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建立我国安全管理硕士教育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安全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点,安全工程师必备的知识体系,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与实际需要的差距,我国安全科学技术的前景和已有的多层次安全教育体系等,在此基础上,首次提议了建立我国的安全管理硕士(MSA)教育制度,以便满足高层次安全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探讨了MSA人才的基本培养方案,比较了MSA和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共同特征,提出MSA教育可以借鉴MBA教育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安全道德和安全生产的本质,认为安全道德与安全生产是密切相关的,并从安全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阐明了安全道德与安全生产是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们对部分煤矿的安全生产进行了专题调查,重点对事故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探讨,从中找到了安全管理存在的“十紧十松”现象。正是这“十紧十松”,才导致了工伤事故的不断重演。 “十紧十松”的具体内容是:一曰正职紧,副职松。局长、矿长、队长  相似文献   

4.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得今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了》唱红大江南北,同时也让人们感慨万千,恨不得马上再回到儿时、回到父母的怀抱。陪家人说会儿话、聊会儿天。 是啊,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六月的天气已经很热了,但是对于我来说,工作的热情永远在高温之上,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根本停不下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邵武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从政策、人力、财力上大力支持安监部门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安监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新式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邵武市安全生产从目标责任制的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宣传教育培训,矿山、危化主管行业等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效,确保了邵武市平安、稳定的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6.
从劳动保护科学概念人手,介绍了“安全技术与工程学”学科、专业的诞生过程,较详实地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安全科学学科初创的始末。从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成立与安全工程试办专业的确立到安全科学学科概念及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模型的提出,见证了从理论探索到实践认识提高与应用的过程。安全科学学科创建时期是我国安全科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7.
吴瑞祥 《安防科技》2004,(10):13-13,15
安全工作应当如何做,才能达到安全健康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人们积累了许多经验,从中理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控制事故的方法,那就是安全法规及其规章制度、质量标准。但这些法规、制度在贯彻、落实、执行过程中却十分困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缺乏一个科学地落实安全法规的运行软件的一把尺子,一种衡器,那就是安全工作的量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劳动保护》2004,(8):76-77
近两年来,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成立,各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相继进行了改革,大批新的干部走进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队伍。为此,本刊将陆续介绍安全监察人员基础知识,帮助大家了解安全监察人员的工作职责,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知识,以适应安全监察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有的企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时时讲、周周学、月月喊,却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说了等于白说;有的企业措施制度制订了倒是不少,一本又一本,安全学习记录也是厚厚一大叠,却不能认真执行,落到实处,一纸空文,订了也是白订;有的企业,安全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搞形式、走过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对当前安全预防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安全预防工作阐明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区域生态安全演变机制与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提出基于隐患因素的区域生态安全概念,阐述了隐患因素的作用机制:触发传递机制越弱,控制响应机制越强,系统安全状态相对最好;触发传递机制越强,控制响应机制越弱,系统安全状态相对最差;触发传递机制越弱,控制响应机制越弱,系统安全状态中等;触发传递机制越强,控制响应机制也越强,系统安全状态中等。根据突发性隐患因素与渐发性隐患因素作用的动态变化,基于安全科学的“R-M”基本理论,分析了区域生态安全渐变—突变过程,渐变正相变过程,渐变—突变的突变过程,渐变—突变的正相变过程,突变过程,正相变过程。最后总结生态安全渐变和突变的方法研究,并提出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作为温石棉的生产和使用大国,在温石棉及其制品的危害及防控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对于其他主要国家在温石棉安全使用政策和法规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简要介绍温石棉安全使用的理论基础,对美国、加拿大等主要国家在温石棉安全生产和使用方面的主要政策和法规进行研究,并对我国温石棉产业政策以及相关法规进行梳理,通过对比发现,我国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温石棉及其制品的安全使用法规、标准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最后,基于相关对比分析结果,对我国温石棉产业职业病防治、环境保护以及温石棉制品等方面的法规标准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矿山斜井轨道运输跑车事故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应用风险分析方法中的事故树分析法,对矿山斜井轨道运输跑车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价。根据现实的各种约束,提出了可行的消除危险或减小风险的安全建议和措施。在机械设备运行阶段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操作,使设备系统达到可接受的最高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4.
