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引导农户采用具有提升耕地质量的技术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健康,促进作物高产高效和耕地健康可持续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了耕地质量提升的影响因素,综述了包括秸秆还田技术、绿肥种植技术、深耕深松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机械化侧深施肥技术、施用土壤调理剂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对这些技术的优缺点进行归纳,总结应用措施。目前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的集成应用、农户各项技术采纳的差异性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和设备产业化应用。最后提出应完善耕地多功能的技术标准和方法制定、强化高分遥感等信息技术对耕地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健全农户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耕地酸化治理是提升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广东省为例,系统分析广东省耕地土壤酸化现状、时空演变特征及治理状况,采用实地调研、层次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得出广东省耕地酸化治理存在标准支撑不足、治理模式单一、政策衔接不够、管护资金不足等困境,总结提出基于标准化建设、模式探索、政策激励和公众参与的耕地土壤酸化治理路径,并提出了加快制定标准规范、开展模式探索、强化政策衔接、建立后期管护长效机制等相关建议,旨在为耕地酸化治理助推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安溪县茶园肥力状况与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火贵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8):132-135
为做好茶园耕地的质量保护与改良利用,指导广大茶农科学合理施肥。笔者通过采集具代表性茶园耕地土壤进行化验检测,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根据186个土样测定结果评价安溪县茶园耕地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全县茶园土壤酸化趋势严重;土壤养分失衡,钾、镁、硼缺乏较严重。因此,建议加强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矫正土壤养分失衡状况;做好茶园耕地质量保护与改良利用,发展生态茶园,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
耕地作为植物生长的载体,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耕地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升耕地质量对增强耕地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耕地质量的内涵进行了归纳总结,即耕地质量可概括为耕地环境、耕地土壤属性、耕地管理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呈现出来的耕地综合产出能力.耕...  相似文献   

5.
为给新疆干旱区域河谷区的新增耕地质量评定以及高质量耕地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综合评价法对伊犁河谷区新源县10 个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伊犁河谷区的平均耕地质量水平比较,新源县新增耕地自然质量和利用质量较好,经济质量较低。伊犁河谷区新增耕地的主要障碍因素有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林网化程度较低,人为管理和施肥措施不到位,土壤盐碱化较重。伊犁河谷区在今后新增耕地开发利用中要注重考虑各质量影响因素,通过加强耕地管理、提高施肥技能、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等措施,保证新增耕地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
正一、千阳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现状千阳县地处宝鸡市半小时经济圈内,是陕西省和宝鸡市确定的限制开发区,属全国首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县。近年来,该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肥压青、秸秆还田、机械深松等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农业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60多千米2,改良土壤18.26万亩,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区12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7.
桐庐县耕地质量评价及其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倪中应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4):188-192
为了解桐庐县耕地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资料,开展了桐庐县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全县31002.3 hm2耕地中,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0.0%、89.5%和0.5%,以二等地为主。耕地障碍因素主要有:(1)立地条件较差,地貌以丘陵为主,灌溉能力相对较弱;(2)土壤酸化明显,pH<5.5的土壤占40.30%;(3)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土壤养分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存在养分的不平衡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桐庐县耕地质量提升中需要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增加有机肥料投入,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促进耕地土壤养分平衡,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水平。  相似文献   

8.
研究烟台市典型县域耕地土壤p H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耕地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以栖霞市和蓬莱区为研究对象,2010年用网格法采集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pH、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等基本性质,与第二次土壤普查(1984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地统计学法分析不同类型土壤pH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比较不同级别土壤pH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84—2010年25年来,烟台市土壤pH呈下降趋势,褐土和潮土pH下降幅度均约10%,棕壤约6%。随时间推移,烟台市土壤pH块金效应升高,空间自相关性减弱,受到随机因素影响的程度增大。烟台市北部及东部边缘等地土壤p H较高,酸化不明显;西南部地区土壤pH较低,酸化严重。与1984年相比,2010年pH≤6.00的耕地占比由5.8%增加至48.8%;pH>6.00的耕地占比则由94.2%下降至51.2%。栖霞市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随p H升高先上升后下降;蓬莱区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与pH呈显著正相关。烟台市耕地土壤呈现酸化的趋势,气候和施肥等是影响该区域耕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耕地土壤样品直接体现了耕地质量状况的变化。为高效合理地采集利用国家耕地土壤样品,更好地服务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日前,国家耕地土壤样品库建设项目在京启动。国家耕地土壤样品库建设由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建设,选址位于中国农科院。国家耕地  相似文献   

