT、TT、FBG、D-二聚体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后ACT、PT、APTT、TT、FBG、FDP-G、D-二聚体等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3000P 血液回收机回输血液对血液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与不回输自体血液对血液凝血纤溶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爱萍 《四川医学》2009,30(9):1463-1464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B)采用法国思达高STAGO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采用法国血细胞分析仪ABX PENTR120检测。结果肝硬化组PT、APTT、TI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肝硬化级别的增加,PT、APTT、TI逐渐升高(P〈0.05),而FIB逐渐降低(P〈0.05)。肝硬化组MPV、PDW、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肝硬化级别的增加,MPV、PDW、P-LCR逐渐升高(P〈0.05),而PLT逐渐降低(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GGT)、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在Child—Pugh分级中的价值。方法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GGT、CHE、TBA及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对照组30例比较。同时比较在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状态时这7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GGT、TBA血清含量明显升高,PT、APTT、TT时间延长,而CHE、FIB血清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且在不同肝功能分级时,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肝硬化患者GGT、CHE、TBA、PT、APTT、FIB、TT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肝功能分级的上述指标变化相异,故联合检测上述各值可为临床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及预后判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及预后判断的相关实验项目变化。方法126例不同Child—pus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测定血清前白蛋白(PA)、r-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汁酸(TBA)、总胆固醇(Tc)水平及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另选取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同时检测以上八项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GGT、TBA血清含量明显升高,PA、TC、FIB含量明显下降,PT、APTT、TT时间延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ChildA、B、C三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A、GGT、TBA、TC、PT、APTT、TT、FIB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分级,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例危重症患者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A(〈12分)、B(12—25分)、C(〉25分)三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不同评分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I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的水平变化与APACHEⅡ的关系。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危重症患者AFFT、PT、TT明显长于D组,PLT和FIB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AFFT、PT、TT明显延长,PLT和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IT、APTT、TT显著高于A组和B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A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的PT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略高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LT和FIB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PT、APTT、TT、FIB和PLT对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轻重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FIB水平,探讨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肝硬化23例,原发性肝癌10例,重型肝炎15例,慢性肝炎12例,观察各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值、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凝血酶凝结时间(TT)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肝病的加重,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呈逐渐升高趋势,FIB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FIB明显低于慢性肝炎组(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测是反映肝脏合成、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检测肝病患者的凝血指标,能够预测肝病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肝脏疾病患者的PT、APTT、TT、FIB、D-D五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探讨肝脏疾病患者的凝血系列指标变化.方法 对104例慢性肝炎、95例重症肝炎、102例肝硬化、97例原发性肝癌和110例正常对照组的凝血五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重症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D-D四项检测结果均显著增高(P<0.01),而纤维蛋白原显著减低(P<0.01);慢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T、APTT、TT、D-D四项检测结果均明显增高(P< 0.05),而纤维蛋白原明显减低(P<0.05).结论 动态观察凝血系列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肝脏疾病各病程凝血因子的损害程度,对进一步防治出血、防止DIC、判断预后和降低病死率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探讨其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糖尿病无合并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并比较.结果 三组间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有/无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无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APTT、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有/无合并脑梗死组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APTT、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功能Ⅰ~Ⅱ级APTT、FIB、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心功能Ⅲ~Ⅳ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凝血功能检测可用于糖尿病有无脑梗死合并症发生的界定,特别对心功能级别不同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其检测指标可反映心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8.
谭少宏  黄鸿萍 《广西医学》2014,(12):1725-1727
目的探讨感染性腹泻患儿血内皮素(E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变化。方法感染性腹泻患儿60例,其中轻型、中型、重型各20例,健康婴幼儿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ET、D-D、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值。结果各组间ET、D-D、FB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泻程度越重,ET、D-D、FBG水平越高(P〈0.01);各组APTT、PT、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患儿血ET水平与D-D水平呈正相关(P〈0.01),D-D水平与FBG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重型腹泻患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5例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与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PLT、PCT显著降低(P〈0.05),MPV、PDW显著升高(P〈0.05),PT、APTT、INR明显延长(P〈O.05),FIB明显减少(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血小板参数及凝血相关指标检测对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判断有无出血倾向、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哲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1,31(6):418-419,422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S)患者血浆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ACL-7000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46例、正常妊娠晚期妇女45例及PIHS患者125例的血浆凝血指标及D-D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正常晚孕组和PIHS各组血浆PT、APTT、Fbg、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晚孕组比较,PIHS各组血浆PT、APTT、Fbg、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随着病情加重差异有增高趋势;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C的发病率随Fbg、D-D含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PIHS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产前测定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对评估病情,指导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