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综合指标体系、城镇非农人口指数和经济职能指数等对新疆绿洲城镇的时空动态格局演变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975年以来,新疆的城镇首位度始终处于增长态势,乌鲁木齐的首位度不断增长;其他城镇相对规模较小,城镇分布较为分散;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明显;城镇化与区域一体化同步发展;北疆城镇的数量、规模和等级都高于其他区域,城镇分布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城镇的等级和规模与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呈正相关关系. 自然地理格局、历史、经济发展基础、人口规模、交通指向和行政管理等因素是造成城镇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城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随着国家一统局面的巩固和统治的加强,陇西、青东地区城镇的发展更多地与当地经济社会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由此进入更为稳定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当地城镇约有37个.清代上升至103个,而实际上两代城镇的真实数量要多于此数.这些城镇除了少部分外,大多是沿袭前代旧城,但城镇规模远大干宋金元时期,县级治所大多在城周4里以上,最大者可达9里,而府州治所多为9里.兰州在清代迅速崛起,跃升为省会城市并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和交通商贸中心.集市与商贸的兴盛成为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基础与根本,各州县治所与境内镇、市集构成一个商贸流通的体系,推动了区域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城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建设最为重要的时期。民国时期这一地区城镇达到300余个,较清代翻了一番,一批商业城市的著名城镇出现,城镇建设完成了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过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前30年的扩充和发展,城镇达到700多个。近20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一个以省会兰州为全省中心,以省辖市为区域中心,以县城与乡镇为网络的城镇发展新体系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4.
通过计算环北部湾经济圈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不平衡指数及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 分维数,讨论了环北部湾经济圈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特点;用城镇密度、关联维数分析了环北 部湾经济圈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指出了目前城镇体系的特征:序列大小分布,大城市实力不 强,中小城市数量偏少,规模小,经济实力差,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空间布局小集中、大分散, 城镇间的相互作用较小,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差.在对城镇体系结构特征形成内在机制探讨 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环北部湾经济圈城镇体系发展的相应对策:重点发展大城市,增强大城 市辐射力;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以工业化推进小城镇的发展;积极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完善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是我国城镇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一方面地方城市体系进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工商业市镇得到长足的发展 (主要集中于江南一带 ) ,另外由于明代边患十分严重 ,在边防广置边镇 ,促使边镇成为明清两代一种特殊形式的城镇。目前 ,城镇问题吸引了众多学科的青睐 ,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并且在这方面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非凡。但是大多集中在南方城镇的研究 ,很少有人对西北地区的城镇做过研究。平凉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区 ,自然环境恶劣 ,经济落后 ,属于西北地区的一个典型 ,对该区城镇的研究可以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貌的效果。同时 ,在“开发西北”的背景下 ,做西部城镇的研究更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分形模型测算长春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随机集聚结构、空间相关性结构,分析得出2015年长春都市圈城镇体系的豪斯道夫维数、 随机集聚维数、 关联维数分别为0.7134、1.3602和0.5617、0.6451,说明长春都市圈城镇体系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验证了分形理论在都市圈城镇体系结构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分形维数可以作为都市圈城镇体系结构研究的有力工具;长春都市圈中心城市垄断性强,缺少中间位序的城镇,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长春都市圈城镇体系在随机集聚结构上形成了以长春市为中心呈凝聚态分布的都市圈城镇空间结构;长春都市圈城镇空间关联程度较好,彼此相互联系程度较强.在测算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春都市圈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运用城市首位律、位序-规模法则、城市中心性分析三江平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从城镇空间分布、城镇空间集聚性和城镇空间联系三方面分析三江平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城镇体系城市首位度不高,大中城市规模相差较小;鸡西市的人口规模大于佳木斯市,但佳木斯的城市中心性强于鸡西;三江平原已经形成了以佳木斯和鸡西为中心的双核结构,但中心城市经济综合水平较弱,对外经济联系不强;以佳木斯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于以鸡西为中心的城镇体系,但城市集聚性小于以鸡西为中心的城镇体系.