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铁骊 《佛山陶瓷》2011,21(12):34-34,35,36
新彩装饰是传统陶瓷装饰材料与相应装饰技法的继承与发展,它集传统陶瓷工艺、中国画,以及油画等艺术文化于一身,既含有陶瓷工艺技术,又具有中国画内涵与精神,并吸收了西方艺术精粹。新彩在材料工艺和绘画技法上是传统陶瓷装饰的延伸与发展,又是陶瓷艺术审美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陶瓷工艺技术是装饰艺术实施的具体手段,艺术审美则是通过装饰艺术体现出来的实施具体手段,装饰艺术审美则通过工艺技术来创造自身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品格。陶瓷艺术技术与艺术审美相辅相成,交融一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悠久,陶瓷工艺本身也在发展变化,不同的陶瓷工艺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陶瓷新彩移植于国外,近些年在我国获得了较大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陶瓷新彩的发展,接着介绍了陶瓷新彩的制作工艺,包括制作原料、装饰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陶瓷新彩的优势。最后文章进一步分析了陶瓷新彩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悠久,陶瓷工艺本身也在发展变化,不同的陶瓷工艺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陶瓷新彩移植于国外,近些年在我国获得了较大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陶瓷新彩的发展,接着介绍了陶瓷新彩的制作工艺,包括制作原料、装饰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陶瓷新彩的优势.最后文章进一步分析了陶瓷新彩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陶瓷发展史,是一个传统陶瓷工艺与传统陶瓷技术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不同陶瓷材料的科学应用,不同地区陶瓷制作工艺和技术的改良与提升,使中国古陶瓷制作从原料自然应用发展到技术应用,从生活需求的制陶工艺发展到文化内涵的制瓷技术,这是中国陶瓷工艺技术科学应用取得的成就。中国陶瓷制作从原料科学应用上取得的成就,使陶瓷制作工艺技术得以不断精致发展,并在宋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画和陶瓷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最早陶瓷装饰是中国绘画形成的源始,只是在不断的变革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语言,形成了中国陶瓷,也有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陶瓷装饰从远古的彩陶到彩釉,到各种陶瓷工艺下的图案装饰,都已清晰地表现出它的特质和面貌,并且各产区由于工艺的不同,瓷质的不同,创作的不同,又有了各自的特点。然而中国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除自身发展外,历史上也不断地回归陶瓷装饰,不断地冲击和补充传统陶瓷装饰,促进陶瓷装饰不断地有所创新和进步,尤其是清末民初一些文人绘画进入陶瓷绘画,使陶瓷人文装饰艺术有了极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张玲霞  罗敏 《中国陶瓷》2008,44(1):77-79
在中国陶瓷艺术领域,中国工笔国画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中国陶瓷的艺术风格、文化品位、艺术思想、审美特征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朝是粉彩瓷器蓬勃发展的一个朝代,景德镇是中国古代陶瓷制作的中心,在此基础上成就了中国瓷业与中国工笔画的结合。 从分析陶瓷粉彩装饰在审美和制作技术上与工笔国画的结合入手,阐述了粉彩瓷的发展和工笔国画对粉彩瓷的影响:在装饰的色彩、形式和美学追求上体现中国式的古典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8.
陶瓷发展历史在宋代进入高潮,宋代陶瓷工艺成熟,与其在装饰风格以及绘画的艺术上更是推陈出新,独具特色。北宋时期耀州窑在印花工艺上有一定的风格和独特的工艺技术,印花手法独特,装饰纹样更加丰富精细,烧成后图案精美釉色莹润。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然至今也有所发展。陶瓷不仅蕴涵着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还因为技术的提高工艺的多样性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艺术效果,使陶瓷更具魅力并强烈的表达出艺术家人文的情感。陶瓷的装饰于整体陶瓷艺术发展的过程里,表现得最直接,艺术效果产生得最浓厚。陶瓷综合装饰于陶瓷装饰过程里作为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以其灵巧多变的装饰手法在陶瓷装饰历史之中占一隅之地。本篇从陶瓷综合装饰起源、发展以及当今艺术作品的现状逐一讲起,并选取各个时期的陶瓷工艺简要叙述,目的就是发扬陶瓷文化,表现人文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0.
粉彩装饰是一种结合了陶瓷工艺与绘画性装饰的陶瓷装饰,作为景德镇传统陶瓷装饰的重要类型之一,其在景德镇陶瓷装饰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当前粉彩装饰工艺新思维的发展,将颜色釉与陶瓷粉彩相互结合的工作逐渐作为一种新型陶瓷工艺理念应运而生,在带动釉料装饰的发展与粉彩装饰关感的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特从颜色釉与陶瓷粉彩的匹配性出发,对其艺术价值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鉴赏,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元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从元朝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习惯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元朝的陶瓷文化及其对中国陶瓷文化方面的影响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它揭示了社会历史背景对陶瓷文化的影响,为我们陶瓷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一、元朝的陶瓷文化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曹君 《江苏陶瓷》2013,46(1):5-6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中国陶瓷史上,宋代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的典范。本文首先从釉色和装饰方法上阐述了宋代瓷器的制作技术,然后从艺术风格上探讨了宋代瓷器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即造型美釉色美和意味美。  相似文献   

