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江苏南通地区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状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对220例南通地区血清HBV标志物和HBV-DNA阳性者,包括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ASC)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97例,重型肝炎(CSH)29例,肝炎后肝硬化(LC)34例,肝细胞癌(HCC)30例,进行HBV基因型检测.结果 220例中B型59例(26.8%),C型150例(68.2%),BC混合型11例(5.0%);C基因型在CSH组、LC组、HCC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ASC组(P<0.05).B型、c型、BC混合型HBeAg阳性率分别为49.2%、54.0%和3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型和BC混合型HBV-DNA载量显著高于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南通地区HBV基因型以B、C型为主.C型为优势基因型,并与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及血清HBV-DNA高载量相关.  相似文献   

2.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南通地区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状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南通地区HBV-DNA阳性者200例,其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ASC)2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89例,重型肝炎(FHF)26例,肝硬化(LH)30例,肝细胞癌(HCC)27例,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HBV基因型。结果:200例中B型51例(25.5%),C型141例(70.5%),BC混合型8例(4.0%);C基因型在FHF组、LC组、HCC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ASC组(P<0.05)。B型、C型、BC混合型HBeAg阳性率分别为49.0%、53.2%和37.5%,无统计学意义(P>0.05)。C型和BC混合型HBV-DNA载量显著高于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通地区HBV基因型以B、C型为主,C型为优势基因型,并与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及血清HBV-DNA高载量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川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的分布,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172例HBV病毒载量≥1.00×104 IU的乙肝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了解基因型在不同临床类型肝病中的分布及其与患者肝功能、HBV病毒载量、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共检测了172例患者,成功分型166例,占96.51%.其中B型98例,占56.98%;C型60例,占34.88%;B/C混合型8例,占4.65%;未知型6例,占3.49%;②B型多见于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占59.18%);在急、慢性肝炎(AHB、CHB)、肝硬化患者(HC)、肝细胞癌(HCC)等疾病中,C基因型比例明显高于ASC(P<0.05),但几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C基因型患者年龄高于B基因型患者(P<0.05);C基因型患者肝功能指标ALT、TBiL均高于B基因型患者(P<0.05),但GGT、HBV载量、性别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川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B型和C型共占91.86%,其他型别偶见;C基因型可能与乙肝患者肝功能损害和严重肝脏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与患者性别、HBV病毒载量高低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017—2021年海安市三级医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HBV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状况。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经海安市三级医院确诊的500例CHB患者,收集血清样本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PCR检测HBV DNA。计量资料行t检验;占比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HBeAg阳性患者337例,阴性163例;HBV基因型分布,70.80%的C基因型(C1亚型5例,C2亚型340例,C1/C2混合亚型9例),20.60%的B基因型(均为Ba亚型),8.60%的B/C基因型。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CHB患者的HBV C基因型和B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6,P=0.244),两组患者HBV B/C混合感染的基因型均为Ba和C2亚型;HBV B基因、C基因型感染患者的HBV DNA水平与HBV B/C基因型混合感染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5、1.178,P>0.05)。结论 2017—2021年海安市三级医院CHB患者B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与肝病转归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中国西部、北部地区汉族HBV感染者DNA含量104以上者410例,煮沸法提取HBV基因组模板,PCR扩增S区基因,应用自动测序仪测定目的基因序列,进行基因分型,应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C型占91.95%,B型占6.83%,B、C混合型占0.24%,D型占0.98%.疾病进展研究分4种情形对基因型C、基因型B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慢性病毒携带者(ASC),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统计显示,感染基因型C后CHB更易发展为LC和(或)HCC,有统计学意义,但两基因型之间LC发展为HCC差别无统计学意义.LC vs.(CHB+HCC)统计显示:两组在基因型方面虽无统计学差异,但从Means Plots可以看出感染基因型C向肝硬化或肝细胞癌方向发展的趋势更明显.结论 中国西部、北部汉族HBV感染者中以感染基因型C为主,且感染基因型C较基因型B更容易发展为严重的肝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亚型B2和C2在肝细胞癌(HCC)形成、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检测462例HCC患者和23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基因型及亚型,并对其中采取手术切除或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或两者联合治疗的228例基因亚型为B2或C2的HCC患者随访观察1年.结果:C2亚型HCC患者比B2亚型手术治疗机会多(P=0.007);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P=0.000)、年龄≥40岁(P=0.030)、病毒载量>10 000copies/ml(P=0.017)是HCC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亚型B2和C2对HCC形成的危险性无统计学差异;50岁以下(P=0.044)、非手术治疗患者(P=0.000)、HBV基因亚型B2(P=0.027)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B2、C2和混合型感染者HCC组织病理分型上都以粗梁型为主(85.7%、71.2%、75.0%),各种病理类型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一些少见病理类型中全部为C2亚型,未见B2型和混合型.结论:HBV C2和B2亚型在促进HCC形成的危险性上无统计学差异,但后者形成的HCC恶性程度更高、手术机会较少、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7.
