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王朝晖 《治淮》1997,(8):24-24
根据1996年5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水污染防治法》第18条规定,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负责监测其所在流域的省界水体水环境质量状况。已颁布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第16条也明文规定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负责监测四省省界水质。这一规定首先确定了流域水保局的公正地位,也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表明我国省界水体水资源保护进入了实质性监督监测管理阶段,开始注视和积累省界河段水质监测资料,随时掌握省界河段的水情、污情,进而为跨省河流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于7月17~20日对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省界河流进行了第二次水质监测。本次监测了22个省界河段,24个省界断面(其中颖河、涡河各测2个断面),13个水质项目。根据评价结果表明,省界河段水质污染仍比较严重。超Ⅴ类水标准的有9个,占监测河段的41%。Ⅳ类水标准的有7个,占监测河段的32%。Ⅲ类水标准的3个,占监测河段的14%。Ⅱ类水标准的有3个,占监测河段的14%。 水质超标项目(超地表水Ⅲ类标准)主要是高锰酸盐指数,有12个断面,超标倍数为0.1~27.7倍。其次  相似文献   

3.
王朝晖 《治淮》1995,(9):15-16
本文着重介绍在淮河流域省界河段开展水质监测的目的、意义及对省界河段监测断面的布设、水,质指标的确定等。通过一年来的水质监测、评价和回顾性评价,进一步掌握了省界河段的水资源污染情况,并就去年六月以来淮河水系和沂沐泗水系及全流域的污染原因做了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开展省界河段水质例行监测,既是落实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关于加强流域机构监督、监测作用的精神,又是淮河流域的首创。本文强调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监测项目和监测断面布设情况,并依据1994年6~11月的6次监测资料,对流域省界河段的水质进行了综合回顾性评价.评价结果指出,淮河流域的省界河段污染相当严重,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行污染治理,才能保证2000年淮河水变清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王朝晖  常玉霞 《治淮》1999,(6):20-21
举世瞩目的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五年来,党和国家对淮河的污染治理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技术、人力、物力进行治理,并多次召开有关部委参加的“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督促和检查沿淮污染源治理。在领导小组各部、委和流域四省的不懈努力下,1997年底基本实现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1998年是淮河实施第二阶段目标“实现淮河水质变清”的第一年,达标后的水质与“达标”年相比的数据是检验淮河污染治理成效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1998年逐月省界监测数据,对淮干和省界河段水质进行评价,并与1997年(淮河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年,简称“达标年”)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豫、皖、苏、鲁四省出境河段水质分别评价,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水质状况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鹏程 《治淮》2002,(11):22-24
一、淮河流域水质现状 淮河流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至1995年底,全流域80%以上的河流和水域已受到污染,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尤其是1994年和1995年汛期初发生的水污染事故,使淮河中游300多km的河段受到污染水体的冲击,给沿淮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及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根据1995~2000年全流域149个国家基本站水质监测资料,按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相似文献   

7.
辽河流域清河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河流域铁岭段一级支流清河为例,按照全河段水质达标的考核方法,重新划定河段水质目标,采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在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约束条件下清河的CODCr和NH4-N的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河段枯、丰两种水文条件下CODCr的水环境容量为2 012、4 111 t/a,氨氮的水环境容量为46、80 t/a。由流域点源及非点源污染负荷现状确定研究区域所需污染削减量的取值范围,CODCr月削减699~874 t、NH4-N月削减406~441 t,即可满足水功能区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8.
浅析莱芜市水污染防治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水污染现状 1.1地面水水污染现状 根据2000年9月份对全市50个监测断面的监测和各河段的调查,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评价,分析污染情况。 1.1.1 河道水质 牟汶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工矿企业、城镇的下游都为超V类水,量算总长度172km;个别河段为Ⅳ类水,量算总长度16.5km,只有源头和人口相对稀少、没有工矿企业的河段为I-Ⅲ类水,量算长度148km。瀛汶河水质污染相对较轻。V类水河长仅为4.6km,干流大部分为Ⅳ类  相似文献   

9.
姜永生 《治淮》1997,(8):18-19
根据《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所赋于的职责和第一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现场会精神,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从1994年6月起对淮河干流和主要跨省河流省界河段进行每月一次的常规监测。共在淮河干流设置监测断面8个,在30条主要跨省河流设置省界监测断面32个。至1997年6月,共施测37次,采样行程22万公里,取得监测数据2万余个,发布省界河段水质公  相似文献   

