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市开发区的空间规模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通过比较分析 ,认为我国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与国际比较偏大 ,而开发区的地均效益远远低于国际标准 ,规模偏大、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开发区空间扩张中存在的非产业因素的促动 ,形成了其土地利用中独特的以土地闲置为特征的“光圈”效应和“蜂窝”效应。从城市开发区规模与效益的不同特点出发 ,立足于我国国家高新区的经验数据 ,提出了一个开发区规模的建议性标准 ,从我国城市设立开发区的目的出发 ,提出了一个评价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开发区群的空间结构及产业分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长三角工业产业的主要载体,长三角开发区群的属性主要体现在其空间用地和产业构成两方面.从空间结构和产业发展两方面对长三角开发区群的总体宏观特征进行梳理,得出基本结论为:从空间结构上看,长三角开发区群呈现出明显的"点一轴"体系:"五心三轴+网络化基底";从产业特征上看,长三角开发区群在宏观产业结构存在同构现象的同时,存在产品间分工和产业链分工.  相似文献   

3.
中国开发区发展与城市空间重构:意义与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区是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载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不同的时期,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方式和影响强度是不一样的.论文总结了开发区对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开发区与城市空间关系的演进历程,提出我国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开发区的"孤岛"和"飞地"阶段、开发区对城市空间影响效应增强阶段,现在已经进入开发区与城市空间融合阶段.文章还对我国开发区当前面临的职住分离问题、管理体制与行政区划问题,交通系统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正>引言中国的城市空间扩张作为城市化的空间表征得到了全球学界的关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新城新区开发形式,涵盖了早期的卫星城、开发区以及世纪之初的新城开发,再到已持续20余年的国家级新区建设。据统计,国务院目前已累积批复了18个国家级新区,2015年至今批复了7个国家级新区,每个国家级新区相比原有城区,开发规模巨大,这也预示着未来这些地区快速的城市空间扩张和社会经济发展。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快速扩张后,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并确立了"新型城镇化"战略。特别是,习近平于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与大都市圈圈层重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内部差异、迁移人口、体系特征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选取9个变量,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分析长三角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因子分析结果显示,9个变量最后形成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和中心城市集聚水平因子.各市距上海的距离与其城市化水平呈反比,各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比,而各市中心城市的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程度对其城市化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最后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联系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三层三圈"的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布局设想、长三角大都市圈内部空间格局优化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长三角地区典型开发区的用地平衡表为研究样本,通过对相关案例用地构成的比较,归纳了部分长三角开发区用地构成的一般特征,最后剖析了开发区用地构成的影响因素及功能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7.
谢晖  王兴平  章建豪  严玲 《规划师》2007,23(6):15-20
当前,我国城市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规划重点应由"扩展"转向"优化",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和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打造效益型、节约型、紧凑型城市.节约型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难点在于城市中的各类开发区,优化产业、整合空间是节约型开发区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以效益为核心的节约型城市规划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8.
在辨析区域创新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利用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在2009—2018年的属性数据与关联数据,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测度长三角各市的创新能力与一体化发展水平;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探讨长三角区域创新和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演进特征。总括而言,研究时段内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趋势较好,但各市创新能力仍偏低,致使区域内创新和一体化耦合协调程度相对较低;空间格局演化方面,长三角各市创新能力和一体化参与度的耦合度变化较大,而耦合协调状态呈现出长三角核心地区较高、安徽省边缘城市较低的状态,总体上是在核心城市上海和各中心城市引领下向着区域协调均衡的格局演进。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投入合理配置、创新产出高效共享、创新环境协同优化等建议,以期对长三角区域创新和一体化协调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南京市国家级高新区为例,通过建立一套空间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南京高新区和城市空间效益的现状进行一系列相关的比较研究.分析评价国家级高新区对城市的贡献作用.并进一步提出高新区拉动城市空间效益的对策.为正确评价国家级高新区的历史功绩以及对城市的贡献作用和现实价值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兴平  钱德福  齐文 《规划师》2008,24(3):37-41