吴超 《安全》2020,(5):40-45
为促进公共安全科技及其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很有必要对其科技和学科进行科学分类。本文从科学学的视角,依据大交叉综合学科由学科科学、专业科学和应用科学上中下游三层次组成的理论,构建一个能够简洁表达公共安全科技及其学科分类的九宫格模型,该模型使庞大的公共安全科技及其学科有了相对明确的层次和类型,可以表征公共安全的主体科技及其学科、相邻科技及其学科和外延科技及其学科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推广应用到公共管理、公共卫生、应急等领域的科技及其学科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普适性价值,可为未来公共安全科技及其学科的有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原理,综合考虑车、路和环境因素,构建了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该模型不但能够弥补分析结构要素之间内在影响机制的不足,而且对于研究道路交通安全结构要素之间的层次性和复杂性有天然的优势。数据来源于由13位专家构成的ISM小组,其中7位为来自高校从事交通安全研究的教授,6位为来自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武汉市等交通运输委员会的高层管理者,保证了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采用解释结构图分析车、路和环境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众多因素会对道路交通安全产生影响,车辆技术条件、定期检验合格率、车辆救援设备的完备状况、安全设施是制约道路交通安全的直接影响因素,道路限速、道路负荷度、大客(或货车)比例、交通量、交通监控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间接因素,车辆超限(超载)状况、车流密度、道路路面类型、道路设施完备性、天气状况、单向车道数和地形特征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最根本因素。为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首先,应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加强对车辆定期检验的监督;其次,健全道路信息公示制度,提升交通监控水平,引入相关路段道路限速、负荷度、交通量动态信息显示及预警机制;最后,加强车辆超限(超载)及车流密度的监控,健全道路设施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在工业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中,安全生产中介组织能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重要的科技服务与支撑。为了更好地发挥安全生产中介组织科技中介的作用,研究了安全生产中介组织如何利用技术与知识优势参与工业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在事故应急预防与准备阶段,通过参与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隐患排查与风险控制、应急技术研究,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在事故应急响应阶段,从信息和处置技术方面协助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在事故后的恢复与重建阶段,参与事故信息分析整理、协助恢复企业经营活动、协助设计监督与评估机制等。通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参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真正发挥专业科技型中介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动载下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特征,采用微震监测系统、顶板动态监测仪及FLAC3D 数值模拟软件研究深部工作面回采中微震活动特征及巷道变形破坏特征,模拟动载前后巷道围岩及支护体力学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微震事件分布与累计损失能量均呈现出明显的3阶段特征,与工作面开采过程出现的初次来压、采空区初次见方和遇见断层现象相对应;微震事件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致性;动载下顶板破坏程度大于底板及两帮;动载扩大了巷道围岩塑性区范围,改变了围岩的受力状态,增大了围岩的变形量与支护体的受力;通过增加锚杆直径、长度、排距及提高预紧力对支护结构进行优化,现场监测数据表明,优化后支护方案保证了围岩的完整性,限制了围岩的变形,减小了锚杆受力,能够有效控制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的变形,对采动影响下深部巷道维护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具有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Promoting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in Hong Kong,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and ongoing mission. As the major organization with statutory responsibilities,the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Council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to strengthen and cultivate our safety culture.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numbers of occupational related diseases and injuries could be prevent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wareness and attitudes of the employees and the public. Therefore,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study to monitor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level and status of the community and working population is needed. Objectives: Our Council has developed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Culture Index ( OSCI) to measure the current level of community and workplace safety and health awareness,knowledge and attitude. Benchmarking measures of the key safet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re to be derived thereof. Methods: A territory-wide random telephon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community and employees’awareness,attitude and knowledge in 2008.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with the content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assessed before the survey administration. A series of quality control approaches were also applied to assure the quality of the fieldwork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data. Results: 1,531 eligible participants’data were collected and computed into 2 types of composite indices,Occupational Safety Culture Index ( Community) ( OSCIC) and Occupational Safety Culture Index (Workplace) (OSCIW) . With the maximum score of index at 100,the overall score of OSCIC is 66. 9 and the OSCIW is 61. 3 in Hong Kong. Achievements: OSCI served as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tool to measure the safety culture in Hong Kong. With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and high quality study control and validated assessment approaches,the OSCI and the sub-indices are reliable indicators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safety culture enhancement strategy and the OSH intervention measures.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系统地防控重大传染病,打破局部安全的僵局,建立宏安全视域下重大传染病防控模型。通过阐述局部安全到全面安全的转化,提出从全球视野认识重大传染病传播的宏安全新视角。结合安全事件的特征深入分析重大传染病的致因路径,得到传播过程中的4个关键节点和3个时间状态,明确宏安全视域下重大传染病安全事件演变发展及特征。从事故致因的预防角度确定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内外部2个影响因素,提出应急管理和响应机制2种防控策略,由此构建宏安全视域下重大传染病防控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在新冠肺炎防控过程中有较好的实用性,对探讨疫情防控的安全视角及逻辑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掌握瓦斯爆炸冲击载荷在煤岩巷道壁面钻孔下的传播衰减规律,揭示煤岩巷道壁面钻孔减震吸能机理,提高巷道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能,基于一维平面应力波理论和节理刚度模型分析了煤矿井下巷道围岩钻孔的减震吸能机理,解释了煤岩壁面钻孔的存在对应力波传递的减弱和阻隔作用。为了深入研究巷道壁面钻孔的减震吸能性能,利用ANSYS/LS- DYNA建立方形巷道模型,模型壁面设置有钻孔,针对巷道右壁面和顶板布置相应监测点,对瓦斯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巷道壁面钻孔的减震吸能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由于介质的非连续性和不同介质之间特性存在差异,煤岩体巷道壁面钻孔有效消减了钻孔后煤岩体质点中波的强度及速度,具有一定的减震吸能作用。研究煤岩巷道壁面钻孔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减震吸能性能,为研究瓦斯爆炸冲击载荷对巷道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