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用裂隙灯联合前置镜检查眼底并观察对周边视网膜严重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对852例(1 696眼)近视患者行LASIK术前常规行直接检眼镜、裂隙灯联合前置镜检查眼底,对视网膜严重变性、裂孔的25眼进行氩离子激光预防性光凝治疗。结果患眼激光光凝后色素斑形成,视网膜变性区及裂孔封闭良好。结论裂隙灯联合前置镜检查眼底有助于发现眼底病变,术前对视网膜严重变性、裂孔的近视眼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ASIK手术前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和对视网膜裂孔、变性区进行视网膜光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法对556例(共1 097眼)明确以"入伍"为目的要求行LASIK手术的患者散瞳进行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记录视网膜裂孔、变性的部位及变性类型,对格子样变性及干性裂孔进行视网膜光凝。术后2周对裂孔及变性区已确认被视网膜光斑封闭、矫正视力正常者予以行LASIK术。结果赤道前或周边部单纯的视网膜霜样变性或蜗牛样变性45眼,暂不予以预防性光凝。格子样变性27眼,干性裂孔或伴格子样变性15眼,均予以激光光凝;裂孔伴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先试行分次激光光凝,光凝斑能成功包绕脱离区,使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的4眼;光凝失败者3眼则改行巩膜外垫压、巩膜环扎术,放弃LASIK手术。LASIK术后视力均≥1.0。结论入伍之前要求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术前散瞳检查眼底能及时发现视网膜变性或裂孔并给予视网膜光凝,防止非战斗减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近视患者Epi-LASIK术前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Epi-LASIK术前对近视患者常规行双目间接眼底镜及90D前置镜眼底详细检查,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者43例(62只眼)进行预防性多波长氪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结果:对43例62只眼行预防性多波长氪离子激光光凝治疗,Epi-LASIK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近视眼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眼底三面镜检查的情况和处理方法。方法:对430例(860眼)LASIK前的近视患者用三面镜检查眼底并画眼底记录图。对发现的各种视网膜病变在手术前给予相应的处理。结果:检查发现各种周边视网膜变性137眼(15.93%),视网膜裂孔13眼(1.51%),黄斑病变4眼(0.47%),未见视网膜脱离。对较严重视网膜变性的64眼及视网膜裂孔的13眼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黄斑病变给予保守治疗。经筛查和治疗的近视患者接受LASIK手术后6~12个月随访中未发现新的视网膜并发症。结论:对LASIK前各种屈光度的近视患者行三面镜检查眼底,有利于严格手术适应证和及时处理,保障LASIK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预防性氩离子激光光凝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95例(109只眼)行氩离子眼底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接受氩离子眼底激光光凝术95例(109只眼)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底周边视网膜变性区或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光凝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行激光治疗患者均未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 高度近视眼患者眼底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者,作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术处理能有效地防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直接眼底镜、三面镜和全视网膜镜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46眼进行532 nm激光光凝治疗。结果患者激光光凝术后,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术后随访1年,未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预防性532nm激光光凝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徐伟刚  李静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1):1041-1042
目的探讨周边视网膜变性的预防性光凝对于LASIK手术的意义。方法对拟行LASIK手术的57例(82眼)近视眼合并周边视网膜变性的患者进行预防性光凝治疗。结果57例眼底光凝治疗后3-4周,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无一例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对周边视网膜变性严重者实施预防性光凝治疗可大大降低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近视眼视网膜变性的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激光光凝术对近视眼视网膜变性预防性治疗的疗效.方法 散瞳后用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眼底,对发现的视网膜变性区和/或裂孔进行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53例74只眼中56只眼为高度近视,占76%.73只眼一次性治愈,1例改用经结膜冷凝治疗后治愈,未有发生视网膜脱离者.结论 激光光凝可以有效治疗近视性视网膜变性,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预防性光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对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方法:用氩蓝绿激光对67眼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进行全环绕式视网膜光凝术。结果:术后21眼随访6个月、46眼随访12个月,无一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伴有干性裂孔、玻璃体牵引、一眼已有视网膜脱离、无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眼的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是必需、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孟旭霞  梁涛  崔从先 《齐鲁医学杂志》2007,22(3):189-190,193
目的 观察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双眼遮盖、激光光凝及手术治疗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43例(43眼)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双眼遮盖治疗1~14d(平均4.6d),眼底可视度增加。其中24眼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4眼行局部巩膜外垫压术,术后视网膜复位,裂孔封闭,无再出血。15眼行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1例。结论 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时,双眼遮盖并及时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以及早期手术是争取较好视力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LASIK术前高度近视眼三面镜检查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LASIK术前高度近视眼三面镜检查的重要性。方法对LASIK术前415例(789眼)高度近视眼散瞳后行三面镜检查并作眼底记录。结果检出周边视网膜退行性病变268眼(33.97%),其中格子样变性87眼(32.46%),视网膜裂孔37眼(13.43%),采用氩离子激光仪对视网膜裂孔及严重变性区施行预防性光凝。结论LASIK术前对高度近视眼散瞳行三面镜检查非常重要,应作为常规,必要时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周边部变性是指以往正常的视网膜结构因退行性变、血管损害或机械性牵拉所致的改变,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对视网膜周边部变性区和(或)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能有效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近年来,我院采用532倍频激光预防性光凝治疗视网膜周边部变性和(或)裂孔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的预防性光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视眼LASIK术前对视网膜变性进行预防性光凝的意义。