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马国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北方各游牧民族纷纷入居中原,同汉族一起建立了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公元386年建立的北魏王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即拓跋鲜卑为统治民族的、统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王朝。公元423年,拓跋焘即皇帝位...  相似文献   

2.
北魏文学自拓跋鲜卑族建国之后就在缓慢之中发展,迁都洛阳之后文学突显繁荣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使学习汉族文化与文学成为社会时尚。在全面接受汉族文化的过程中,拓跋鲜卑族也向汉族文学学习。若从洛阳时期拓跋鲜卑族、北漂南人、本土士人的文学创作来看,他们并非全盘南朝化,而是吸取南朝文学之长,融合北魏文学固有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北魏文学风格,表现出明显承袭汉魏文风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六镇鲜卑在民族性上是一个鲜卑化的集团,从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之后,鲜卑人和汉人并非根据民族来划分,而是根据汉化还是鲜卑化来划分,甚至有人认为“孝文帝汉化政策没有及于边镇,故这里的鲜卑人还停留在原先的水平上没有汉化”,由于六镇鲜卑对北朝后期及隋唐历史影响很大,正确认识六镇鲜卑的民族性及六镇民族融合程度就显得十分必要。1. 六镇是北魏为了捍卫边疆、拱卫平城而设立的几个重要军镇。从经济上讲,六镇是以农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斗争激烈,民族融合又一次达到高峰的时期,此时的民族关系纷繁复杂。统治者羁縻、怀柔的民族政策会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带有歧视色彩、狭隘的民族政策会激化民族间的矛盾,加剧民族间的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但道路是曲折的。统治者倡导汉化与胡化的民族政策相伴生,其结果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峰。西北地域周边的匈奴、羌、氏、西域诸族及秃发鲜卑等内迁诸族,因长期与汉族错居杂处,形成共同经济体制,民族间的差异逐渐减少,最后与汉族在互动中融合。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阶段,该时期民族融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地区特色。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是以战争形式表现出的不自觉地融合.北朝时期,则是通过自觉的改革手段完成的。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南北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北方少数民族通过建立政权,完成了与汉族的融合,而南方少数民族则在开发江南的过程中与汉族实现了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7.
北魏作为一个由拓跋鲜卑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中国中古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北魏政权能够形成这样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也是根本性的一点,是北魏统治者能够根据统治形势的变化,适时的进行了汉化改革。在北魏具体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拓跋鲜卑统治者与汉姓士族的互相选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即从拓跋统治者和汉姓士族两个方面,分别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和亲次数众多,与其它历史时期相比有很大特点。第一,开放的通婚观念导致魏晋南北朝和亲繁盛,且涉及众多政权、民族;第二,魏晋南北朝和亲受少数民族婚俗影响大于汉唐统一时期;第三,魏晋南北朝和亲通婚的政治层次比汉代和隋唐高;第四,隋朝与后梁皇室通婚是唯一一次汉、汉和亲,成为分裂时期汉族政权间关系的特例,是南北统治集团中高门大姓的联合,有助于减少统一的阻力。总之,和亲各项主要特征在魏晋南北朝已完善齐全。魏晋南北朝和亲不比汉唐逊色,而且影响着以后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北朝的民族融合,史学界论述甚多,但南朝蛮、僚、俚族与汉族的融合,却较少为人注意。由于蛮、僚、俚族是南方汉族政权的被统治者,故他们和汉族的融合,就不同于北朝鲜卑族统治政权的汉化。蛮、僚、俚族最盛时达八百万人,分布于江、淮、湘、汉流域的荆、湘、雍、郢、司、豫、南豫、江八州和益梁、岭南广大地区,予魏晋南朝历史发展以深刻影响。本文着重其融合途径、方式、特点的探讨,由于蛮族人数最多,融合最深,故讨论中多侧重蛮族,以资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0.
邓爱忠 《中学文科》2007,(11):145-146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融结的统一体,有56个民族,其中人数最多的是汉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历史上许多族融合而成的。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在春秋时期,华夏族与戎狄等族逐渐融合;其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与匈奴、鲜卑、氐、羌等族融合而成为汉族。在宋元明清时代,汉族又与契丹、女真族结合;进入20世纪,汉族与满、蒙、维吾尔、苗、藏、彝、壮等少数民族汇合而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历经了数千年,在这悠长的发展过程中,边疆的族群不断向中原汇聚,使中华民族的主体族群不断壮大,文化不断丰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不仅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贵族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分裂时期的共同记忆。魏晋南北朝时期祖述炎黄的墓志颇多,是炎黄记忆的特殊载体。道教推崇擅长炼丹术、养生术及得道成仙的黄帝,魏晋以降的黄帝宫庙多与道教场所有关。炎黄崇拜是中华民族自先秦以来绵延不绝的文化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强化了炎黄记忆,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的统一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北朝汉族士人和拓跋鲜卑的艰难心路,是北朝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的心理投射。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是对文化的重新选择与扬弃的过程,北朝文化认同的阻力是明显存在的。种种矛盾、冲突,实质上都是文化冲突与认同之难的表露。在文化冲突与整合之下,拓跋鲜卑与汉人都经历了心灵困境,通过艰辛努力,双方的民族隔阂和异族感逐渐消尽,文化认同方趋于完成。心路历程艰辛曲折,认同成果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13.
均田制与北朝妇女黄云鹤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第二个社会大裂变时期,尤其是北方,匈奴、鲜卑、揭、氏、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建立诸多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北方汉族人民一起谱写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北方妇女既是社会动表的受害者,同时在这...  相似文献   

14.
鲜卑探源     
鲜卑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晋与十六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先后建立过十几个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本文为大家解读这两个时段的基本历史特征,辨析疑难,指引复习思路.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次融合,民族之多,规模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从东汉末迄于南北朝,进入黄河流域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匈奴、鲜卑、羯、氐、羌外,还有丁零、乌桓、蛮族等。他们在和汉族融合之前,已不断互相影响与融合。匈奴人主要是南匈奴的后裔,另有匈奴分支屠各、卢水胡、南匈奴和鲜卑融合的铁弗,以及稽胡等。鲜卑有聚居在代北的拓跋部、辽西的慕容部,匈奴同鲜卑融合形成的宇文部,还有散居在青海的秃发部。丁零又称敕勒或高车,进入中原地区的称为丁零,他们主要分布在定州、相州和并州,翟氏这支丁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先后经历了多个历史机遇期,在此期间,邺城不但成为若干政权的都城,还成为整个华北的中心城市,但邺城的每个机遇期都是以失败告终。魏晋南北朝汉化的必然趋势、对重建统一皇权的探索以及邺城以军事职能为主、文化传统相对缺乏的特性是构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厍狄氏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北方部落之一。由于其世居代北与中原交流较少,因此文化习俗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不多。但随着北魏后期六镇之乱,尔朱荣掌权等一系列事件爆发,厍狄氏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历史的漩涡之中,其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厍狄氏的后裔们也从一开始的目不识丁逐渐被中原文化所改造。这一演变过程亦是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早期,北方少数民族汉化过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动乱时期,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从多方面给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如服饰器物、饮食、婚姻、乐舞、语言等,极大地丰富了汉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多层次文化.  相似文献   

20.
化上的转变是完成民族融合的重要一步,这种转变促使了拓跋鲜卑民族成员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变化。对汉化进一步“内化”的结果,使鲜卑人原初的民族意识逐渐消失、新的民族意识日益形成,当入主中原的拓跋鲜卑民族形成了与汉族相同的民族意识之后,就意味着二之间的融合已经完成,因此,民族意识的转化是考察民族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