乙肝病毒基因型及病毒变异对慢性肝病进展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进一步研究HBV基因型及病毒变异与慢性肝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以及部分PCR产物测序的方法对401例慢性HBV感染者.包括112例HCC患者(HCC组),129例无症状携带者(ASC组),70例肝硬化患者(LC组)和90例慢性肝炎患者(CH组)进行HBV基因分型以及BCP和PC变异检测.结果 401例慢性HBV感染者中181例发生B基因型感染,220例发生C型感染.HCC组中C型分布高于其他3个疾病组;C基因型感染者BCP变异多于B基因型;B基因型感染者PC变异多于C基因型;同时BCP变异发生率随着病程进展而递增:在ASC组、CH组、LC组和HCC组里的BCP变异阳性率分别为22.4%、35.0%、50.0%、74.1%.C1与C2亚型相比,C1有较高BCP变异阳性率,而C2有较高PC变异发生率.结论 BCP变异与肝病进程存在依从关系,因此BCP变异的检测对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进展和临床结局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类型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在年龄、性别和民族方面的内在关联,比较不同HBV基因类型患者的肝组织病理损害程度、HBV-DNA载量及肝功能改变.方法:荧光定量PCR仪检测94例行肝活检的CHB患者的HBV-DNA,以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方法进行HBV基因分型.结果:本组94例CHB患者B基因型占74.5%,C基因型占25.5%.HBV基因类型与年龄、性别无关;C基因型中壮族所占比例明显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B基因型患者(P<0.05).CHB患者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与B、C基因型相关,C基因型在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较重组所占的比例高于B基因型(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与肝功能指标相关(P<0.05),但与HBV-DNA水平无关.结论:本组CHB患者HBV基因类型呈B、C2型,人群分布以B型为主,C型次之,未见其他类型或混合型;汉族患者以B基因型为主,壮族则以C型为主;相对于B基因型,C型患者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较重,容易出现严重的肝损害和肝癌等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良结局家族聚集性乙肝感染者HBV基因分型情况。方法 A组选择15个家系中54份HBV感染者血清,其中HBV携带者(ASC)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7例,肝硬化(LC)13例,肝细胞癌(HCC)4例。B组选择非家族聚集性乙肝感染者60份血清,其中HBV携带者(ASC)3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0例,肝硬化(LC)9例,肝细胞癌(HCC)5例;应用HBV基因型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其基因型并进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 114份血清标本中109份HBVDNA阳性,A组有5份血清HBVDNA检测失败,余49份血清标本中,HBV基因型为C型46例,B/C混合型3例,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B组60份血清标本中,HBV基因型为C型44例,B/C混合型5例,B型11例。两组相比在不同临床类型分布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在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中,C型所占比例高,分别为80%和100%。结论 不良结局家族聚集性乙肝感染者,以C型为主,基因型与乙肝病情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通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本地区HBV感染者共125例,其中无症状携带者(ASC)3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2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25例.应用实时PCR技术对患者进行血清HBV基因分型测定,FAM波长检测B型HBV,JOE或HEX波长检测C型HBV;部分结果进行基因测序验证;以3例非乙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结果:3例非乙型肝炎患者HBVM、HBV-DNA、HBV B、C基因均阴性.6例患者双份标本荧光PCR法、基因测序检测HBV基因型结果完全一致均为HBV C型.125例HBV感染者中HBV-DNA阳性的104例标本HBV基因型显示:B基因型25例(24.0%),C基因型74例(71.2%),B+C混合基因型5例(4.8%),未检出非B非C型;其中ASC组HBV-DNA定量阳性患者中以B型为主90%(9/10);而其余3组感染者中以C型基因居多:CHB患者中C型为80.43%(37/46),LC患者中C型为69.57%(16/23),HCC患者中C型为80%(20/25).