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3(IL-3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SLE疾病活动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和门诊就诊的SLE患者70例(其中活动期患者50例,缓解期20例),均符合2009 SLICC修改的SLE分类标准。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33水平,同时收集一些与SLE相关的临床指标[包括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补体C3、补体C4、Ig G、Ig M、Ig A、一些自身抗体]并进行分析。结果 SLE患者血清IL-33水平[(987.0±336.2)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777.5±238.8)pg/ml](P<0.05);SLE活动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1 055.9±356.7)pg/ml]高于缓解期患者[(814.6±196.9)pg/ml](P<0.05),缓解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疹组患者与非皮疹组患者、口腔溃疡组患者与非口腔溃疡组患者、脱发组患者与非脱发组患者、关节炎患者与非关节炎患者、狼疮性肾炎(LN)患者与非LN患者、溶血性贫血患者与非溶血性贫血患者、白细胞减少患者与非白细胞减少患者、血小板减少患者与非血小板减少患者、低补体C3患者与非低补体C3患者、低补体C4患者与非低补体C4患者血清IL-33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活动期患者中,抗SSB抗体阳性组血清IL-33水平[(1 315.4±306.7)pg/ml]高于抗SSB抗体阴性组[(998.9±344.3)pg/ml](P<0.05),抗核糖体P抗体阳性组血清IL-33水平[(897.5±291.5)pg/ml]低于抗核糖体P抗体阴性组[(1 152.9±362.2)pg/ml](P<0.05),抗双链DNA(ds DNA)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抗n RNP/Sm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抗Sm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抗SS-A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抗Ro-52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血清IL-33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375,P<0.05),与补体C4(r=-0.294,P<0.05)、白蛋白(r=-0.331,P<0.05)呈负相关,与24 h尿蛋白、抗ds DNA抗体定量、补体C3、ESR、CRP、Ig G、Ig M、Ig A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L-33水平在SLE患者中升高,并且与病情活动度相关,提示IL-33可能在SLE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与血清铁蛋白(FET)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于惠东县妇幼保健院进行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40例,按疾病的活动度分为稳定期组和活动期组,各20例,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FET、抗双链DNA(ds-DNA)抗体水平及SLE疾病活动度指标(SLEDAI)评分。结果稳定期组和活动期组FET、ds-DNA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活动期组FET、ds-DNA抗体水平及SLEDAI评分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组与活动期组患者FET异常率分别为4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FET水平与ds-DNA抗体、SLEDAI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41、0.620,P0.05)。治疗后2组患者FET升高例数较治疗前均下降,FET水平均降低,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T水平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可以将其作为诊断SLE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67例SLE患者为本研究观察组,同期选取22例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中IL-17、IL-23、HMGB1表达水平,分析三者表达与SLE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17、IL-23以及HMGB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LE活动组中IL-17、IL-23以及HMGB1水平均高于稳定组(P0.05),肾炎组HMGB1水平明显高于非肾炎组(P0.05),肾炎组IL-17、IL-23水平与非肾炎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IL-17水平与抗ds-DNA抗体水平、抗Sm抗体水平、补体C3、C4、IgM、IgG、CRP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SLEDAI呈正相关(r=0.703,P0.05);IL-23水平与抗ds-DNA抗体水平、抗Sm抗体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SLEDAI、IgM、IgG、CRP呈正相关(r=0.621、0.317、0.432,P0.05),与补体C3、C4呈负性相关(r=-0.456、-0.378,P0.05);HMGB1水平与抗Sm抗体水平、补体C4、CRP均无相关性,与SLEDAI、抗dsDNA抗体水平、IgM、IgG呈正相关(r=0.000,P0.05),与补体C3呈负性相关(r=0.000,P0.05)。结论血清IL-17、IL-23及HMGB1在SLE患者中显著高表达,且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这些指标可能对揭示SLE发病机制或控制病情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IL-33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SLE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60例SLE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的血清标本,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33的水平;应用ESR自动化分析仪和特定蛋白分析仪分别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分析IL-33与SLE、狼疮性肾炎(LN)、抗dsDNA抗体、SLE活动度指数(SLEDAI)、ESR及CRP间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血清IL-33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01);在SLE患者中,LN患者与非LN患者以及抗dsDNA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之间血清IL-33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患者血清IL-33水平与ESR及CRP呈显著相关性,而与SLEDAI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清IL-33异常增高与SLE的发病密切相关,且可能参与SLE的急性时相反应,但与SLE的整个活动过程无关,与SLE肾脏损伤及抗dsDNA抗体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瘦素在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检测30例初诊女性SLE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及30名正常对照血清瘦素的水平,并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IEDAI)、抗双链DNA(dsDNA)抗体、血沉(ESR)、抗核抗体(ANA)滴度及补体C3、C4做相关分析.