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焦海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61-2362
目的观察开塞露直肠、乙状结肠灌注治疗昏迷患者粪嵌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3例昏迷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采用0.1%~0.2%温肥皂水500 mL灌肠,治疗组45例采用开塞露直肠、乙状结肠灌注治疗粪嵌塞,观察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效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开塞露直肠、乙状结肠灌注治疗昏迷患者粪嵌塞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直肠粪嵌塞是肛肠科门诊急症之一,以儿童、老年人及肛门疾病手术患者为多发人群,其中以老年患者居多,常给患者带来痛苦,为迅速解除患者之痛及预防再发,结合老年人发病特点,我科采用手指掏挖、高压灌肠、益气养阴润肠通便之中药综合治疗32例老年人直肠粪嵌塞,取得较好疗效,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直肠粪嵌塞诊治分析,重视对该病的诊断以减少误诊.方法:对21例直肠粪嵌塞患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误诊思路、诊治经过进行分析.采用抠出嵌塞的粪块,解除直肠扩张状态等及时疗法.结果:经治疗,21例患者均进食好转,大便正常,随诊1~26个月未复发.结论:临床医生与护理人员应该对本病要加强认识,重视肛门指诊,以减少...  相似文献   

4.
韦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3,(19):2580-2581
目的分析肛肠病术后粪便嵌塞的原因,并探讨临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术后出现粪便嵌塞肛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0例患者经开塞露灌肠及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治疗,粪便嵌塞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开塞露和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治疗肛肠病术后粪便嵌塞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联合滴注式不保留灌肠治疗肛肠术后粪便嵌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符合标准的粪便嵌塞患者120例,以性别为特征分层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穴位按摩联合滴注式不保留灌肠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不保留灌肠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的舒适度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的55%(P<0.05).结论 穴位按摩联合滴注式不保留灌肠治疗肛肠术后粪便嵌塞,可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排便.  相似文献   

6.
我们采用3%双氧水灌肠法,治疗5例小儿直肠粪石,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治疗方法3%双氧水5ml~10ml灌肠,保留1min~2min;再灌入液体石蜡15ml~20ml;接着用生理盐水清清洗肠,扩肛,将粪石碎块及双氧水产生的气体全部排出.质地坚硬的巨大粪石初次范胸后仅表层软化,可先将此部分清除然后每日1次~2次重灌肠,直至粪石全部排出.辅助方法:用手指探查烘石硬度变化,随时将软化部分压碎,应用指报法协助粪石碎块排出.2结果本组1例误食松籽壳致肠梗阻者,粪石为7.5cmX6.5cmX6cm,经双氧水灌肠一次即愈.另4例均为先天巨结肠,粪石分别…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灌肠效果,我们对肛管插入深度对老年人灌肠效果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三年来凡需灌肠患者160例,年龄在58~78岁的男138例,女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A组为观察组,肛管插入深度scm。B组为对照组按原插入10cm。灌肠液均为0.2%的肥皂水。2效果评价标准与结果优:(肠道)清洁,检查效果好;良:(肠道)有少许粪水,但不影响检查效果;差:(肠道)不清洁,不能进行检查.须重新清洁灌肠。~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smin,甲组65人,占sl.2%;乙组2…  相似文献   

8.
妇科腹腔镜手术前口服恒康正清替代术前清洁灌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洁灌肠是由肛门经直肠灌人液体,达到软化粪块,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清洁肠道的目的,是妇科腹腔镜手术前为患清洁肠道的常用方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用传统的清洁灌肠方法为术前病人灌肠时,经常遇到灌肠液外流、病人耐受性差,影响灌肠效果,达不到清洁肠道的目的;且清洁灌肠后一些患过度腹泻,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甚至严重脱水。自2002年开始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前采用口服恒康正清(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观察其肠道清洁的效果及患的耐受情况和并发症,并与肥皂水清洁灌肠的肠道准备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灌肠液、灌肠方法、灌肠管灌肠后的效果。方法:选取胃肠术后腹胀或术后3—4天不能排气的患者,采取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4例,采用14群一次性吸痰管,0.9%生理盐水40ml加开塞露3支(每支20ml),插管入肛门30~35cm。对照组68例,采用14#一次性肛管,0.9%生理盐水50cm,插管入肛门15—20cm。观察两组患者灌肠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5.3%,两种灌肠方法解除胃肠术后腹胀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观察组方案优于对照组方案,对预防及治疗术后腹胀,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争取早日进食,增加营养,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效果明显,且灌肠液配置方便,操作简单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减少胎粪性便秘患儿灌肠的次数,对灌肠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深部清洁灌肠。改进后的灌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操作方法。深部清洁灌肠因插入较深,灌洗液可充分稀释粪块,结肠效果好,并可减少灌洗次数。  相似文献   

11.
患儿,男,2岁。因一次性食入西瓜种子约50g3天,腹胀、排便困难2天来院。查体:T37-5℃,神差、腹胀,肠鸣活跃,可闻气过水声。经肛门可见嵌塞的粪石,直肠指检距肛门2cm处扪及多刺、坚硬的团块。X线摄片提示低位结肠梗阻。诊断:西瓜种子粪石直肠内嵌塞。经口服轻泻剂及灌肠处理失败后,用血管钳经肛门自团块中心开始逐个将西瓜种子壳松动后取出。最后于肛门内注入开塞露20ml。数分钟后,残存已松散的种子壳全部排出,同时排出大量黄色稀便,肠道恢复通畅。幼儿对食物取舍尚缺乏判断能力,家长的疏忽使患儿误食大量西…  相似文献   