结论:荧光PCR法可特异性检测HBV基因型;南通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以C型为主,其次为B型和少量B+C混合基因型.HBV基因C型与B型各有显著的临床特点,可为临床诊断及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药物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HBV感染者血清标志物模式与HBVDNA的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标志物模式与HBVDNA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定量分析法(TRFIA)和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分别检测542例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HBVM和HBVDNA。结果:542例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标本HBVM模式有10种,HBVDNA检出总阳性率83.39%(452/542),各种模式HBVDNA的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性,高拷贝数的HBVDNA主要存在于HBeAg阳性的各种模式中,与其它模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监测HBVM和HBVDNA含量有利于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中片段表面抗原真核表达质粒和E抗原真核表达闰。方法 将编码HBV中片段表面抗原(preS2+S)的基因片段和E抗原(HBeAg_的基因片段分别插入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JW4303)中,构建成的重组体经筛选鉴定后,再转染哺乳动物细胞,检测表达产物。结果 电泳鉴定显示目的基因片段正确插入了表达载体。经筛选、纯化的阳性克隆转染哺乳动物细胞后可表达preS2+S和HBeAg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固相放免法对94例慢性HBV无症状感染者血清作HBcAg检出并比较其它HBV标志物的关系。结果表明:血清HBcAg能直接反映HBV存在,其检测可作为人体内是否存在Dane颗粒及其复制程度标志,是反映HBV传染性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HBV病毒滴度与血清标志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滴度与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1584份患者血清分别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ELISA法测定HBVDNA和血清标志物(HBV-M),肝功能三项(TB、AST、ALT)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感染期模式组共有1525例,HBVDNA检出有1215例,阳性率为79.67%,最高拷贝数为9.61×109/ml,最低拷贝数为9.16×103/ml,HBV-M主要模式大三阳、小三阳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7.49%和51.17%,平均拷贝数分别为2.56×108/ml和1.61×107/ml;恢复期模式组有42例,但仍可检出HBVDNA4例,阳性率为9.52%;HBV-M全阴的有17例,1例为HBVDNA阳性,阳性率为5.88%。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BVDNA含量与肝功能状态无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γDNA-ALT=0.3204,γDNA-AST=0.2751,γDNA-TB=0.2007)。结论FQ-PCR方法检测HBVDNA具有高检出率,能准确反映乙肝病毒感染和复制情况;血清标志物阴性患者仍可有HBVDNA阳性;HBVDNA水平不能反映肝功能状态。HBVDNA与HBV-M、肝功能同时检测,对乙肝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重型乙型肝炎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状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聚合酶链反应测定了56例乙型肝炎病人的HBV复制指标。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HBeAg和/或HBV-DNAPCR阳性率明显低于非重型慢性肝炎(P<0.01),表明HBV复制活跃不一定是重型肝炎发生的因素之一。进一步证明HBV本身并无致肝细胞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49例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结果表明:甲型肝炎37例(75.5%),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9例(18.4%),乙型肝炎1例(2%)。肝功能检查除 SGPT 恢复正常天数多于甲型肝炎,其余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未接受抗病毒干预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各阶段的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值与HBV DNA及患者年龄的关系.方法:2015年3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但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498例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将入选者分成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145例)、慢性HBV携带组(57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慢性乙型肝炎(CHB)组(151例)、HBeAg(-)CHB组(65例)、HBeAg(-)乙肝肝硬化(LC-B)组(43例)和HBeAg(+)LC-B组(37例)6组.