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双双  张莉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2,21(6):447-448,452
[目的]优化吴茱萸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提高挥发油的提取率.[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吴茱萸挥发油,利用4因素3水平(浸泡时间、加水量、蒸馏时间)L9(34)正交试验法对吴茱萸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优选,以挥发油得率为评价.[结果]影响吴茱萸挥发油提取率的主次关系是浸泡时间>蒸馏时间>加水量,吴茱萸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12h,加水量600ml,蒸馏时间8h.[结论]此法能准确的选定吴茱萸挥发油提取工艺,且该工艺方法合理,挥发油的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消湿膏的最佳水提工艺。方法以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干浸膏得率、羟基萘醌总色素作为指标性成分,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消湿膏的最佳水提工艺为8倍的加水量,提取时间为1.5 h,提取次数为2次。结论优选的水提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茵栀黄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干膏得率和绿原酸提取率为考核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茵栀黄颗粒水提取工艺进行考察。[结果]茵栀黄颗粒最佳提取工艺的方案为A2B1C2,即加水量为8倍,提取2次,每次1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科学合理,适于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4.
正交试验设计优选甲芪肝纤颗粒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黄芪甲苷、干膏得率为含量指标 ,研究甲芪肝纤颗粒的水提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优选 ,薄层色谱扫描测定黄芪甲苷含量 ,干燥失重法测定干膏得率。结果提取时间对黄芪甲苷和干膏得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加水量对黄芪甲苷和干膏得率的影响不具显著性 (P >0 .0 5 )。结论最佳提取工艺为水煮提 2次 ,第 1次 1 .5h ,第 2次 1h,加水量分别为药材量的 1 0倍和 8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优化柴苓护肝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分别对柴苓护肝颗粒的水提及醇沉工艺进行考察.水提工艺中,以干膏得率和总黄酮含量为指标,对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进行考察.醇沉工艺中,则以干膏得率、干膏中总黄酮和总多糖质量分数为指标,对乙醇体积分数、醇沉时间、初膏浓度(每毫升清膏相当于生药质量)进行优化.结果 柴苓护肝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倍量为10倍,浸泡20 min,煎煮2次,每次1.5 h,煎液浓缩至初膏浓度为1:1(相对密度为1.08 g/mL),加入乙醇使最终乙醇体积分数为50%,醇沉24 h.结论 该工艺稳定可行,为柴苓护肝颗粒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优选小儿清热解毒颗粒的水提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加水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为主要因素,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君药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参考干膏得率综合分析。结果 小儿清热解毒颗粒的水提工艺为提取两次,第一次加水7倍,提取1.5h;第二次加水5倍,提取1h。结论 按优选的条件放大试验,工艺稳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颈痛巴布剂中葛根素和干膏得率的水回流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君药葛根中有效成分葛根素的提取量和干膏得率,作为考察指标,以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进行工艺优。结果〓优选工艺为加8.7倍水,提取3次,每次1.85h。结论〓优选工艺所得葛根素含量提取率高,干膏得率较高,工艺稳定可行,可以进行中试生产。  相似文献   

8.
正交试验法优选通窍活血颗粒剂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通窍活血颗粒剂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通窍活血颗粒剂中的干膏得率、芍药苷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作为考核指标,优选提取工艺中的加水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3个因素。结果优选出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的水,提取2次,第1次1.5 h,第2次1 h。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9.
正交试验法优选苓桂术甘汤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苓桂术甘汤的水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苓桂术甘汤中肉桂酸含量及干膏得率的影响。结果优选出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的水,提取2次,每次1h。结论该提取工艺由于稳定、合理、可行,可用于苓桂术甘汤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乌白祛劳颗粒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提取物干膏重为指标,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法优选乌白祛劳颗粒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经验证最佳提取工艺:加水量为12倍处方药材量,煎煮1 h,共煎3次。结论该提取工艺条件提取率高,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