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劳动力价值变动的趋势,是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常常要碰到的一个问题。我在《复旦学报》一九八二第四期《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曾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趋势谈了我的看法。我在那篇文章中,根据可以利用的统计数字进行了一次粗率的计算,得出的结论是:近百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价值呈上升趋势。彭仁君同志在《复旦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发表《关于劳动力价值变动趋势的几个问题》一文,从理论上和具体计算上提出相反的意见。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从长期趋势看,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是下降的。我国经济学界中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较多。另一些同志则持  相似文献   

2.
对美国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大量的历史统计数据,对美国制造业等行业以及全行业资本有机构成进行纵向、横向考察,认为若将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趋势概括为“提高缓慢,基本稳定, 有时下降”,则当代尤其是近年来其变动趋势可进一步概括为“波动中缓慢下降”。科技进步的推动、生产资料的节约、工资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资本有机构成变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了认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经济地位的变化,不能不涉及雇佣工人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趋势问题。蒋学模同志在《复旦学报》1982年第4期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几点看法》一文认为,近百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价值呈上升趋势。我在《复旦学报》1983年第1期发表的《关于劳动力价值变动趋势的几个问题》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针对我的看法,蒋学模同志又在《复旦学报》1983年第5期发表了《关于劳动力值价变动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以下引用此文,不另注明),继前一篇文章之后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对我是有启发的。但是,对于他在后一篇文章中所作的理论分析,我仍然持有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趋势存在着争论。有的同志认为是“略有提高,基本稳定,有时下降”,有的认为是“越来越缓慢”。这些看法不仅涉及到现实情况,而且涉及到对资本有机构成含义的理解和计算方法。对此,本文拟结合日本的具体情况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结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将不断下降。从19世纪中期至今,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四次经济波动,利润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基本印证了马克思的判断。但是近二十年来,下降趋势渐缓并开始上升也是事实。本文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中因创新导致的局部变化、再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剩余价值率的变化等,都制约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以,对于资本主义世界中利润率变化的长期趋势需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殊的经济范畴。它同剩余价值相对应而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资本家阶级不断扩大对剩余价值剥削的过程,同时也是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日益恶化的过程。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不过是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的经济地位的变化,是直接同劳动力价值的变化相联系的。为了正确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现状,有必要对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趋势进行认真考察。然而,考察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趋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因为劳动力价值是一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代初以来,学术界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的讨论,主要是围绕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与大多数企业相比,在同样的时间内能否创造更多的价值展开的.而不同观点的分歧,则根源于对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两种论述的不同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说:“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理论问题。究竟何谓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说法不一。总的看来,笔者认为其中的“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说更为确切。此说对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内涵作了如下概括: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指工人的实际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趋势。①它克服了传统说法、即工人生活状况“日益恶化”说过于绝对化的缺陷。因为,它与事实不符合。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消费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经济学观点总是把劳动力商品看作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马克思指出的劳动力商品的两个必备条件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工资仍然是劳动力价值.因此,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劳动力仍然是商品.劳动力是商品,但并不因此否认劳动者的主人翁位.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一百多年的今天,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科学技术有了迅速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应该用于生产,出现了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过渡的趋势。在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不断减少的同时,资本家所得到的剩余价值却在不断增加。当代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利用这一现象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宣扬什么:“不能再说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了。”“应当说由资本  相似文献   

11.
正出版社的朋友让我给海尔布伦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和逻辑》(中译本)写个序,谈一谈书稿本身的内容,以及对这本书的评价、相关研究问题等等。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提出要探讨的不是资本主义会发生什么,而是资本主义是什么的问题。这让我想起来近来一些议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到底说了什么的观点。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亚历山大·韦贝尔认为,马克思几乎未提"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一词是在20世纪初维尔纳·桑巴特的《现代资本主义》一书出现之后才开始流行的。俄国人不是第一次提出类似的问题。尼·米海洛夫斯基就曾质问,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剥削与贫困问题经济伦理意蕴的揭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那里,剥削是指剥削劳动,即以不平等的方式支配和控制他人的剩余劳动。马克思认为,剥削的形式随着生产方式的不同而变化;资本主义剥削作为价值增殖现象贯穿资本主义生产、流通整个过程;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虽然被交换关系的表面现象所掩蔽,但其内在的矛盾必将激化;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剥削程度的正确表现。正是资本主义剥削,带来了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这些观点体现了资本主义伦理关系的不平等由生产关系的不平等性制约等经济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这个问题自从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再引起激烈的爭论。近年来,在关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的讨论中,它再次被提了出来。有的同志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的终点才是社会主义的起点;沒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就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些同志引用马克思、思格斯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论述,武断地说,根据马克思、思格斯的观点,只有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才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有的同志还下了绝对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不曾想到,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能够取得胜利,更不曾想到革命胜利后,在现代生产力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就能  相似文献   

14.
在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新的时代课题。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也留下了晚年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遗产。后发展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必须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东方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以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为基础。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在于其是这样一个矛盾过程:它所创造的奇迹般的现代生产力最终成为其自身的否定因素。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力和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构成了资本…  相似文献   

15.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以前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形成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研究经济制度的时候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继续了他们的事业。他严密地论证了并且透彻地发展了这个理论”,从而使这个理论成为马克思全部经济理论基础和出发点。本文想从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量由什么决定、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由什么决定、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如何比较、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中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加入如何进行、价值如何表现、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条件下劳动价值理论是否正确等八个方面,就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的劳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尽管没有直接使用现代经济学说中的均衡范畴,但在研究价值形成与供需关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总供求形态、再生产过程与条件等问题时,涉及到了经济活动中的许多均衡与非均衡关系,包含有许多均衡分析思想。文章从均衡观的角度,对马克思关于这类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张劳动是劳动者对劳动产品拥有财产权的依据,即劳动财产权;同时,马克思也以这个观点来批判资本主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进一步认为马克思主张的劳动财产权是自然主义性质的,因而马克思应用了本身不赋有道德的事实来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道德依据.事实上,提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道德依据不是劳动财产权,而是劳动自由.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品质构成现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理论主要侧重于其价值形成的客观条件 ,无法对劳动者报酬的差异程度及等量价值的劳动力创造出不等量的剩余价值给出合理的解释。以此为目的 ,本文提出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品质构成因素 ,并给予其现实研究  相似文献   

19.
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其他社会不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这一观点在今天仍然影响很大,其典型表现就是:十五大以后,人们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却不承认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存在按劳动力要素的分配即按劳动力价值的分配.可见,澄清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属性对正确理解和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十分必要的.一、从产生的原因看,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市场经济共生共存,是市场经济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的分配理论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价值的实现,有一个最低限度,即能够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收入水平.劳动力价值除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外还受到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影响[1]194.今天的劳动力价值基本构成中,"历史上"、"道德上"的因素,往往让人很难实施.不能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应深刻理解马克思思想中的精髓,深入研究当今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