对血清HBsAg定量与血清HBV DNA及患者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组间的HBsAg定量值有统计学差异,其中HBeAg(-)、(+)的CHB组间HBsAg水平差异显著.除外非活动性HBsAg携带的HBV感染者的HBV DNA与血清HBsAg定量值呈显著正相关性.HBV感染者的血清HBsAg定量值与其年龄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年龄>40岁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定量值明显低于同年龄段的HBeAg(-)CHB患者.结论:HBV感染各阶段的血清HBsAg水平各不相同,该水平与患者的年龄及HBV DNA关系密切,是区分年龄超过40岁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与HBeAg(-)CHB患者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调节乙型肝炎病毒(HBV)增殖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产生的宿主细胞的miRNA。方法用328种miRNA的反义链转染HepG2 2.2.15细胞,72 h收获上清,MTS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ELISA检测表面抗原和e抗原的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其中HBV DNA的拷贝数。构建筛选到的miRNA的过表达载体,转染HepG22.2.15细胞,也分别用MTS、ELISA和实时定量PCR进行检测。结果 miR-199a-3pASO、miR-210ASO和miR-185ASO促进了HBsAg产生和HBV增殖(P<0.05);miR-199a-3p、miR-210、miR-185的过表达,分别抑制了HBsAg的产生和HBV的增殖(P<0.05);miR-199a-3p、miR-210和miR-185的ASO转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细胞内miR-199a-3p、miR-210和miR-185的表达水平(P<0.05);miR-199a-3p、miR-210和miR-185的过表达载体转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细胞内miR-199a-3p、miR-210和miR-185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在没有对细胞的增殖活性产生影响的情况下,miR-199a-3p、miR-210和miR-185抑制了HBV表面抗原的产生和HBV的增殖,miRNA作为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中的调节因子,在HBV的生命活动周期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PreS1,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 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总阳性率68.9%,PreS1总阳性率54.8%,有显著性差异(X2=53.24,P<0.005).HBV-DNA、PreS1在HBeAg( )组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组(HBV-DNA:X2=226.24,P<0.005;PreS1:X2=49.64,P<0.005).PreS1和HBeAg与HBV-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56.9%和63.3%,PreS1的敏感性高于HBeAg,但特异性则相反.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升高,PreS1和HBeAg的阳性率亦随之升高,HBV-DNA含量低时PreS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结论 联合检测HBV血清标志物、PreS1,并动态监测HBV-DNA的含量,在观察慢性乙肝患者HBV复制、疗效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PreS1可作为HBeAg阴性、无条件开展HBV-DNA检测时的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HBeAg、HBeAb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 (乙肝 )患者血清HBVDNA与HBeAg、HBeAb含量的变化 ,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对 2 0 7例乙肝患者采用微粒子免疫荧光法 (MEIA)检测血清HBV标志物 (HBV M ) ,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结果 :HBeAg阳性组的HBVDNA为 10 6 .53± 1 .0 7copies·ml- 1 ;e系统双阳组的e抗原均为低水平 ,HBVDNA含量为 10 4 .89± 1 .0 3copies·ml- 1 ,与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82例HBeAg阴性患者有 5 3 .7%HBVDNA为阳性 ,与前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HBeAg含量与HBVDNA含量成正比 ;e系统双阳组e抗原与HBVDNA含量均明显降低 ,提示抗原抗体正处于转换期 ;有部分HBeAg阴性患者的HBVDNA呈低水平复制 ,具有一定传染性 ;少数HBeAg阴性和e系统双阳者HBVDNA呈高水平提示可能与病毒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