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空间规划应以"理性约束"为理念,引入空间准入的规划方法.基于空间准入的控制性规划方法对于城市开发区规划更具有针对性,也符合国家目前对开发区发展政策的需要.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以产业空间适宜评价为基本思路,确定空间效益准入门槛、环境准入门槛、开发强度准入指标、综合分区空间准八条件,以此形成综合的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提出:适宜的城市空间"紧凑"是一个关于空间结构的经济判断;在中国的城市化背景下,对"屠能-阿隆索"土地利用模型进行扩展,提出了人口和产业经济分布的理想模型──标准断面比较模型,以此作为工具,描述了"紧凑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应用于长三角的案例地区,对城镇群发展中的土地利用绩效进行了经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茂龙 《工业建筑》2014,(Z1):131-134,189
人口老龄化是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考虑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城市群是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地区。根据第五次、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情况。研究表明,老年人口数量在长三角地区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沿沪宁、沪杭甬发展轴,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呈逆核心边缘结构。人口老龄化水平区域差异的直接原因是人口迁移和老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城市规划、社会保障和文化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唐山高新区为例,参考国家政策及其他相关开发区统计数据,选取诸如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等空间效益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确定开发区空间效益的技术路线,为合理确定开发区空间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随着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崛起,电子商务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已经形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和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考虑到B2B电子商务是国内电子商务的主体,且覆盖的产品门类远大于B2C及C2C电子商务,试图通过对B2B电子商务企业网络数据的挖掘,剖析当前"大长三角"区域内电子商务经济的空间特征。发现长三角电子商务经济空间总体上呈现高度不均衡和带状集聚的特征",沪义集聚带"和"温台集聚带"构成了当前长三角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空间,不同于长期以来对长三角南北两翼产业空间格局的传统描述。这一巨大的混合经济空间的浮现显示了传统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的特征。这一借助互联网实现升级的过程在长三角的分布并不均衡,沪宁线上以"大工业""、重工业"为特征的城市在新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有所削弱",沪义集聚带"悄然成为长三角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  相似文献   

15.
段进 《规划师》2008,24(1):24-28
为应对将要到来的后工业时代和"非物质产品"需求的逐渐增加,长三角地区应抓住机遇,将创意产业作为城市多元经济中新兴发展的"一元",从生产总值和人口、各工业行业的比重变化和各行业的发展潜力、人才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城市集群中每个层次的城市的定位,达到既协同又错位发展的效果,以提高城市和整个长三角的竞争力.同时,城市规划也应关注"创意阶层"需要的多元化空间形态,力求为他们打造理想家园.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呼唤宁杭城市带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杭城市带发展,是优化长三角城市群内在结构的迫切需要.目前,长三角城市群的基本态势是,以沪为主、宁杭为辅,连接沪宁杭三大城市,形成沪宁、沪杭、宁杭三个城市发展轴,仿佛三角形的三条边,其中,沪宁、沪杭"两条边"较强,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城市连绵,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较高;宁杭"一条边"较弱,沿线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市规模小、密度低,尤其是大中城市密度低.只有加快宁杭城市带发展,才能改变这种强弱分明的不均衡结构,使长三角城市群成为名符其实的"金三角".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多数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交通发展对空间扩展被动适应的"圈层式"发展模式,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而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互动反馈机理是城市生长、变化的重要内因,这一点已经成为规划界的共识.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城市的"城市病",首要任务还是在规划中落实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我们对通过交通引导发展来推动昆山城乡空间优化发展进行规划实践.希望对长三角地区和我国其他地区类似城市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开发区再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三角开发区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开发区空间扩张受限的情况下再开发无疑是转型最重要的形式,对于不同的开发区而言,其再开发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开发区与主城的空间关系、开发区自身规模等要素来判定开发区再开发的模式类型,分析了各种模式功能、产业、空间再开发的特点,并最终总结了开发区再开发模式及再开发策略,期能对当前的开发区转型再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近日批准合肥、郑州、西安、成都、昆明、长沙、贵阳等七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期以来,这七个开发区在对外开放、吸收外资、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窗口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所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现在,把这七个开发区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改善中西部投资环境,加快中西部中心城市发展,完善对外开放格局将起到积极作用。有关人士指出,这七个开发区的升级,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中西部七个开发区升级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性,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关联性,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采用企业关联网络的分析方法,在全球、国家、地区三个空间层面上,揭示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家级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地区作为区域性城市群的主要异同所在,解析两个城市群在全球和国家体系中的网络关联格局、以及城市群内部的网络关联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