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插花的历史源远流长,受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国人认为花卉是神圣的,以一种崇敬的心情去对待她,修身养性、以花悟道,中国美学思想是崇尚自然,在插花艺术中,亦是崇尚道法自然,以自然之美来来体现中国美学的精髓。花卉应用于居室空间,其自然姿态给居室注入了勃勃生机,是空间变得更加温馨自然。  相似文献   

2.
正研究背景在设计领域中,自然形态设计一直备受设计师们的喜爱。产品设计、图纹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中广泛应用。法国雕塑家鲁登说过:"我并没有创造任何东西,我只是再发现。"艺术和设计与其说是创作,还不如说是认知、选择和结合的结果。在自然中再发现、再设计成了当下设计的热门话题。本文以自然形态视觉化为分析对象,了解自然形态视觉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以语言学中"语境"为背景,通过自然和乡村两方面探讨了语境化在具体建筑中的应用,举例分析了自然语境的建立方式,并将乡村语境划分为自然景观语境、乡村农业生产语境和乡村聚落形态语境三方面,分析了乡村自然语境的设计策略,从哲学理念、空间语境和形态展示三方面入手,对语境化设计在张家港双山岛旅游度假区项目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刻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近些年,当代建筑设计领域见证了设计思维从机械美学向自然美学、生态美学的华丽转身,伴随着视觉传媒与虚拟技术的极速发展,在建筑构思中渗透自然元素,融合自然过程,引发自然联想愈发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设计潮流与趋势,出现了许多极具启发性的优秀设计。文章将重点介绍探究自然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以供同行参考。前言万物皆归于自然,自然界是非常奇妙的,具有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合理的利用和发展新元素是人类的重要解决问题,当前社会情况  相似文献   

5.
魏箫 《中国园林》2022,(S2):122-125
启蒙理性下,神祇天国遭到怀疑,超自然的统治法则被理性拒斥,自然失去神造之物的魔力。个人不再从先验空间秩序中寻找自我定位,转而在世俗中建立人间的伊甸园。同时,18世纪末自然神论和泛神论倡导自然自足的完美,“场所精神”的神圣感可在自然景观中体验,风景式花园便是最完美的场所。因此,“仪式”不再独属宗教和超自然信仰,而是主体凭借经验理性,赋予无序以秩序,以有限把握无限的过程。以艺术之眼对打造和欣赏花园可看作一场世俗仪式,是科学理性与自然结合、城市与乡村妥协的中间产物。但这场为自然复魅的仪式值得反思,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风景式花园暗藏着现代初期英国人与人之间错综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些年康养空间的流行,新建和改造升级的热疗、康养空间正向多元化、艺术化、健康化和科学环保化等多方向发展.自然元素存在于大自然中,蕴藏着神秘的力量,不仅能够疗愈身心方面的疾病,缓解病痛,更能使人达到心情的愉悦的效果.青金石热疗空间和竹炭热疗空间在此次设计中进行了材料的创新设计,采用了多种自然元素和能量晶石以达到自然元素艺术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宿根花卉在城市园林绿地中,因其营造了美丽的生态景观,同时,降低了城市园林建设和维护成本,得到了广大市民及园林工作者的喜爱。作为一种园林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宿根花卉进行绿化、美化,充分发挥其种类丰富、生态各异的优点,合理配置,定会营造季相分明、色彩斑斓的城市园林景观,以达到"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四川建材》2017,(1):156-157
测井地质学依据测井数据,以地质学和岩石物理学为基础,进行测井信息和地质信息的正反演,从而解决相关的地质问题。自然电位测井利用自然电位曲线的变化来划分岩性;自然伽马测井通过伽马曲线来进行岩性划分、地层对比从而确定泥质含量;密度测井可以精确计算出孔隙度,区分储层中各种流体的性质;声波测井则可进行划分砂泥岩界线判断气层。通过测井曲线的形态及各个测井值的分析,可确定沉积相的几何形态、岩性、岩相、沉积构造、古流水及搬运方向与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6)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亦称"空间构成"。它是以一定的材料、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把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法则组成新的形象。立体构成以自然形象为源泉,将具体形象分解为点、线、面、体,使形体可在自然形态中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员,已存在数千年,总结了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基因、当代特征和新时代重要作用,以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眼光,明确了风景名胜区是新时代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的定位,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应以生态保护下的展示利用作为其优先管理目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风景名胜区为特色、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朱建宁 《中国园林》2012,(10):61-65
中国美丽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山水文化,并由此衍生出了强调“意境”美的山水园林.古人通过将客观自然提炼为主观意向,并以园林创造的于法将其再现,增强了对自然的欣赏与认知,同时也在游园的过程中获得了身心的放松与愉悦.然而随着中国山水园林的发展,造园者开始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意志,而忽略自然的客观规律,导致园林逐渐模式化与装饰化.在当代的园林建设中,应当传承中国古代园林的精髓,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自然,创造出真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2.
<正>写实油画是以油画为材料,在语言上不过分远离自然的绘画形态,依据自然进行审美的判断和表达。随着摄影和图像技术的出现和不断进步,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类似于照片的写实油画已远远落后于"照片",此就被认为以准确模仿为目的的写实油画来说,着实没有存在的意义。那么它存在的意义何在呢?在这科技不断更新的时代,只有清楚认识写实油画,才能更好的绽放它的光彩。写实油画的存在,首先是因为自身无可替代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写实油画的"写实"也只不过是写实油画的表象,语言的高度才是写实油画的实际评判标准。"写实"并非指无限接近真实的自然,而是画家因为承认自然的伟大,以自然作为自己艺术实践的依托而产生的结果。所以在现今社会中,写实油画仍无法被取代,依然有着存  相似文献   