结果女性SLE患者治疗前瘦素浓度为(13.05±10.58)μg/L,治疗后为(25.28±19.83)μg/L,均高于正常对照[(8.44±5.9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且SLE患者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血清瘦素水平与抗dsDNA抗体具有相关性(r=0.496,P《0.05),而与SLEDAI、ESR、ANA滴度、补体C3及C4间均无相关性(P》0.05).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与上述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SLE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引起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进一步升高,研究瘦素有可能为治疗SLE找到新的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清和尿液中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肾损伤分子-1(KIM-1)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LN患者60例作为LN组,LN患者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2000(SLEDAI-2000)评分系统分为LN活动组(SLEDAI评分≥10分)35例和非活动组(SLEDAI评分10分)25例;再按照ds-DNA抗体是否阳性分为抗ds-DNA抗体阳性组35例,抗ds-DNA抗体阴性组25例,另选取该院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血清及尿液中IL-18和KIM-1的表达水平。结果 3组血清和尿液IL-18和KIM-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N活动组血清和尿液IL-18和KIM-1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组与对照组,非活动组血清和尿液IL-18和KI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N患者血清和尿液中IL-18和KIM-1水平在抗ds-DNA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相关性结果显示:LN患者血清中的IL-18和KIM-1水平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尿蛋白定量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且补体C3、补体C4、红细胞沉降率及SLEDAI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LN患者尿液中的IL-18和KIM-1水平与白细胞计数、补体C3、补体C4之间呈负相关,且C反应蛋白、尿蛋白定量、红细胞沉降率及SLEDAI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LN患者血清和尿液中IL-18和KIM-1的水平均增高,说明IL-18和KIM-1在LN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且二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估LN严重程度及监测病情的活动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应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了SLE患者56例及健康人48例的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发现SLE患者活动期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SLE稳定期患者(P>0.01)及健康人(P<0.001),但稳定期患者血清sIL-2R水平和健康人无明显性差异(P>0.05),同时血清 sIL~2R水平增高和血清抗ds-DNA水平及血沉值呈正相关。结果提示SLE病程中有淋巴细胞活化,并以活动期为甚,检测血清sIL-2R水平较单纯检测血沉、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对判断SLE病人病情活动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23(IL-23)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SLE患儿138例为SLE组,另选取体检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将138例SLE患儿分为低活动组66例(SLEDAI评分9分)和高活动组72例(SLEDAI评分≥9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各组血清IL-18、IL-23及MCP-1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IL-18、IL-23及MCP-1水平对儿童SLE的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LE患儿血清IL-18、IL-23及MCP-1水平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LE组抗双链DNA(dsDNA)抗体、C-反应蛋白、IL-18、IL-23、MCP-1水平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补体C3、补体C4及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活动组血清IL-18、IL-23及MCP-1水平高于低活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IL-18、IL-23及MCP-1水平诊断儿童SLE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27.50、94.46、161.28 pg/mL,三项指标联合诊断儿童SLE的曲线下面积为0.924,其灵敏度(93.6%)和特异度(87.0%)较高。相关分析显示,SLE患儿血清IL-18、IL-23、MCP-1水平与SLEDAI评分及抗dsDNA抗体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SLE患儿血清IL-18、IL-23及MCP-1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儿童SLE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与其肾损的关系.方法 将118例SLE患者分为SLE活动组81例和SLE稳定组37例;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56例,正常对照组35例.抗C1q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抗ds-DNA抗体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采用速率法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采用邻苯三酚红法.