12.
大量不保留灌肠是治疗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可以清除结肠内的积粪,排出气体,软化粪便,解除便秘,刺激肠蠕动,减轻腹胀。临床上对于患肠梗阻的患者常早晚各一次给予大量不保留灌肠,每次需1000~2000ml灌肠液,其方法是将肛管润滑后,轻轻的插入肛门灌肠一次,平卧5—10min后入厕排便一次,1000—2000ml的灌肠液一般要分3—5次才能灌完,需要3~5d的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3.
肠梗阻是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 ,引起梗阻的原因众多 ,常见者有嵌顿疝、蛔虫或粪石嵌塞、肠套叠、肠粘连等。该病若诊治不当 ,可产生严重不良后果。本文就我院近 15年来收治的 15 6例小儿肠梗阻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性 119例 ,女性 37例。年龄 15天~ 13岁(平均 5 .6岁 ) ,其中 5岁以下 10 3例 ,5~ 13岁 5 3例。梗阻原因 :梗阻原因明确者 145例 (92 .9%) ,均为机械性肠梗阻 ,其中嵌顿疝 92例 (5 9.0 %)和蛔虫或粪石嵌塞 32例 (2 0 .5 %) ,肠套叠 15例 ,瓜子壳堵塞直肠 3例 ,肠粘连 3例 ;梗阻原因不明 …  相似文献   

14.
直肠指诊诊治粪嵌顿258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粪嵌顿,中医学称为“热结旁流”。从1994年~1998年共诊治粪嵌顿患258例者,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58例,男120例,女138例。年龄6~68岁,平均65岁。以58~75岁之间最多,青壮年少见。临床表现 患者大便数天未解(一般3天以上),便意感强烈,但不能排出正常粪便,反而出现便次增多、粘液便、漏粪水、里急后重等类似“腹泻”、“肠炎”、“痢疾”的表现。首先需行直肠指诊。若发现直肠内有大量粪便积存堵塞,则可诊断为粪嵌顿。2 治疗方法  粪嵌顿的治疗,首先要用直肠指诊将粪块捣碎,并…  相似文献   

15.
药物保留灌肠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利用肠黏膜吸收药物达到治疗效果。灌肠或导泻、清除肠内积食、积血或其他含氮物质,可用乳果糖口服或灌肠,剂量为30~100ml/d,从小剂量开始,以调节到每日排粪2~3次,粪pH5~6为宜;或用弱酸性液体灌肠亦可。长期的灌肠治疗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及心理压力,也给我们开展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6.
粪便嵌塞 粪便嵌塞是便秘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大量坚实的粪块聚积在直肠之内,依靠病人自身的能力已无法自行排出,往往不得不求助于他人用手指挖出,才能解除。这是一种肛门直肠生理紊乱状态,大多数属于并发症,而不是原发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李×,男,出生四天,住院号4193。出生后两天发现腹胀,哭闹不安,吮乳即吐,且混有少量胎粪及胆汁,无大便。体检:发育中等,心肺正常,腹部高度膨隆,腹壁肤色暗紫,静脉恕张可见。肝脾未触及。叩诊鼓音可见肠形及肠蠕动波。肠鸣音亢进,且闻及气过水声。肛门及外生殖器正常。胸愎透视:腹部见两个液平。肥皂水灌肠,无胎粪排出。改为钡剂灌肠,发现自乙状结肠以上普遍性肠腔狭小,细若“鸡肠”。结肠直径为0.7cm,无结肠袋,虽加压灌注亦不见肠腔扩张。拟诊:先天性细小结肠症并肠梗阻。手术探查:结肠细小,管腔内径约0.3~0.5 cm,结肠袋缺失。系膜呈膜状,结肠回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X线表现。方法: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ehsprung病8例,均作钡灌肠检查并全部经手术证实。结果: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主要的X线表现为直肠部可见3—7cm局限性狭窄,其近端的结肠壁增厚、肠腔明显扩张,最宽达22cm,狭窄段和扩张段之间可见长2~6cm、呈圆锥或漏斗逐渐扩张的移行段。3例合并有粪石形成。结论:钡灌肠是术前诊断本病的可靠且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秀梅  杜艳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4):217-217
我国目前下段直肠癌远比国外多见,即肿瘤下缘距肛门7~8cm以内者占77.5%,故绝大部分直肠癌可在直肠指诊时触及。病史、体检及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早期常有似消化不良或胃肠功能失调的症状,稍晚有血便、脓血便、下坠、里急后重及便秘、腹泻等,晚期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恶病质。直肠指诊、粪便潜血检查、内镜检查、钡剂灌肠检查以及CEA、B超、CT、膀胱镜检查均有助于明确诊断。通常应与宫颈癌、骨盆底部转移癌、粪便嵌塞相区分。  相似文献   

20.
传统灌肠法是用灌肠袋装入所需生理盐水,然后将灌肠袋的前端(相当于肛管的直径)插入肛门7~10 cm(大量不保留灌肠)或10~14 cm(小量保留灌肠),笔者用输液管或注射器代替灌肠袋,用一次性导尿管或吸痰管代替灌肠袋前端连接输液管,组装简易肠道清洗器,对不同年龄患者行肠道清洗,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