方法 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135例,平均屈光度-10.23D。详细记录眼底检查结果,并对视网膜变性区进行氪激光光凝治疗。随诊1年,观察LASIK术后效果。结果 大部分视网膜变性位于赤道部以前,极少数位于后极部。光凝后接受LASIK手术患者随访1年,未见眼底病变进展,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8~1.2。结论 对近视眼视网膜变性进行预防性光凝可以提高LASIK手术的安全性,对手术效果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韩晓霞  戈伟中  张矛 《当代医学》2009,15(6):137-13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治疗近视的一种方法,因其术后有较好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并发症少,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角膜屈光手术,但是LASIK手术后出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屡有报道。因此在行LASIK术前应详细检查周边视网膜,及时处理有潜在危险的眼底并发症,从而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我院眼科对LASIK术前所有患者常规三面镜检查眼底,对眼底检查结果做详细记录,对所有视网膜裂孔及严重变性区均予及时处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第二眼发病危险性及预防治疗效果。方法:对2001年6月-2002年12月住院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41例患者的第二眼眼底病变和预防性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441例中第二眼并发有视网膜病变者65例(14.7%)。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0例,其中并发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9例;视网膜干性裂孔11例,其中7例伴有视网膜格子样变性、3例伴有囊样变性及其他变性;单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7例;单纯囊样变性及其他变性7例。高度近视161例与中低度近视223例比较第二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与此相关的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发生率更高(P<0.05)。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30例,经手术治疗后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3.3%;视网膜干性裂孔11例(其中7例格子样变性区也同时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和单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7例,行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及变性区。经1~3年的定期随访未发现新的视网膜脱离、裂孔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第二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尤其是高度近视眼。对其行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及变性区预防性治疗安全有效,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视网膜周边变性近视患者激光光凝术后行LASEK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125例(187眼)伴有视网膜周边变性患者,并施行了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和LASEK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施行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及LASEK近视矫正手术后,术后1年发现1例视网膜脱离(术后2年发现2例视网膜脱离,新出现视网膜干洞1例),视网膜囊样变性1例,其他类型的变性6例.结论 视网膜周边变性激光光凝术后,行IASEK手术治疗近视,仍然会出现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变性等近视眼的并发症,因此,该类患者术后仍应定期详细检查眼底.  相似文献   

17.
付群  张光军  徐雯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7):707-708,711
目的:探讨干性视网膜裂孔眼底光凝治疗术对患者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眼科接受眼底光凝治疗的干性视网膜裂孔病例,并且随访时间≥6月、随访资料完整者177例(179眼),按照随访时间,专人负责观察视力、眼压、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术后2周、4周、2月、6月、12月随访,最长随访至术后5年。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检验用X。检验,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复诊时眼底检查均可见视网膜裂孔封闭良好,孔周可见视网膜萎缩斑和明显色素沉着,治疗部位未发现新的视网膜脱离。治疗前和治疗后6月时视力/矫正视力分别为0.63&#177;0.29和0.67&#177;0.31.无显著差异(t=0.04,P〉0.05),视力水平构成比也无显著差异(X^2=2.47,P〉0.05)。结论:干性视网膜裂孔行眼底激光光凝术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尤其在视网膜脱离高危人群包括高度近视眼、无晶状体眼和人工晶状体眼、钝挫伤以及另眼有视网膜脱离病史者,更应常规散瞳进行详细的眼底检查,早期发现干性裂孔,及时给予眼底激光光凝术,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检查所发现的视网膜疾病进行早期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LASIK术前,详细检查眼底,发现视网膜疾病患者2986例(3164眼),对格子样变性≥2PD的926眼、视网膜干性裂孔758眼进行氩离子激光封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5眼进行巩膜冷冻+硅胶外垫压术,视网膜点状血或微血管瘤263眼、黄斑病变165眼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根据结果选择药物或激光治疗,余患者观察随诊.结果:行氩离子激光封闭、巩膜冷冻+硅胶外垫压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2297眼于干预后1、3、6、12个月随诊,视网膜疾病均未发展,情况稳定.结论:对LAIK术前检查所发现的格子样变性≥2PD、干性裂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疾病应该早期实施激光、手术、FFA等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对视网膜干性裂孔的疗效.方法对眼前有闪光感,飞蚊症等症状但无视野改变以及在该科行近视屈光手术前检查发现的视网膜干性裂孔且裂孔及变性区范围小于2个象限患者81例94眼进行半导体激光光凝变性区周围或裂孔后缘2~3排,观察裂孔的愈合及病情发展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0个月,其中84眼裂孔封闭,无视野缺损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光凝前后视力无改变.另外10眼由于变性区范围及裂孔过大或视网膜下液过多发生视网膜脱离,行冷凝及巩膜外填压后治愈.结论半导体激光治疗视网膜干性裂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裂孔或变性区范围大者须慎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的21例(40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通过对24眼早期患眼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进行氩激光光凝,对晚期患眼进行玻璃体切割+眼内光凝+眼内注气/硅油,患者随访3~12月,对比术后视力和眼底荧光照影(FFA),眼底改变。结果对缺血期24眼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视力无下降,眼底未见新鲜出血,未见新生血管,FFA显示视网膜无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扩大。增殖期的16眼行玻璃体切割+眼内光凝者有10眼(62.5%)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6眼(37.5%)术后视力无显著提高,保持术前或从手动增至数指。结论在Eales病例中,对缺血期患眼行有效的视网膜激光光凝可稳定视力,控制病情发展;对增殖期的患眼行玻璃体手术,可部分改善视力,控制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