10.
靳春香  杜立群 《种子科技》2020,(4):80-80,82
基于现阶段土壤肥料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研究,从科学施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加大市场监管等多个方面,论述了现阶段有效提升土壤肥料利用水平、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贵州磷肥施用对耕地土壤重金属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加剧,铅污染也越来越受关注。铅污染的土壤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文章较为全面的总结了贵州土壤重金属铅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贵州省近十年来磷肥施用及其对耕地土壤重金属铅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省磷肥施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耕地土壤铅属于清洁状态,但是局部的污染是存在的;磷肥的施用会增加耕地土壤铅含量,但是低贡献率不会使耕地土壤重金属铅短期内达到污染水平;磷肥的施用改变耕地土壤pH值,进而影响耕地土壤铅的生物有效性,pH值升高,铅的生物有效性降低;磷肥的施用还会降低非残渣态铅含量。研究可为深入探讨磷肥施用对耕地土壤重金属铅的影响和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研究不同农作物秸秆还田对耕地质量的影响,2010-2015年依托财政部农业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在全省18个县(市、区)开展了不同农作物秸秆还田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农作物秸秆还田后,耕地质量逐渐提升,耕层土壤容重逐渐减小,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含量逐渐增加,p H值逐渐向中性方向发展,CEC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维护土壤地力、保护耕地资源,广州是建立了耕地土壤监测网络。作者利用2002年-2008年广州市耕地土壤监测系统相关监测数据,分析对比了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肥、氮磷钾配合施肥、氮磷施肥、氮钾施肥、磷钾施肥和不施肥6个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变化状况以及耕地土壤常规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证明,平衡合理地施用化肥,特别是与有机肥配合施用,除具有众所周知的高产稳产作用外,对保持和改善土壤肥力同样具有明显作用;相反地,不平衡施肥除了造成产量上的“短板”效应外,还加剧了土壤养分的失衡。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耕地质量保护及污染防治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耕地质量及污染防治攸关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局。由于长期受工业污染的影响以及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抗生素等不当生产方式,中国耕地污染呈日益加剧的趋势,耕地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利用江苏、湖南、黑龙江和吉林4 省的实地调研资料,对耕地质量保护及污染防治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尽管4 省采取了一系列耕地质量保护及污染防治举措,但仍存在顶层设计有待加强、传统农业技术精华有待继承发展、科技与政策支撑不足以及各相关主体意识有待提升等问题。最后,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耕地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技术研发以及加大宣传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增加养分有效性有重要作用。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成土壤结构的最小单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形成转化过程与土壤固碳过程息息相关,因而研究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关系及团聚体有机碳影响因素对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和土壤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总结,明晰了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关系,阐述了土壤类型、施肥方式、土地利用和矿区复垦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并从生物质炭的长期定位研究和复垦矿区的土壤修复两方面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研究进行展望,研究结果可为合理的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农业措施对农田土壤碳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威胁,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耕地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如何通过合理的农业措施使耕地成为有效的碳汇成为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焦点。本文对近年来各种农业措施,如耕作方式,施肥措施,种植制度等对于土壤碳固定的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总结了当前的农业土壤固碳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农业措施对于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及其机理,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未来研究中需要加强和深化的方向,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期能够为将来的研究及农业固碳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临河地区土壤养分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总结了临河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养分测定的目的、任务及质量要求,对土壤养分含量现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测土化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北京郊区设施蔬菜发展迅速,通过对京郊集约化设施果类蔬菜生产中土肥水管理现状的调查发现,水肥投入量过大,养分投入比例不合理是主要问题。蔬菜每年用水量为7 500~10 500 m3/hm2,番茄、黄瓜、椒类、茄子总养分(N-P2O5-K2O)投入量分别为1 206-504-782,1 426-735-1 101,1 298-599-915,1 255-631-958 kg/hm2;肥料选用与施肥灌溉技术缺乏指导,50%以上农民不懂如何选择肥料,有机肥的62%来自养殖场或农民自家堆制,68%和26%的农民仍凭经验施肥和灌溉。因水肥管理不当及连作导致土壤线虫病害、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等问题普遍,其中,根结线虫障碍的比重最高,占29%,无障碍土壤的比例仅占11%。京郊区土肥水现存问题在于管理和技术条件的制约,水肥管理和土壤质量综合提升技术成果转化与物化有待加强,为此提出开展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土壤质量综合提升技术研发,探讨适合分散经营的技术推广机制与模式的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19.
耕作制度作为农业生产的总体系涉及面是很广泛的,但最基本的农业生产是从耕地上的作物生产过程来确定的,这个过程有耕地、种植作物、施肥、灌溉、除草、防治病虫害等,并且形成了各自的制度,如土壤耕作制、种植制度、施肥制度等,其中作物种植度制是中心环节,所以常把种植制度代表耕作制度,其他制度(施肥、灌溉、除草等)与土壤管理  相似文献   

20.
研究油渣和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新疆乌什县核桃(Juglans regia)生产园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在田间常规NPK施肥的基础上,增施油渣(27.3、54.6、81.9 kg/株)和生物炭(168.2、336.4、504.6 kg/株),通过对土壤中养分含量进行分析,探讨油渣和生物炭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并利用乌什县核桃生产园土壤肥力指数(SFI)评价模型评价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油渣和生物炭的不同施肥处理能不同程度的提高核桃生产园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含量,其中油渣提升效果更为显著;油渣的不同施肥处理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Ca、Fe、Mn和Zn的含量,降低土壤Mg和Cu的含量,生物炭的不同施肥处理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Ca、Mg的含量,降低土壤Mn和Cu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施用油渣和生物炭均能提高土壤肥力,在油渣的不同施肥处理中,施肥量为54.6 kg/株时土壤肥力指数最高,在生物炭的不同施肥处理中,施肥量为168.2 kg/株时土壤肥力指数最高,油渣和生物炭施用过量均会降低土壤肥力指数。因此,本试验得出对核桃生产园土壤肥力提升的最佳施肥量为:油渣54.6 kg/株或生物炭168.2 kg/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