比较各组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β2-MG和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的均值差异和阳性率或异常百分比,并分析118例SLE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浓度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β2-MG和24 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结果 抗C1q抗体浓度在SLE活动组为54.12±47.64 RU/ml,明显高于SLE稳定组9.87±19.36 RU/ml,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16.24±14.06 RU/ml)和正常对照组(0.84±1.28 RU/ml)(均P<0.01).抗C1q抗体在SLE活动组、SLE稳定组、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0.2%,10.8%,30.4%和0.0%.SLE活动组的抗ds-DNA抗体浓度也明显高于SLE稳定组、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SLE活动组的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高于SLE稳定组(P<0.05).以抗C1q抗体为变量,以SLEDAI、抗ds-DNA抗体、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为因变量,分别进行相关分析,SLE病人血清中的抗C1q抗体与SLEDAI(r=0.483,P<0.01)、抗ds-DNA抗体(r=0.372,P<0.01)和β2-MG(r=0.277,P<0.01)呈正相关,而与24 h尿蛋白定量无相关性.结论 抗C1q抗体水平是判断SLE疾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其浓度变化可作为临床判断SLE患者有无肾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水平与SLE活动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伟英  李广然  梁伟  阳晓  何新生  方芳  余学清 《新医学》2004,35(11):667-668,688
目的:观察SLE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SLE疾病活动性、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4例活动期和21例静止期SLE患者的血清MIF浓度,并以18名正常人作对照,观察SLE患者血清MIF的改变及其与疾病活动性、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SLE患者血清MIF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1),活动期比静止期显著升高(P<0.01).血清MIF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双链DNA(double stranded DNA,ds-DNA)抗体、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63,P<0.01,r=0.64,P<0.01,r=0.48,P<0.01);与血清补体C3、G4呈负相关(r=-0.57,P<0.01;r=-0.39,P<0.05);与抗核抗体无相关(r=0.16,P>0.05).结论:血清MIF浓度可作为SLE疾病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血清清蛋白是否可用于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性。方法2012年6月~2013年12月共有113例患者纳入研究,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要求,男性18例,女性95例,血清清蛋白、补体(C3,C4)、抗dsDNA抗体等检测项目于就诊当天完成,所有患者进行SLEDAI评分,按SLEDAI评分将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72,SLEDAI≥4)和缓解期组(n=41,SLEDAI=0~4),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水平进行比较,同时计算各指标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与缓解期相比,血清清蛋白(g/L),C3(g/L),C4(g/L),抗dsDNA抗体(U/L)水平分别为(35.76±7.19 vs 40.96±7.43,t=3.654,P=0.001),(0.68±0.23 vs 0.90±0.18,t=5.304,P=0.001),(0.13±0.06 vs 0.18±0.05,t=4.007,P=0.001),(229.00±203.95 vs 136.59±82.98,t=-3.384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清蛋白,C3,C4,抗dsDNA抗体水平与SLEDAI评分相关性分别为R=0.448,P=0.001;R=0.448,P=0.001;R=0.389,P=0.001和R=0.36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清蛋白,C3,C4,抗dsDNA抗体在判断狼疮活动与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783,0.720和0.658,其中血清清蛋白判断狼疮活动与否能力高于抗dsDNA抗体(Z=2.077,P=0.001)。结论血清清蛋白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标志物用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性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蛋白水平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SLE活动组(13例)和SLE缓解组(10例)患者血清BLyS和APRIL水平,以健康志愿者(23例)作为对照;同时将血清BLyS和APRIL水平与患者的临床检验指标(尿蛋白、抗dsDNA抗体)分组进行分析。结果:SLE患者组血清BLyS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活动期高于缓解期(P〈0.05);尿蛋白阳性组血清APRIL水平明显低于尿蛋白阴性组患者(P〈0.05);抗dsDNA抗体升高组血清BLyS和APRIL均高于抗dsDNA抗体滴度正常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增高,且增高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尿蛋白阳性组血清APRIL水平明显低于尿蛋白阴性组SLE患者,提示BLyS和APRIL可能参与SLE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王杨  罗钰鸿  廖媛 《新医学》2022,53(12):931-934
目的 探讨血清补体(C)及IL-25在SLE累及单个或多个器官系统时的表达差异,以及血清C3、C4、总补体(CH50)、IL-25、CRP、抗双链DNA(dsDNA)抗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51例SLE患者,按SLE累及器官情况分为单纯SLE组(58例)、单器官损伤组(67例,其中狼疮性肾炎51例、血液系统损伤13例、其他器官损伤3例)和多器官损伤组(26例,其中狼疮性肾炎合并其他器官损伤25例,血液系统损伤合并脑损伤1例)。观察3组患者血清C3、C4、CH50、IL-25、CRP水平和抗dsDNA抗体阳性率间的差异,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SLE患者血清C4、CH50、IL-25、CRP水平相近, 组间血清C3水平和抗dsDN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其他2组比较,多器官损伤组血清C3较低,抗dsDNA抗体阳性率较高(P均< 0.017)。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LE患者的C3水平与C4(rs = 0.73,P < 0.001)、CH50(rs = 0.81,P < 0.01)水平呈正相关,而与IL-25呈负相关(rs = -0.14,P < 0.001)。结论 SLE患者发生多器官损伤时血清C3水平下降、抗dsDNA抗体阳性率升高,检测血清补体水平对SLE患者发生多器官损伤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抗双链DNA 抗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诊疗的价值。