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软土地基深基坑开挖是岩土工程领域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以宁波某深基坑工程为例,针对工程难点,从坑壁土体变形控制、坑底隆起控制和土方运输3方面进行施工方法研究,并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方法对基坑周边土体的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及基坑底板的隆起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基坑施工未对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软土地基深基础工程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软土地基深基础施工结构的设计及布置形式,阐述了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了施工结构对土体环境及机械施工条件的影响,为其他软土地基深基础工程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析基坑工程对邻近天然气管道的有害因素、天然气管道保护措施。结合工程案例,探讨基坑工程保护天然气管道的措施。给出基坑周边地下管线的监测报警值。采用基坑支护结构专用软件进行基坑周围地表沉降计算,得到土体最大沉降量为53.9 mm,不满足规范对于周边柔性管线的要求。提出2种保护措施:加强基坑围护强度、土体加固。采用大型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进行模型计算,分析基坑开挖对天然气管道的影响及袖阀管注浆加固土体后对天然气管道的影响。燃气管道最大变形位移为41.38 mm,超出规范对于周边柔性管线的变形位移要求。经过土体加固后,管道的变形位移大幅下降,满足规范对于周边柔性管线的要求。工程设计方案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采取了加强基坑围护强度结合施工过程中进行管道监测的措施,土体加固方案作为管道变形位移超过监测预警值的应急方案。基坑施工过程中对省天然气管道进行监测,可知采取的保护措施有效且可靠,基坑施工期间天然气管道运行状态安全可控。文末附有基坑工程演示视频,可扫二维码观看。  相似文献   

4.
郑鑫 《中国市政工程》2013,(3):81-83,119,120
青草沙5号沟泵站工程是上海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中的1个子项,开挖深度为21.2 m,采用扩底钻孔灌注桩对泵站基坑底下的软土地基进行加固。介绍了扩底钻孔灌注桩施工的全过程及施工注意事项。工程选用特别设计的MRS800型钻头,优化工艺,运用新材料玻璃钢夹砂管,控制了扩底、成孔的质量。优良的桩基质量为后续超大深基坑开挖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上海软土地基使用扩底钻孔灌注桩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以天津港东疆围海造地形成的疏浚吹填软土地基加固工程为例,阐述了真空预压法加固疏浚吹填软土地基的加固机理,对现场的监测数据进行了成果分析,指出软基加固过程中不仅加固区域内土体变形明显,而且对周边环境影响显著,对周边的环境存在着危害。疏浚吹填土地基土体加固时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和侧向位移,土体的这种复杂变形会造成加固区周边管线破坏和构筑物裂缝的发展,应该对其影响进行实时监测,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MJS工法在上海12号线盾构进出洞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南京西路站~陕西南路站区间盾构进洞口地基加固土体距离轨道交通1号线隧道边缘最近距离仅为4米左右,竖向距离约为19米,土体以上又密布上水管、雨污水管等管线,给盾构推进、进洞施工带来了极大风险。管线改移代价大,1号线地铁隧道又是不可移动构筑物,加固位置又是淮海路繁华十字路口,为避免洞口加固施工对周边环境特别是轨道交通1号线正常运营的影响,保护周边管线安全,保障正常商业活动、居民生活和交通,本工程采用了全方位高压喷射工法(MJS工法)对进洞口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这是MJS工法在软土地区盾构进出洞位置的第一次成功尝试,为今后的相关施工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昌樊 《江西建材》2023,(1):249-250
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市政道路的施工环境较为复杂,不仅会受到建筑工程、管线工程等因素的影响,软土地基也会对工程施工造成一定的困难。文中主要分析了市政道路软土地基加固技术,希望为市政道路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层建筑、地铁隧道工程施工的不断展开,在闹市区开挖基坑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普遍.上海市属软土地区,基坑施工对周边土体的扰动非常大,从而对基坑周边已有建筑物的安全性产生很大影响.砖木结构建筑一般建造年代较早,当时的安全设计标准较低,建筑的整体性较差,强度储备不足,对地基土体变形的反应也较敏感,邻近的基坑施工甚至会影响结构的安全性.结合某工程实例,对砖木结构房屋因土体扰动引起的不均匀沉降损坏进行维修和加固作一些探讨,尝试通过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全面修复加固结构,提出了基础、上部结构墙体、木构件、混凝土构件等的不同加固方案,适度地提高了房屋结构的整体性和强度储备.  相似文献   

9.
