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菊芳  董筠 《河南中医》2014,34(2):368-370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对缓解症状、逆转腺体萎缩、预防癌变的疗效。方法:本文对近10 a来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实验研究等方面的论述进行概括总结。结果:中医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结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上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癌变率高。目的:探求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新方法。方法:运用健脾理气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显著疗效。结论:健脾理气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现状,并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总结、分析、概括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文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治疗作了详尽的阐述.结论:中医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治愈率还不能令人满意,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和深入.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为胃癌前状态,该病发病率高、病程迁延且易发生恶变。中医药以辨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为核心,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基于“辨证论治”理论,研究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微观领域的干预靶点,需成功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这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从微观角度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及辨治过程。因此,文章通过文献梳理,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操作方法及中医药干预可能机制,以期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证型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中医药临床创新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探讨中医药治疗方法,总结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但能解除患者的痛苦与不适,还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自拟胃炎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验证自拟胃炎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一定时段门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人进行调查,让其对自拟胃炎方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根据病人的评价结果对自拟胃炎方的临床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自拟胃炎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痊愈率为16.9%,总有效率达到86.3%。结论:自拟胃炎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肯定,制方思路具有创新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属于胃癌的癌前状态。本文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学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方法、中医作用机制进行论述,简略概述近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中医发展的瓶颈及El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杨晋翔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的临证经验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摄等方面的认识。杨教授指出气阴亏虚、胃络瘀毒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两大基本病机,益气养阴、化瘀解毒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大法,并应针对不同情况,合理准确地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9.
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130021)李秀兰,樊友平,李明,金东成【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而又难治胃病之一。一般西药治疗无效者,笔者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治疗88例,疗效满...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强调辨证分型、专方用药、中西医结合以及针灸等特殊中医药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必要性及优越性,同时介绍了目前的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对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并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显效率(58.93%)和总有效率(87.5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病痛,并预防恶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自拟胃炎汤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2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20例。治疗组服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结论:治疗组疗效显著,其具有改善临床症状及抑制病菌之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08~2011年间收治的7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17~52岁之间,女性19~63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39例患者中,治愈21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3%,对照组35例患者中,治愈15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7.1%。结论: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采用中医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者的病情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患者分为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气滞血瘀、脾胃湿热证5型施治。结果:本组56例病例,经治疗4~5个疗程,其中治愈38例,占67.9%;显效8例,占14.3%;有效6例,占10.7%;无效4例,占7.14%,总有效率92.86%。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综述近年慢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镜病理关系研究进展。分别从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与胃镜病理的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与胃镜病理的相关性和其他胃炎证候与胃镜病理相关性三方面进行概括,以客观呈现慢性胃炎胃镜指标与中医证候的关联研究概况,以期为今后的慢性胃炎的诊断、治疗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0例,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50例,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9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补肾、益气活血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亏损证、气滞血瘀、郁热证5型施治。结果:据此结合辨证分析、综合治疗,均取得很好的疗效。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2年12月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中医自拟益气养阴汤随症加减治疗和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自拟调和肝脾中药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平坦糜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平坦糜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以雷尼替丁胶囊治疗8周,治疗组同时服用自拟调和肝脾中药,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内镜下表现及HP根除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症状总评分、胃镜下炎症评分均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症状总积分及胃镜下炎症评分降低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2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调和肝脾中药能更有效地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平坦糜烂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下胃黏膜炎症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