方法将SLE疾病患者68例分为SLE疾病活动组43例和SLE无明显疾病活动组25例;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33例,健康对照组26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血清中抗dsDNA抗体,比较该抗体在4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差异,探讨抗dsDNA抗体定量检测在SLE疾病活动组与SLE无明显疾病活动组间的应用。结果抗dsDNA抗体在SLE疾病活动组、SLE无明显疾病活动组、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均值分别为126.41&#177;99.62、36.57&#177;65.10、10.87&#177;22.37和6.82&#177;11.09IU/mL;疾病活动组抗dsDNA抗体水平与其他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抗体在SLE中与血沉、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与补体C3、C4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抗dsDNA抗体定量检测对于SLE疾病活动性判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但不适合临床病程监测,即诊断的价值大于其监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病人血清中IL-1家族细胞因子、拮抗剂与可溶性受体含量变化与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泸州市中医医院于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SLE病人为观察组,同期6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另基于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miR-181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PCR法检测了30例SLE患者和30健康个体血清miR-181a,分析了其与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抗dsDNA抗体和SLEDAI-2K评分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和健康个体血清miR-181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7(P25~P75:78~354)和41(P25~P75:2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26,P〈0.01).SLE患者血清miR-181a与血沉、C反应蛋白、抗dsDNA抗体和SLEDAI-2K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51、0.63和0.55(P值均小于0.01).结论 血清miR-181a是评估SLE病情的有益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核小体抗体的发生与补体含量及SLE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及抗双链DNA(ds鄄DNA)抗体,用全自动特种蛋白仪检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根据抗核小体抗体的含量将46例患者分成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组(A组)和抗核小体抗体阴性组(B组),同时分别对这两组进行各实验指标分析。结果两组结果显示,A组中抗ds鄄DNA抗体、C3、C4、IgG、SLE积分与B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红细胞沉降率(ESR)、Hb、IgA、IgM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核小体抗体含量与补体C3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补体C4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SLE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抗核小体抗体在SLE的发生、发展及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标志SLE活动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目的观察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激酶(MAPK^ERK1/2)细胞信号通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肾炎(L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活化状态,探讨MAPK^ERK1/2通路在LN患者免疫异常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26例LN患者和21例正常健康对照者进入研究,取外周血分离PBMC进行体外培养,利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PBMC MAPK^ERK1/2蛋白磷酸化活化水平,比较LN与正常对照PBMC MAPK^ERK1/2活化水平的差异,并分析MAPK^ERK1/2。以活化水平与临床狼疮疾病活动的关系。结果LN患者PBMC中MAPK^ERK1/2信号通路呈高度活化状态,与正常健康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MAPK^ERK1/2蛋白磷酸化活化水平与狼疮疾病活动评分(SLEDAI)、血清抗双链DNA抗体呈正相关关系(P〈0.06)。结论LN患者PBMC MAPK^ERK1/2以信号通路异常活化,并与临床狼疮疾病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的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狼疮活动标准记分(LACC)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判断狼疮活动和活动程度,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35例活动、25例稳定SLE和20例对照血浆TNFα、sTNFRl和sTNFR2水平。结果 SLE患者血浆sTNFR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狼疮活动、稳定及对照sTNFR水平差异显著;SLE活动期sTNFRl、sTNFR2升高者显著多于稳定期。sTNF2水平与SLEDAI显著正相关(r=0.40,P<0.01);sTNFR1与sTNFR2显著正相关(r=0.62,P<0.001)。结论 SLE患者血浆sTNFRl、sTNFR2均升高,狼疮活动时sTNFRl、sTNFR2升高的患者明显增多,可作为判断狼疮活动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C1q抗体、IL-18对狼疮活动和狼疮性肾炎(LN)的价值。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对43例LN患者血清进行C1q抗体和IL-18检测,并与28例无肾炎临床表现的SLE患者作对照。结果LN患者血清中IL-18与C1q抗体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O.05)。LN患者中C1q抗体与IL-18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正相关(r=0.817、0.728,P〈0.05)。结论在LN患者中,存在着C1q抗体和IL-18的高表达。血清中C1q抗体和IL-18在LN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是反映SLE患者并发肾脏损害的重要指标,在LN诊断和判定其活动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