基于ANSYS的某软土基坑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光辉  彭昊  高博 《山西建筑》2012,38(16):83-84
结合天津滨海地区的软土基坑工程,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基坑开挖变形性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基坑底部采用搅拌桩加固后对支护结构及周围土体的影响,对同类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刘月兰  毛红贺 《市政技术》2013,31(1):102-104
振冲碎石注浆桩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地基加固新技术,它将振冲置换法和压力注浆法处理地基技术结合,与加固土体形成复合地基,施工简便,质量可靠,有效提高了地基承载力和抗滑抗震能力。结合某排涝泵站基坑支护及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介绍了碎石注浆桩的技术特点和应用,以期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PM2.5概念、组成、来源及危害,从太原市的地形、地貌、气象特征对PM2.5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论述,对钢铁企业排放PM2.5的主要工序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太钢当前PM2.5的防控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与注册师制度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专业评估认证已成为教育界和关心教育人士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是中国开展得最早的专业评估认证,有近20年的专业评估认证的经验。文章分析了中国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的基本情况、中国建设行业注册师制度情况、对专业评估认证及注册师制度的思考,以及完善建设行业注册师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特雷克斯是一家经营方式独特的跨国公司,1986年创建于美国特拉华州.凭借其独特的收购兼并经营方式,在工程机械领域迅速扩张,不断将世界各地有名的单一工程机械品种生产商整合在自己的品牌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立了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构成的我国法定城乡规划体系,标志着我国城乡规划在法律制度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城乡规划法,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治情况,加强城乡统一规划管理,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它仅仅只是解决了城市和村镇的统一规划问题,对于存在于乡村地区的大量的自然,历史等资源的规划和保护,利用的问题,并没有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本文通过结合南京浦口的规划实践工作,提出基于城乡一体的规划编制设想,目的旨在探索地方层面的规划编制如何能进一步结合地区管理需要,实现规划与管理的无缝对接,充实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5.
瓷砖石材粘结剂和填缝剂泛碱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瓷砖、石材粘结剂和填缝剂等材料在施工后泛碱的产生过程、内在机理、泛碱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材料中存在过量的游离Ca2 、Na 、K 等,材料内部结构中存在毛细孔以及有水存在是材料泛碱的3个条件.只有严格控制材料的性能、正确的施工方法和采用合理的养护措施等消除产生泛碱的条件,才能有效防止泛碱.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的收缩、开裂及其评价与防治   总被引:79,自引:4,他引:75  
长期以来,混凝土的收缩性质受人关注,但除了大坝以外,通常只测定混凝土的干缩值,并以其评定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然而,随着对水泥与混凝土工程技术的不断研究发现,温度收缩和自身收缩的引起开裂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加速,弹性模量、徐变松弛等参数随之变化,造成开裂趋势明显加大。因此,更新评价和预测混凝土收缩与开裂的方法,寻求改善现今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方法已经十分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7.
采用GIS技术、GPRS技术及物联网传感等技术实现对城区"雨情"实时发布、"涝情"及时预警、"排涝"资源科学调度.并结合WebGIS地理技术设计和大型应用数据库系统,在此基础之上,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和重组.本系统在东营市上线运行以来,对大、暴雨监测,多次利用排水模型进行预警,针对实时降雨强度进行报警,通过短信、LED显示大屏等多种渠道对广大市民进行提醒,对人民大众出行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BIM技术可以实现各专业的协同设计,可在机电安装项目中,模拟所有管线的综合排布位置和工序,并进行施工模拟,为工程实际安装阶段的工作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该文从机电安装的角度,结合实际案例,在机电综合排布、碰撞检查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验证BIM技术在机电安装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并对BIM技术对安装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郑昕 《城市建筑》2014,(18):186-186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以及约束,导致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存在一些没解决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的一些背景,然后阐述了设计中应考虑的几点问题,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与发展小城镇,其目的在于集中人口、控制人口、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实现人口控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国要发展,环境要改善,国民素质要提高,农村人口(特别是山区人口)必须聚集。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必然趋势,结合国家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契机,利用小城镇的建设聚集农村和山区人口,做好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