13.
浅谈水景在大学校园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静 《山西建筑》2009,35(30):5-6
通过分析大学校园环境中水景的具体运用,提出注重校园环境水景运用中美学功能的同时也应注重其生态性和经济性,以力求营造一个优美、自然的良好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4.
《室内设计与装修》2009,(5):142-142
4月16日,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关于自然生态及中国人文传统的全新讨论”,题为“不自然”展。在这个展览中,非常传统的中国文人式的对自然的热情以一种“不自然”的方式被呈现。14位建筑师与艺术家利用富美家所提供的通常在厨房、实验室,或是快餐厅中可常常见到的人造材料创造出了家具、空间,或是未定义用途的物品。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2)
自然形态是自然界自然生成的物质形态,它给当今图形设计带来的灵感层出不穷。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图形设计应用的材料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文章以纸质材料为例,尝试探讨自然形态的图形化设计中材料应用给受众带来的新的视觉和触觉体验。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8,(3)
儿童是"自然之子"。幼儿园应该尊重儿童喜爱自然的天性,通过创设自然化教育环境、开展与自然探索相关的主题活动等方式,让儿童在绿色、环保、温馨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文章以"爱自然"园本课程为例,探讨了自然主题课程的建构意义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7.
《门窗》2015,(3)
在现代建筑中引入自然通风设计理念,是将古老通风方式与现代建筑技术相整合,该项技术的使用降低了空调等电气设备的使用率,从而实现建筑节能的目的,加强了人们与自然的沟通,提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使人们更加亲近自然,该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师较为推崇的技术手段。本文主要针对住宅建筑设计中自然通冈技术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20)
大自然丰富的素材带给艺术家无限的灵感,自然主义以写实的手法呈现事物形态,体现出艺术家对真实之美的探寻。自然主义风格是对自然的致敬,缘于远古先人对自然的敬畏崇拜之情。而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正视自然之美。人的审美活动将人与自然密切联系起来,人们深刻感受到自然之美,也从自然中了解到美的形式,将自然形态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从而创作出生机勃勃的作品。艺术家从自然中取材,从社会中提取情感,用写实手法再现事物的真实之美。这是对生命的热爱,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戴念牧 《福建建筑》2013,(5):9-11,15
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常常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地域与时代的某些特征,地域性建筑是自然适应性、人文适应性、社会适应性的统一,从空间角度看,内部环境更多地体现了人文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而外部环境则主要体现了自然适应性。文章中以云南怒江州体育馆建筑方案设计为例,探讨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如何更自然地融入其建筑功能内,但又保持体育馆的空间使用和现代建筑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董韬 《建筑师》2017,(4):32-39
本文由"建筑空间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却又被自然包裹。建筑与自然这对矛盾体,如何相互对立却又共生于场地之中"展开思索。RCR建筑事务所选择风景优美的小镇奥洛特作为事务所和实践的根据地,用现代的建筑语言和材料在自然中构建出人工与自然并存、互动的场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以建筑实践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