最后针对三江平原城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深入分析浙江桐乡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认为桐乡市域城镇体系具有中心城市能级低,次级城镇缺失,城镇规模偏小,城镇体系发育不全,小城镇功能趋同、职能单一,城镇化水平不高且地域分布不均等特征,并据此提出了以构建城镇组团为重点,构筑城镇新体系;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职能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完善城乡网络系统,形成以城镇组团为依托,发展轴线清晰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等构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作为欠发达地区城市的贵阳市,失业率逼近6%的轻警线;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教育落后及不适应市场要求的就业观念等因素是城镇失业人口的形成机理;因此,在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两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有利于缓解贵阳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劳动力供需矛盾较尖锐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首位城市规模、城镇数目、城市首位度、大城市增长指数和城镇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 5个指标,对经济转型期辽中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进行数量分析.辽中城市群规模结构为极不平衡的首位分布,并且城乡差距逐步扩大.辽中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的驱动因子中,制度变迁是深层次的驱动因素,经济增长是最直接的驱动因素,技术和产业组织的二元结构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提出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和大力提高农民素质等结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太原城市区域政治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突出,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另一方面,太原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发展速度缓慢,而且波动很大,经济地位更趋下落。明清时期太原城市发展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除了战争摧残、自然灾害频繁和赋役繁重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一是,太原所在的山西中北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来说比较落后,供需两方面都不是很旺盛;二是,太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其发挥经济中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金朝建国初期,城市商业并不发达,其后在灭亡辽、北宋的过程中得到大量辽宋钱币,才由原来的"以物易物"转变为货币经济。金代典质业在满足普通百姓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税收,进而促进了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典质业在汉代就已经开始萌芽,后发展到金代时,出现了"流泉务"这一独具其时代特点的典质机构。唐代至金代典质业的法定利率,其变化基本上呈现下降之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西游故事的东西流衍形成,孙悟空逐渐成为民间崇祀的对象。其始或在南宋,元明清三代曾经兴盛,至晚清归于消歇。此俗前后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一份业已消失的民间文化遗产。今见文献中孙悟空崇祀之俗最早似起于福建,而至少云南、湖北、甘肃、江苏、山西、山东等地也比较流行,实际流行的区域可能更广。明末以至清代的孙悟空崇祀之俗为宋元流风,但也不排除百回《西游记》成书后的影响。但是,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塑造肯定受有此本成书以前孙悟空崇祀之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道教养生思想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教创立于东汉中期 ,发展于两晋隋唐时期 ,昌盛于宋元时期 ,对道教养生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与方法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歌到元代呈现衰落的态势 ,“雅”与“俗”的分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领域 ,“大雅”和“小雅”比“国风”的影响大 ,西汉时雅诗得到推崇 ,从魏晋开始 ,“雅”的理论逐渐向诗歌领域延伸 ,唐人自子昂始倡风雅 ,北宋后 ,理学兴盛形成了崇“雅”的土壤。崇雅排俗 ,几成元代正统文人的一致意见。“雅正”观念的形成 ,使元人极力排斥浅俗的题材与风格 ,从而造成了雅俗的分裂 ,造成元诗的歧路。  相似文献   

16.
清代河南集镇的发展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河南省集镇的整体发展过程及其特征表现为:在康熙末年恢复了兴旺生气,先后经历了乾隆、道光、光绪3个高峰期和嘉庆、咸同年间2个低谷期,各区域在集镇数量的增长率、递增率、平均占有率诸方面均存差异,总体上,全省集镇经济在清代处于波浪式前进,呈持续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变迁大致分作唐代后期、宋元明时期、明末迄今3个阶段,各地段沙漠形成时间各不相同。其西北部沙漠起源最早。各种佐证表明,初期"毛乌素沙漠"大体形成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宥州故地,即今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的东半部。初期"毛乌素沙漠"的成因并非一般所谓过度的农业垦殖活动,而是自唐代贞观四年迄天宝年间的长期而过度的驻牧型畜牧经济活动,破坏了天然草原生态系统引致的后果。  相似文献   

18.
大同地区关于家具的考古资料实物有随葬品、冥器模型、石刻以及壁画等,集中反映了北魏、辽、金、元时期的家具状况和水平。在南北融合、东西交流中家具发生了变化;北魏时期为渐高型家具时期,辽金时期高型家具逐渐走向成熟并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种类式样繁多;元代家具一改宋代家具简洁隽秀的风格,形成了造型上厚重粗大、装饰上繁复华美的风格,对于高型家具由宋代的普及型向明代的成熟型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宋元明清时期许多君主以各种方式重视、支持书院,对书院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动机和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弥补体制内教育系统的不足,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二、表明对儒学的尊崇以及对儒家所倡导、宣扬的伦理道德原则与治国理念的认同;三、通过支持书院而对书院产生影响或介入书院内部事务,从而影响书院的发展方向甚至改变书院的性质,最终将书院纳入官方的意识形态控制网络之中。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的引入,为古典文学接受史研究奠立了理论基础。从传播接受史的角度看,唐诗经典意义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多元化历史过程。中唐的元和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的重要时期,既导致了唐诗的大变,又开启了宋诗某些重要特征之先河,且形成了明确的、自觉的流派意识。对元和诗歌的接受学研究,可以整个元和诗人群为对象,按中晚唐、两宋、金元、明清、近现代诸时期为线索,考察其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和情形,揭示传播接受史的某些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