13.
论陶瓷艺术装饰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小荔 《中国陶瓷》2004,40(1):62-64
陶瓷艺术装饰历史悠久,中国陶瓷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风格。其传承和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本文旨在论述陶瓷艺术装饰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装饰应用于陶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陶瓷艺术装饰在中国文化中所表达的人文精神;陶瓷艺术装饰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的传统名瓷中,景德镇的青花瓷属于传统陶瓷工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青花瓷艺术由于存在着悠久的工艺演变历程,因此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以及人文情感,并且被视为传统陶瓷艺术的重要瑰宝。青花瓷的陶瓷装饰艺术集中体现在陶瓷表面的构图艺术、色彩搭配艺术与材料选择艺术,能够烘托出青花瓷作品特有的审美氛围。因此,本文探讨景德镇青花瓷散发工艺美的装饰艺术要点,突显青花瓷工艺品的良好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清代外销青花瓷是我国外销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是由于瓷器制作工艺的提升,更是因为清代外销青花瓷在与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中产生的更为丰富和独特的装饰元素,这不仅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而且是中国古陶瓷装饰艺术与陶瓷工艺技术发展成熟的体现。本文主要研究了清代外销青花瓷装饰元素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分析了清代外销青花瓷的装饰元素的风格,对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探索了清代外销青花瓷装饰元素与现代设计之间的融合路径,有利于加强传统装饰元素和当代元素的结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搅釉瓷作为一种传统陶瓷釉下装饰形式,将抽象艺术巧妙的应用在陶瓷的装饰方面,是我国宋代陶瓷工匠们的一种创造。宋代当阳峪窑在陶瓷装饰方面可谓是独树一帜,将搅釉这种技法应用的如此得心应手,其艺术的感染力和淋漓尽致的表现力令今天的我们也是敬佩不已。今天西方很多从事前卫艺术和抽象艺术的艺术家,对中国在宋代的搅釉瓷艺术效果和成就感到不可思议。中国人的艺术修养在九百年前为什么会达到如此高度?搅釉瓷作为我国的传统陶瓷工艺技术,可否为现代的陶瓷工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笔者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并且在酒瓶的装饰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7.
张盛楠 《陶瓷》2022,(1):110-112
宋代是我国陶瓷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不论是工艺技术还是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我国古代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而大自然作为人类生活的依托,是人们生活的天地,各个门类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本源.在宋代陶瓷中也大量充斥着自然元素,这是人们观察生活,发现自然美的表现.本文从宋代陶瓷器物的造型、装饰等方面入手,探索自然物的抽象...  相似文献   

18.
陶瓷文化是中国古文明的象征,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陶瓷之国,在英语词汇中,"中国"和"陶瓷"(China)是为一体的,就陶瓷艺术的发展而言,可以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陶瓷将科学技术与绘画艺术融为一体,陶瓷的文字装饰又将书法艺术融入其中。清代陶瓷的文字装饰无论是内容、表现形式、装饰材料、字体等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们今天的研究就是为了吸收借鉴清代陶瓷的文字装饰中的各方面优点,更好的把陶瓷装饰艺术发展下去,并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于十一月一日至五日在上海举行。来自澳大利亚、中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瑞典、泰国、英国、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二十五名学者和专家出席了讨论会。这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的中外知名学者和专家们的第一次盛会。会议期间,中外学者和专家详尽讨论了中国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中国历代名瓷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窑炉工艺技术的研究;中国古陶瓷仿制的科学技术;中国古陶瓷作为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科学技术的纽  相似文献   

20.
刘洋 《佛山陶瓷》2022,(10):137-139
陶瓷艺术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现代陶瓷艺术在传统陶瓷工艺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本文从中国固有的陶瓷艺术形式出发,探讨现代陶瓷和陶瓷艺术的发展,对陶瓷艺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