10.
近日从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了解到,为规范行政辖区间水环境质量的监控和缓解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省(自治区)之间的矛盾,营造“以邻为友、联合防治水污染”的良好氛围,该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水利部有关文件精神,自今年4月起,组织流域各省(自治区)水环境监测部门进行了两个月一次的省界水体水环境质量监测,并及时发布省界断面水质公报。这标志着珠江流域不同行政区域联手治污进入了新的阶段。据了解,该局已根据今年4月、6月的监测结果发布了两期省界水体水环境质量公报。在已发布的两期公报中,省界监测断面水质为四类或以上的分别占727%、7…  相似文献   

11.
孙玉君  李丹华 《人民长江》2016,46(14):15-18
为了掌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资源的水质情况,依据2012~2014年水源区水质实测资料,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单因子评价法,选用21项指标对丹江口水库直接入库河流、水功能区、省界断面、库区的水质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入河排污口的污染情况。评价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河流水质情况总体为良,部分污染严重的河流污染整治已初见成效,部分支流短期内水质难以达到要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水处理设施未充分运行。根据水源区水质评价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及水源区的水资源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庙宫水库是承德市的一座大型水库,按照《河北省水功能区划》和《承德市水资源保护规划》要求,已被列入饮用水源区加以保护,但近年来庙宫水库的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利用庙宫水库及其入库支流多年的水质资料对水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省界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水污染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 1999年省界水体水质监测资料 ,采用单因子评价及污染指数计算等方法 ,评价分析了黄河流域省界水体环境质量状况及水污染特点 ,结果表明 :大部分省界河段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 ,水体功能降低 ,主要污染物为耗氧有机物。  相似文献   

14.
辽河流域地表水水质达标评价及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多年地表水水质监测资料,系统地对辽河流域地表水进行了水质达标评价和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并确定了严重污染河流名单.结果表明:辽河流域地表水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点源污染重于面源污染.水质达标率不高,地表水污染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 1998年为现状年 ,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规定的 82个监督监测断面的水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 ,并与 1994年水质状况进行了对比 ,反映了水质变化情况。将各站水质评价类别的水质浓度与规划目标进行及现状排污量与总量控制规划目标进行对比分析 ,反映河流水质和污染源治理相对应于《规划》目标的差距以及治理任务 ,讨论了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西北诸河区地表水质评价结果,从点、面污染源排污状况着手,分析地表水河流、湖库水质状况,评价水功能区的纳污状况,并分析了污染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北诸河区大部分河流和湖库水质良好,仅少部分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有11.2%的水功能区主要污染物入河量超过纳污能力,超载区主要分布于河西内陆河、天山北麓诸河和塔里木河源流等水资源二级区;中亚西亚内陆河、塔里木河干流的各水质项目浓度上升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在浊漳河上选取6处水质监测断面,以2010年、2011年的监测数据为依据,阐述浊漳河支流和干流连续2年的水质变化情况,分析污染原因,分段查找,分段治理,保证浊漳河干流水质质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浊漳河水质污染主要是支流污染以及沿途污水处理排放标准远远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浊漳河水质污染治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江门市黑臭水体水质现状及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门市首批进行整治的黑臭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河流的现状水质评价及污染源调查,分析江门市黑臭水体的水质现状、主要污染源、污染特征等,提出各河流污染源控制的主要对象。研究结果表明,江门市天沙河等6条河流水质大部分时段都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限值,无法满足河流的水质目标,部分时段达到黑臭水平;其中,天沙河污染源较多,以畜禽养殖污染为主,是本次江门市黑臭水体治理的重点,其他5条河流包括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污染源,污染源结构有所差别,应有侧重的进行整治。  相似文献   

19.
京杭运河是我国南水北调的重要输水河道, 研究运河周边水系的水质状况对保护输水河道水质安全具有重要 作用。本研究通过设置运河、 周边河流和地下水水质观测点, 通过现场采样测试和数据收集, 研究结果如下: 依据地 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除丁万河和拾屯河水质为劣? 类外, 其他五条河流水质皆为ó 类水; 氨氮、 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 化需氧量为河流的主要污染因子, 表明河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根据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15 个地下水水质为劣 ? 类水, 1 个为? 类水, 其他皆为ó 类水; 综合指数法得出所有地下水皆为重度和严重污染水体; F 分值法得出19 个 地下水水质为较差和极差; 另外, 大部分地下水中氨氮和大肠杆菌为主要污染因子。  相似文献   

20.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中规定,氨氮水样在4℃低温、pH<2的情况下可保存24 h。但是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无法做到低温保存,现场用酸固定也有困难。系统阐述了在常温、4℃低温与不同pH下对氨氮浓度变化的影响,并对其影响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