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2 毫秒
1.
姜良铎  付义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12-1612
心身疾患的严峻现状 ,引发对心身问题的广泛关注。中医是状态医学的雏形 ,本文试从状态医学角度对心身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借鉴中医心身状态医学思想 ,认为心身不可分割 ,而处于心身合一、互动的整体状态中。心身状态观要求尽快构建中医心身状态医学体系 ,研究心身状态须将其置于人体与社会、自然有机融合的大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2.
心身疾病与心身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良铎  付义 《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12-1612,1618
心身疾患的严峻现状,引发对心身问题的广泛关注。中医是状态医学的雏形,本文试从状态医学角度对心身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借鉴中医心身状态医学思想,认为心身不可分割,而处于心身合一、互动的整体状态中。心身状态观要求尽快构建中医心身状态医学体系,研究心身状态须将其置于人体与社会、自然有机融合的大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3.
心身医学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较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能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理念与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渐行渐近。本文主要对二者理念的一致性进行初步的探讨,从理论基础和临床诊疗两方面进行比较。其中,心身医学在理论基础方面与中医学"天人一体观"、"形神一体观"、"整体观"等哲学思想异曲同工;在临床诊疗方面与中医学"刚柔体质"、"心身同治"等辨证思想异曲同工。中医学的思想观念必将是世界心身医学的发展方向,世界心身医学要向中医学寻求智慧。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逐年上升,中医学和现代临床研究都表明肿瘤具有明显的心身相关性。把中医学术思想中关于肿瘤的心身关系研究和现代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结合起来,为肿瘤的发病因素找到合理的心身互动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医人格体质论是基于中医“形神合一”理念,源于《黄帝内经》人格、体质相关描述建立起来的心身相关学说,其对中医学及中医心理学关于心身的形成、发展、相互影响的认识及心理、心身疾病的治疗预防有重要意义.结合文献研究及现代医学、中医学、心理学相关研究,对中医人格体质论的内涵做出阐释,以明确该学说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
情志因素作为病因或诱因参与并影响脾胃病发病及预后,研究情志与脾胃的关系、探析脾胃心身问题对诊治脾胃心身疾病十分必要。从中医心身关系、脾胃对情志刺激的易感性、情志与脾胃病的关系以及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辨治四个层面对脾胃心身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脾胃心身关系研究及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中琳 《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62-1662,1704
中医学心身合一的思想精髓与现代心身医学模式有着内在的吻合。中医心身疾病研究必须容纳和利用现代科学新的信息和技术手段。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是研究心身疾病的重要切入点,该网络的整体性、正负反馈机制、节律性等特点和中医学的整体观、阴阳学说、情志与五脏相关论、时间学说等具有内在联系。中医心身疾病研究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方面进行机理的阐释和疗效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有益于中医心身医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思想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在整合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古老的"治未病"思想亟待注入新思想、新活力。本文从心身一体、心身并重的角度,对中医"治未病"实践形式做一探讨,并初步构建起"心身共调治未病"的临床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医心身观念的理论基础是“天地人三才一体”医学模式,心身理论的本质是“形神合一”论,中医心身理论的特点是由“心”统率形神功能。中医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心与身和谐、气与血和谐。因此,中医学养生要求:协调阴阳,和谐天人关系;形神兼养,调节心身关系;仁者寿,以德怡养心身;动而中节,养生贵在适度;道法自然,健康寓于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10.
中医心身相关问题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溯中医心身相关的起源;分析中医学几种主要的心身相关理论;阐释现代医学模式和心身研究的密切联系。提示中医心身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又一交叉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住院病患者中成药的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方法:在医院信息科抽取有使用中成药的病历287份,按照《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药品说明书》以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中成药的病历占病历总数的26.52%;中医师开具中成药病历为11.8%,医师开具中成药病历为88.2%;有中医理论描述的病历为10.8%;使用超说明书的病历为31.7%;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3%,主要为静脉用药;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为85.4%;静脉用药占首位(72.1%),其次为口服(18.8%),再其次为外用和肌内注射。结论:住院患者对中成药的应用基本合理,应进一步提高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能力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阴阳学说在现代康复医学性中的应用。方法:以中医阴阳学说基本理论来阐释康复医学运动疗法相关内容,描述中医学和康复医学在治疗方法上的相似性,以分析中医学和康复医学在理论上进行结合的可能性。结果:阴阳学说是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指导临床实践。结论:康复医学的许多内容可以用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进行深入地归纳和总结,从而促进康复医学内涵的拓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十八反"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思路。方法:归纳"十八反"文献与临床研究特点,分析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十八反"的新研究方法。结果:"十八反"中药在文献及临床中均有相关应用,其配伍禁忌的文献、临床均有不确切之处;应考证"十八反"的具体细节,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适当开展临床研究。结论:针对"十八反"已有研究的不足,完善"十八反"的文献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释以药制药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方法: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当前以药制药多集中在以姜和蜂蜜等少数一些中药作为以药制药的基础药物,缺乏应用的广泛性,应加强以药制药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结论:为了促进以药制药在中药炮制中的广泛应用,笔者提出对策:应从"相畏""相杀""相须""相使""药对"角度去选取以药制药的炮制药物,同时应加强对所选取的药物开展以药制药的科学研究。本文将为以药制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启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关中医理论的探讨,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生活质量量表,应该结合中医理论如"以肺为主,五脏相关、形神合一、内伤七情、天人相应"等学说,并参照国际生活质量量表的制作规范,将量表具体划分为: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等领域,本文希望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生活质量量表的进一步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鑫  王栋先  刘伟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0,37(12):1327-1333
援药理论是传统临床整体宏观调整与现代临床局部微观调控的有机融合,主要从吸收传统中药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以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为主体、以现代检查检验指标为向导、援药临床应用选用原则、援药理论与现代中医临床相关理论的关系辨析、现代"血浊"疾病援药应用6个方面对援药理论现代中医临床应用进行探讨辨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毛德西教授的从医之路和治学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全国名老中医毛德西的从医历程及其"读经典,勤临床,拜名师,多总结"的从医之路和治学经验。结果:毛德西秉承医圣"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孙思邈"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之训,临证经验日渐丰富,学术思想日臻完善,对中医的认识日渐升华。"读经典,勤临床,拜名师,多总结",寥寥数语,见证了一代中医临床大家的成长历程,凝聚着中医名家的济世之心。结论:毛德西教授从50多年来从最初的被动接触中医到后来主动学习中医,再到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先生在学习中体会中医,在体会中思考中医,在思考中传承中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常用补肾助阳中药对更年期综合征的作用及特点。方法:根据补肾及"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理论,分析常用补肾助阳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理论可行性;总结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归纳常用补肾助阳中药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特点。结果:淫羊藿、鹿茸、龟龄集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较好疗效,但缺少单味中药或龟龄集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药理及机制研究,也缺少单味中药应用治疗相应疾病中医药理论的较好支撑。结论:常用补肾助阳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良效,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气相求"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方法:借助《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以明确"同气相求"的理论内涵,引述《易经》《尚书》等古代文献以探讨"同气相求"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结果:"同气相求"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并推动了中医推理方法的形成和发展。结论:"同气相求"影响着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使这些理论形成独特的体系而较全面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外尚未建立的影像案例资料库,而国内中医院校对案例教学的探讨也多局限在传统的病案教学法.本教研室结合自身特点,整合教学及临床各种资源,初步建立了体现中医经典临床思维的教学案例影像库,为新时期下中医经典临床教学的实践和改革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随着案例库的不断充实完善和在临床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建立一种有效锻炼中医学生思辨能力、符合中医经典课程特点的现代影像案例教学法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